撰文者:王薏琦老師

真的很開心相陵在這學期加入小陽光之家,有了相陵,整個小陽光更加熱鬧與充滿著朝氣。小相陵雖然是年紀最小的,但是她的活力與存在感卻是瀰漫著整間教室。記得以前的老師跟我們說,從一個孩子誕生到這世上的生產過程,可以窺見孩子天生氣質之ㄧ二,我再仔細看了一下生活表中相陵出生過程的一欄 ~媽媽從陣痛到產出相陵才短短四個小時,彷彿象徵著相陵迫不及待的想到這個世上的渴望,就如同她從一來小陽光就迫不及待的去加入所有孩子們的遊戲...。


相陵非常的主動,她剛來的時候,還真是為小陽光掀起了一陣旋風,所有她到過的地方,都會傳出慘叫聲「老師,相陵把我的東西弄壞!」「老師,相陵搶我的東西!」「老師,相陵咬我!」「老師,相陵拿東西丟我!」…,還好,我們堅信孩子是從模仿中學習,也是從一次一次經驗中不斷地調整與人相處的行為模式,每次,在遇到相陵有不適當的行為出現時,我們就會當下地做正確的示範給她看,在一陣子之後,再遇到相同的狀況,我們會讓她暫停遊戲,並到旁邊想一想,剛開始她會賴在地上哭鬧,也不肯跟別人說對不起(看得出來爸爸媽媽提過相陵固執,吃軟不吃硬的一面…),很開心的是,相陵雖然是反應較激烈的一位,但她的模仿能力很強,不到兩個半月,相陵與人相處的狀況明顯得改善,當請他去旁邊想一想時,她還會主動的說:「老師,我知道了!」並說出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行為,也會主動地跟別人道歉,孩子們也從一開始害怕這個小霸王到後來都爭相找相陵玩呢!有一次,在可豫的生日會上,可豫還抱著她說:「相陵最可愛了!雖然會咬人,但是很溫柔。」說完,還開心的親親她!現在,幾乎可以聽到她在要加入別人遊戲前,會用稚氣的聲音問:「要一起玩嗎?」


活潑的相陵,笑容總是掛在臉上,蹦蹦跳跳的,就像風一樣穿梭在教室裏,有一次,她在玩醫生的遊戲,突然想上廁所,就一邊跑一邊搖晃著身子說:「醫生ㄅㄟˇㄅㄟˊ要上廁所了!」(好可愛唷!)當她上完廁所忘了洗手,我提醒她說:「醫生ㄅㄟˇㄅㄟˊ要洗手喔!」她露出調皮的笑容,一溜煙地跑掉,嘴裡還說:「不要!不要!」我就直接牽著她的手回到洗手間,她就笑瞇瞇的洗手了!正宇老師也提供了一則關於相陵的小故事,有一次相陵在便便,正宇老師幫她擦屁股,看到正宇老師好像有點兒怕臭的樣子,還會開正宇老師的玩笑說:「不會臭啦!你再過來聞一聞…。」聽說擦完之後還一邊唱著青蛙的歌,一邊學青蛙跳,又一邊穿褲子,太厲害了!!又有一次,我幫她擦臉,我一邊擦一邊說:「怎麼弄得跟隻小花貓一樣…。」沒想到她立刻”喵”的叫了一聲,真是有趣!後來只要我幫她擦臉,說她是小花貓時,請她叫一聲給我聽,她就會笑瞇瞇的”喵~”地叫了一聲,真是叫到心坎裡了呀!可以想像得出,有相陵在,家裏一定是隨時都有歡笑聲在吧!!

相陵的手非常的靈活,從她處理日常的事情(穿衣服、扣釦子等等),收玩具時(她已經學會收繩子,甚至可以自己一個人把布褶得很整齊)以及做手工時都可看出,(在做”手指編”時,她幾乎可以自己編,不太需要老師幫忙,也很快就學會用手指捏著繩子,而非用鉤的,這幾乎要到中班年紀的孩子才可體會的。),相較於同年齡的手部發展,她算是發展得很快的,相信這也和她凡事都喜歡自己做做看有關吧!


相陵對新的事物接受度很高,只要看到我在做什麼,她就會立刻湊到我身邊說:「我也要做。」,是個對週遭事務都很好奇的孩子!她對人的信任很高,和人很貼近,常常會把雙手舉起來要老師抱,有時候開心時還會親親老師呢!

隨時都在忙碌遊戲的相陵,在戶外最喜歡玩沙子了,不論是加了水的觸感,或是乾乾一粒一粒的她都很喜歡,辛苦爸爸媽媽每天幫相陵洗髒衣服,不過,這是非常值得的唷!因為相陵玩得很開心!好動的相陵,也很喜歡和大家一起玩紅綠燈的遊戲,雖然年紀小,在大哥哥大姐姐玩遊戲時卻絕不會錯過的。

相陵,時間過得真快,就像風很快地吹過你的小臉頰, 咻地一聲你又長大一歲了!

這個禮拜一,爸比跟平常一樣,騎著摩托車載你到學校;跟平常一樣,騎著騎著你又睡著了。最近的你好像很喜歡趴在爸比的大腿上睡個回籠覺,我想,爸比的大腿一定跟家裡的枕頭一樣軟綿綿,很好睡的。到了學校,爸比動作很輕很柔地,就像一隻小貓咪走路很小心的模樣,抱著你進教室,然後溫柔地把你放在老師幫你鋪好的墊子上。這個時候,琦琦老師走到爸比的身邊,然後小聲地跟爸比說,「相陵好像長大變長了!」爸比仔細一看,這時才發現,哇∼我們的相陵真的長大變高了!


後來爸比想一想這一年來,相陵本來按不到電梯按鈕的,現在輕輕鬆鬆就可以幫忙按電梯了;相陵本來摸不到家裡大門門把的,現在輕輕鬆鬆就可以幫忙爸比媽咪開門了;相陵本來不太會騎三輪車的,現在輕輕鬆鬆就可以把三輪車騎得很好了;還有相陵本來拿不到架子上的東西,現在只要輕輕鬆鬆踮個腳跟,就可以拿到了。原來這就是跟相陵長大變高的故事有關係喔。


記得爸比小時候常常覺得腳癢癢痠痠的,屏東的阿嬤就告訴爸比,每個小朋友的身體裡都住著一群努力工作的小精靈,當你覺得你的腳癢癢酸酸的時候,其實就是小精靈們正在努力地幫你把腳拉長變高喔!如果小朋友想要自己能夠快點長大變高,就要每天認真乖乖地吃飯,這樣你身體裡的小精靈才會有力氣繼續幫你把腳拉長變高喔!


在天上的屏東阿嬤,在爸比小時候教了我很多事,唱了很多好聽的兒歌給爸比聽。相信她在天上看到你每天開心的唱歌,快樂地長大,他也一定很開心、很願意當你的守護天使,保佑你平安快樂地長大,並且跟你說一聲-生日快樂!

祝妳生日快樂

我們的寶貝女兒-相陵
書名:Autumn
ISBN:0-946206-48-1
譯者:徐明佑

風箏(P76)


從前有一個男孩,他的爸爸幫他做了一只風箏。他們在冬天時做它,直到它的木架子被黃色、紅色和藍色的透光紙包覆。

在夏天時,男孩放他的風箏,而太陽非常喜歡它的顏色,太陽送給風箏它的清澈光線。所以風箏看起來像是穿越天空的火焰。男孩讓他的風箏飛得很高一直到線到了盡頭,而風箏不能再飛得更遠了。

風斯斯聲(whoosh)!來了一陣強風。線被扯斷了,風箏飛進了天空。男孩看著風箏飛得越來越高。很快的風箏消失在他幾乎看不到的高處。

在藍天的上面有很多東西可以看,風箏首先看到一隻烏鴉。

烏鴉呱呱的說:『早安』

風箏也回說:『早安』

烏鴉說:『你是一隻鳥嗎?你有火焰般的翅膀還有很長的尾巴』

風箏說:『不,我不是一隻鳥』

烏鴉說:『你是什麼,你從什麼的地方來,要到哪裡去?』

風箏說:『我從站在那裡的男孩那邊來的,他自己做出了我』

烏鴉說:『那你要去哪裡?』

風箏說:『我不知道,我要飛進天空裡』

烏鴉說:『你不屬於這裡。在這上面,每一的存在體都知道他從哪裡來,還有他要去哪裡。我每個冬天都飛到南方,每個夏天飛到北方。我建議你回到下 面的人類那裡,因為假如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你將會在天堂迷路。』

但是風箏下就決心,而且要升得更高更遠進入高處。

然後風箏遇到了一顆種子。

種子低聲的說:『日安』

風箏說:『日安』

種子說:『你也是一顆種子,有著根和芽?』

風箏說:『這不是我』

種子說:『你要去哪裡?』

風箏說:『我不知道,我要去天堂旅行』

種子說:『你不屬於這裡。在這裡上面,每一個存在體都知道他從哪裡來,還有他要去哪裡。我航行穿越空氣並且從東方移動到西方-那溫暖的太陽。當我把它帶進入自己,我再一次旅行下去,把它帶到大地上。然後大地讓我的花朵成長。假如你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建議你降落到大地,否則你在高空將會失去你的方向』

但是風箏沒有聽,滑翔的更高。

然後他滑翔經過一朵雲。

雲低語的說:『晚安』

風箏說:『晚安』

雲問:『你是一朵有落日紅火焰的雲嗎?』

風箏說:『不,我是人類做的,我從一個男孩手中到這裡來』

雲說:『那你要去哪裡?』

風箏說:『進入天空裡』

雲說:『你不屬於這裡。在這裡每一人都知道他的目的。我蒐集日落最後的紅色並把它轉換成日出的紅色。我與日出的紅色一起下雨並且祝福大地,並且當我完成了,太陽會再一次帶我上去,所以日出的紅色可以再一次被製造。所以我上下的旅行。我建議你回到男孩那邊,因為你沒有目標,你將在這上面失去你的方向。』

但是風箏沒有回頭並且滑翔的更高。

然後他來到了星星那。

星星說:『晚安』

風箏和他們一起唱個的說:『晚安』

星星唱:『帶來來什麼新消息給我們,你是大地的彗星嗎?』

風箏說:『我從一個男孩那裡來,他在大地的那個地方躺著睡覺』『他在等待直到我回去,但是在這期間他睡著了,並且夢到關於我們』

星星唱:『我們要你帶著我們的祝福回去給那個男孩』並且每一個星星都給風箏一些他們的光。

然後天使Michael來了。他拿一個星星並且朝著奇怪的新來者投擲。風箏燒成火焰並且就像一個投進了深處的火把。

男孩從夢中醒來。但是當他看周圍,他了解這不是平常的夢,因為在他旁邊放著一個架子在他的風箏上而且彩色的紙已經被火燄毀滅。

而且那個架子已經不再是木頭的但是卻閃著光,天國的鐵。當男孩看到這個他很驚訝。但是他也很煩惱,因為他的美麗風箏不見了。

在家裡他的爸爸安慰他:『讓我們開心一點。假如你的風箏沒有燒掉你就收不到這個神聖的鐵架子了。這個鐵架子是比最輕的木架子還輕,並且比最強壯的鋼還要強壯,讓我們使用它做一個新的風箏』

他們做了這個。而下個夏天當風箏升到天上,它再一次遇見了那些從北方到南方,從東方到西方,還有從天上到地上的旅行者。而且當他到了星星,在那他再一次遇見Michael而且他再一次陷入燃燒到地球。而那個神聖的架子發光,比以前更閃亮。

這件事情發生了很多年,而且每一年架子就會變得更亮和強壯。而當男孩已經長大,那個架子呈現了不同的形狀:它轉換成一把閃亮的劍並且閃著星星的光芒。帶著這把劍,長大的男人到世界上旅行並且變成一個騎士,獻身於Michael。

U.de Haes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華德福教育系統簡介(兒童王國|Kingdom of Childhood)

1924年8月14日‧講於英國‧第三講

今天我們會講到在換牙期到青春期間教育的一些原則,在下一講則會講到一些特別狀況和特別主題的處理方式。

當兒童成長至9到10歲時,他們便開始會分別自己與周遭的環境了。於是,這是他們的一生中第一次有了主、客的分別,主體就是屬於自已的一切,客體就是其他的人或物,現在你就可以和他們講一般所謂的「外在」的事物了,而在這段期間以前,當你講這些外在的事物時,你得把它們當做是與兒童的身體渾然為一體的。我已經在前面講過,你們可以如何的講動、植物,講得好像它們就像人一樣會互相交談。這樣孩子就可以感受到外在的世界就是他們本身的一種延續。

當兒童到了9至10歲時,你必須向他們介紹某些外在世界的基本事實,也就是動物與植物世界的真象,我還會講到其他的主題,但這個大主題你一定要依據兒童的本性所需、所問的來教導他們。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看教科書,因為,講到動、植物,今日的教科書內容完全沒有我們能用的教材,這些教科書若用來教大人有關動、植物的現象時會是很好的教材,但你若用它們來教孩子,你會毀了孩子的個人特性。在今日,可以說沒有一本書告訴我們在這一方面要如何教孩子。現在我就要講它的重點所在。

如果你拿幾棵植物放在孩子面前,然後講解它的不同處,你這樣做是與現實脫節的!植物本身並不是一種現實。如果你拔一根頭髮來做檢驗,就好像這根頭髮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一件東西,這也是與現實不符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所有眼睛所見、有外形的東西都是實際的,都是現實,但是你要知道,當我們講一顆石頭的長短時,這與我們講一根頭髮或一朵玫瑰是不一樣的!因為十年以後,這顆石頭將會與你現在所見完全一樣,而這朵玫瑰兩天後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朵玫瑰必須與整叢玫瑰樹在一起才是一種實際的狀況,而這根頭髮也不是獨立自主的,要當它在頭上,當它與整個人身一起考量時,才是一種實際的狀況。如果你到田裡,拔起一棵植物,這就好像你從頭上拔了一根頭髮一樣,因為植物是屬於地球的一部分,就像頭髮是人身的一部分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獨立地檢驗一根頭髮就好像它是憑空長出來的,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因此,若我們拿一個花盆,帶一些植物回家去檢驗,也同樣的是件傻事。這與現實完全脫節,這種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了解到正確的自然或人類知識的。

我們現在看看這棵植物(見圖一),但這並不是這株植物的全部,因為其下的土地也是屬於這株植物的,而且也許往四面八方散播得很遠,因為有些植物的根散播得非常遠。當你了解到一小塊附著植物的泥土是屬於它周圍的一大片土地之時,你就會明白令土地肥沃對促進植物健康的生長是多麼重要了!

有其他的東西與這株植物一起生長,這一部分(見圖中橫線以下)與植物一起生長且屬於這一株植物,地球與這株植物一起生長。

有些植物在春天開花(約在五,六月),秋天結果,然後它們枯萎、死亡,繼續留存於它們所屬的地球。但此時又有其他的植物在它們自已所屬的環境吸取地球的能量。如果這是地球,則植物的根就吸取其周圍的能量,因為如此,這些能量於是向上放射,一棵樹便由此而形成。

因此,什麼是一棵樹,一棵樹是許多植物的聚居地,而不論你是考慮一座看似無生命的土丘上長了許多植物或是考慮一棵充滿了地球的生命的大樹幹,僅僅觀察一棵植物的本身是絕對無法了解植物的!

如果你去到(最好用走的)一個地方,有很明顯的地質特性,例如說紅色的土,那麼你就看看這塊土地四周的植物,你會發現這些植物大多數是長黃裡透紅的花。花是屬於土地,土地與植物是一個整體,就像你的頭髮和頭是一個整體是一樣的道理。

因此,地理學、地質學和植物學絕對不能分開來教,這樣教是很荒唐的,地理學必須將對當地的描述與對當地植物的觀察一起教,因為地球是一個有機體,植物就像是這個有機體上的頭髮。兒童一定要能夠明白地球與植物是一體的,每一片土都背負著屬於它的植物。

所以,要講植物必與土地相連一起講才是正確的,你要讓孩子們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地球是一個生命體,上面是長了許多頭髮。植物就是地球的頭髮。人們講地球有重力,講起來好像重力是屬於地球的,而植物的生長力是屬於地球的,與重力屬於地球是一樣的情形。地球與植物之不可分就像人與其頭髮之不可分,它們的相互歸屬就像人頭與頭髮之相互歸屬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你拿一盆栽向孩子們講這些植物的名稱,這樣教就是非常不真實的。這種教法對他們一生有極大的影響,因為這種教法絕對不會讓他們了解到,例如,應該如何對待土地,還有該如何施肥,土地的活力是來自自然的施肥,兒童只有經由了解土地是植物的一部分才能了解要如何的耕種。今日的人們愈來愈不了解現實世界的真象,我在第一講中所提到的那些所謂「很實際」的人是最不了解真象的一群人,因為他們全都是理論,也因為他們已經完全不了解現實的真象,所以他們都以一種解體的、隔離的觀點來看待世間的一切。

如此一來便造成了在過去五、六十年有許多地方的農產品品質大幅下降。不久以前,在中歐有一個農業從業者會議,他們都承認現在的農產品的品質很差,恐怕再過五十年都沒希望將品質恢復到適合人類食用的程度。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人們不再知道如何經由施天然肥料將生命帶給土壤。如果他們的觀念是植物是獨立的,與土地分離的,他們便不可能了解如何施肥。如果我們說植物可以獨立生長,則頭髮也可以獨立生長,那麼頭髮應該可以在臘油內生長而毋須長在頭皮上,但我們都知道,頭髮只能在頭皮上生長。

要了解為什麼土地實際上是植物生命的一部分,你必須找出每一種植物適合、屬於那一種土質;施肥的藝術唯有在我們將土地與植物視為一個整體,唯有在我們將地球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而植物是與這個有機體共同生長的情形下才能達成。

由這種教法,兒童從一開始就能感受到他們是站在一個活的,有生命的地球上,這種感受對他們一生有極重大的影響。我們看看今日的人們對地層的起源是什麼樣的一種觀念就知道這種影響有多重大,今日的人們認為地層就是一層堆在另一層上,但你所見的地層事實上是硬化的植物、硬化的生物,並非只有煤炭才是古代硬化的植物(它的根多在水中而不是全在土中),其他如花崗岩、片麻岩等等,原來都是動、植物硬化而來。

這一點必須要有土地、地球與植物是一體的觀念後才能了解。這些教學的意義乃在不只教予兒童知識,而同時也讓他們對這些事情有一種正確的感受。當你以靈性科學的觀點來看事情時,你就能看到這些教學的意義。

你也許有很大的願,你也許對自已說,我要讓孩子們學到所有的東西,包括經由觀察來研究植物,於是你在小孩很小時就鼓勵他們用盆栽盒帶了許多植物回家觀察,你們一起觀察,因為這是很真實的體驗,你堅定地相信這是觀察現實的真象,然而,這只是像一個獨立物件觀察課程,你所觀察的與現實完全脫節。今日這種獨立物件課程的教法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這種對植物的學習方法之不實際就像你不管人的頭髮是長在頭皮上或長在臘內是同樣的道理,頭髮是無法在臘內生長的,這種錯誤的教法與兒童投生地球前在靈界所接受的訊息完全矛盾。在靈界,地球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礦物的地球與植物世界的親蜜關係是兒童在靈界可以親身體驗的一種活躍的影像。為何如此?因為人類若要能夠投生,就得吸收一些尚未成為礦物的物質,也就是所謂的氣狀元素(Etheric element),他們得融入植物的元素中,這種植物的世界便令兒童感受到,它們是與地球相關相連的。

如果你的教法是一般式的生物學教法,兒童在由靈界投生地球之前所體驗這一切豐富的感受便會被完然地混淆破壞了,要知道兒童有一種內在的喜悅,如果他們聽到植物世界與地球是相關相連的。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華德福教育系統簡介(兒童王國|Kingdom of Childhood)

1924年8月13日‧講於英國‧第二講


我於昨日提出了兒童的發展,如何在換牙時進入了一個急劇變化期。我們所謂的遺傳性或遺傳的特質只有在生命的第一周期對兒童有直接的影響力,在這生命中的前七年,兒童逐漸的在肉身中依照遺傳的肉身模型建造起第二套生命組織。這第二套組織大約在換牙時建造完成,如果這個來到人間的靈魂很脆弱,則這第二套生命組織會與遺傳的第一套非常相似;如果這是一個強健的靈魂,則在七歲至青春期(大約十四歲),我們會看到他如何的戰勝了遺傳的特性,這些孩子會變得完全不一樣,甚至連外在的肉身體型都大大與前不同。

在這生命的第二周期,觀察這逐漸顯現其特質的靈魂是十分有趣的。在生命的第一周期,孩子可以說是一個全然的「感知器官」,你可以完全的望文生義「全然的感知器官。」

我們舉個例,我們的眼與耳,這些器官的特性是什麼?這些器官敏銳地感知著外在的世界,你如果觀察眼睛就能明白它是如何敏銳地運作。在孩子生命中的前七年,他們整個人就像一個眼睛,現在讓我們看看眼睛是如何運作的。內科醫學告訴我們,當眼在看時,每一個外在的物體都會在眼內產生一個與實物相反的像,也就是說,外在的世界在眼內是以圖像的方式展現。內科醫學所知就到此為止,然而,這個形成圖像的過程只是眼的最初步工作過程,是最外層的運作。

