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月


夜雷


馬武督探索森林 / 虹橋瀑布


鴛鴦谷瀑布群之勇士瀑布


鴛鴦谷瀑布群之男人瀑布





雙虹


古奇峰 / 雲霞


秋芒與峨眉湖的對話


待續...


今天是老婆公司舉辦一日遊的日子,地點是北埔麥克田園。記得兩年前我們也來過一次,當時同樣是我公司所舉辦的一日遊行程。

第一站 麥克田園

屬牛的龍第一次看牛


開窯囉!

當天全公司就只有兩家人茹素,所以就讓我們兩戶共用一窯;奕德正專注地看著工作人員如何將悶熟的地瓜取出。

第二站 BK坊

距離麥克田園約200公尺的BK坊


今年夏天相陵於無緣的BK坊前留影

Rio是同事土匪騎單車的同好,這是我白跑三次(沒搞清楚燒窯時間)後,第一次成功進門吃到現烤的各式柴燒磚窯天然發酵麵包,沒到過現場的兄弟姐妹們一定要親自來一趟啦!

BK麵包坊門外的私家菜園


BK麵包坊旁的蕃薯田

看到相陵褲袋裡塞得鼓鼓的"蕃薯嬰兒"了嗎?跟農夫彭老先生一起挑選剛出土的蕃薯的同時,這對小兄妹也沒閒著,一直在田裡享受尋"寶"的樂趣呢!

第三站 峨眉湖&天恩彌勒佛

全球最大的彌勒佛

此尊青銅彌勒大佛,總高72公尺,相當於二十四層樓,單是佛手就將近三米,比人還高。
峨眉彌勒大佛銅像淨高56.7公尺,比美國自由女神銅像淨高46公尺還高,且銅質更純,符合日本國際水準。



秋意的峨眉湖








原著:Joan Aalmon / 翻譯整理:林玉珠

  在諸多童話故事中,有許多不同複雜的程度,其中程度最簡單的是「甜稀飯」的故事,相較之下,法國美麗的童話「Perronik」故事就複雜多了,一個為追求聖杯的傻子,經過了七個困難重重的關卡和障礙,終於克服萬難、完成使命.......。像這樣的故事,就適合正要脫離童話世界,也許大約九歲左右的小學生來聽最好,而前面那個很快樂的甜稀飯的小故事則很適合作為三歲小朋友們的第一個故事,他們很喜歡聽那豐豐富富的,充滿著好吃的甜稀飯的小飯鍋,是如此的奇妙,只因為忘了咒語,鍋子裡的甜稀飯竟然會溢滿全村..。這個年紀的孩子對自己的生命滿有一種永恆的感覺,有一個小孩,當他母親告訴他說她因為太忙不能帶他外出時,他竟然如此回他母親:「我多的是時間,我給你一些好了!」


  幾乎,每一個童話不是要解決問題,就是要對抗惡魔,譬如:白雪公主裡的皇后,或是Perronik所遇見的各種不同的怪物等等。簡言之,故事裡的問題越輕微、越不嚴重的話,就是越適合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反之,惡魔越大的就適合大的孩子們聽。

再者,童話故事裡的英雄或女英雄,在他們成功的追尋到他們所求之前,必定會經歷某些特定的過程,或者複雜、艱辛的旅程,在三隻小豬的創作中,那隻最後成功戰勝大野狼的豬,有三次幾乎落入大野狼的陷阱。「三」是一個在童話故事中經常被提到,與挑戰有相當關係的數字,在此故事中,也許小豬的任務並沒有被描述得很怎麼樣,然而,小豬處理問題的幽默,卻使得這個故事成為四歲的孩子們的最愛。在「七隻烏鴉」的故事裡,扮演主角的女孩一定得先到星星、月亮和太陽那裡去,要不然,她就無法幫助她的哥哥們恢復人形,這是一個可以說給五、六歲左右的孩子們聽的一個很好的故事,另外,還有一個更複雜、更美麗的童話故事就是挪威有名的「東邊的太陽和西邊的月亮」的故事,這個故事也一樣,女英雄必須經歷千辛萬苦跋涉,才能救出王子,旅途中,首先,她遇見三位智慧的女人,後來又加上四個風,北風將她吹到東邊的太陽和西邊的月亮的城堡,可是,她的任務還是沒有完成,在她和王子結婚之前,她又經歷了更多的挑戰。這是一個較適合小學一年級或一年級以上,較不適合幼稚園的小朋友們聽的故事,只有當孩子內在自我的心思成長得更細密,他們能從更複雜的童話故事中獲取滋養時才合適聽複雜的故事。