如果內科醫生們能夠更深一層的仔細觀察,他們就會看到這個過程決定了眼內脈絡膜的血液運行途徑,這個在眼內的圖像決定了眼內脈絡膜的血流及其狀態,整個眼睛就是根據這些運作做調整。一般的醫學並未考慮這些較細密的運作過程,但是,若考慮兒童在生命中前七年,全身就像一個大眼睛,則假設在兒童身邊有人非常憤怒,這種爆發的憤怒就會在孩子身內產生一個印象(這像眼內的圖像),這種暴怒的印象於是傳入孩子的全身血液循環系統及新陳代謝系統。

兒童七歲以前就是這樣一個情形,他的全身組織都根據外來的影響而調整,通常,這些過程是微細而漸進的運作著,而非猛烈的運作,但是,若孩子成長中是跟著一位易怒的父親或老師,則孩子全身的脈管系統(如血管、淋巴管等)就會隨著易怒的傾向而成長。這種在生命中早期所種下的傾向便隨著兒童影響著他的一生。

所以,對幼兒而言,以上所說的周遭人物,環境才是真正對他們有深遠影響的因素。因為此時,他們除了會模仿你講話之外,你說的、你教的都還未能對他們造成印象,真正會造成印象的,真正對他們有影響的是「你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如果你是善良的,你自然會散發善良的氣質,如果你是壞脾氣的,這也一樣會顯現在你的氣質中,簡單的說就是,你的個性、你的行為,一點一滴都傳入兒童身上,影響著他們。這是最基本的重點,兒童是全然的感知器官,隨著環繞他們周圍的人所給予的印象而做反應,所以,重點不在於去想像兒童是否會學到善惡是非等等,重點是在於要了解;我們在他們面前所表現的一切,都一點一滴的被轉化融入他們的身、心(靈魂)、靈(靈性)中,你在兒童面前的行為和表現,決定了兒童發展的傾向,以及他們未來一生的健康。

通常,別人告訴你在幼稚園該教孩子的事情,都是一些完全沒有用的事情。目前的幼稚園教育內容通常都十分的「聰明」,你也許會認為在這十九世紀為幼稚園小朋友設計的課程真是太聰明,小朋友們確實學到不少東西,甚至已經學到閱讀,他們的教材中有英文字母字形拼圖。這些都看起來非常的聰明,你會很容易的去相信這些教材與教法都很適合幼稚園的小朋友,但這些其實完全沒有用,完全沒有價值,而且損害了幼童的靈魂,甚至會傷到他們的身體,直接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這些幼兒教育法埋下了兒童在未來身體與靈魂怯懦的遠因。

而換一種方法,如果只是讓小孩到幼稚園來,由你謹言慎行讓他們模仿你的一切,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讓兒童以他們靈魂深處的脈動來模仿,就像他們在投生地球以前已經習慣的這種學習法,則這些小孩一定會變得和你一樣,這時你就得好好看看自己是否值得別人模仿。這就是你在兒童七歲以前該注意的,光用嘴說教、說一些道德觀念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特意用面部表情讓孩子認為你是一個暴燥易怒的人,這會傷害那孩子一生,這就是為什麼對幼童而言,身為教師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全然專注地觀察人類及人類生命之本質,你的教學計劃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在今日要編一個教學課程表很容易,因為現代的每一個人都很聰明。我這樣講完全沒有諷刺的意思,現代的每一個人確實都很聰明,當幾個人集合起來編教育方案時,其方案必定十分的聰明,我從來沒見過不聰明的教學方案,它們全都十分的聰明。但真正重要的是,在校內必須有教師能做到我以上所述的情形,你一定要有以上的觀念,因為在兒童為全然的感知器官的這段生命期,這樣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換牙期之後,兒童這種全然感知器官的特性就漸漸消失,事實上,這種特性在三、四歲時就已經開始減低,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在這段時間以前,他們有這種特性。一般人吃到甜的或酸的東西時,是否用舌頭與味蕾嘗到這些味道,但小孩喝奶時,全身都嘗到了奶味,因為他們的身體在此時也是味覺器官。兒童是用全身品嘗,有許多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較大的孩子都模仿成人,因此在十五、十六歲至二十歲時,他們已經嘗夠了,也失去了他們的新鮮感,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某些幼童這種全然感知器官的特性,雖然有這種特性的日子並不好過。我所知的一例是一個小男孩,有人要給他東西吃,他知道他愛吃,於是他口、手、足並用向食物的方向移動以取得食物,因為此時他是一個全然的感知器官。這例子值得一提處是這男孩在九、十歲左右,成為一位極優秀的音語舞者,非常的了解音語舞之精髓,可見他幼時爬向食物的經驗在後期幫助了他的「願力器官」之成長。

我講這個例子,一點也沒有開玩笑的意思,這是給你一個如何去觀察孩子的例子。你也許很少聽到人們將這些事情聯想在一塊,但這些都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事情,人們多半忽略了這些生命中的特性現象,僅想著要如何去教育兒童,卻忘了觀察生命本身。

生命的每一細節都十分有趣,從早到晚,連最微細的事情都十分有趣,例如,你注意人們如何由水果籃中取水果。每一個人的拿法都不一樣,人們由水果盤中取水果到餐盤中,或放入口中的方式就道出了一個人的本性。

如果人們知道如何去增強自己這一類的觀察力,則現今在學校中發生的許多令人苦惱的事件就可以避免了。今日的孩子拿筆的方法多半都不正確,而原因乃是教師們不知道如何適切的觀察孩子,這件事並不容易辦到,就連在沃道夫學校中也不例外。你得隨時注意才能幫助孩子正確的拿筆,你一定要記住人是一個整體,人的每一部分都要靈巧才能整體完善運作,所以教師必須要能夠仔細地觀察生命的每一個細節。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有原則有公式可以遵循的人,那麼你可以將這一點做為教育藝術化的第一準則——你必須能夠觀察生命演繹的每一個細節。

這一方面的細節是學不完的,例如,你可以從兒童背後觀察他們,有的孩子走路時全腳著地;有的孩子走路是蹎著腳尖,腳板不著地的。在這兩種極端之間可以有千萬種不同的組合。沒錯,要教育一個孩子,你一定得完全知道這個孩子是如何走路的。腳跟完全著地的孩子是前世就對生命有極強的參與性,對地球上的每一件事都有興趣,對這種孩子,你應該儘量挖掘他的天份,因為他有許多隱藏的天份;而那種以腳尖行走的孩子,他們的前世可以說是很表面化的過了一生,所以你沒辦法從他的身上挖出什麼,但當你與他們同處時,你就必須多做一些事情,並表現出其意義讓他們可以模倣學習。

你在兒童的換牙期也要以同樣的觀察心來體驗。原本是全然感知器官的兒童現在要發展他們幻想性與象徵性這一類的天份了,因此你必須隨時考慮到這一特性,就連玩耍、遊戲時也不例外。我們這個物質主義的時代,可以說是完全反其道而行的,舉例來說,大家今日經常買給孩子玩的所謂「美麗的洋娃娃」,這些洋娃娃有極完美的臉龐、粉紅的雙頰、躺下來會自動閉上的眼睛、真的頭髮,真是老天爺講也講不完!但這些都傷害了兒童的幻想力,因為這些產品已經沒有留下任何想像的空間了,兒童完全無法享受那想像的快樂。而如果你的洋娃娃是用手帕或毛巾做的,只點兩個黑點表示眼睛,再點一點表示嘴巴,有兩支也許似是而非的手臂,則兒童便可大大的運用他的想像力加之於這個洋娃娃之上。

對兒童而言,玩具最好是能給他們機會盡量發揮想像力的玩具。這會讓兒童發展表達象徵力的能力,兒童的玩具最好沒有一般人所謂「漂亮的」,已經完成的玩具。像我前面所講那種有真頭髮的娃娃只是表面漂亮,事實上可以說是很醜,因為那完全沒有藝術氣息可言。

別忘了!換牙期兒童進入想像與幻想的這個期間是充滿了幻想性而非智識性的,身為教師,你自己一定得生起這種幻想的生命,真正了解人類本質的人便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實上,真正了解人類的本質就會放鬆內在的靈魂生命而展露笑容,不了解人類的本質才會露出不悅與忿怒的臉色,當然,如果一個人是因為內部器官有病而外形於臉色是沒有關係的,這種情形並不會影響兒童。當一個人的內在充滿了對人類本質真正的了解時,這種光采必會散發在他的臉上,而他必定能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所以在兒童由換牙至青春期,你一定要以想像力來教導兒童。因為在此時,令兒童為全然感知器官的力量已漸漸內斂,進入靈魂層次的生命。感官不會思考,它們只接受訊息,或者也可以說它們依外界物體造出印象,當孩子的感官在體驗時已經是一種靈魂性的反應,當這種印象升起時不是一種思考而是一個影像,一個靈魂的影像,一個想像的圖片。因此你的教法必須是以圖片、影像為本。

有了這些觀念後你知道在教兒童一些外界的事物時應該盡量用圖形來表達,例如,今日的文字寫法,不論是手寫體或印刷體,對兒童而言可以說是純屬外界的事物,他們完全沒辦法聯想A為什麼叫做A,他們如何與A產生關聯心?他們為什麼會對A有興趣?這些A或L對他們而言,可以說是完全無關,純屬外界的事物,雖然明知如此,兒童來上學,學校就教他們這些東西,結果就是他們感覺這些東西與他們完全無關;而如果在換牙以前就教他們這些東西,或者教他們如何做字母拼圖等等,這些都是教了他們一些完全與他們本性無關的事物的例子。

在這段期間,藝術感這種創造想像性圖片的能力,才是你應該向兒童訴求的能力。不過,你要避免直接使用傳統用於寫字印刷的字母,你應該用鮮活的,有想像力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出文化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方式。

在古早以前,人類就用畫字了;也就是說,人們用畫來做類似備忘錄的東西。你並不須去研究人類文化史,但你要將人類用畫來表達意思的這種精神表現給兒童看,如此兒童便能輕鬆自在的學習。

讓我們以嘴(Mund英文為mouth)這個字為例,你讓小孩畫或塗一個嘴。讓他們塗上紅色再叫他們發出這個字的音;你可以告訴他們先不要發出整個字的音而只發出M的音。於是你可以由上唇的形狀做出字母M的形狀(見圖)。由這樣一個過程你便可以由兒童所畫的嘴作出字母M。

這就是手寫文字之源起,雖然在今日已經很難由字去認出其中的字母原來是圖畫,因為文字在語言的進化中必然會不斷的改變。而在最初期,每一個聲音都是一個形象,而每一個圖形都只有一個意義。

你並不需要去追溯最原始的文字,你可以依教學需要自己發明一套適於你教學的方法。教師一定要有發明力,要由物件的精神發明出適於你用的方法。

以魚(fish)這個字為例。你先讓兒童畫魚。請他們發這個字的第一個字母的音F,你就可以逐漸的由魚的圖勾勒出F這個字母。(見圖)

因此,若你的創造力豐富,每一個子音你都可以找到適用的圖形。這些都可用一種塗-畫或畫-塗的方法表現出來,這種方法當然比時下一般的方法麻煩。因為在小孩畫完後你得清理。但這是必需的、唯一的方法。

所以你見到了字母是如何由圖形發展出來,而圖形又是如何的直接由生命發展出來。這就是你必需使用的教學方式。千萬不能先教閱讀,要由塗畫、畫塗的方式升起文字的印象,然後才由之進入閱讀。

看看你四周,你應該可以找到許多東西讓你用以上的方法做(英語)子音的教學。所有的子音應該都可用某字的第一字母來表達。

母音就沒這麼簡單了,但是你也許可以考慮用下面這種教法。假設你對孩子們說:「看看那美麗的太陽,你一定對它有一種仰慕的心;讓我們這樣站著來看,讚嘆那美麗的太陽。」孩子們於是可以站著,看著,並用"Ah!"(啊!)表達這種讚嘆。然後你再畫出這個姿勢,這是希伯萊文的A,也就是"Ah"的聲音,驚歎的聲音。至此,你只要將這個字母縮小並漸漸轉變為真正的字母A就可以了(見圖)。

如果你在兒童面前用音語舞的方式表達,內在靈魂的本質讓他們用各種姿勢與位置,則你也可以用我講的方法發展出表達母音的方法。

音語舞蹈應該可以大大地幫助你的教學,聲音本來就已存在於音語舞的姿勢與動作中,例如O這個字母,是你以「愛」擁抱某樣東西,這樣的姿勢就是O(見圖)。你必定可以由姿勢與動作找到表達母音的方式。

因此你一定要運用觀察力和想像力來教學,然後兒童便會由事物本身學到聲音及字母。你一定要以圖形為教學的起點,這些今日已經定型的字母都有它們的歷史,它們都是簡化的圖形,但是今日印刷體的字母已經沒辦法看出它們原來是表現那些圖形了。

當歐洲人,所謂的「優秀人種」到達美洲時,印第安人,所謂的「野蠻人」還在,當歐洲人給印第安人看印刷的文字時,印第安人會嚇跑,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字是魔鬼,這樣的事情在十九世紀中期都仍然會發生。他們說:「那些慘白臉(這是他們對歐洲人的稱呼)用小魔鬼來互相交談溝通。」

字母對兒童而言,與上述情形差不了多少,字母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兒童覺得字母有點魔氣,這也確實沒錯,字母已經有點成為魔力的媒介,因為今日的字母已經完全只是一些符號了。

你一定要用圖形來教,圖形便不是有魔力的符號,而是真真實實的事物,所以你一定要以圖形為啟始。

有的人會反對說,這樣孩子們太晚才學讀和寫。他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今日大家都不知道太早學讀、寫對兒童的傷害有多大,太早就會寫字是很糟糕的事情。現代的讀與寫已經不適合人類過早學習,大約要十一歲或十二歲後再學,在這之前不需要學讀、寫的孩子都是命好的孩子,這對他們往後的歲月有較好的影響。在十三、十四歲時都沒辦法好好寫作的孩子,在未來歲月的靈性發展上要比七、八歲就能讀寫流暢的孩子障礙少(我自己的經歷就是,我在十三、十四歲時都不能流暢的讀寫),這些都是身為老師的人必須注意的。

一般而言,你恐怕沒有辦法依照這些應該遵循的原則去做,因為孩子們終究必須經由你們的學校進入一般大眾的生活環境,但是,當你有了這些知識,你便能對兒童教育有極大的影響力,這完全決定於你有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你的知識必然會讓你見到在教兒童寫字前就教他們認字是大錯特錯的。在寫字時,特別是如果用我說過的塗—畫、畫—塗的方式教他們時,他們整個人都是活動的,他們的手指、身體、整個人都參與這件事,而在讀書認字時,只有頭部參與這件事。任何只有身體一部分運作,其他部分皆不動的事情是愈遲教兒童愈好,先教會讓整個人運作的事,再教單一特定的部分運作,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一般而言,若你要用這樣的教法,就不能期待有人會給你一套教本,教你每一件細節,你主要是要依大原則去教。所以你就能夠依人類智慧學的原則完全自由自主的創造你的教法,這種所謂的自由一定要包括了老師本身的自由想像創造力。

在華德福學校內,很幸運的,我們可以說我們辦得很成功,雖然我認為這是十分令人質疑的成功。我們一開辦就有一百三、四十名學生,這些學生都來自愛米.摩(Emil Molt)先生工廠員工的家族,所以有些學生可以說是「非來不可」,雖然其中也有實施人類智慧學的家庭的子女(在一九一九年的第一間魯道夫.史丹勒學校是由華德福.亞士多利亞香菸公司﹝Waldorf Astoria cigarette factory﹞的總管愛米.摩所創立),在短期內,學校就成長到超過八百名學生,有三、四十位教師。這是一種令人質疑的成功,因為我們已經漸漸沒辦法觀其全貌。我將會講到華德福學校的教學安排方式,你會馬上看出來是多麼不容易窺其全貌;不過我也會指出一些能夠窺其全貌的方法,我們在五年級和六年級的班級因為人數過多,必須安排並行教學的課,共有三班——A、B和C班。

所以我們在A、B、C三班各有一個教師,假設這三班是在一般「正常」的學校,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你走進A班的教室,你會看到老師已用著目前大家認為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然後你走到B班的教室,你會發現好像與A班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教室裡的學生與A班不同,這兩班可以說是教法完全一樣,因為老師們都用了最「正確」的教法。這種教法當然是清楚思考後的產物,怎樣教是最聰明的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其他的方法都不行。

而在華德福學校中,你不會見到這樣的情形,你走進A班的教室,看到一名男或女老師正在教寫字,這位老師讓學生用線來做出各種形狀,然後再畫出這些形狀,由這些形狀中漸漸看到字形的浮現;第二班的老師則喜歡用不同的方法,於是你在B班見到老師讓學生「舞」出不同的形狀,所以學生們可以用自己的身體來體會字母的形狀,然後這位老師再將這些身體形狀帶入字母中。你絕不會在A、B、C三班中看到同樣的教學方法,完全不同的教法教著同樣的東西,於是教室中充滿著自由想像創造的氣氛。在華德福學校中沒有固定安排好的教法規則,而是一種渾然一體的教學精神籠罩著全校。了解這種精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教師是完全自由自主的,在這種渾然一體的精神中,他們可以完全自主地創造自己認為最好的教法。於是你也許會說:「是啊,如果每一個老師都可以這樣自由,那整個學校將會亂成一團。」在五年級A班,沒人知道他們正在變什麼戲法,而在B班,你也許會看到大家在下棋,而在華德福學校中就是這個樣子。全然的自由,但是適合於那種年紀的孩子的教學精神,也全然地活躍於每一間教室中。

如果你讀過《研討課程》(在一九一九年,華德福學校開辦之前,史丹勒博士對教師們講了三項課程,其中兩項已經有英文版,分別為《人類研究》/Study of Man及《教師實用指南》/Practical Advice to Teachers),你便會明白你有最大的自由,而所教的都是適合該年紀的孩子的課程,奇怪的是沒有老師反對這種方式。他們都自願接受這種有一體性教學精神的原則,沒有人反對或希望有其他特殊的安排;相反的,教師們多半都表示希望在教學會議中能討論更多有關教學中應如何做的事項。

為什麼沒有教師反對課程的安排方式?學校已經開辦許多年了。你認為為什麼教師們都同意課程的安排?他們找不出任何不合理之處,他們認為課程安排有自由性的優秀之處,因為它的原則乃是來自對人類本質真正的了解。

這種教學的自由性在老師自由想像創造教材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一點也不錯,我們學校所有的教師都感覺這種情形不只是你由想像去發現一個問題的解答,而且當與他們共同參加教學會議時或當我到他們的教室中,我就更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當老師們真正在教學時,根本早已忘記所謂的教學方案這回事了。當我進入教室中時,我的體驗就是教師是在教學時當場創造出他或她的教學方案。

當你以了解人類本質的知識為基礎來教學時就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希望告訴你們這些細節,雖然你也許會認為我是無中生有;然而這些絕對不是無中生有,我希望你們能了解它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且可以照樣去做。這些原則會讓你了解,讓你見到,由了解人類本質的真知所衍生的一切才能真正的融入孩子的身心。

因此,我們的教育及教學方法乃是建築在「想像」上的。你一定要清楚明白兒童在九至十歲以前還不知道如何分別「自己」與周遭的環境。兒童雖然出於某些習慣性的本能稱自己為「我」,但事實上,他們真正的感覺是自己與世界渾然一體。因此,有些人就有一種奇特的說法,他們說原始人類覺得全世界都是「活的」,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無生命的物體也有靈魂,是活的;要了解兒童就要想像兒童和原始人類一樣,因為兒童確實會敲敲某些東西,就好像那件東西有生命一樣,但實情並不完全是這樣,兒童並不會認為無生命的東西有靈魂,但他們並不去區分有生命與無生命的東西,對兒童而言,每一件東西都是渾然一體無有分別的,他們自己也處於這渾然一體之中,一直到九至十歲他們都不會分別自己與周遭環境,若要適切地教育孩子,這是你在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的。

因此,在你講到兒童周遭的一切事物時,不論是植物、動物或石頭,你都要講起來好像它們會互相交談、互相動作,就像人類一樣,它們也會講話,也會互相愛或互相恨。你要有創造性地將人類智慧學的理念融入其中,在談到動物或植物時就像談到人類一樣。但你並不是要刻意地,理論性地把它們講成有魂有魄,你只要很自然地以兒童能了解的方式對待它們,讓兒童在未能區分自我與周遭環境以前也能了解你在講些什麼,因為,在此時兒童那裡有理由去認為石頭沒有靈魂而狗卻有靈魂呢?我們大人會馬上分別出來狗會動而石頭不會動,但是兒童並不會將「會動」這個特性與「有靈魂」相連在一起。

沒錯,你可以將所有的東西都當做它們是人一樣,會想、有感情、會互相交談、會討厭或同情對方,所以當兒童在這段年紀時,你要教給孩子的一切都要以神話、傳奇或故事的方式傳給他們,當然,在這些故事中,每一個角色都被賦予了生命,注入了情感。你一定要記著,以這種方式滋養兒童靈魂深處的想像力,就是兒童未來一生心靈生命的最佳基石。

如果你在兒童這段年紀時,塞給他們一大堆智識性的教材(如果你不將要教他們的東西先「轉化」一下,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則孩子將來就會有血管及循環系統的疾病。