在心裡有了這些觀念之後,我想把娃得福學校裡常說的故事,依複雜的程度分類,這其實是件有些危險的事,因為童話故事是活生生的,豈可如此隨意地被分到這一類或那一類的?即使分了類,也可能會不停地把故事歸入一類之後,又轉換到另一類,最後,最可能做的決定是,這個故事究竟適合哪一個年齡群或某一個特別的孩子?所以,請僅止約略的接受以下的分類即可,或只當是個指引,等時間過去讓自己在這個領域裡成長自己的判斷,不過,還是有些幫助的,如果你將之作為瞭解不同複雜程度故事的工具,而從中選讀不同類別的故事,這也是不錯的!

1. 在幼稚園裡,三歲或混齡的孩子很能滿足於短小的,大自然的故事。簡單的,如:「甜稀飯」的故事,三歲以上的孩子通常已經準備好要聽有連續性的故事了,如:「拔蘿蔔」的故事,蘿蔔長得太大了,老爺爺沒辦法獨自拔起來,所以一個接一個地請了奶奶、孫子、狗、貓,最後還請了老鼠,大家一起合力才把大蘿蔔拔起來。我們發現:很多這類故事都有一種強調反覆和順序的形式,很多傳統的歌謠也是如此,如:「我有一隻貓,我的貓很喜歡我」或那首以色列人過踰越節時唱的「Had Gad Ya」等…。有順序性的故事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剛學講故事的新手都會覺得講這些故事「不難!不難!」這個年齡層,三歲左右的孩子適合的故事包含如下:
甜稀飯(Sweet Porridge, Grimm, 格林童話103)
金鎖與三隻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Russian, 俄國)
蝨子與跳蚤(Little Louse and Little Flea, Spindrift)
手套(The Mitten)
小老太婆和小豬(Little Madam, Spindrift)
約翰的蛋糕(The Johnny Cake, English 英國)
飢餓的貓(the Hungry Cat, Norwegian, Play for puppets 挪威布偶戲)
(註:這裡,把格林童話從1到200的編碼標出來,是為了幫助大家容易從格林童話全集中找到所需的故事)
2. 接下來的故事類別稍微複雜一些,但整體而言,感覺多是快樂,少煩惱或爭戰的,四歲或剛滿五歲左右的孩子很喜歡這類故事:
比利山羊(Billy Goats Gruff, Norwegian 挪威)
三集小豬(Three Little Pigs, English 英國)
野狼和七隻小羊(Wolf and Seven Kids, Grimm,5,格林童話5)
鬆餅工廠(Pancake Mill,Acorn Hill Anthology)
馬璿卡和熊(Mashenka and the Bear, Russian, Play for Puppets布偶戲)
鞋匠和小木偶(The Shoemaker and The Elves, Grimm, 39,格林童話39)
3. 再下來的這個故事類別,我們通常會聯想到五六歲左右的孩子,相關的這些故事有更多的挑戰,更多的細節,其中的主角,通常,在他們的世界開始之時即被賦予了一個起碼的任務,如:「麵粉場的男孩和貓」,不過,雖然他們遭遇困難、障礙,但他們並不因此覺得他們個人的靈魂背負過重…。這類故事包括:
星星錢幣(Star Money, Grimm, 153,格林童話153)
青蛙王子(Frog Prince, Grimm, 1,格林童話 1)
荷利媽媽(Mothe Holle, Grimm, 24,格林童話24)
小紅帽(Little Red Cap, Grimm 26,格林童話26)
柏門城音樂家(Bermen Town Musicians, Grimm, 27,格林童話27)
金鵝(Golden Goose, Grimm, 64,格林童話 64)
紡垂木、梭子和針(Spindle, Shuttle and Needle, Grimm, 188,格林童話188)
森林裡的小屋(Hut in the Forest, Grimm, 169,格林童話 169)
女王蜂(Queen Bee, Grimm, 62,格林童話 62)
雪姑娘(Snow-White and Rose Red, Grimm, 161,格林童話 161)
七隻鳥鴉(The Seven Ravens, Grimm, 25,格林童話 25)
白玫瑰和紅玫瑰(Snow-White and Rose Red Grimm, 161,格林童話 161)
小野薔薇(Little Briar Rose, Grimm, 50,格林童話50)
火焰城公主(Princess in the Flaming Castle)
(Rumpelstiltskin, Grimm, 55,格林童話 55)
驢子(The Donkey, Grimm, 144,格林童話 144)
白雪和七矮人(Sbiw-White and the Seven Dwarves, Grimm, 52,格林童話 53)
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 Grimm, 15,格林童話 15)
4. 最後,我要談的這一類是特別適合六歲,準備要進入一年級的小朋友的故事,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承受著失去乳牙的壓力,同時,也感受到精華的童年即將離去。(不過,還好,直到他們最終的「失落」天堂樂園時段,仍然還有好幾年)這一類故事,主角的受苦,或煩惱的經驗正好符合這個轉換新階段的兒童的內在成長經驗,通常,這些故事是在幼稚園裡,在孩子們要離開,要進入小學一年級以前講的。
(Jorinda and Joringel, Grimm, 69,格林童話 69)
(Brother and Sister, Grimm, 11,格林童話 11)
灰姑娘(Cinderella, Grimm, 21,格林童話 21)
(Rapunzel, Grimm, 12,格林童話 12)

  一個經常困擾幼稚園老師們的問題是:如何為混齡班的孩子們選擇故事。如果一個班級是三歲到六歲的混齡團體,有些老師會擔心是否難度較高的故事會傷害到較小年紀的孩子?我自己和其他一些老師的經驗是:「沒有問題!」只要,這個故事是適合這個班的某個年紀的孩子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事情是這樣子的:在一個混有三到六歲孩子的混齡班裡,老師可以選擇一個適合五、六歲孩子們聽的故事,這時,三、四歲的孩子們也會聽,他們也許不像聽比較簡單的故事那麼專注,但他們很少會顯得不安,雖然,有些時候讓小一點的孩子坐到靠近老師或助教的身邊會更有助於這些孩子們的專注程度。反之,如果老師把這個同樣深度的故事說給分齡的三歲或四歲班的小朋友聽,老師會發現:孩子很不專心,而且他們很快地就失去了興趣,這就好像是在團體中沒有幫忙「傳送」故事的人。在混齡班裡,從故事中,老師也可以製造一些平衡的感覺,例如有時候講些適合小的孩子們聽的故事,通常,大的孩子不會對簡單的故事感到無聊,因為他們現在夠長大,他們可以從順序的或簡單的故事中看出幽默,當小的孩子正全心認真地聽講時,他們會在幽默的部份笑出來。

  選擇故事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這個童話是否是整個社會所周知的,不管這個故事是否能兼顧到適合的年齡。當一個故事是眾所周知的,通常比起其他方面來說,孩子會在更小的時候就已經聽到這樣的故事了!

最後的一個考慮,也可能是最重要的考慮,即:說故事的人自己與故事的關係。有時候,人會因為非常喜歡一個故事,結果在孩子還小時,他們就開始講這個故事給孩子們聽,這樣作其實是無妨的,這裡的前提是,說故事者以他自己對故事的鐘愛而為小朋友們建構了一座溝通的橋。我認識一位非常酷愛「七隻烏鴉」的老師,他年復一年的講這個故事給他的三、四歲的小朋友班級聽。雖然我自己不一定會這麼做,但是,當說故事的人伴隨著他對故事的愛和對故事的瞭解,童話故事的大門即會開放,童話故事對生命全領域開放,在生命的全領域中,童話故事是真實而且能存活到永遠的。在述說童話故事時,不只是孩子,我們自己也一樣被滋潤、培養,並且被帶進入這樣的永恆的,生命的全領域之中。魯道夫史代納曾經如此的形容童話故事的優美,他說:「童話故事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深入,隱藏在這個資源裡面的,從那裡面流露出來的誠摯和真正的民俗故事,是經過世紀以來,全人類的進化所能表達的,精粹的,迷人的魅力。」