我們必須一再地重覆這一點,你一定要隨時注意到,兒童是肉體、靈魂及靈性合一的一個整體。

肩負教師的責任,在心靈上,你必須有藝術的情感並具備藝術的氣質,教導學生時,不是只將你的思想概念傳達給學生,而是如何在教學中表達自己,這是一種無法衝量的生命品質。不自覺中,老師傳達了許許多多的意念給孩子們。在訴說著充滿感情的神話、傳奇或故事時,老師一定要自覺到這一點,在我們這一個唯物主義的時代,很容易見到老師們在講這些故事時根本不相信這些事情,並認為是幼稚可笑的。人類智慧學在此時便能做為一種真知的嚮導。經由人類智慧學,我們了解到,我們若將一件事情用圖形來表達,會比我們去講一個抽象的概念豐富千萬倍,一個健康的孩子會很自然地感受到他需要以圖形來表達一切事物,並以圖形的方式接受、學習一切事物。

這就是歌德(Goethe)在孩提時學鋼琴的方法。老師教他如何用第一指,第二指……等來彈鋼琴,他不喜歡這種教法,他那炫學派的老師與他的想法自然不和。歌德的父親是炫學派的學究之一,自然會選擇炫學派的老師教自己的孩子,而這些老師也都很不錯,但是這種老師與小歌德的想法不合,因為太過於抽象了!所以小歌德就自己發明了一種方法,給每一個手指一個名字,比如食指就叫做「杜德鈴」(就是指東指西的小傢伙的意思)。

兒童認為自己是一個形象(Image),他們也希望一切的事物都以形象表現,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見到孩子們多麼需要老師們能運用想像力,能有藝術的氣質,如此老師才能以一種真正「活躍」的心靈與孩子們相見。這種活躍的特性對兒童的影響是無法衝量的,說它「無法衝量」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經由人類智慧學,你再度學到了要相信傳奇、童話與神話故事,因為它們是以想像性的圖形表達了高層次的真理,於是,經由你,這些童話、傳奇與神話再度有了靈魂與生命。當你在訴說這些故事時,你的一字一句散發著你對這些故事的虔誠、相信之心,便將真理帶入了兒童的心,真理便在你與兒童之間交流。

而一般的教學經常都是非真理在老師與兒童之間交流,只要老師這樣想,「小孩們很笨,我很聰明,因為小孩相信童話故事,所以我得講童話故事給他們聽,這就是適合他們聽的東西。」非真理就會立刻掌控了全局,當老師這樣想時,所講的故事就會立刻有一種知識性的能量注入其中。

但是,兒童們,尤其是在換牙期至青春期之間的兒童們對老師究竟是智識性強還是想像力強特別的敏感,智識性對兒童有毀壞及阻礙性的影響,想像力則給予兒童生命及動力。

讓這些基本觀念融入你的中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未來幾天我會詳細地講這些細節,但在今天結束前,我希望能再講一件特別的事情做為結論。

在兒童九到十歲間會有一件特別的事情發生。抽象而言可以這樣講,兒童在這段時間學到如何分別了自己與周圍的環境,兒童感覺自己是一個「我」,而周圍環境是外在的,不屬於這個「我」的。但這是一種抽象的講法,實際上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有了一些困難或問題,於是他們來找你,大部份的情形都是這些孩子講不出他們的心靈上的變化所造成的負擔,於是講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在此時,你得了解到這種情形是來自兒童心靈的深處,你得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式、正確的答案來回答他。這對兒童的未來一生有極大的影響。

身為他們的老師,除非你有絕對的權威,否則你沒辦法帶這個年紀的孩子。也就是說,除非你能讓兒童覺得「這是真的,因為你認為這是真的;這是善的,是好的,因為你認為這是善的;這是美的,因為你覺得這是美的。」因此,你指出了什麼是真,是善,是美。為了孩子,你必須就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於是,向著你的兒童也必定向著真,向著善,向著美!

在九到十歲間,兒童的潛意識中本能地升起一種感覺——「我從我的老師學到一切,但我的老師是從那裡學來的呢?是誰教我的老師?」如果你在此時跟孩子們解釋、說明,只會傷害到孩子。在此時,重點就是用愛心、溫暖的言語,避開傷害他們的危險性,並保留你在孩子心中真善美權威的地位。這種困難期可能會延續數周或數個月,因為此時兒童即是面臨一種所謂的「質疑權威性」的危機,如果你能夠在此時以溫暖的愛心處理這種危機,保留你的權威,如果你能以內在的溫情、誠心、真理心與孩子相見,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時期,則孩子們會獲益良多。孩子們會保留著對你的權威性的信任,無疑的,這對兒童未來的教育有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在九到十歲間,不能讓孩子們對一個真善美的代言人的信心有所動搖。如果這種情形發生了,則帶領孩子過一生的一種內在安全感也同時動搖了。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你們一定要隨時記著這點。在教師手冊中有著許許多多做老師的指南,但是知道一了解孩子們在兒童期何時有何種心靈上的變化,還有你應該如何的應對?比這些手冊中的指南要重要得多!因為如此,你才能經由你的應對將你的光芒照耀兒童的一生。(第二講完)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華德福教育系統簡介(兒童王國|Kingdom of Childhood)

1924年8月12日‧講於英國‧第一講

在知道你們要在英國依照人類智慧學的理念創辦一所學校的消息後,我感到非常的滿足,這也許是教育史上真正重要的一件大事。這樣的話聽起來似乎有欠謙虛,但是,依人類智慧學教育藝術之理念來辦教育確實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情,我更高興的是,許多教師們在內心深處了解到以人類智慧學教育法的特質而決定要組織一個教師協會。我們並不是因為改革的狂熱才說要賦予教育一個新生命;這背後的力量乃是我們整體的感覺並體會到人類在文化的進化上已經走到了必要改革的階段。

談到教育,我們當然完全了解在十九世紀有許多傑出人士在改良教育上做了非常大的努力,這在過去數十年尤其明顯。然而,這些動機良好、試驗方法完備的教育改良都缺乏一項人類真正的知識,因為這些教育改良之理念都是在物質文明充斥了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時期下產生,而且這種情形可以說自十五世紀就開始了。所以當人們要表達他們對教育改革的理念時,他們可以說是企圖以沙築城,根本不可能穩固;教育的法規都是以「生命應該如何」這類情緒性、評判性的理念來訂立。在這種時代,當然不可能去了解人類的整體性而問道:「在人類由前世投生到今生時,我們如何能夠將他那上天所賜本來具足的自性導向光明?」這種問題就是那種可以問得很抽象,但是唯有真正了解人類身心靈的真象才能實際回答的問題。

今天我們對人類的了解有以下的現象。

人類對身體知識的研究高度發展。經由生物學、生理學、解剖學,我們對人類肉體的知識已非常的先進,但如果談到對人類靈魂(soul)的知識,則是完全一片未開的僵局,每一次與靈魂有關的事件都只有一個名詞,完全不知真象。就連思考、感覺、意願這些事件,今日的心理學也是完全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只是使用這些名詞,「思考、感覺、意願」,卻完全不知道這些事件的發生與靈魂的關係何在,今日所謂的心理學家對思考、感覺、意願可以說是完全一知半解。

這種情形就好像一位生理學家完全分不出來一個兒童的肝臟與一個老年人的肝臟有何不同。我們在肉體研究的科學上很先進;今日的生理學家絕對不會分不出一位幼童的肺與老翁的肺,或是幼童的髮與老翁的髮。但是,思考、感覺與意願這些事件卻完全只是名詞,沒有人可以實際的說出它們究竟實際是怎麼一回事。舉例而言,沒有人知道,對靈魂而言,意願是新生的、年輕的,而思考則是古久的、老成的;事實上,在靈魂內,思考是老化的意願,意願是年輕的思考。所以,靈魂之內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有老有少地在人類的靈體內同時存在著。就連一位幼童的靈魂內都有著老成的思考與年輕的意願同時共存著。這是實實在在的真象。

但是在今日,沒有人能夠以說明肉體的真象一樣的將這些真象說明,所以,身為兒童的教師便處於完全無助的局面。想想,這個情形就像你是一位醫生,但是你完全分不出兒童與老人有何不同!你當然會覺得非常無助。但因為今日沒有所謂靈魂的科學,教師們完全無法像今日的醫生談人類肉體一樣地談論人類的靈魂。至於當我們談到靈性(spirit)時就更別提了!沒有人能說出它是怎麼一回事,連描述它的名詞都找不到,僅僅剩下「靈性」這一個字,沒有描述它的名詞,等於沒有用。

因此,今日我們不敢說我們對人類有何了解。我們自然會覺得這樣的教育是不行的,必須要改進。沒錯,但是如果你完全不了解人類,你要如何去改進呢?所以,這些長久以來有最佳動機的教育改革理念都是在缺乏對人類了解的知識下完成的。

甚至在我們自己的圈子內也有同樣的情形發生,今日,唯有人類智慧學可以讓我們去了解人類。我這樣講並不是因為狂熱的派別之心,而是若要了解人類必須經由人類智慧學方能達到。我們都知道,教師的工作必定要以對人類的了解為基礎,所以教師們自己一定要有這樣的知識,應該很自然的由人類智慧學中求得。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們「新式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基礎?」我們要回答說:「一定要以人類智慧學為基礎。」但是,有多少人,就連在我們自己圈內的人都盡量地否認人類智慧學,做教學時也不讓人知道其教法乃是以人類智慧學為根基。

這就好像古日耳曼的諺語——「給我洗個澡,但別把我弄濕了」。許多教學專案都是以這樣的心態推展,這樣是不行的,你們一定要心口合一的講出事實。所以,如果有人問你如何能成為一位好老師,你一定要回答說:「以人類智慧學為你的根基。」你一定不能否認人類智慧學,因為唯有此路你才能真正的了解人類。

在今日的文化下,可以說完全缺乏有關人類真象的知識,不論對生命、對世界,對人類都是許多理論,完全沒有真知灼見。若了知真象才能真正活出「實際」的生活,但在今日,完全沒有這種「實際」的生活。你們知道誰是今日最不實際的人嗎?不是科學家,雖然他們很糟糕,而且對生命完全無知,但是大家都看得出他們的錯。但這些錯在那些最糟的理論家和最不實際的人身上卻看不出來,這些人是誰?就是大家所謂「最實際的人」——企業家、工業家和銀行家,他們以他們的理論、想法統治了今日大家的日常生活。今日的銀行可以說是完全建築在理論性的想法上,完全不實際,但大家都沒注意到這一點。當他們說:「這種事一定要這樣辦,要做實際的人就一定要這樣辦。」所以他們就這樣辦,沒有人覺知到他們對生命所造成的傷害,因為這些方法一點也不「實際」。今日所謂的「實際生活」,不論從那一方面看都不實際。

這種傷害唯有在愈來愈多的毀滅性事件發生,摧毀人類文化時,我們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你將會知道過去發生的世界大戰沒什麼了不起,只是往後更多大傷害的序曲而已。世界大戰就是這種不實際的想法所造成,但這只是一個開端,在今日,我們再也不能沈睡,必須覺醒,尤其要在教學與教育上下工夫,我們的任務是介紹一種教育,對人類的整體——身體、靈魂及靈性——都照顧到,讓大家都能知道,能了解這三大要素。

在這個短期的課程內,我只能講到身體、靈魂及靈性的最重要觀點,以做為教學及教育的指導方針。不過,有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努力去學習如何整體的去觀察人類。

今日一般的教育原則是如何訂立的?人們觀察兒童,然後告訴你,小孩是這樣是那樣,一定要學那些東西……等等。然後大家就想要用什麼最好的方法去教孩子,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這個,學會那個!但事實上呢?孩子還是孩子,至少十二歲以前他不會變成成人,但重點不在這裡。重點是我們一定要想「兒童總有一天會成年」,你要站在生命是一個整體的觀點來看,不能在做兒童教育時就只考慮兒童期,你必定要以他的整個人,整個人生來判斷你該做什麼。

假設班上有一個孩子臉白蒼白,則我們一定要問自己「為什麼?」,要解開這臉色蒼白之謎。當然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要講的是下列的可能性。這個孩子來上學時可能臉色紅潤,是我的教學讓他變得臉色蒼白,我必須承認這一點,並且要能夠判別臉色改變的原因;也許是我的教學讓這個孩子要耗費過多心力來學習,可能過度的運用了他的記憶力,如果我不承認這個可能性,如果我是一個短視的老師,認為不論小孩臉色紅潤或蒼白都要實施我的教法,要不計任何後果的使用這種教法,則這個孩子的臉色當然會繼續蒼白下去。

然而,如果我看到了這個孩子五十年後的歲月,我可能會發現他有嚴重的動脈硬化,致病的原因不明!但實際上這就是我在他八、九歲時過分耗損他記憶力所造成的後果!所以你看到了,八歲的孩子與五十年後的這個成人是同一個人。我一定要知道我今日這樣對待這個兒童,四、五十年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因為生命是一個整體,前後相連,不是只了解這個孩子就好,我一定要了解人的整體性。

另外一個易犯的錯,就是我們常常試著去對每一件事下定義,希望孩子能了解每一件事的定義,例如讓每一個小孩都知道這是獅子,那是貓……等等。但他們是不是該保持這個觀念直到他們去世呢?在我們今日這個世界,沒有人覺知到靈魂也必須成長的事實!如果我給了孩子一個所謂「正確」的觀念,並要他一生都保持這個觀念,這就好像我在三歲時給這個孩子買了一雙鞋,而且以後每一年都讓他穿一樣大小的鞋。小孩會穿不下的!大家都知道,如果讓孩子裹小腳,勉強他穿一樣大小的鞋子是很殘酷的!但現在大家要孩子們的觀念不隨著年紀而改變,就等於壓抑靈魂成長,要靈魂裹小腳!

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我們所謂的「考慮人類整體生命」的教育時,你也許就可以如上所說的回答他。我們是考慮一個不斷成長的、有生命的人類,而不是只去實施一個抽象的教育概念。

只有當你將人類的生命視為一個相連的整體時,你才會了解到人生的每一階段都大不相同,兒童在換第一顆牙之前與其後是大不相同的!當然,這並不是說差別大到令人驚訝,但是,若你能觀察到生命中的不同細節,你就會觀察到兒童在換牙前後是大不相同的。

在換牙之前,你可以很明顯的見到兒童生前或前世的習氣,也就是他在靈界時的習氣。兒童的身體此時的動作就好像靈魂一樣,因為在人七歲以前,人的靈體在肉體內還十分活躍。你也許會說:「這個靈魂還真糟糕!」因為他們很吵,很難搞定,笨手笨腳,而且挺沒用又有點笨。難道在投生之前,他們在靈界就是這德性?親愛的朋友們,你要這樣替他們想想,假設在座各位聰明的成人突然間被強迫塞到一間華氏一百一十四度(攝氏六十度)的房間,你絕對會受不了的!而對這個由靈界投生到人間肉體的兒童而言,適應新肉體及在地球的環境比上述的情況還更難過。這個靈魂,突然間被帶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又要帶著一個肉體跑來跑去,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狀況。如果你知道如何去觀察,去注意每天,每週,每月,這個孩子不定的面相漸漸定下來,漸漸不再笨手笨腳,就表示這孩子漸漸的適應了環境,你也就會了悟到是這個靈魂漸漸的與這孩子的身體相互適應,合為一體,能夠運動自如了。如果我們能這樣觀察,我們就會了解兒童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我們也會了解這是那個投生靈魂在孩子的體內活動。因此,若你知道了這些靈魂的奧秘,觀察孩子的成長就會是歡喜而美好的經驗。因為此時你是在學習天界之事而非人間之事。

所以,那些大家所謂的「乖孩子」,一般而言,他們的身體對他們的靈體而言是過重了,靈體無法支撐肉體。這種孩子通常很安靜,不叫也不亂跑,安靜的坐著,不吵鬧。這表示靈體在肉體內不活躍,因為他們的肉體有很大的排斥力。一般而言,所謂的「乖孩子」都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有排斥靈體的情形。

而那些比較不守規矩的小孩發出許多健康的吵鬧聲,會大叫,找你不少麻煩,這表示他的靈體很活躍,雖然還是有點笨手笨腳,因為他們是由靈界轉到了人間;但是他們的靈體活躍。他們有試著去適應肉體,你也許會認為孩子們的瘋狂大叫有時簡直有點像是中邪了,其實你只不過是見到了靈體投生於兒童肉體內時所須忍受的痛苦。

是的,我親愛的朋友們,如果靈體能直接進入他的成人肉體,那就容易了。我的意思是說,因為成人的肉體已經完全準備好了,不再有排斥現象了,所以做成人容易,做兒童難。兒童本身則無法覺知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的意識尚未甦醒,仍在沈睡。但如果兒童仍然有著投生地球之前的意識,他就會立即地覺知到這項困難:如果兒童仍然保有投生地球前的意識,則他將會認為生命是個大悲劇,大大的悲劇。你可以見到,兒童是降生到地球,在投生之前,他已經習慣了他的靈性生命處於靈性的質體之內。他已適應了他的業,他所有的過去生所得到的果報。他的靈魂完全的包涵於靈體之內。現在,他得降生於地球了。你也許會認為,我怎麼能夠把這些似乎很玄講得像一些很平常的事情,你得原諒我這一點,我之所以能夠這樣講是因為這都是實情。現在,當一個人要降生之前,他一定得選好一個肉身。

當然,這個肉身是由多代遺傳所造出來的,久遠以來,一對父母生了兒女,兒女再結婚生子,如此世代沿續。這個經由遺傳所生的肉體必須有靈魂居住,靈魂必須自己進入並在內發展;但如此一來,他便會突然地面臨這一個完全不同的狀況,因為他將自己侷限於一個經由多代遺傳所生的肉體之中了。

當然,在靈界時,這個靈魂可以盡量地讓肉體較容易適應,但原則上,肉體就是很難完全符合靈魂所需,大部分的情形都是靈魂完全無法輕易地適應於肉體,如果你有一雙手套像肉體這麼不合於靈魂的話,你早就將這雙手套丟掉了,絕對不會想要去戴它。但當你由靈界降生,需要一個肉體的狀況下,你只好接受這個肉體,一直到你換牙為止。

事實上,每七到八年,我們的肉體已經完全更替一次了,雖然不是每一方面,但至少,基本的物質部分都已更換。例如,我們的第一套牙(乳牙)已經替換,當然,我們的第二套牙會跟我們過一生,但我們身體的其他器官可不是如此。許多比牙齒更重要的器官都是每七年完全替換一次。

於是,某些硬的器官保持原狀,軟的器官則不斷更新。在我們生命的七年,我們的肉身是由自然環境、由父母等所賜予;這就像一個模型,靈魂處於肉體內就像畫家看著模特兒依樣塑造。我們在換牙前漸漸地將第一個肉身造成第二個肉身。這個過程需要大約七年才能完成。這個依照父母所生的模型所造出的第二個肉身要在七歲以後才會顯現,今日所有的科學、所謂的人類遺傳學等,都是一知半解與事實不符。事實是我們出生時得到一個做為模型的肉身,這個肉身只跟我們七年,在七年內它漸漸地壞死而被替換,到換牙時我們的第二套肉身已成長完全。

還有一些較弱的靈魂,他們降生地球時十分衰弱。這些人會完全的依照第一個肉身來塑造他們的第二個肉身。大家都說這是遺傳的結果,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只是因為他們完全依照那遺傳的肉身塑造了他們的第二肉身。只有在生命中的前七年,我們的肉身才是由遺傳所得。當然,弱的靈魂會幾乎完全複製他們的第一肉身。也有許多健壯的靈魂降生於地球,在七歲前,他們也由父母處繼承許多特性,這可由他們的牙齒看出來。他們的第一套牙是遺傳脆弱的牙,但若這些健壯的靈魂得到適切的發展,他們的第二套牙將是非常健壯的牙。有的孩子十歲了還像四歲的孩子;這種孩子就是完全只靠模倣塑造肉身的例子。而其他的孩子則不同,他們會將自我的特性大量融入,遺傳的肉身模型雖被使用了,但並非複製,他們會自力創造他們的肉身。

你一定要注意到這一類的事件。如果你不了解實際的情形,所謂的遺傳學是無法給你正確的答案的,今日科學所謂的「遺傳」,事實上只適用於生命中的前七年。七歲以後,要繼承、要遺傳父母何種肉體上的特性,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我們也許可以這麼說,我們以父母的肉身為模倣的對象,但是在換牙時,我們所造遺傳的部分就隨著這一套肉身被丟棄了!

我們由靈界來到人間,有著強烈的靈魂之本性。在最初時會有點笨手笨腳,因為我們必須去適應那外在的自然界。然而,實際上,兒童的每一種本性,甚至連那最糟糕的調皮搗蛋的本性都是非常迷人的。當然,我們還是要依循一些傳統教養的原則,不能完全不責備兒童的調皮搗蛋,但我們可以藉著觀察兒童更清楚明白地看到,在人間,人類的靈魂是怎樣的受著那「老化之魔」的折磨。兒童必須進入這個大部分都不適合他的世界,如果你能覺知到這個過程,你就會了解這情景有多麼悲慘。當你有初步的了解,並能有心地去觀察兒童的肉體將面對的考驗,你就會知道兒童必須想辦法去組成複雜的筋、骨等組織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用悲慘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兒童本身則完全不知道這些過程,業力之神Guardian of the Threshold 會讓兒童完全無法了知這些事情。但是老師們一定要覺知到這一點,了知到這是一個有著上天本性的靈魂已經降生到地球,並且以最虔誠的心態看待觀察他。最基本要件就是你要了解這一點,你要將這項知識灌注於全心,肩負起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一個人在靈界的情形與他在地球上的情形是大不相同的。教師們應該要能夠看出這些不同點。因為在他們面前的這些孩子還有著靈界的習氣。這時的孩子有一件事很難做到,因為在靈界他們完全沒有這一項特性。

在地球上,人類觀察身體內部的能力並不強;只有自然科學家及醫生做這一類的觀察研究,他們知道人類肉體內的各項細節。但是,你會發現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心臟在那裡,通常他們都會指在錯誤的地方,如果你在社交場合隨便找一個人問他左肺葉與右肺葉有何不同,或是問他十二指腸是怎樣的一個器官,那將會有各種詭異的答案出現。在我們降生地球之前,我們對外在的世界可以說是沒什麼興趣,我們大部分的興趣都在於我們內在的靈性生命,而在死後與投生之前這段時間,我們更是完全的集中心力於內在的靈性生命。我們根據過去生的經驗累積了「業」,而今生我們依據他們的內在靈性生命繼續成長。這種興趣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人間的特質的,完全不同於一般人認為的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或追根究底、好問的心。在我們投生地球之前,我們的本性沒有這種渴望知識,好奇心或熱切求知想了解外界生命的;我們完全不知道有這種心念,這也是為什麼很小孩子只有一點點的求知慾。

而我們在此時所體驗的是與所在之處共為一體,在投生前我們可以說是與外在的世界完全融為一體。我們的內在生命就是全世界,沒有內在、外在這種分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外在的世界沒有好奇心,因為它已經完全包容於我們之內。我們沒有好奇,完全包容它,而且認為這一切就是自自然然,本來如此的。

所以在生命中的前七年,兒童就以這樣的靈界心態學習走路、講話與思考。如果你想要引起兒童的好奇心去學一個單字,你將會發現你反而完全將他想學那個字的心願引開了。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用求知慾或好奇心引誘兒童,那你恰巧是反其道而行,引開了他本有的意願。你能用好奇心引誘他,你必須想像自己與兒童融為一體,用你那內在的本性去體會兒童所喜愛的一切,在你做一個姿勢時要讓兒童感受到那就好像是他自己的手所能做到的一模一樣。也可以說你得讓自己成為他的身體所延伸出來的一部分。爾後,當兒童換牙了,進入七歲到十四歲這一階段,你要注意觀察兒童是如何漸漸地顯現出求知慾及好奇心,你要細心地、老練地去注意好奇心是如何漸漸地融入兒童的生命。

幼小的兒童還是小小笨笨的生物,他不會問問題,你要讓他對任何事物有一個印象,你就得讓自己成為那一件事物。兒童此時就像一袋麵粉一樣,不會對周遭環境提出任何問題。但是他也像一袋麵粉一樣,你在它上面印了一個什麼樣子,它就會保留這個印痕。這並不是因為好奇心所造成,而是因為你真正的與兒童共為一體,並造了一個印象,就像你用手在麵粉上做了一個印痕一樣。

而在換牙時,這種情形就完全改觀了。你要去注意兒童現在會開始問問題了。「那是什麼?」「星星有眼睛嗎?」「星星為什麼在天上?」「婆婆,你的鼻子為什麼是彎的?」兒童現在開始問各種問題,並且對周遭事物產生好奇心。你要有一顆細膩的心去感受去注意到換牙時兒童漸漸升起的好奇心及注意力。你要準備好去配合他所新升起的這些特質。你要讓兒童的內在本性來決定你要教他什麼;我的意思是說,你一定要以最敏銳的心去注意兒童在換牙時所升起的這些特質。

許許多多的特質都在此時升起。不過,兒童雖然有了好奇心,但並不是知性intellectual的好奇心,因為此時兒童還沒有推理的能力。任何人在兒童七歲時就想訴諸智力方面的能力,可以說都是搞錯了方向。兒童在此時有幻想,這個幻想的國度要靠你來建造,這項工程其實就是所謂的「靈魂之乳」milk of the soul的觀念。我們都知道,其實兒童出生後要餵母乳,這就是他的食物,也包含了有其他必需的物質。而當兒童在換牙期開始上學時,你又得給他另一種乳了,但是這一次,是給靈魂飲用的乳。「乳」的含義是說你所教的內容不能是各個分離的,兒童所受的內容必須是渾然一體的。在換牙後,兒童就必須吸收這種「靈魂之乳」。如果你分開教他們讀和寫,就好像你餵他們奶時先用化學方法將奶分離成為兩樣不同的東西再分別的餵他們。讀與寫一定要以整體性的方式來教他們。你一定要有這種「靈魂之乳」的觀念來教育這些剛入學的孩子。

這個觀念必須靠藝術性的教育法才能達成。這種藝術的氣質必須涵容於每一項教學中。以後我將會講如何由繪畫中發展寫字的技巧,由此將藝術性融入其中,以及你如何再以藝術性的方式教他讀書認字,如何接連這些藝術性的讀寫技巧,以藝術性的方式導入簡單的初級算術,所有的這些教育都必須融為一體。在兒童入學時,你必須漸進地導入這種「靈魂之乳」。

而當兒童進入青春期時,他們將再需要「靈性之乳」Spiritual milk。在今日的人間,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因為在今日這個全然物質化、現實化的年代,靈性幾乎已蕩然無存。造「靈性之乳」是很困難,但若你無法達成任務,這些孩子們在困難的青春期就得完全靠自力度過,因為在今日社會上已完全沒有「靈性之乳」了。

我只想以簡介的方式談一談這些情形,讓你有一些思考的方向;以後我們會繼續這些主題並談到細節。(第一講完)
書名:Autumn
ISBN:0-946206-48-1
譯者:徐明佑

巨大的蘿蔔(P62)


曾經有一次,爺爺種了一個蘿蔔種子,他說:「長大吧!我的蘿蔔」,「長大吧!並且要變得很大」,「長大吧!要變得結實而甜美」

蘿蔔長了又長,它長得結實而甜美,它成長、變大,而且越來越大,變成了大蘿蔔。

爺爺說:「是拔蘿蔔的時候了」他抓住蘿蔔,並且用力的拔啊拔啊,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爺爺叫了奶奶來幫忙拔蘿蔔,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爺爺叫了孫子來幫忙拔蘿蔔,孫子抓住奶奶,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孫子叫小狗來幫忙拔蘿蔔,小狗抓住孫子,孫子抓住奶奶,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小狗叫小貓來幫忙拔蘿蔔,小貓抓住小狗,小狗抓住孫子,孫子抓住奶奶,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但是蘿蔔一動也不動。

小貓叫小老鼠來幫忙拔蘿蔔,小老鼠抓住小貓,小貓抓住小狗,小狗抓住孫子,孫子抓住奶奶,奶奶抓住爺爺,爺爺抓住蘿蔔,他們拔啊拔-歡呼著蘿蔔拔出來了。

From Russia
書名:Autumn
ISBN:0-946206-48-1
譯者:徐明佑

秋天的毛毯(P63)


大地母親坐在她無花果樹樹根下的舒適紅房間裡。她的手很忙碌的在編織,一進一出,他在為她的孩子們編織一件秋天毛毯。一件秋天毛毯可以讓他們在日子寒冷時可以保持溫暖。一進一出,他的手指頭一直不停的動著,一件秋天的毛衣可以讓你遠離寒冷。

大地母親在她的毛毯裡織進了許多東西:有紅色、咖啡色的草,一捆一捆金色的穀物,白色羊毛般的雲,尖端紅紅的葉子。一進一出,一件秋天的毛衣可以讓你遠離寒冷。

在很多天的工作之後,編織完成了。大地母親把它放了下來,她坐在她的椅子上睡著了。 晚上的天空,星星閃耀著,它們照進了無花果樹的樹根,進入了紅房間,大地母親睡著了。它們看到秋天毛毯上有粉紅色和咖啡色的草,一捆一捆金色的穀物,白色羊毛般的雲,尖端紅紅的葉子。一進一出,一件秋天的毛衣可以讓你遠離寒冷。

星星們都同意『一件溫暖的毛毯完成了』,『但是哪裡有光可以帶引地球的孩子們度過冬天的晚上?』冬天很黑,讓我們給他們一些我們的光。

大地母親夢到了閃亮的星星,而且當她醒來的時候她發現了有一道光織進了他的秋天毛毯裡,他在草莓和心皮上閃耀著,也在蘋果和梨子上閃耀著。

大地母親微微笑,也從椅子上起來。現在秋天毛毯已經準備好了。對於孩子來說他是溫暖而閃亮的,可以穿著她度過寒冷而黑暗的冬天。所以她拿起了毯子,把她展開覆蓋住大地。

S.Perrow
書名:Autumn
ISBN:0-946206-48-1
譯者:徐明佑

秋天的故事(P61)


曾經那裡住了一隻豪豬叫做Hedgy Hedgehog。一有個夜裡牠在太陽爸爸照到牠床上時醒來。秋天的風吹出金色的陣雨,紅色和咖啡色的葉子就穿過草地。

Hedgy Hedgehog從他籬笆下的床爬了出來,開始要去找蟲和昆蟲。當他很快的走時,牠喃喃的對自己說:「我只需要一點點的蟲和甲蟲來吃就可以了,我變得很好和肥胖。很快的我將為了冬天的休息來自己做一個窩並躺下」
聽!是誰在呼喚?是大地母親在呼喚她的孩子嗎?有很多的甲蟲和蝴蝶已經捲縮在葉子和草裡面了。秋天來了。
Hedgy Hedgehog開始去找柔軟的樹葉床。在Hedgy 上頭的天空是灰色和寒冷的。他對自己說:「我要留在這裡」。他爬進了他那葉子組成的床,並且因為冬天而捲曲身體要睡覺了。
多話的小松鼠Nutkin有一點忙碌的找堅果。當他聽到大地母親的呼喚時他說:「等等,大地母親。當天氣真的很冷的時候我就會去睡覺了」
他急忙跑進樹下並且在草下面尋找堅果。牠說:「我已經蒐集夠多的堅果和橡樹果實」牠把一些放在牠的臉頰裡並帶到樹上。牠的兩個壁櫥已經滿了,所以牠放一些在新的地方藏起來。牠在一根樹枝上對自己東張西望。牠有好美麗的咖啡色外套。
大地母親又在呼喚了一次,「小松鼠Nutkin,小松鼠Nutkin」而風兒對他唱了一首歌。
小松鼠Nutkin有一件咖啡色的外套,
是森林林裡面最可愛的外套,
兩顆明亮的眼睛到處看,
哪裡有甜美的堅果。
小松鼠Nutkin豎起兩個捲耳朵傾聽。牠很快的在樹枝之間消失了。

B.Marking
書名:WINTER
ISBN:0-946206-49-X
譯者:徐明佑

The Youth who went to the North-Wind and demanded his Flour again


曾經有一個老女人,他有一個兒子,當他虛弱而且不舒服的時候,他要求他的兒子到儲藏室拿一些麵粉來做一些東西當晚餐吃,但是當他從樓梯下來的時候,北風衝了進來,奪走了麵粉透過空氣帶走了,年輕人回去除藏室多拿一些,但是當他正要下樓梯,北風又再衝進來並帶走了麵粉;而且這在他身上發生了三次。因為這樣,年輕人變得非常生氣,這對他來說太過分了,北風應該有禮貌一點,他決定要去尋找北風並且把麵粉要回來。

於是他出發了,但是路很長,而他走了又走,直到最後他找到了北風,年輕人說:『今天好』,北風說:『今天好,並且感謝你的慷慨』。他非常快的接著說:『你到底要什麼?』

年輕人回答說:『啊!你是如此的好,我只是想要你讓我帶回從我在儲藏室的樓梯上那邊拿走的麵粉,我們只剩一點點了,假如你拿走了僅剩的一點點,我們將什麼都沒有,只有飢餓』。北風說:『我沒有麵粉了,但是假如你真的很需要,你應該擁有一塊布,他將提供你你所想要的每一個東西,只要你說:布,展開吧,所有好吃的菜餚都被你蓋住了』 為此年輕人非常的高興,但是回家的路非常的長,以至於他沒有辦法輕易的在當天到達家裡,他進去一間路上的旅館裡面,當他想要吃晚餐的時候,年輕人把他的布放在桌上並說:『布,展開吧,所有好吃的菜餚都被你蓋住了』他一說完,布就把食物變了出來,而每一個人都認為這實在是太神奇的東西了,特別是店主人的妻子。所以到了半夜的時候,當每個人都熟睡之時,他拿走了年輕人的布,並且放了另一塊非常像他從北風那帶回的的布,但是它甚至無法提供一塊乾麵包。

當年輕人醒來,他拿了他的布並且繼續他的旅程;而且在同一天他抵達了家裡。他對媽媽說:『好,我已經去過北風那裡了,而且他非常紳士的一個人,他給我這塊布,我只要對他說:布,展開吧,所有好吃的菜餚都被你蓋住了,我就會得到所有我想吃的食物』媽媽回答說:『喔!太好了,我敢說這是非常真實的,直到我親眼看見,否則我不相信』。那個年輕人匆忙擺張桌子,把布放在上面並說:『布,展開吧,所有好吃的菜餚都被你蓋住了』。

但是布沒有提供食物,甚至連一片麵包都沒有。

年輕人說:『然後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我要再去找北風』,很快的他出發了。接近下午的時候他來到了北風住的地方。年輕人說:『晚安』,北風回答說:『晚安』。年輕人說:『我要你賠償我你從我那拿走的麵粉』『你給我的布是沒有用的東西』北風說:『我已經沒有麵粉了』『但是這裡有一隻山羊我將給你,他將會給你純金的金幣,當你說:我的山羊製造錢幣』年輕人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擁有好東西,但是他的家是那麼的遠,今天沒有辦法到達,他開始要在旅館住一個晚上。在他點任何的東西之前,他試了試山羊,去看看北風說的是不是真的,而當他說的時候真的發生了。當店主人看到了,他認為這是一隻更值得擁有的珍貴山羊。所以當年輕人熟睡的時候,店主人拿了另一隻山羊,不能製造金幣的羊,把年輕人的羊換過來。

下一個早晨那個年輕人離開,當他回到家見到媽媽,他說:『北風終究是很棒的人;他現在給我一隻山羊,牠可以製造金幣。我只要說:我的山羊,製造金幣』-他的媽媽回答說:『我全知道』『這都是胡說,當我看見我才會相信』-年輕人說:『我的山羊,製造金幣』但是連一分錢都沒有。所以他又再一次去北風那邊,而且跟北風說這隻山羊沒有用,而他應該賠償麵粉。北風說:『喔,我現在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保存那隻放在角落粗而短的木棒,它的特質是這樣,假如你說:木棒,立刻打,他就會打到直到你說:我的木棒,停止吧』

回家的路是長的,年輕人又再一次的在晚上住進旅館。而當他現在猜到布和山羊到底怎麼回事,他直接躺在板凳上假裝睡著了,而且開始打呼好像深深入睡。那個店的老闆,他想那個木棒一定有某種用處,就去找了一根很像的,然後要去放在另一個地方,當他聽到年輕人打呼;但同一個時刻那個男人幾乎是抓緊它的,那年輕人大叫:『木棒,立刻打!』那個木棒就開始打那個店主人,所以他就跳到了板凳上還有桌子上,哭著尖叫的要幫忙。『喔!為了憐憫的緣故!為了憐憫的緣故!讓木棒離開,否則它會把我打死的,你可以拿回你的布和山羊』當年輕人認為店主人已經被打夠了,他就說:『我的木棒,停止吧』。

然後他拿了布,放在他的口袋裡,把木棒放在手上,然後綁了一條繩子在羊的角上,帶著他們回家。這是麵粉最好的報酬了。

感謝薏琦老師提供的樂譜,讓我們能在一個充滿溫潤氣氛下,請孩子們舒活地起床。







相信在現在少子化的趨勢裡,做家長的對孩子都是極盡呵護之能事。
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不敢他們受一點風寒、接觸一些大自然的洗禮;但,看到相陵去到小陽光的第二天回來的衣服,終於能跟哥哥沾滿泥土的衣服相匹敵時,我知道,這是真正屬於她的童年寶藏,一個真正我所能給予她和現在多數小朋友不同的禮物。

今天是相陵到小陽光上學的第一天,一大早,一到學校,果不其然,相陵還是生怯地哭了起來,但在薏琦老師事前的提醒下,和相陵稍作安撫與跟他堅定的說明傍晚就會來接她回家後,我就離開了。當然期間還是慎重地拍了照片,記錄下這個重要的日子。
這張合照是林奶奶拍的。

到了下午,一進到小陽光就被我眼前的景象嚇到了!沒想到眼前的相陵正開心地跟著其他孩子們愉快且專注地吃著眼前的點心,都不理我呢!

看來相陵在小陽光的第一天適應地相當地不錯呢!
書名:SPINDRIFT
ISBN:0-946206-50-3
譯者:徐明佑

The Bamboo Maiden(P179)


曾經有一個老人,他習慣每天吹竹笛,令人驚訝的是,竹子開始變軟,最後他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少女。老人說:『美麗的笛之靈,你可以留在這裡當我的女兒嗎?』

這位少女微笑著說:『因為你對音樂的愛,而讓我來到地球上』她就當老人的女兒,而老人非常的喜愛他。

現在,對他的爸爸來說,少女是如此的漂亮,如此的親切,和可愛。在這個國家她變得非常有名。很多男人希望她可以當新娘,但是她告訴他的爸爸她不要結婚。

有一天,來了五個男人要求老人給他們少女。當他告訴她時,她說:『我將會嫁給為我得到三樣東西的人:一隻四尺長的銀針;月亮上的桂樹枝;黃河裡的金鑰匙。』

當年輕人聽到這個,就試著去找銀針,桂樹枝還有黃河裡的金鑰匙。

第一個年輕人沒有耐心。他很快就放棄回家了。

第二個年輕人有銀針和金鑰匙,但是他弄斷了桂樹枝。但是當少女看到的時候她說:『這個桂樹枝是地球的』。所以那不誠實的男人離開而且沒有再回來。

第三個年輕人尋找又尋找那三件珍貴的東西,但是最後他生病而且死掉了。

第四個年輕人他進去一位大官的家裡,試著要去偷寶物。他被抓起來關在監牢裡而再也無法回到竹子少女的家。

現在第五個年輕人來到了黃海,他到一隻無助的拍著翅膀的野鵝旁邊。年輕人充滿憐憫的問牠:『野鵝,為什麼你在地上拍著翅膀?為什麼你不要飛到天上?』

野鵝回答說:『年輕人有著一顆仁慈的心,我不能移動另一隻翅膀,我總是很痛。』

年輕人看了野鵝的翅膀並且找到了某人把翅膀固定住的銀針。當他移走銀針,野鵝說:『年輕人有一顆仁慈的心,允許我給你銀針。』然後鵝就飛到了天空中,而年輕人滿心歡喜的繼續走。

當他到達了黃海,他看到一個貧窮的老男人坐在地上,老男人哭著說:『給我一點錢吧!我已經很多天沒有吃東西了!』。

年輕人靠近老人哀傷的臉,並且給他他的錢包和所有他的錢。

老男人說:『年輕人有著一顆仁慈的心,我拿走錢,但這錢包還你。』

年輕人拿走了它,並且看,錢包突然間變成了桂樹枝。然後他帶著滿心歡喜上路了。

當他走到了黃海的海岸,他看見一隻魚躺在沙灘上,他充滿了憐憫的把魚撿起來放回去水裡。

很快的,他衝進了水裡,然後嘴巴咬著一把金鑰匙給他。那隻魚低低的鞠躬,並把鑰匙放在年輕人的腳邊。

這裡有三樣寶物了!他滿心歡喜,他很快的回到老人的家。

然後竹子少女嫁給了充滿仁慈之心的年輕人。他們快樂的生活著,而且有許多的兒子和女兒。

來自 中國

林玉珠(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創辦人 )

童年的安詳 - 屬天的安詳。我常常靜默的站在你們面前,充滿愛的看著,想要分析你們!然而我們只有你們做錯了什麼以及已經又修好了什麼的想法,我們沒有天真的,童年的想法。
~~ Hyperion – Holderlin

Peace of childhood – heavenly peace. Often I stand before you in silence, looking with love, and want to think you! But we only have concepts of what has been bad and been made good again; we have no concept of childhood, of innocence.
~~Hyperion – Holderlin


故事緣起

在 一次我們托兒所舉辦的「家長成長營」課程中,一位家長提到有關「幼兒為什麼衝突」以及「面對幼兒衝突家長應有的態度」的問題;當時,我立即很順口地從累積 的經驗裡提出我個人的看法。她聽了之後,似乎覺得很滿意。隔了兩天,她寫e-mail要求我將前幾天說過的話寫到網站上去讓大家分享……。我很忙,因此, 寫得很慢,但是我非常認真的寫:

人們常以負向的眼光看待「衝突」,人們不太知道「衝突」其實有其積極正面的意義;在許多方面,衝突是幼兒成長必經的歷程。從長期觀察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1. 幼兒與人爭吵,常是幼兒大聲對外界說「不」,常是幼兒「自我主張」的開始;
2. 幼兒與人「爭搶」玩具,或打人或被打,是為了「自我主張」,也是為了「自我保護」;
3. 幼兒從一次次衝突中,一次次練習「人際關係」的規則與技巧。

大人應該為幼兒發展自我主張與自我保護的能力而高興!大人對於孩子的爭執要趁早學習自在。如果大人能理解幼兒衝突背後的意義,並能隨時注意引導幼兒成長的方向,幼兒就有機會活潑且平衡的發展;否則,壓抑幼兒衝突有可能錯失、阻斷或扭曲幼兒在「自我」及「人際關係」上的發展……。

寫到這兒,我覺得有些心虛。因為這種回答是我從經驗中自以為是的「洞察」。然而,我怎能證明我說的話即是真理?我應該以實際的行動、真正觀察幼兒衝突的事實與經過,這才能證實我的看法是正確的啊!就這樣,我請託了娃得福托兒所六個班級的老師,針對67位3-6歲的幼兒做了兩週的「幼童衝突具體事實與經過」的紀錄……。

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從一位家長的問題,原本只是順口回答;後來,想寫成心得放在網站上;後來,心得的文章轉化成了一篇長長的報告;現在,就呈現在您的面前,請不吝指正,無限感激!