【資料來源:娃得福的世界第35期電子報】
攝影:李光文 / 地點:茄苳華德福幼兒園

人的四種氣質 (The Four Temperaments)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著;曾紫玉譯
1909.3.4于柏林
摘自《日常生活中的人類智慧學》第四講

人們常說人類最大的謎團其實就是人類自身,自然科學與心靈科學均盡力想要解開這謎團,自然科學由支配我們外在生命的自然法則來理解;心靈科學則尋求著我們之所以存在的精髓和與生俱來的目的。就像人類最大的謎團是人類自身一般,你也同樣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個謎,甚至對他個人而言也是謎,這在我們每個人與他人接觸時都可以體驗得到。

現在我們不提如何解開「人類」這共同的謎,而是針對我們每天所會遇到的「個人」這個謎來著手,這兩者一樣重要。人們有數不清的種類,但我們只須考慮「氣質」這一項,這是今天演講的主題,也讓我們了解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個謎。人們是這麼的不同,存在的奧秘似乎在已知的不同基本氣質中展現自我。氣質是人們個性的基本色彩,在個人言行表達中對實際生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每當我們遇到別人時都可以感受到這基本的性情。因此,我們只能希望心靈科學告訴我們所應該知道的氣質。

我們對這些氣質的第一個印象是它們的外顯性,雖然它們可以說是由內而生的,但我們可從外在的每件事觀察到這些氣質如何表現自我。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藉著自然科學及觀察就可以解開人這個謎團,我們只有在聽聞心靈科學時,才更進一步地了解人們個性的獨特色彩。

心靈科學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人是遺傳脈絡的一部分,一個人所展現的特徵遺傳自父母、祖父母等,這些會再遺傳給子子孫孫,既為一代代承續的一分子,人們遂而具有某些特性。

雖然如此,遺傳、演化所賦予我們的只是人們天性的一面,另外還有心靈世界所帶來的個性,加諸於父母和其他祖先所能給予我們的之上。這個性世世相續,從一個存在到下一個存在持續發展,與所投生的家族遺傳、血統相結合。從一個人自小的發展過程中,看得出來某些特徵可以歸因於遺傳,但也可以看到這個人內心所展露出的某些東西必然是前世所結的果,絕不可能僅是來自祖先的遺傳。我們就此了解到世間生命承續的再賦予肉體法則,以及這法則只是包含所有的宇宙法則中的一項特例。

舉一個例子讓這段話聽起來不會像個謎。想想一個沒有生命的礦石──水晶,如果水晶被毀壞掉,就沒有留下任何形式可以傳續給其他的水晶,而新的水晶也沒有自舊水晶得到任何特別形式;再說到植物界,植物不可能按前述水晶相同的法則,它只能源自另一個早於它的植物而生,其形態被保留下來,也繼續傳衍下去。

再講到動物界,我們發現有物種演化的發生,這是十九世紀的最大成就。我們也開始懂得去欣賞這偉大的成就。動物不只是自另一生命體產生,而且這個小生命在胚胎階段重演此物種早前的演化過程,這物種自身就經歷了一次演化。