我們一共蒐集了50個「幼童衝突具體事實與經過」。研讀之後,筆者試著從幼兒的衝突對話中做出分類,共得六類。這個結果比原先筆者心中的「經驗談」有更多的分類,也產生了更清晰的「衝突的完整圖像」效果:

壹. 幼兒衝突分類

經過詳實的紀錄之後發現雖然幼兒的衝突不斷,幼兒衝突的類型多有重疊、相似之處。經過整理,共分六類:
一. 幼兒正處「自我中心」階段;幼兒極力「自我主張」,但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張」;
二. 幼兒「物權」概念不清;常順手拿別人的玩具,但別人不見得允許;
三. 幼兒「人權」概念不清;常易侵犯別人、管教別人,但別人不願被管教;
四. 幼兒正處「意志力」發展階段;有行動的衝動,卻缺乏清楚的方向感;
五. 幼兒正在「練習、處理」人際關係;雖很認真,但技術尚未成熟;
六. 有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沒有緣由的向人攻擊。

貳. 幼兒衝突範例

嚴格說起來,「分類」是一種相當主觀的行為,但筆者試以十二年來在石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所創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上的學習為依歸,以成長中兒童的發展與需求為導向,從蒐集的幼兒衝突資料中逐一整理,再做分類,期盼從提綱挈領中指出幼兒衝突背後的真正原因以及衝突中所可能隱含的意義:

一. 幼兒正處「自我中心」階段;極力「自我主張」,但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張」

1. 這是我先拿的!

她伸手拿起一個積木,他也正好接觸到那積木:
「這是我先拿的。」
「這個不用,你先給我。」
「不要!」
「你先給我,我跟你說啦……」兩人拉扯起來。

2. 那是我的椅子!

她正搬起一張椅子,突然聽到一聲大吼:
「那是我的椅子!」
「我不要!」她嚇一大跳,手上還拿著那張椅子。說完話,即哭了起來。

3. 這是我的!

兩個孩子緊抓著一個布娃娃不放;
「這個布偶娃娃是我的!」
「不是!是我在『娃娃家』拿的,請你還給我。」
「不是!布偶娃娃是我的!是我剛剛在玩的!」兩人抓著不娃娃不放。

4. 我要那個新寶貝!

「你們看!我有新的寶貝耶!」她拿起一個玩具快樂的展示。
「我也要那個新寶貝。」一個孩子看了之後,開始伸手搶
「我不要!」原本很快樂的孩子,突地受搶,開始大哭。

5. 這是我先排的!

他以椅子排城堡,她拿著架子走過來,說:
「我也要蓋城堡。」她把他的椅子推開,他當然也把她的架子推開。
「幹嘛用力推我?」拿著架子的孩子說。
「這是我先排的!」
「我也要蓋城堡!」她理直氣壯的說。
她把他的椅子再次推開,他也把她的架子推開……。

6. 是我先排的!

隊伍中有兩個孩子正在推擠;
「你幹嘛推我?」被推的孩子說。
「是我先排到的!」
「我本來排在你的前面的!」
「現在隨便排了!」她很有理由的說。

7. 你不可以超過我!

小朋友們正在玩「蹲下去,跳上來」的遊戲。他一跳,跳超過了她。她拉著他的衣服說:
「你不可以超過我!」他不理,又繼續跳得很高,他的腳踢到了她的手。
「請你跟我說對不起!」她生氣的說:
他繼續認真的跳,不理她。她開始推他,他也推回去,兩個人推來推去。

8. 你沒經過我的同意!

「我想跟妳一起玩。」他重覆了3~4次,她沒回答。他伸手摸她手中的娃娃布偶。
「不行!你沒經過我的同意!」她很嚴厲的說,並抓緊手中的娃娃布偶。
「我不要,我不要。」他傷心地大哭起來。

9. 老師,他插隊!

孩子們排隊,輪流丟球。
「老師,他插隊,他還說我離開位置,但是我沒有啊!」
「好,大家重新排火車哦!來,你第一個丟球,妳第二個,他第三個,
她第四個哦!每個人玩一次,要輪流等待哦!」老師說。
一會兒之後,她離開隊伍去看老師磨木頭。接著又回到玩球的隊伍。
「你插隊,這是我的位置!」才回到隊伍,她馬上氣勢洶洶的對他說。
「我沒有插隊,是你離開了,我才往前排的!」他很委屈的說。
「請你不要這樣!」一轉身,她又喊了:
「老師,他插隊,我有幫助他,他不理我!」她很有主張的說。

10. 我是小老師,我可以自己決定!

她在『廚房家』當主人,邀了他來玩。但是當她的好朋友小安也想要進去玩時,她即轉口對他說:
「你出去玩,我的好朋友要進來了!」
「可是我先進來的!」
「我是小老師,由我自己決定!」
「我還沒玩好,請妳不要這樣!」
「我是小老師,我可以自己決定!」

11. 我要現在當!

她拿了條彩色的毛線繩綁在他的手上,她拉著他在教室裡逛。另一個孩子看到了,對她說:
「我也要當你的狗狗。」
「可是我已經讓他當了,你明天再當。」
「我要現在當,要當你的狗狗。」那孩子一再拜託,但她仍然堅定地說:
「你明天再當啦!」
可是,那孩子無法等待,仍然堅持要「馬上」當狗。溝通不成,他越來越難過、生氣,開始大哭起來。

12. 不行,我是司機!

他看到她蓋了一輛大車,他說:
「我可以跟妳一起玩嗎?」
「好,妳坐後面!」
「你的車子可以借我開一下嗎?」
「不行,我是司機!」
「好啦!好啦!沒關係啦!」他一邊說,一邊開始拉走她的方向盤。
「不行!我是司機!」她堅持手中的方向盤不肯放手,二人開始拉扯……。

13. 誰說我是笨蛋?

他利用大椅子和小椅子玩車子遊戲,她在旁邊的三角架裡玩。他的車子開過來,她正好走出來,擋住了他的路;她發出小聲的埋怨,他說:
「誰說我是笨蛋?」
「沒有啊!」
「請你道歉!」
「沒有啊!我沒有說啊!」

二. 幼兒「物權」概念不清;順手拿別人的玩具,但別人不允許

1. 拿別人的積木

遊戲中,他拿走她正在搭建中的積木,造成她玩具全倒塌,她說:
「你下次不要再這樣!」她將他手上的積木拿回來。
他轉身向旁邊的另一位小孩,並伸手拿取那小孩籃子裡的石頭,小孩不給他,他抓著小孩的石頭籃不放,兩人搶得尖叫起來。

2. 拿別人的杯子

他們兩個玩煮菜遊戲,她拿走他旁邊的杯子,他說:
「那是我先拿的耶,還給我。」她愣住了,順從地還給他。

3. 拿別人的大木頭

她以架子圍了一個大城堡,裡面放了很多大木頭。他跑了過來,拿走一個大木頭。
「你沒有跟我借,你要跟我借!」她說。
「你可以借我木頭嗎?」
「不可以!」並且伸手去抓他手上拿著的木頭。兩人開始拉扯木頭……。
「你們快點來幫我搶啊!」她開始對著城堡周圍的人喊叫。

4. 拿別人的小石頭

他將撿來的小石頭放入杯子裡,杯子放在沙坑上,又繼續在沙坑裡找尋小石頭。她正在堆沙堡,並且以小石頭佈置沙堡的外觀;她順手從他的杯子裡拿出小石頭準備裝飾在沙堡上。他看見了,伸手搶回來。口裡說:
「這是我的。」
「你已經有很多了!」她大聲說,並伸手搶。
他拿起杯子,將小石頭放進杯子裏;同時,趕緊跑開。

5. 拿別人的石頭

她在沙坑玩沙,身邊放著撿來的石頭。他經過她,將她的石頭拿走。
「那是我的石頭。」她立即大聲說。
「我想玩。」他邊說著,邊準備跑開;她則追上前搶了回來。他抓起一把沙子灑向她,並且大聲的說:
「我不喜歡妳了!」

三. 幼兒「人權」概念不清;易侵犯別人、管教別人,但別人不願被管教

1. 我替你收木頭

收玩具時,他還在堆疊積木,她上前要替他收木頭寶貝。她的收拾立即造成他建造中的玩物倒塌。他很生氣,用力的以頭部及身體撞她,嘴裡並且大聲說:
「我不要你這樣!」但她沒理會他,仍繼續替他收拾......。

2. 我替你收椅子

老師請他收椅子,她聽見了,也去收椅子。他向前搶回自己的椅子說:
「我不要讓妳收。」
「要讓我收,不然我就砍死你。」
「我要砍你。」
「我告訴你們,我爸爸很兇喔!」
「我爸爸更兇,他打人很痛哦!」
「我爸爸常生氣,會打死人喔!」
「你不要再說了,不然我要生氣了。」
一場「幫忙收椅子」的衝突,卻罵出一長串驚人的話語!

3. 我替你收玩具

收玩具時間,她還玩著積木,他上前替她收玩具,她一邊抱緊積木護守著,一邊也伸出腿,不停地踢他。嘴裡不斷地說:
「不要,不要,我要自己收!」

4. 我在你沙堆上撒些沙子

她在木板上堆沙子,他也拿了些沙子撒在她的沙堆上,她突然地哭叫了一聲:
「ㄜ~不要啦!」他嚇得馬上跑走了。

5. 這是大家的架子,每個人都可以進去!

她在架子內遊戲,他想進入架子內。正要進入時,她將他推出架子外。
「這是大家的架子,每個人都可以進去」他說。
「這是我的家。」她卻緊緊抓住架子和架子上的掛布說。
「我可以進去。」他一邊說著,一邊準備拉開布,要進去。
「不可以,臭小孩!」她使勁的抓著布罵他。
「妳是臭小孩!」他的手放開,退離架子,也罵回去。

6. 又沒關係!

「你刮到我的腳了啦!你的指甲很尖耶!」她大聲的叫。
「喔!又沒關係!」他看了看她,無所謂的回答。

四. 幼兒正處「意志力」發展階段;有行動衝動,卻缺乏方向感

1. 大聲唱、又笑、又拉扯

孩子們圍成圓圈唱歌。他很興奮,唱得很大聲,又笑、又拉扯。和他一起牽手的她被拉得往前傾倒,很不舒服,哭叫起來。老師的眼睛看著他,示意他停止。
「是她拉得太緊了。」他恢復神智,立即為自己辯白。
「我沒有,是因為他用力拉我,所以我才往前倒的。」她委屈的說。

2. 力道控制不好

一群孩子在沙坑裡挖水道。她挖沙的時候,力道控制不好,不小心,撒到了他的身上了。
「妳撒到我了!」他告訴她。她沒聽見,繼續專心的挖沙。
他生氣的從地上挖起沙子,往她的頭上撒下。
「他撒我沙子。」她驚嚇得大哭起來,跑向老師……。

3. 雙腳突然踢起來

兩個孩子坐在毛毯上,他的雙腳突然踢起來,不斷地踢。結果,踢到了她。她很生氣,也開始踢他。兩人互不相讓的對踢……。

4. 踢人

早晨,進入教室,孩子們正整理著自己的餐盒。他安靜的坐在地上,她看到了他。她沒說什麼,笑笑的走過去,又看一看他,沒說什麼。接著,她走到他的背後,伸出腳踢他的背,踢了好幾下。他被激怒的站了起來,也伸出腳,踢她的腳……。

5. 硬要學人家的樣子

兩個孩子繞著教室又跑、又轉,他也跟著又跑、又轉。
「你不要一直跟著我們跑。」兩個孩子一邊對他說,一邊繼續繞著教室又跑、又轉;他也繼續跟著又跑、又轉。
兩個孩子拒絕他,停下來推開他。他不依,最後,他們拉著他離開。他不願意離開,開始躺在地上尖叫。

6. 任意罵人

「好醜喔!」他看著她的畫說。
「老師,他說我的畫很醜。」她快哭出來了,轉而向老師求救。

7. 打人

小達、小火、小水拿著積木玩骨牌遊戲。小達沒有積木了,伸手去拿小水的。小火看到了。
「這是小水的積木」小火一邊對小達說,一邊也伸手阻止小達。小達很生氣,舉起手來,往小火的手背打下去。
「我很痛,請你跟我說對不起」小火說;但小達沒理他。
「小達,請你跟我說對不起」小火又說了一遍:
「我沒有!」小達說。兩個人就要大吵起來了……。

8. 對著人滅火

他和她拿著繩子玩救火,他們在教室裡到處滅火。經過曉威時,他們快速的、認真的、激動的對著曉威滅火。
「不要啦!」曉威嚇壞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9. 推人、擠人

小朋友們排隊爬樹,他排在她的後面,當她爬上樹,又從樹上下來之後,他以為就輪到自己了。但是,她沒離開,反而又重新爬上去。
「不可以,你已經下來了,換我爬了」他拉著她的腳說。
「才沒有」她推開他,不理會他。他生氣了,以身體擠她,希望將她擠開;她也用身體擠他,不讓他上去。二人互相擠來擠去,他開始轉而以腳用力的踢她的腳……。

五. 幼兒正在「練習處理」人際關係;雖很認真,技術尚待成熟

1. 你的位子在這裡

他和她正在做「板子編織」,他將板子往前推,撞到了她的板子,她說:
「你不可以撞我的板子。」
「我沒有位子。」
她拿起已經推到她範圍裡的他的板子,放到他的面前說:
「你的位子在這裡。」
放好後,她回到自己的座位。才剛坐下,他的板子又推過來了。她說:
「我沒有位子。」
「我也沒有位子。」
她又將板子拿起來,放至他的面前;他的手推回去。兩人互推著他的板子,推來推去。

2. 我來幫忙,請妳還給她

他拿著布寶貝回到城堡時,她正拿著他玩過的木頭寶貝。他對她說:
「那是我拿的寶貝,請妳還給我,妳要向我借。」
「這是小安借我的!」她抓緊木頭寶貝,以防被搶走。
「我沒借她,是她自己拿走!」小安說。
「可是我需要啊!」心裡頓失依靠,她委屈的說。
「這是我借給小安的,沒有要借妳,妳要先問過我!請妳還給我!」
「對啊!請妳還給他!」小安說。
「我來幫忙,請妳還他。」坐在一旁,看了很久的小恩插入紛爭對她說。
「我也想要玩!」她嘟起嘴,難過的將木頭寶貝還給了他。

3. 我拿紅色貓咪好了
她將椅子圍成一個圈在圓圈裡玩遊戲;她在椅子上整齊地排放好毛線織成的紅貓、綠貓;在地上還放了一小塊紅色的毛線編織……。他看見了地上的紅色毛線織物,很喜歡的樣子,伸手就拿走了。她看見了,立即搶救紅色的毛線織物,並且說:
「這是我的。」
「你不要玩了,我在地上撿的。」他說。他的手並不願意放開,繼續搶著。
「這是我從櫃子拿的,是我的。」她哭著說
「妳不玩了。」他說。
「我喜歡紅色的。」她說。說完之後,她放開手,說:
「那我拿紅色貓咪好了。」

4. 我想跟妳一起玩

她看著他玩布偶,很有趣,她來到他的旁邊說:
「我想跟你一起玩。」她重覆了三、四次,他沒有回答。她忍不住,伸手去握他手上正玩著的布偶,他呼叫老師:
「老師,她沒有經過我的同意。」
「我不要,我不要。」她被拒絕,又被告訴老師;她放聲大哭起來。

5.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他要到寶貝櫃裡拿木頭,她正好在櫃子前面玩玩具。一不小心,他的腳碰撞到了她的玩具。她很生氣,伸手就要搶走他的木頭,她說:
「你弄到我的寶貝了,我要搶你的木頭!」她拉住他拿到的木頭。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下次不會這樣了!」他邊搶邊求情地說。
「我不原諒你!」她放鬆了手說。
他拿著木頭,安靜的離開。

6. 沒關係啦!

孩子們在戶外玩遊戲,她蹲在地上做沙球,他盛水經過她,一不小心,水滴滴到了她背上。
「你弄到我的衣服了。」她說。
「是妳自己蹲在那裡的。」他不以為意的說。
「沒關係啦!我進教室再換衣服。」她放鬆口氣的說。
「對不起!」他也立即軟化自己,一場可能的衝突消弭得無影無蹤。

7. 我好了,沒關係

午休結束時,她還沒醒過來。他一邊笑著看她,一邊則將她抱在懷裡的寶貝輕輕地拿走,放進寶貝櫃裡。她醒來時,找不到懷裡的寶貝。
「是『他』把你的寶貝藏起來了。」小真指著他說。
「請把寶貝還我。」她看著他說。
「我沒有拿啊!」說完,他神秘的笑著;而她,就要哭起來了。
「請把寶貝還給她」下午的活動就要進行了,老師看著他輕輕地說。
「現在就要把寶貝還給她。」老師又說了一次。他無趣地從寶貝櫃裡拿出她的寶貝交還給她。
「很好,你把寶貝還給她了。也請你跟她說聲『對不起』」老師鼓勵他。
「對不起,請妳原諒我……」他說。
「我好了」
「對不起……。」他仍繼續道歉。
「我好了,沒關係」她從被子裡站起來,又說了一次『沒關係』,他才停止道歉。

8. 我原諒你

「你弄倒我的積木了!我不舒服!」他看著倒塌的積木,表達他的難過。
「對不起,你好一點了沒有?」她認真的道歉。
「我原諒你。」他點點頭,心裡舒坦的樣子。

9. 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她在倉庫前盪鞦韆,一個小東西掉落地上,她放下鞦韆,撿拾掉落地上的東西。在一旁遊戲的他以為她不玩鞦韆了,立即坐上鞦韆,準備盪起來。她快步向前,抓住鞦韆繩,想要搶回來;卻看到站在不遠處的老師,眼神交會,她馬上對他說:
「請你不要搶我的」
「我也想要玩」
「那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接著,她讓他先玩,自己則在一旁玩輪胎鞦韆。

10. 請輕柔的地放回去,積木會痛!

老師唱:「收玩具囉!要回家了!」他立即把積木丟至寶貝籃裡。
「請輕柔柔的地放回積木,積木會痛,請你跟它說對不起!」她看見了,立即指正他。
「我知道了,我已經在心裡說過了!」他有些理虧的說。
「我沒有聽到,你要再說一次!」她模仿著大人的口氣,繼續糾正他。
「我已經說過了,你很奇耶!」 11. 拜託,繩子借我玩一下
她和他在架子裡玩,她教他如何以繩子綁腳。小芊看著很有趣,也很想玩。但她不願意把繩子借給小芊。
「拜託,繩子借我玩一下」小芊說。
「我很忙,所以沒有辦法,我不是不想借給你」
「小芊,我的借給你!」在旁的小妘聽到了,便把手中的繩子給了小芊。

12. 可以借我一下嗎?

他和她玩煮菜的遊戲,他順手拿起她身旁的杯子。她看見了,立即說:
「那是我先拿的耶,還給我。」他立即還給她。
隔了一會兒,他對她說:
「我想向妳借杯子,妳可以借我一下嗎?」他很誠懇的說;她點了點頭。
「謝謝妳。」他很高興地拿起她身旁的杯子,放在自己的前面。

13. 妳不要一直看他就好了

上課時間,他哈哈大笑,笑聲驚動全班,還外加搞笑動作。她說:
「請你不要大笑,這樣很吵。」他沒理會,繼續大笑。她又說了一次:
「請你不要大笑,這樣很吵。」
「妳不要一直看他就好了啊。」坐在她旁邊的小緯說。

14. 拜託,借我開一下就好了

她拿著積木當車開,一旁的他正在堆積木、蓋房子。他看到她開的車,也想要玩。
「妳的車子可以借我開一下嗎?」
「不行,我要開車!」她搖搖頭說。
「拜託,借我開一下下就好了。妳數到一,我就把車子還妳!」
「那邊還有車,你去拿那一台。」
「拜託,借我開一下,妳數到0,我就還你。拜託!」
「不行,我還沒開好!」
「拜託,請妳借給我啦!」他轉過身,向老師喊話:
「老師,我跟她拜託很久,她都不借我開車!」

15. 對不起,你好一點了嗎?

排隊溜滑梯,他等得非常心急,因此自己排到她前面,插隊。他正準備要向前溜滑梯時,她也正好伸出腳要往前走,不小心撞到了他。
「妳撞到我了!」他理直氣壯地說。
「對不起,你有沒有好一點?」她很誠懇地看著他說。
「妳沒有誠心誠意,要再說一次!」他仍然很不滿意的樣子,而後面等待溜滑梯的隊伍已經大塞車了……。

16. 我喜歡你啊!

老師請孩子們坐好,她在櫃子旁邊坐好了;他,突然起身跑到她旁邊,使勁地想在她身邊擠出一個位置坐下來。
「你不要這樣擠,不要坐這裡啦!我不喜歡你這樣擠我」她說。
「可是,我喜歡妳啊!我要坐妳旁邊」他說。兩人繼續擠來擠去。

六. 有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沒有緣由的向人攻擊。

1. 我拿泥土灑你、我灑你蛋糕!

她盛了滿滿的泥土,放進鐵盤裡,上面還插著一支長條木頭。她對老師說:
「這是超級大蛋糕。」他看見了,立即上前,抓起泥土灑向空中。頓時,泥沙亂飛,泥沙掉落在她的衣服上;落在鐵盤裡裡的蛋糕,長木條也被弄歪了。
「你做什麼啦!我不需要!」
他不理會,仍然再一次抓起泥沙,灑向空中,灑向她,灑向蛋糕。

參. 打開「幼兒衝突」的知識,認識幼兒衝突的內涵

幼兒間容易產生衝突,幼兒間的衝突經常挑戰帶班的老師,尤其是新手教師!雖然如此,幼兒間的衝突卻也經常吵吵鬧鬧之後,很快地就又玩在一塊兒;不過,一會兒之後,他們可能又有新的問題產生,新的衝突再起。「為什麼人類一直不斷地有衝突呢?如果沒有衝突不是很好嗎?難道衝突是種需要?衝突滿足什麼需要嗎?衝突 有意義嗎?衝突的意義是什麼?」我常自問。帥韻儀(民92)在研究企業管理的論述中說:「衝突為人類社會中難以避免的現象」(頁2)。原來,成為人類,自 幼兒至成人,在我們的社會裡,「衝突」從未止息。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經常面對幼兒衝突的教師實在有必要更深入探究「衝突的知識」!我們需要更「有意識 的」觀察幼兒的衝突,更「深入」了解幼兒衝突之所在,到底「衝突」在幼兒正在起步的生命中代表了什麼?需求?或具有什麼意義……?

從67位幼童,50個3-6歲的幼兒衝突案例裡,筆者試依幼兒衝突的具體行為與爭吵的聲音中分辨、分別出幼兒的衝突。計得自我中心、物權不清、人權不清、意志力主導、邁向和諧以及長期情緒受擾……等六種衝突類型。

幼 兒爭吵的話語裡透露著幼兒成長的訊息。如果照顧幼兒的大人學會閱讀幼兒衝突的內涵,在處理兒童衝突時,必然會產生更新的調停與輔導。帥韻儀(民92)說: 「衝突,同時具有建設性及破壞性」。我非常同意!幼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即在如何使破壞退去,而建設彰顯。以下我們將進一步認識幼兒衝突的成長訊息:

一.「自我中心」

1. 這是我先拿的積木!
2. 那是我的椅子!
3. 這是我的布娃娃!
4. 我要那個新寶貝!
5. 這是我先排的!
6. 是我先排的!
7. 你不可以超過我!
8. 你沒經過我的同意!
9. 老師,他插隊!
10. 我是小老師,我可以自己決定!
11. 我要現在,現在!
12. 不行,我是司機!
13. 誰說我是笨蛋?

在50個幼兒衝突案例中,因「自我中心」而產生的衝突共計13件,高居幼兒衝突分類第二名。讀者只需稍為仔細閱讀第一類型的幼兒對話內容之後,必能很明顯的看出,這一類衝突的主要語言內容是「我的」、「我是」、「我要」……。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趙丹丹(2004,編)在「中國報道」中的報導這麼說:

上海2~4歲的幼兒中有80.15%已經相當的自我主張,70%~80%的幼兒會說「我的」、「我是」,自主獨立的慾望也十分強烈,有的孩子18個月就喜歡說「不」。

台灣的幼兒如此,上海的幼兒如此,全世界的孩子其實也相去不遠。因為,生命存在的意義不只是被生下來;生存的意義在於為自己找到一個能產生生命意義的立足 點。為了這一個立足點,並登上這個立足點上的寶座,幼兒「需要」自我中心、需要對外界說「不」,彰顯自己的獨特性;需要自我主張,維護自我的權益;或命令 別人、防範入侵、以牙還牙……等以自我保護。換句話說,幼兒的衝突不斷,但潛藏在衝突背後的其實是支撐、護衛幼兒成長的力量。

依循石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所創的人智學(Anthroposopy)觀點論人,人所擁有的不只是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物質身體而已,人類還有肉眼看不見,但可以清楚感覺得到的「生命體」、「感知體」及「自我體」同時存在每一個人類的物質身體之內。物質身體需要在母親的子宮裡懷胎十月後始能成熟降生, 我們的「生命體」、「感知體」及「自我體」也都各有不同的孕育期及出生期。「生命體」在兒童換牙期,七歲左右出生;感知體與自我體則分別在十四歲及二十一 歲出生。從出生至換牙前,幼兒最重要的任務是一方面孕育「生命體」,一方面成長「物質身體」。懷孕期間的生命體將專心地在幼兒的物質身體內依環境的變化及幼兒的需求建構並塑造幼兒的器官組織,使幼兒的身體強壯,並期使他成為世界任務中有用的器皿。生命體專注向內工作的特質與幼兒的自我中心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生命體需要向內專心的工作,幼兒時期的自我也需要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向內專注自我成長的工作。因此,幼兒的自我中心是一種自然,也是一種必要的發展過程。我們看著是衝突的,對幼兒卻是「建構自我」的奮鬥過程。這是一種生命本質,潛意識的需求,幼兒自己完全不知道。

Karl König(1969)指出:幼兒吵架是有意義的相遇:當兩個小孩因為衝突,眼睛對上眼睛對看,有可能,那是幼兒生命頭一遭「自我意識」的覺醒;幼兒自我 意識的第一個階段是由幼兒的第一個反抗期帶動的。趙丹丹(2004)也提到:不管是醫學上的「違拗期」還是心理學上的「第一反抗期」,都是嬰幼兒自主獨立 的萌芽。

經過對幼兒階段「自我中心」需求的理解,做為大人的我們打開了新的視野;我們應適度的尊重、接納並適度地滿足幼兒的自我中 心;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支持成長中兒童的發展方向,引導他們「合宜」的自我表達,並等待他們的成熟。若此,今日的兒童,明日的成人,他們的「自我」才能美 好的成長。

二. 「物權」概念不清

1. 拿別人的積木
2. 拿別人的杯子
3. 拿別人的大木頭
4. 拿別人的小石頭
5. 拿別人的石頭

幼兒一方面容易本能、隨手的拿走別人的東西;本能的「自我主張」管教別人、侵犯別人;但當別人不願意被拿、被侵犯或被管教時,「主張與對抗」、「侵犯與保 護」的衝突就起。另一方面,幼兒也正在內化生活規範,幼兒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卻能看清楚別人的錯誤。幼兒需要從「管教別人」的衝突中逐漸看見自己的問題, 並學習「自我管理」;從「搶」別人的玩具中學習尊重、詢問以及「借用」的「社會化規矩」。

物權概念是人類意識進化的結果,從人智學的 角度探究,人類的意識分睡眠、作夢以及醒覺三個不同發展階段(Steiner)。在睡眠意識期間,人類對世界的感覺是「一」。你和我之間沒有的清楚的界 線,我的、你的沒有什麼分別。幼兒階段屬於人類初期睡眠意識與作夢意識的階段。當幼兒尚在睡眠意識狀態時,我們告訴幼兒「這個東西不是你的,你不能拿」幼兒是難以理解的!唯有當幼兒逐漸成長,意識逐漸進入作夢或醒覺的階段,幼兒的世界才逐漸一分為二,逐漸分清你、我之間的那一條看不見的界線。當然,醒覺之後的成人還更躍進身心靈的分別成「三」的世界呢!

人類發展有其一定的成熟期,演化必須經歷時間,意識成為習慣必須累積經驗。以發展心理學來說,幼兒在四歲以前尚無物權的概念,揠苗不能助長,幼兒必須經歷時間、等待成長;需要透過衝突與修正的過程建立「物我與人我」之間的關係、界線,以及遊戲規則……。

三. 「人權」概念不清

1. 我替你收木頭
2. 我替你收椅子
3. 我替你收玩具
4. 我在你沙堆上撒些沙子
5. 這是大家的架子,每個人都可以進去!
6. 又沒關係!

幼兒的物權概念不清楚,「人權」概念更不清楚。人權意識是一個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人權」概念的形成需要自我反省與自我教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但是如何成為一位真正的「社會人」對於許多成人仍然是一大課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人權」的奧義,想想自己,我們不都是還在「做事容易,做人難」上打轉嗎?

人權上,幼兒有自我中心、做事衝動,世界為「一」(我不覺得不舒服,你當然也不會不舒服之類的感覺)的問題。不過,時間經過,人將成長,這些問題不一定是大礙;最難以跨越的將是幼兒環境中,大人對「人權」的偏差信念!從許多情況看得出來,人權的態度來自模仿與學習。在家庭環境裡,父母、家人之間,家人與親戚、朋友之間,以及這群人對孩子們的態度;在社會上,在幼兒園所裡,人們、老師、家長之間、老師與孩子之間,還有孩子 與孩子間的「人」的關係如何,待人接物有哪些重要元素?友善、尊敬、歡喜……?還是冷漠、敵意、排擠……?這些是最直接影響兒童一生對「人權」的概念與態度!

四. 「意志力」發展階段

1. 大聲唱、又笑、又拉扯
2. 力道控制不好
3. 雙腳突然踢起來
4. 踢人
5. 硬要學人家的樣子
6. 任意罵人
7. 打人
8. 對著人滅火
9. 推人、擠人

七歲之前是人一生中意志力最堅強、最活躍的全盛時期,意志力的特徵是「行動」。幼兒喜歡做事,但缺乏目的與方向感,因為語言與思想的發展是跟隨在意志力之後,語言與思想是本著意志的「行動力」發展出來的。因此,幼兒容易以身體代替語言;動手是他最熟悉的溝通伎倆。幼兒可能很喜歡一個同儕,但語言與思想發展不足,不知如何表達時,幼兒有可能踢那個人、打那個人或拉那個人頭髮。孩子行為衝動、莽撞,打人或被打,多是在如前述的「睡眠」意識裡的「意志力」惹的 禍。孩子不知道他那樣做是錯誤的!

七歲之前是人類意志力發展的階段,意志力可以說是神的恩典,是人類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根基。幼兒生命 頭三年能走、能說、能想的能力,即是「意志力」的行動本能(Steiner)。在逐漸成長中,「意志力」與「感官」結合,以好奇、探索、無懼,帶領兒童進 入世界、體驗世界;「意志力」與「肢體活動」結合,靈活兒童的手腳技能;「意志力」更將與情感、思想及自我等結合,使我們成為充滿熱情、走正道、行善念、 積極正向思想的人……。然而,意志力在七歲之前尚屬「睡眠」或「作夢」的意識狀態。因此,幼兒雖然充滿工作、行動的意志,卻總是製造麻煩、招惹衝突。意志力不可能直接訓練。訓練兒童意志力就像是對睡著的兒童規勸他醒來時要乖一樣沒有效果(Childs,1996)。意志力訓練的基礎只能單純反覆、一次又一 次地做同樣的事;一天復一天,一週復一週,一年復一年或更長久的反覆;這也是習慣、習俗建立的主精髓。幼兒衝突也是一種不斷衝突,不斷喚醒,不斷修正的成 長方式;沒有衝突,人類也難以成長!衝突、錯誤與修正是幼兒成長的預備與必經的歷程。幼兒園所需要成為未來社會人的社會化操練場,成為全人發展的培育基地。

五. 邁向和諧

1. 你的位子在這裡
2. 我來幫忙,請妳還給她
3. 我拿紅色貓咪好了。
4. 我想跟妳一起玩
5.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6. 沒關係啦!
7. 我好了,沒關係
8. 我原諒你
9. 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10. 請輕柔的地放回去,積木會痛!
11. 拜託,繩子借我玩一下
12. 可以借我一下嗎?
13. 妳不要一直看他就好了
14. 拜託,借我開一下就好了
15. 對不起,你好一點了嗎?
16. 我喜歡你啊!

帥韻儀(92)引述柯索的話:「衝突是一種社會事實,且有其積極意義,即在現代開放社會中,透過不同意見的表達,與社會結構的調整可消除各種不滿因素,而形成更穩固團結的社會。」暴露在大人眼前的幼兒衝突類型,讓我們有機會更近一步了解幼兒,也更有機會幫助消除幼兒成長中的困擾。在50個幼兒衝突案例中,令 人訝異,也令人欣慰的出現「邁向和諧」的案例。這是預期中沒有想到的一種衝突,而且竟佔所有衝突之冠,計有16例。這16例昇起了教育的曙光,展現了教育的希望。Gloeckler(2002)說: 「我」的概念很難掌握。「我是誰?我究竟是誰?」我們常常自問。

「我不要!」兩、三歲的孩子跺腳說。
「我不要做父母、老師眼中的自己!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說。
「我不知道我是誰!」摸索中,「我」開始了一生自我、真我的追尋。

我們即將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們並不真正知道。然而,當生命往前推演之際,我們與世上不同的人、事、物相遇,我們也同時累積自己對世界的概念。每一個相遇與形成的概念都影響著我們往後的方向,沿著這條神祕的命運路線,我們或許可以找到自我的道路。從娃得福幼兒邁向和諧的衝突中,我們看見,雖然幼兒依然衝突,但幼兒的衝突裡已出現了明確的方向、退而求其次、主動提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放、得饒人處且饒人等的調整,幼兒展現往上成長的力量,形成統整自我 的精神。

六. 情緒干擾

1. 我拿泥土灑你、我灑你蛋糕!

帥韻儀(民92)根據心理學上的刺激反應理論(Stimulus-Response)敘述:
當 一個人對於自我範圍受到外來侵入或不公平的對待時,有些人採取消極的退縮,但有些人卻採取自我保護的反抗,甚而使用武力,造成衝突的形成。但由於此種自衛 機制作用,並非對於刺激本身的真正了解,常由於個人認知上的錯誤,而導致錯誤的反應,因而造成個人與個人、群體與國家間的許多衝突。 同時,帥也談到:

功能性的衝突可以改善團體效能……,興趣及好奇心,並提供緊張時宣洩的管道,同時亦提供自我建設和變革的環境。

反功能性的衝突,失控的對立局面衍生不滿的情緒以及無法解決共同的心結,導致團體瓦解。阻礙了溝通的管道,降低了團體的凝聚力,將鬥爭置於團體目標之上,導致團體功能的停頓。

有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會沒有緣由的,習慣性的攻擊。這類幼兒的衝突不似前述的功能性類型的問題,而是反功能性的問題。這一類型的幼兒衝突是幼兒家庭問題或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幼兒的衝突只是突顯問題,他成為家庭或教育問題的代表。幼兒園所的教師團隊花最多的時間對這類型的幼兒做兒童觀察與研習、與父母 協談、為幼兒禱告、做個別的照顧。「愛」是幫助幼兒最好的療癒,通常,只要我們將「愛」與「心」擺上,我們會訝異的發現幼兒驚人的進步!

結語:

本論述,筆者以石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所創立之人智哲學(Anthroposophy)為基礎,並以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內十一年多來的理論與實務現場經驗,以及半個多月的 50個3-6歲的幼兒衝突現場資料蒐集整合而成,探討個人在教育工作生涯中對幼兒「自我」成長的關懷,在「分類」上恐有不夠科學之處,或有疏漏,敬請指正,不勝感激!

「幼兒衝突處理」是一門深奧的教育藝術,是幼教師工作中的一項大挑戰。從處理兒童行為的經驗裡,我們發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不只是政治的胸懷,更是每一個邁向「社會的全人」必要努力的方向。如果只發展「獨善其身」,我們恐怕只是停留退化在幼兒園小班的「平行遊戲」階段。茲列出娃得福園所中幼兒衝突的處理原則,以資分享與討論:

1. 儘可能滿足幼兒「自我中心」的需求;愛可以無限,但規矩仍須明確;
2. 建立「界線」,等待成長;
* 反覆制止不恰當的行為,可強制暫停「遊戲」一分鐘以喚醒知覺
* 幫助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 老師要求犯錯的幼兒說「對不起」,並「安慰」對方至對方「原諒」為止。
3. 透過工作與遊戲幫助兒童感官靈敏發展,使意志力有方向與目標;
4. 學習解決問題:不重視對孩子說理,重視教導與執行;不說教、不說道理,但要「邁向」真理,真理不是「雄辯」,是「執行」!教導承認錯誤,安慰對方,儘快和好,和好才是真理。
5. 不說教,但創造充滿想像的「規範故事」。


參考書目

帥韻儀 (民92),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衝突問題解決模式建立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13-14;24

趙丹丹(2004)上海幼兒「叛逆」早,中國青年報,收於中國報道[線上資料],來源: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1/2004/01/16/108@45841.htm [2004-01-16]

Child, G.(1996)Education and Beyond:Steiner and the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Floris Books.p.117

Gloeckler, M(2002)The “I” and its Destiny. (A. Cameron Trans), Star Weavings, No.27(Autumm Winter).

König, K(1969) The first 3 year of the the Child. Anthroposophic Press, Inc, Inc. Floris Books.

Steiner, R.(1988) The Child’s Changing Consciousness and Waldorf Education. Anthroposophic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1923 )
書名:GATEWAYS
ISBN:9780946206513
譯者:徐明佑

Birthday Story


曾經有一個大天使和一個小天使,大天使帶著天使拜訪著一間間的房子,小天使在太陽的房子裡工作著,她也在月亮的房子和星星的房子裡工作,當他完成了在每一個房子裡的工作,小天使收到了一個禮物。有一天小天使說:『我要去地球工作』大天使說:『好,該是你去地球的時間了』我會照顧好你的翅膀直到你回來,因為現在你將變成人類的孩子。之後大天使拿出太陽、月亮、星星的禮物,並且把它變成聲音、音調和音樂。大天使說:『當你在地球上時,你將會聽到這些禮物發出你名字的音樂聲,而那將會給你力量去做你所選擇要的在地球上的任務』

老師從壁爐的天使蠟燭上,點亮在身邊鍍了金的棒狀蠟燭,並在他面前用有意義的姿勢握著。

『再見,小天使』,『再見,引導天使』,而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禮物的聲音環繞著他,那個孩子下了彩虹橋。

老師和壽星慢慢向前走了幾步

他進去了他準備要開始新工作的房子,而那裡有一個媽媽和爸爸等著他。

老師用他空出來的那隻手把壽星抬到媽媽的膝蓋上。

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到來可以讓他們照顧是非常喜悅的,並且說:他的名字是…

老師把燭台拿低,並點亮了放在蛋糕的中心,生日桌的中間那根大一些些的生命之燭,而當他亮了生命之燭時,老師則輕輕的重複著『XXX,是他的名字』

老師握住在他前面的蠟燭,在椅子圍成的圓圈中間走了一個大圈,說了三到五個小事件及經歷(例如:餵、坐、爬,走第一步…等),是他在一歲的時候當他弄清楚父母在先前幾日照顧他的生活,走完了圓圈,老師點亮了第一根小蠟燭,擺在木刻的木環上圍繞著生日蛋糕,上面寫著:『而且….一歲了』

老師在在胸前握著蠟燭,在椅子圍成的圓圈內走了一個小一點的圈,說了三到五個生命的事件及經歷(例如:第一次走、第一次說、洗澡、把爸爸的廢紙簍弄空…等)當他弄清楚在他們之前爸爸媽媽照顧他二歲時的生活。老師把圓走小,老師點亮了第二根在圍繞蛋糕的木刻木環上的小蠟燭。

『而且…XXX兩歲了』

老師繼續走更小的圓圈,而且他說了一段在這些年中,孩子生活中的情節,而且他點亮了另一根蠟燭,直到所有的蠟燭都被點燃,在最後一圈老師說:

『而今天…六歲了』

老師把蠟燭拿去媽媽那邊,媽媽吹熄了火焰,而且老師把蠟燭拿開,每一個唱著第一首的生日歌,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祝你生日快樂』爸爸媽媽和壽星來到了生日桌並且看著老師做好並帶來的卡片,並且呈現給每一個孩子看。壽星吹熄了蠟燭,打開了窗簾跟爸爸媽媽說再見,而早晨像往常一樣繼續。在衣帽間的程序之後,孩子回到了幼稚園吃早點心,壽星的盤子圍繞著花朵,桌上也擺著蛋糕和蠟燭,在唱完了『Grace』之後,壽星切了蛋糕,拿著並環繞的發給其他孩子。

在午餐時間,當孩子站在圓上開始唱再見歌,壽星拿一個籃子,並且把每一樣東西從生日桌上撿回去。當孩子和老師唱著再見歌,他站在圓的中間,手臂握著籃子。隔天的早上他把空籃子還了回來。

M.Meyerkort
在東眼山遇到的第一隻美麗的生物-台灣青蛇
話說這隻青蛇趁我在林道旁的大岩石上享用午餐時,偷摸摸的溜到我的腳下。後來小小跟牠玩了一下,孩子們看得入神,這是他們第一次在野外遇見活生生的台灣蛇類,印象鐵定很深;就像我永遠記得我小時候念幼稚園時,在回家的田間小徑上遇到的那隻恐怖大蟒蛇一樣。


遇到的第一隻超古錐的毛毛蟲(大透翅天蛾幼蟲)


在化石區遇到的第二隻穿著很愛現的毛毛蟲(長斑擬燈蛾幼蟲


第三隻看起來讓人不敢親近的毛毛蟲(
黑端豹斑蝶幼蟲)


林道旁的第三等衛星控制點


一起騎車


一起打果汁


一起洗衣服


一起拖地

待續...



打從相陵一出生,這對小兄妹不知怎麼地,總愛在睡覺時一定要牽彼此小手,不信?!請看...




話說6/22(禮拜天)突然覺得左下眼瞼開始莫名地紅腫疼痛,依以往的經驗應該是要長針眼了,眼睛也變得較畏光,畏風,眼酸且流淚,於是馬上翻閱了一下《自我醫護 順勢療方》,覺得其中對於眼睛發炎及麥粒腫的各項療方適用病症敘述裡,小米草(Euphrasia)最對當時的症狀-適用於眼瞼腫脹,且有灼熱的眼淚油流出,眼淚無法停止,皮膚也會覺得刺刺的;無法忍受光照。

於是當天陸續約莫吃了6次小米草,感覺除了流淚的狀況抑制得不錯外,其餘的症狀則依舊不見明顯的消除;由於下眼瞼有點痛了,所以當晚睡覺前我還是從藥箱裡找到之前眼科開給我的藥膏先抑制一下症狀,看是否能不要讓針眼真的長出來。

第二天早上起床後,眼瞼紅腫的狀況似乎仍不見消退,於是決定試試義大利蜂(Apis)適用於眼瞼紅腫,有刺刺般的疼痛,伴隨眼睛充血,重複不斷的麥粒腫。同時也發了一封信給奶妹媽咪分享我目前處理的過程與症狀,而她回信的內容也認為此時可嘗試用蜂毒,於是蜂毒我一直持續用到隔天的下午,總計服用了約七顆(一次一粒)。此外,也在奶妹媽咪的提醒下,停掉使用西藥藥膏,以方便觀察療方間的差異與療效。

第三天中午出去用餐時發現公司附近有剛修剪下來的樟木樹枝,搞了一身汗鋸了一堆回來,下午公司又忙了一堆事,沒想到身體感到疲累的同時,我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針眼果真冒出來了,手指輕輕去碰觸紅腫處,確實變得更敏感更疼痛了!晚上回到家,趕緊再翻了一下書,決定祭出硫化肝(Hepar Sulphuris),整晚總共用了三次,隔天早上起床就發現眼瞼上的小膿包不見了,於是再繼續服用了三次,原本紅腫疼痛的眼瞼很明顯的都消下去了不少;嗯~看來快試出一些心得了~哈!

經過這幾次自我操作療方的經驗,覺得有下面幾項重點可以分享:
1、勤翻參考書籍,找出和現在症狀最貼近的療方,不要怕,相信您的直覺,就算用不對症(約用3~5次療方就知道了),頂多症狀沒有明顯消除,不會有任何副作用的。
2、一次只用一種療方,這樣才能比較清楚此單一療方的療效。
3、症狀一旦改善就可以停止使用療方,因為療方此時已啟動您身體中自癒能力,就請安心放手交給您的身體去善後吧!
4、順勢療方絕對不是仙丹妙藥,病痛來時多休息,多關照您的身體,才能得到最大的療效。

上禮拜四(6/5)下班跟奶妹媽咪拿了《自我醫護 順勢療方》這本書後,沒想到當天晚上我們家妹妹就開始發燒,這次發燒跟前幾次很不相同,燒來得很快,但手腳都是溫熱的,照人智醫學的看法(請參考:人智醫學的幼兒發燒處理方式),這種燒法倒讓我是較放心的,不過我還是有在妹妹的腳底板貼上兩片檸檬。

隔天起床,妹妹還是在燒,於是照前一晚臨時抱佛腳K了《自我醫護 順勢療方》的心得,直覺應該給妹妹用癲茄,二話不說,直接撥電話跟奶妹媽咪約了時間拿了癲茄,中午就拿回去給妹妹每半個小時服用一顆,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約莫服用第二顆妹妹就開始出汗了,最後,妹妹總共服用了五次整個症狀就解除了!

很感恩小勳媽咪及奶妹媽咪的協助,讓我們在順勢療法上有了一個美好的開始。

一. 愛
溫柔的對孩子說話;用心、認真的愛孩子,每個孩子一日最少抱三回,行為困擾越多的抱越多...。史代納說:「沒有愛,沒有一件事是可能的;有愛,什麼事都可為。」又說:「愛是創造,是無私,愛使我們進入從未來流向我們的時間洪流(Steiner, 1998, p.10)。」愛使我們有未來!有愛,就有盼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如浮萍相聚,對未來沒有把握;但因著愛,人們發出關係再續的期望,人們期望的意志造就了未來時間洪流,使它向我們奔騰而來;萬物或學問的發明也是一樣,因著興趣與熱愛,人們願意投注時間,全心追求,未來的時間洪流即向我們奔騰而來。

愛是一切學習的根本,特別是生命頭七年,一個刻薄、不信任、缺乏愛心、言行不一的教育環境會使兒童的成長受阻,產生困惑、錯愕、受寒的感覺;甚至導致他往後的生命、身體及道德失調、衰弱。反之,一個對將來人生充滿希望、信心、勇氣十足的孩子,他會在未來熱情肆放生命活力與能量,能組織幸福美滿的家庭,能淋漓發揮與生俱來的相信、模仿、創造及思想等特質能力。他能如此,原因不一定在他有物質豐厚的童年,不在他有金錢富裕的家庭,而在於他是否擁有溫暖、和諧、 富愛心的成長環境。幼兒只有一次童年,教導幼兒是非常有求有償的事,幼兒的未來發展決定於我們能否成功的導引他們經驗生命的美好,是否能成功的減少他們對人性、人情上的不安全感與懷疑;(Edmunds, 1992, p.26)。

宇宙天下,幾乎所有的潛在生命都朝向陽光,有陽光,潛在生 命就有孵化成真實生命的可能。愛如同溫暖的陽光,教育有愛,就如同潛在生命有了溫暖的陽光,父母、教師的愛可以孵化出兒童的潛能。很可惜的,有一些老師或父母心底非常的愛孩子,但是他們選擇嚴厲、冷酷的方式管教孩子,以致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他們的嚴 寒,於是孩子害怕人、害怕做事,對人、對事很冷漠、沒有同情心,甚至對環境產生相對的嚴厲敵對態度;或者反過來,過度黏人或愛告狀、愛哭…等都是愛領受不足的結果。
我曾經與一個行為上有困擾的母親會談,她說:

「我的孩子實在太貪心了,我已經愛他很多了,他還是嫌不夠!」

「真的?」我說:「我和你正好相反,我很努力,很用心的愛我的孩子,但我仍然覺得不夠,所以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努力的愛他。我的孩子已經大到我完全抱不動 了。前幾年,在游泳池裡,我發現在水裡我仍然可以像他兒時般的抱他,搖他,我覺得好快樂!我也謝謝我的孩子願意讓我在游泳池裡抱他搖、搖、搖...。我的孩子常告訴我:『媽媽,謝謝你這麼愛我,你的愛讓我覺得我很有力氣。』」

最近在園所的「家長成長營」中也有一則感人的父親教養兒子的故事:
有一天,小明犯錯,爸爸準備請兒子「站一站,想一想」(這是我們娃得福的唯一處罰方式),但是兒子與老爸討價還價說:

「爸爸,我不要『站一站,想一想』,我下次不再犯錯了!」

「不行,你常常說下次不會,結果還是犯錯!」爸爸說。

「爸爸,我下次一定不會再犯了,請你原諒我。」

「原諒?好!那請你告訴我,什麼是『原諒』?」

小明想了好久,最後回答: 「爸爸,原諒,就是愛我。」

最後,受感動的爸爸選擇了原諒他,愛他。只有飽受愛滋養的孩子才能那麼自在的要求原諒,要求愛!而大人也要清楚孩子的行為規範絕非一次就能成功,那需要時間,唯有時間能幫助人類建立習慣與行為規範模式。

二. 以身作則

我們從自己開始,認真的使自己成為「值得模仿的人」;同時用心以愛,以真誠,以參與,以喜樂工作的態度面對周圍的大人、小孩與環境;努力將抽象的想法與概念轉化成看得見的行為呈現。

幼兒階段最大的學習本能就是模仿,我們可以從幼兒走路、說話、思想的發展觀察幼兒的模仿本能。幼兒看到站立走路的大人,他就站立行走,如果嬰、幼兒在森林裡被動物養大,那麼,這個孩子也就只會在地上爬;說話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孩子由台灣人養大,他就說台灣話,若同一個台灣孩子若交給美國人扶養,那麼,即便 他是台灣人,他也只會說美國話,不會說台灣話了;父母或師長如何思想,孩子也就如何思想,如果大人看不慣動作遲緩的孩子,孩子自然就會對慢動作的孩子罵: 「笨蛋!」

模仿是幼兒自發意志的行為,是經由意志,展現他對世界訊息的反應。若能好好開發,模仿的意志力可以成為兒童未來自我創造的活動基石。所以,有經驗的教師知道如何善用模仿意志的力量,知道如何在幼兒意識較淺、較夢幻的時候,運用「活動,模仿與示範,規律與反覆」的引導,影響、修正幼兒的行為,以使兒童身心靈發展健康。

有一天,凡凡、平平的媽媽對我說:
「以前孩子的爸爸常對孩子說:『你不乖,我揍你哦!』結果,那一陣子,三、四歲的平平就常說:『我揍你哦!揍你哦!』他每天就這樣「揍來揍去」的說…。另外,有一次,我很生氣,不知怎的氣得就拍了桌子,沒想到隔了兩天,我們凡凡竟然也拍桌子兇他弟弟…。我和他爸嚇壞了,學乖了,從此謹慎言行,再也不敢隨便說話、亂發脾氣了…。」

園所裡打人、打架、沒有禮貌、說不好聽的話、愛批評人,或有情緒困擾的孩子,通常其父母多是傾向以批評、責罵或體罰面對幼兒常規的。大人以為體罰、責罵、 批評可以制止幼兒的不當行為,沒想到不但不能制止,反而讓最具模仿能力的孩子學會了對人暴力、批評、說不好聽的話…。若希望幼兒喜於美善,惡於邪惡;大人 應先「以身作則」!大人必須是注重美善、注重情意,自愛、愛人的典範,大人必須自然的流露出積極、正向,安靜、穩定的行為模範,孩子行為才能良好而穩定, 因為孩子一直都在模仿我們!

兒童的行為反映出我們對他的教育與我們對自己的自我教育!好模範遠比命令或指導重要,孩子通常多注意我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們說了什麼。一定要記得,真實的舉動對孩子最有價值,在孩子面前,我們的一個每個動作都是很有影響力的(Grunelius, 1996, p. 30)。

三. 規律的生活

良好的人格、性情奠基於兒童時期規律、和諧的日常生活環境。娃得福園所的課程活動以規律與反覆為原則;強調以規律、反覆的生活健康幼兒的身體、培育幼兒清楚的時間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建立幼兒堅強的意志力。

以幼教現場言,課程活動安排對幼兒的行為表現有很大的影響,教室內行為規範的問題,也多半來自課程的計畫與經營。一個結構清楚的課程可以使幼兒一方面活 動,一方面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幼兒就能因而比較安定,不容易產生焦慮或偏差的問題行為。反過來,如果幼童每天過的生活,進行的活動是不定的,幼兒就會興奮、緊張或不知所措,甚至於無聊,這樣,就容易引起問題。我們的身體需要穩定的呼吸維持健康的生命,幼兒的生活與課程也需要穩定、規律的活動維繫發展。老師若瞭解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重要,懂得滿足幼兒的發展與需求,知道引導幼兒的方法,做他們覺得有趣的事,幼兒就很少會發生問題。例如,課程安排中,一天至少一次規律的,如呼吸般的帶孩子「走出教室」進行戶外活動,那麼,幼兒的思想、情感及意志的能力就能穩定而活潑、有生氣的開展(Wilkinson, 1993, p.68)。我們常看到一些在教室裡很棘手的孩子,一到戶外,他們就成了最健康、最快樂的好孩子。我們應該多提供機會,使他們經常體驗自己是好孩子的感 覺。

在教育工作上,台灣父母最大挑戰之一即是為兒女建立規律的家居生活。有些父母雖然準時下班,但是,回到家後還有事要忙,或者有好電視 想看,等忙完或看完電視,已經很晚了,看著孩子還沒睡,就開始生氣或指責孩子吵鬧要父母陪,不肯獨自先睡。其實,一樣的道理,真的不是他「不肯」,是他「不能」!他還小,他是 幼兒,他真的需要父母陪伴!而這些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床的父母也常抱怨孩子不愛吃飯,或吃一頓飯吃好久,或邊吃飯邊看電視...。

父母的角色的確難為!父母必須為孩子改變自己,甚至犧牲自己!尚未準備好作父母的大人總很難捨棄自己的角色,這些父母也許不自知,但他們總是愛自己的自我 角色或工作角色勝過愛孩子的父母角色,他們先管自己的事,再理孩子的事。然而,可知道?幼兒的身體器官正在成長,他需要大量的睡眠。再者,史代納說睡眠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之一,睡眠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情緒好壞;工作、學習以及思想能力靈敏與否…,睡眠深深的影響我們的身心靈成長。當孩子沒睡飽,他的情緒 就容易產生吵鬧、過動、愛哭…等困擾。常規訓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規律的生活!從園所工作中,我們明明白白看見不規律生活加添在幼兒身上的困擾,我們很心疼 孩子,因此特別就日常的上學困擾與家長共切磋:

1. 太早或太晚來園或離園,特別是遲到及晚歸的孩子容易在群體中產生疏離感。

2. 遲到的孩子難以進入團體,難以專心學習。就團體動力發展而言,孩子每天入園都需要有暖身的時間,需要慢慢的開始與同儕交誼,進而形成團體…。當團體形成時,團體自然會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這時,想要參與團體的任何一個人就得多花力氣才能擠得進團體;但是,一般遲到的孩子會比平常較沒有力氣,會變得不好意思,若再要他花力氣,實在太難了;然而,不能進入團體的孩子,通常也就很難專心學習,因此,有些國外的娃得福園所直接建議遲到的孩子那一天就不要來園所 了。

曾經有一次,為了使家長有機會親身體驗孩子們的活動,我們特意舉辦了一次家長的遊戲課程。首先,我們請家長玩半個小時的娃得福玩具, 然後,再與家長們進行 經驗分享與討論。沒料到竟然有一位遲到的家長說:「對不起,我因為遲到,我不知道你們要做什麼,所以我沒有辦法參與。」遲到竟然不只使孩子,也會使大人無法施展能力呢!遲到了就真的很難參與遊戲了!可是,幼兒必須透過遊戲學習,沒有遊戲就等於沒有學習了!

3. 陪伴孩子早睡,不過度隨孩子的意願行事,讓孩子知道並學習早起上學、不遲到是父母與兒女共同的職責。

4. 不晚歸是孩子學習「適可而止」的根本:上了一天課,孩子累了需要休息;如果孩子不回家,還想玩,父母、老師要幫助孩子「適可而止」以儲備明天的精力。

5. 儘可能簡單、平凡的生活,不要看電視、玩電動、不要到大賣場、百貨公司;儘可能不要邀一群孩子來家裡,或一群孩子去別人家。孩子的穩定成長需要的是簡單、平凡,不是興奮、刺激的生活。

四. 簡單、正向、積極的語言

對幼兒的違反常規大人應該做的事是:以簡單的語言請他立即停止偏差的行為,並且,同時指引他做對的事。例如孩子走出團體的範圍,只要走到他身邊,也許牽著他的手,以溫柔的聲音,簡單、清楚的告訴他:「不可以超過這裡(或這條界線),請過來這一邊。」說過之後,千萬不可期望一次就成功,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告訴,反覆的叮嚀對建立常規是最基本的功夫。

語言(speech)與說話(speaking)在道德教育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孩子說話的內容與方式顯示出幼兒的人格,而他如何「被」說則是他人格形成 的要素。如果大人經常指責、批評、管教孩子,孩子就容易造成退縮、膽怯、沒信心或愛批評、愛管別人!因此,大人越能將說教、批評轉換成好的指導語,對孩子越有幫助。孩子身邊的大人一定要說適當的、正向、積極的話,除此,還需努力加耐心,加堅持才能建設自己教養的能力,也才能建立自己成為兒童的好模範 (Wildinson, 1993, p.64-65)。

五. 教他,不要罵他;說故事,不要說教

幼兒尚未發展「傾聽」 的能力。心理輔導員從來不對一個沒有意願坐下來傾聽自己及別人說話的人諮商。如果大人對聽不懂或「不能」聽的孩子說理、說教,會形成 「教導」兒童耳朵關閉,使他學習「不專心」!行為困擾的潛在原因多半來自說教,說教甚至還會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擾!大人過多的要求注意力、講理、判斷、批評、說教…等,往往使孩子內心經歷不滿,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離自然成長的路徑,造成欲蓋彌彰,不良行為的結果。規範的學習,精細的規定或教條很難解決幼兒的問題行為(Grunelius, 1996, p.14)!反而,如果能提供一個自在的,夢幻的環境,使幼兒有空間、時間與機會處於自己的世界裡面的話,能夢幻自處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的安全、安定的感覺。

對一個乖巧安靜、不能自處的孩子,要教他,不要罵他!給予支持、鼓勵,並教導他正向的表達方法及其他社會技能,使他能走向玩伴,進而能主動引發遊戲。如果尚須口頭指導時,應盡量簡短、清楚且直接引導他向該做的事。一旦孩子能進入同儕,大人就要退開,他才能持續學習自我引導。

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幼兒的問題行為不說教而改以說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爭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動作,舉出象徵性角色,並呈現出偏差行為特質,再加上孩子聽得懂的說明,編成矯正性的創意故事,對行為偏差的幼兒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個故事講完後不出幾天,孩子就決定要修正自己的行為了,因為他不經意的發現事情的荒誕無稽,發現自己的問題,他也從故事中學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了(Wilkinson, 1993, p.69)!

六. 監控自己的情緒與動作

家長應如何對幼兒做常規訓練?尺度如何拿捏?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可是回到家就變了個人似的很會找麻煩?

娃得福的全體教職員努力、用心、認真的學習將「情緒的外套脫在園所外」。面對幼兒,我們小心的不做、不說也不想任何不值得人模仿的事(Cusick, 1998, p.34)。
幼兒規範的前提:不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幼兒的偏差行為,需要的是教導,不是父母跟他一般大小,一樣生氣的!

人的相處,感覺好壞是互動的結果。孩子有暴力或情緒化現象,很多時候是對某些情緒的學習與反彈。我們很難忘記一些我們看過的充滿憤怒的眼神,我們也接觸過全身充滿恨的小小孩,這真是令人心痛!身為師長父母的應謹慎小心,時時提醒自己:規範幼兒,不能忘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Gauci & Hanna, 1997)。

父母情緒能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1. 孩子偶爾帶學校的情緒回家,例新生來臨或建立規矩時;請接納我們常接納孩子從家裡帶來的情緒,請多愛孩子少對孩子過於嚴厲

2. 不要問他一些對人或對學校懷疑的問題
請相信學校絕不會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委屈

3. 用平凡的心和態度面對:用腳飛翔的女孩的故事

4. 多反省

5. 盡量減少說「不」:當大人越少說不,越少打斷孩子,幼兒即可學習更多、發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時候卻必須絕對清楚的說:「不」,以使幼兒瞭解生活中有基本的法規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獨斷獨行。

另外,有一些父母認為上托兒所、幼稚園不過是玩玩而已,去不去無所謂。殊不知孩子一直在瞭解大人如何在宇宙間運作生命,如果父母不負責任孩子如何學習負責,如果父母很小看一些生活所示,孩子如何能尊重生命的點滴?

七. 除了規範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物品),請給孩子自由

規範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人、不傷害物品。

1.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自己,例如天氣很冷,他卻不肯在戶外穿上外套。

2.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別人,例如吵鬧、罵人或打人;所有健康的孩子都喜歡玩,也喜歡和別人一起玩,但孩子需要瞭解,火爆攻擊是不被接受的,絕不可危及他人的健康及安全。任何爭吵,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受到照顧,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苦惱被接受,對於攻擊的孩子,應立即帶開,對於受攻擊的孩子應及時予以呵護、安慰。一個經常攻擊人的孩子,會發現自己不受歡迎,同儕的排擠反而會是幼兒更大的困擾,我們應與家長合作,對他做個別處理,以幫助他適切的轉化內在衝突。輔導之後,老師應引導孩子瞭解重新自我控制、勇於修正自己的能力是值得尊敬的。

3. 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物品,例如亂丟玩具或拿蠟筆在牆上塗畫,大人就應該清楚堅定的說「不」(Grunelius, 1996, p. 29)。

幫助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邊,大人應儘可能包容孩子,應儘可能使他擁有自我發展的機會與經驗,盡量避免介入。大人不要輕易介入孩子,每一次要介入時,應先停下來想:此時,是否真的有必要介入?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若非得介入,應以遊戲的方式進入孩子的溝通。因為,當孩子越沈浸在遊戲中,就會越抗拒介入; 當孩子能安全的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時,大人就不要急於介入,這樣,其他在旁觀看的孩子們,才能學習到正向解決爭吵的方法。孩子必須學習不要老是由大人來教他們如何公平遊戲、如何重整混亂。(Wilkinson, 1993, p.66)。

盡量減少說「不」:當大人越少說不,越少打斷孩子孩 子,幼兒即可學習更多、發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時候卻必須絕對清楚的說:「不」,以使幼兒瞭解生活 中有基本的法規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獨斷獨行。在娃得福幼教行為規範中有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人、不傷害物。因此,幫助幼兒能在吵架中說「不可以」以 表示停止,且一旦出口,必受到尊重!

娃得福給孩子最大的自由,除非他們觸犯規範三要素。

八. 若必要考慮處罰時,處罰必須與所犯的錯相關連

家長應如何管教兒女?有沒有比較好的處罰方式?

處罰的目的在於修正行為,不在「給你個『苦頭吃吃』,看你下次還敢不敢!」修正行為不一定要『吃苦頭』重要的是修正行為!

規範的目的在於引導兒童健康的情緒、道德、精神與思想發展,引導兒童「正當行為的責任感」,引導兒童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 (Oldfield, 1999, p.3)。如果幼兒不能負起正當行為的責任,處罰就成為手段,但是如果只是處罰,或只是宣佈一個孩子作錯事,這樣,很少能真正幫助孩子。處罰絕不能傷害到孩子的心,處罰必須具有使幼兒『好起來』的特質,處罰的目標應是彌補錯誤、修正行為,比如東西砸壞了,那麼,修理就是方法,如果一個孩子傷了另一個孩子, 那麼,一定要幫助他看到自己的錯,然後尋求補救,也許需要向對方道歉,也許需要安慰對方,也許雙方都需要道歉與安慰。 (Wilkinson, 1993, p.70)。

九. 重視此時此刻,重視孩子的感覺

為什麼每次有客人來,或去別人家作客,孩子特別不聽話?

處理幼兒常規切勿在事後幼兒早已忘記時再處理,一定要在發生問題行為的當時作修正或幫助。如果選擇事後處理,只有說故事那一方法可行。有些父母很顧顏面, 不在人前責罵孩子,但是回到家就算總帳,給孩子好看,使得孩子總處在莫名的驚恐中,情緒慌亂,時好時壞。也有父母白天不動聲色,到了晚上,孩子要睡覺了, 再對孩子「吾日三醒吾身」,告訴孩子他今天的第一錯是…,第二錯是…,第三錯是…,弄得孩子每天都帶著我錯、錯、錯的自我概念進入睡眠。到了第二天,孩子就真成了很會做錯事的錯人了!

教育孩子是何等神聖、重要的工作,與顏無關,如果我們很清楚如何處理幼兒常規,如何幫助孩子修正他的偏差行為,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別人如何想我們或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並不責罵,也不對我們的孩子做人身攻擊,侮辱孩子的人格;在孩子犯錯的當時,我們只有很簡單的必要的指導語,溫柔而堅定,例如告訴孩子: 「請不可以那樣做,或那樣做不禮貌,我希望你…。」

十. 家庭、學校,父母、師長合一的教導

如果我們不尊重學校就是教導孩子不尊重學校。

如果我們與學校對立就是教導孩子與學校與人對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合一孩子。將來要進入社會要與人和諧相處進而發展自己,他需要合一的能力與信念。

結語:幼兒生活規範與教師的道德能力

真教育不應是知識的填塞,而應是「人的學習」的教育。我們幫助孩子,孩子也幫助我們,經驗、領悟助人與被助都是同等重要的學習。只助人,不願被助就不能謝天;只有被助,太依賴就不能自我負責。父母師長唯有覺醒、坦然面對自己與孩子在教育上的相互關係,不自以為是,也不莫衷一是,孩子才能成為自由的人,才能 遠離常規的困擾,而真正的教育也才能從而落實。

史代納教育著重道德教育之初應先修三個主要美德:感恩、愛和責任。在需要幫助的幼兒面前, 我們應思想真誠,心懷感恩,並且更進一步,時常表達對人、事、物的感恩之情,例如在日常飲食,在欣賞大自然時,對造物者道謝…。當幼兒的周圍環境、大人都是感恩與愛的表達,孩子就會開始模仿,孩子的常規就不致離譜。甚至,孩子成為人的責任就自然的展開了(Wildinson, 1993, pp. 64-66)!

因此,相對於教導或處理幼兒的行為規範,大人應先處理好自己的生活、處事與為人,或者更貼切的說,大人應先處理好個人的道德規範。道德是人類高尚的心靈思想與執行的意志交互而成的作品;道德繫於人心底層深處,沒有行動就沒有人知道,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師必須透過身教、榜樣和日常的生活,才能由內而外呈現道德的美。但是,道德的呈現並非自然發生的,而是需要倚靠教育!道德的過程需要學習,如何結合思想及意志的力量需要學習,如何成為富涵道德生命的個體更需要學習(Blunt p.104)。如果教育能真正落實道德,以道德啟發、開展幼兒的生活過程,那麼,很多常規的問題即能自動消彌,現代社會的問題與病兆也會自然消失。

希望成為人類老師的人應是一個願意追求真理、追求靈性成長的老師,同時,他絕對是一個願意無私奉獻自己,為人類服務的人。在教育兒童之先,史代納認為教職的道路即是靈修的道路,每一位教師均應學習靈修,靈修其實也即是道德訓練。

史代納對道德發展要件提出他個人的看法:

1. 放棄對人的論斷和批評,改以成熟、尊重、敬虔及奉獻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

2. 發展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無懼、勇敢、熱愛工作的態度。

3. 冷靜、耐心、堅持。

4. 克服自誇,發展穩定、有良知的個性。

5. 無論高興與否,均保持鎮定、安靜的臉,且仍對世界懷抱積極、正向的態度(Blunt, 1995, p.48-49)。

轉載自台中娃得福幼稚園電子報
媽咪超有創意地做了兩個羊毛娃娃給孩子們玩,孩子們興奮地捧著他們要爸比拍照。


妹妹超認真地凝視著他搖籃裡的娃娃


妹妹竟然餵起奶奶來了!


終於利用好幾個孩子們睡著後的夜晚及週休假期,把去年在新竹國小收集來的九芎樹枝,和在垃圾場撿來的床具木料,或雕或鋸地先完成了幾個木偶,孩子們看到都好愛喔!雖然九芎堅硬的木質,讓我這個一切憑感覺的初學者吃足了苦頭,但過程卻也是趣味十足。看著最後完成的作品和孩子們愛不釋手的模樣,自己還是會偷偷地竊笑不已呢!

至於木偶裡怎麼似乎還缺一個奕德的身影,因為目前還在趕工中,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兒子剛從群巒擁抱的有機農場回來,他去了三天。第一天全班同學(包括一位噸位非常可觀的大偉)在兩位老師及兩位媽媽的護航之下,從學校越野六哩(約十公里)的踏青步道健行抵達農場,花了四小時。途中順道觀察辨識動植物如何在溫暖的春日裏甦醒。

我在下午三點開車至農場時,有的在休息聊天、有的踢足球。接下來,農場的工作人員以遊戲及帶動唱的方式,讓他們了解自然界各種生物的特性及重要性;又帶領大家分組做一些農場的例行工作比如:餵雞、收集雞蛋、換水、打掃雞舍、趕雞入籠、洗雞蛋等。晚餐由一組同學幫忙準備,一組負責繕後清理,之後就是大家最期待的營火會和夜間健行。

夜間健行是這群小五生最期盼、最刺激的活動,也是此次活動的重頭戲(之前的農場工作,他們每年都會到不同的地方學習,基本熟悉農場的作業)。我們從有燈光的客廳漸漸走進一片漆黑,只有月光與星光的野外。不帶手電筒,眼睛在此時失去作用,每個人必須藉由耳朵去聽、腳底去觸探腳下的大地、皮膚去感覺四周的環境。之前在較昏暗但還可辨識的地方,大家學習認識眼睛邊緣視力(peripheral vision)一旦進入夜的懷抱,眼睛中間視力在沒有燈光的野外便得到休息,邊緣視力變得活躍起來,此時天上的星辰特別明亮,有人看見流星飛過。回程時,嚮導讓孩子們有機會單獨走一段路,前後兩人相隔約二十秒鐘,感覺一下孤單夜行的大自然,細細機會身體感官之間的微妙聯繫。當再見到遠處的燈光時,有種說不出的溫暖,卻也對滿天的星斗依依不捨起來。

第二天的日間野外教學、農場工作及夜間健行雖然行程緊湊,卻難不倒這幫精力充沛的孩子們。第三天早上,他們帶著白己準備的乾糧,從農場走三小時回到學校。

諸如類似的遠足(field trips)或戶外教學,在兒子的華德福小學生涯中,是一年比一年精采與艱難。從他幼稚園的半日遊、一年級在外過夜一天開始,每年增加一天,到四年級時他到車程六小時外的自然活力農耕農場過了四天的農場生活;而今年五月將到北加州莎思塔山(Mt.Shasta-印地安人的聖山)的戶外學校過五天;還有一場仿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我看到兒子從種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習到書本上沒有教過的東西,過一把古人如印地安人、西部拓荒時期的生活,親身體會人類在不同階段、不同方式、不同行業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他的經驗在不知不覺中豐富起來,人生思想也在默默中豎立修正。

最感欣慰的是這些活動都是在大自然的教室中進行,沒有現代科技如電腦、電玩或僵化的紙上談兵,也沒有無止盡的作業練習。戶外教學的老師或輔導員不止教導自然知識,更以身作則而傳承著一種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生活態度,灌溉這些幼小心靈以慈悲喜捨之法水、質樸勤奮之觀念。

兒子的華德福經驗羨煞不少朋友,他們對他短小輕薄卻隨意發揮的功課、創意十足的美勞及豐盛無比的校外教學生活發出讚嘆,巴不得自己也有機會過過這樣的學校生活(我就是以極雀躍的心情成為他們某些遠足的監護人-chaperone);也有一些朋友在欣賞之餘,不免提出問題,比如:杜會競爭力、學業成績、與主流社會融合等等,華德福學校出來的小孩能否克服。

在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前,我總是會問: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你優先考慮的?撇開學費不談(本校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學費折扣)你要找什麼樣的學校來教育孩子或為孩子量身訂做適合他的學習環境?這些不是簡單的問題,為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找到符合所有條件的學校。

選擇華德福學校,我所著重的是孩子性靈的成長及自然的教學。自己嚐過填鴨式和聯考式、以分數至上競爭至上的教育,不希望孩子再步上大人的後塵,在激烈的競爭中失去他該有的童年童趣;我們也嚮往華德福教育所階櫫展望的:讓孩子成為『全人』,一個均衡成熟靈性的世界公民。一旦這樣的養成教育成熟,他的社會競爭力不會少、學業成績不會低、主流社會更是喜歡這種有團隊精神且EQ不低的人智畢業生(容下次文章介紹)。

最近讀到幾篇文章,其中一篇提到幾項近幾年來的科學研究,說明華德福教育也可以是健康的選擇。文中提到史丹勒博士強調適當的教育可以刺激生命而增進長久的健康,華德福學校每天生活的韻律以及足夠的肢體活動如:音語舞、課堂遊戲、運動、體育、園藝及勞作(有的學校還有木工)等,對孩子的健康有益。作者波布羅斯基(Thomas Poplawski)舉了幾項近年來的科研以闡明其觀點。

三十年前德國有兩位醫師注意到,社會的變遷使得孩子越來越提早成熟。因而擔心他們不夠成熟的情緒無法以健康的態度來應付身體的早熟。

早熟的原因有若干因素:營養的改進、動物飼料含有生長荷爾蒙都是現代社會很難避免的現象;此外杜會壓力也是一大因素,比如:母親患有憂鬱症、單親母親、家中出現無血緣的男性、家庭衝突、都市化環境、自第三世界國家收費孩子等等,還有體重過重則是近幾年研究發現是促成提早發育的可能因素。

晚熟的因素則有:大家庭組織、與生父有溫暖親密的關係以及低壓力、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兩位醫師對華德福教育的某些特點,例如:教室裏如家庭般的佈置及氛圍、老師與學生的長期關係(陪伴學生從一年級直到八年級)、以及低壓力、非競爭的學習環境、無過度的課業、考試及分數等等,是否也可能是促成晚發育的因素,抱有高度的興趣。由於在發育期女生比男生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因此他們決定對德國境內一一七五名華德福學校的女生與同地區一一一八名公立學校的女生,以他們的第一次月經來潮作比較。他們發現德國公立學校的女孩初潮是在12.63歲,與美國女孩的12.43歲靠近;然而華德福學校的女孩初潮則在13.25歲,晚了近八個月。我們要知道此項研究發生在三十年前,若在今日的二十一世紀,拜速食工業之賜,可以預料女孩的初潮還會提早,而華德福的家庭一般飲食取向朝較健康、有機方面為主,故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可能更大。至於發育太早的弊端,琉璃光已有許多資訊,故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內。

近視似乎一直是亞洲人的專利。我兒子的驗光醫師甚至說:中國人比美國人較易得近視。上個世紀的科學家也說孩童近視多為遺傳所賜。亞洲國家中日本、新加坡及台灣孩子近視率為40%,美國孩子為lO%-16%,其中10%為國小兒童而16%為高中學生。然而近視真的是咱們亞洲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嗎?

波布羅斯基在文中提到,一些研究近視的科學家發現自已的小孩竟然也戴上近視眼鏡,而他們自己並沒有家族近視歷史,於是懷疑眼睛疲勞是否才是近視真正的原因。相關的證據來自研究阿拉斯加的原住民,他們的小孩自上學後約有三分之二發展出近視,而小孩文盲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則無近視。自此研究者終於承認過度閱讀及其他近距離對焦的活動對眼睛所造成的壓力和視力疲勞才是近視的元兇。

許多華德福的教師與家長們似乎也注意到華德福學童戴眼鏡的比率較低,即使沒有正式的調查與研究,以鄰近學校課業沉重比來看,這些觀察值得注意。

華德福孩子的視覺生活和一般學校孩子不同。首先,他們在早期(七歲以前)不太讀書認字,而由家長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他們也不太看電視或接觸電腦,其次,他們每天沉浸於色彩之中。教室是以一種叫「樂珠兒」lazure的特殊粉刷技術油漆在白底的牆上,以透明水彩調成不同深淺的顏色層層刷上,如大自然陽光照射所產生的效果,看起來非常自然。從華德幅一年級教室刷上不同層次的紅,到六年級是不同層次的藍,孩子們所感受的是軟性的顏色,好像可以呼吸一樣。筆者家進門面對的牆就是和兩個兒子一起樂珠兒成的,來家的客人都很喜歡。

此外兒子從幼稚園一直到五年級,每天至少要玩到顏色,比如:水彩、毛線、十字繡線、彩粉筆、彩色鉛筆、彩蠟筆、彩鋼筆等,五彩繽紛的顏色對眼睛具有放鬆的作用。而班上一年幾次的遠足,接觸到大自然,眼睛不容易疲勞。以上種種,尤其是二年級才開始閱讀,也許是華德福孩子視力發展健康的原因。

大約十年前,一組瑞典研究學者對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過敏嚴重的問題感到憂心,他們也同時注意到某些自外於某種現代醫學、營養和養育孩子方面的另類孩子,例如:華德福學校的小孩,似乎比較少過敏。

於是他們做了一項研究,比較295位華德福學童與380位鄰近學校的學童。他們從孩子的父母親得到孩子的病歷紀錄,並在這些孩子皮膚上作十三種過敏原試驗及抽血檢驗。實驗結果顯示,13%華德福學生及25%公校學生分別得到所謂的過敏症。他們也注意到越是在生活中實踐華德福理念的家庭-像是吃有機食物、不打疫苗等,得到過敏症的孩童也越少。

其中可能的原因有幾種:華德福的孩子大多數不注射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故大多數可能得過麻疹(瑞典的麻疹病例,華德福小孩占大多數)。他們多在更年長的時候才接種破傷風及小兒麻痺疫苗(很像我小時在六、七歲以後才接種疫苗,當時沒有MMR);較少使用抗生素及退燒劑;多食用有機食品、自然活力農耕食品以及含有乳酸菌和發酵蔬菜的食品(優酪乳、泡菜、酸黃瓜等);出生時比較可能喝母奶;以及在家比較少吸二手煙。

另一群國際學者決定重複調查,他們在奧地利、德國、瑞典、瑞士、及荷蘭比較4606位華德福的學生和鄰近公立學校的2024位學生。調查結果與上述瑞典的實驗相當接近-亦即華德福學生在鼻竇炎、異位性皮膚炎及非典型過敏症的低發病率,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結論是華德福學生得過敏性疾病的機率較低。雖然他們將此歸功於華德福家庭的生活方式,然而生活方式的異同如何造成兩者之間的差異仍不清楚。

綜觀以上幾點,本文再次強調華德福教育除了注重孩子和諧杜交、健康的人生觀和情緒、生活方式、濃厚的人文氣息優點外,長期促進孩子健康的身體也可以是現代父母的一個選項。

回頭省思我們中國人的教育,除了知識的傳遞外,我們的教育能為孩子作些什麼呢?五千年的倫理道德教育雖然在勵志健康的人生觀起很大的作用,但我總覺得我們的教育在功利心方面過度強調,而在美育及性靈方面缺了點什麼。過去五十多年來,人性遭到嚴重的撕裂與摧毀,如何恢復到上古時代師法自然、生活自然、悠遊於自然之靈性樸質的生活是知識教育無法解決的。

或許我們可以從美育方面著手,從色彩學習,進而感受大自然的美,淨化心靈,這樣才可能創造和諧的社會。華德福的美育教學,我在兒子身上看到一點一滴的薰陶,真是滿心的歡喜,而慈悲的雷久南博士在八月邀請幾位華德福美學的老師到Crestone傳授色彩美育,對於想一探性靈美育的教育工作者或父母們,應該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參考機會,我雀躍期盼地拭目以待。

(轉載自《琉璃光雜誌》2008年5月刊)
昨晚回到家,奕德伸出他的左手,秀出一顆食指與中指間的大水疱,以及手腕處的小片擦傷,並告訴我是在學校爬繩索下來的速度太快了才弄成這樣的。於是我便問他說,"那你知道下次下來的速度要怎麼控制了吧?"奕德點頭如搗蒜地說,"知道!"

睡前,找了根裁縫針把水疱刺破,將裡頭的水排出,弄完,奕德竟然給我一個深深的擁抱!嗯~孩子,你今天又上了一堂不錯的肢體感官體驗課,繼續加油囉!

恰巧今天一早就收到假日學校校長粘巴達的老弟-粘巴弟寫的文章【當孩子拿起美工刀】,與我們今天遇到的課題有一致的精神喔!

--以下--

親愛的各位,

這一篇是巴弟教育反省的力作,目前台灣教育工作者要作這樣的省思很難,整個氛圍和環境讓家長和老師聞刀色變,可是就在30年前台灣的學生幾乎人手一刀,天天削鉛筆,一天甚削好幾次,削到我們的手很靈敏,(學術名詞:鍛鍊小肌肉)幾千次的磨練,奠定了我們那一代的許多能力。如今我們長大了,開始帶小孩了竟然害怕孩子去拿小刀,如此下去孩子的能力發展怎麼辦?前一陣子一個高中生連海報紙都割不齊,看在眼裏,當然知道原因出在那裏;只是更嚴重的是這種聞刀色變的氛圍讓我們一步一步偷走孩子的精靈,巴弟的這篇反省筆記,值得我們五年級這一代人來思考,也值得阿公阿嬤們來思考。 粘巴達

當孩子拿起美工刀 / 粘巴弟 / 2008.4.2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記憶裡有幾件事可以拿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想說的這一點是【對照自己的生命經驗,來陪伴你的孩子】我覺得是一件很棒的事!

在我孩子還是幼稚園階段,常看到孩子創作東西時,拿著美工刀,看著美工刀的鋒利,孩子生澀的動作,看著,看著,連我這個爸爸也不免心中一份擔憂;不看還好越看越恐怖!我想,這大概是為人父母的心情吧!所以常會上前去阻止或幫忙,深怕孩子去割到手。幾回之後,有次自己拿著美工刀在削木頭的時候,自己想著,我把木頭削的這麼棒,力道可以拿捏的這樣的準確,我的能力從何而來?回想小時候常常拿著超級小刀,不斷的削,不斷的嘗試,是這樣磨練出來的能力,當時的大人也不會有空管你在做什麼吧!那我有沒有削到手啊?答案是,有!很多次!或許上百次吧!那割到怎麼處理?拿著衛生紙和橡皮筋綁住傷口,然後呢?當然是繼續削啊!回看自己的生命經驗之後,再來看到孩子拿著鋒利的美工刀,心中放心不少,自己想著最壞的打算是什麼,頂多削到手吧!受點小傷,換些經驗,還算值得吧!若真是還很擔心,我想我就不看了!

因為自己也喜歡玩水,所以也經常帶著孩子去溪裡、海邊玩水、游泳,夏天裡太陽很大,每次孩子看到水的模樣,興奮的往水裡衝,通常我是帶著防曬油,會問一下孩子要不要擦,再下水。剛開始孩子不太理會就跑下水去玩了,其間我在想太陽這麼大,大概會曬傷吧!果然不出所料,到了晚上孩子會叫著說,爸爸皮膚好痛喔!我說對啊!我也知道好痛,因為我以前也有痛過,所以我會擦好防曬油再下水,保護好我自己,內心想著,從小曬太陽的經驗是從小不斷的去體驗,是曬了又曬,脫皮再脫皮,累積多少歲月,直到今天的經驗,經驗的可貴,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價值和印證,孩子的經驗也是需要由孩子親身去經歷,也才能體會出當中的滋味,陪伴孩子的一路上,我是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不斷的去回看,去思索,用這樣的方式來消除或降低我的焦慮和擔心,對我自己幫助很大;雖然常與別人的教養方式很不一樣,但一路走來,自己是這麼的篤定,這麼的有信心,我想就是這種智慧啦!
五月一日

野柳海洋世界










優勝美地音樂度假民宿


五月二日
太平山


鳩之澤溫泉












五月三日
三富花園農場






新寮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