對人類而言,不只人種在演化,個人本身也在不斷演進,就像動物自祖先一脈相承所達成的演化一樣,人在一生中因教育及經驗累積所習得之事都被保留下來。未來有一天,追溯一個人的內在核心到前世將成為老生常談,而人們也將認識到,人就是前世的產物(果),這學說將擊敗其他的觀點而成立。如同早期的學術主張認為生物有機體能自無生命物中升起,近三百年前,學者們猶信動物能自河中濕泥這種無生命的物質演化而來,義大利的科學家Francesco Redi是第一位主張生命體只能自生命體產生,他因駁斥有機體自泥中產生的自然發生說,險些遭受如Giordano Bruno的相同命運(義大利哲學家兼基督修道士,因教導人世界時空無窮無盡且充滿數不清的恆星,被視為異端邪說,燒死在火刑柱上)。今天,這種用火刑燒人的事已不再流行,但當有人試著教授一新觀念時,譬如精神心靈個體(psychosporotual entities)的存在必須要追溯回其前生的精神心靈個體,這個人不會真的被架上火刑柱,但很可能會被視為一個蠢蛋而被開除。然而,有一天人們會知道真正的愚蠢是「相信人只活一次」,且沒有一個恆久的存在會與個人所繼承的特質相結合。

現在,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源自另一個不同世界的某個東西,如何一定找得到一對父母,而與物質肉體結合﹖它如何穿上這連接遺傳脈絡的物質軀殼﹖既然經由賦與肉體而形成人,這其中精神靈魂佔了一部份,但它又是如何與遺傳物質之流相結合呢﹖答案是一綜合性創作的完成。當精神靈魂之流與遺傳物質之流相結合時,彼此將一些自身所有的某些特性分給對方,就像混合藍色與黃色變成綠色一般,這兩者結合產生出已知的氣質,我們的內在自我與所遺傳到的特性都在這氣質中表現出來。現有的氣質就是介在人自祖先傳承脈絡所連結的特質,及源自前一身軀所帶來的特質兩者之間。氣質得以在永恆與短暫之間締造出一平衡點,使人的幾個主要形體互相建立一個獨特的關係。

就我們此生所知的人有四個形體,第一個是身體,同於礦物質世界﹔第二個,也就是第一個超感知的形體──氣體,與身體相融合,唯有死亡時才分開﹔下一個,也就是第三個形體──星芒體,掌管直覺、衝力、喜好、慾望、及變化無常的感覺與想法﹔最高的形體──自我意識體,掌管人的自我,這是為什麼我們優於世上其他的生命體,它賦予我們好奇心,又有自我知覺的優秀能力。這四種形體是組成人的基本要素。

這四種形體的結合方式,端視我們在進入物質世界時,精神靈魂之流與遺傳物質之流兩者的匯合而定。每個人身上的四個形體中,必有一個具掌控權,在其他的形體之上,使得個人有一自我獨特的表徵。如果是自我意識體主控的話,會產生激動型的氣質﹔如果是星芒體主控的話,則是血性型的氣質﹔如果是氣體(生命體)主控的話,是遲緩型氣質﹔如果是身體主控的話,就會有憂鬱型的氣質。在永恆與剎那的特別結合法下,決定了進入人體四個形體之間的關係。

這四個形體在身上表達自我的方式時常被提及,自我意識體以血液循環來表現,因此激動型的人的主控系統為血液﹔星芒體在身體上的表達在於神經系統,因此血性型的人其神經系統掌握支配權﹔氣體以腺體來表現,所以遲緩型的人以腺體來主控﹔而身體就是以自身來表達,所以憂鬱型的人外觀上最重要的特徵就在身體上。在任何與氣質有關的現象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得到這些特徵。

激動型的人是由自我意識體與血液系統掌控大權,在人身上顯現出來的特性是他們執意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也較激進,做每件事都有強烈的意志力在背後支持,而這意志力就是起源於血液系統。

對神經系統及星芒體來說,其感覺及情緒經常波動不定,如有和諧或秩序的一面都是因為自我意識體控制的影響所致。沒有練習控制自我意識體的人會顯得無法控制自我的想法及情感,完全因為內在的情感、想像、念頭之潮起潮落而被吞沒,當星芒體掌控其他形體(即血性型的人)就會發生這類的事情。他們受各種變幻不定的意識之流、情感及想法所擺布(到某個程度),這就是因其體內的星芒體及神經系統掌控所致。

神經系統的活動只受到血液循環的管制,當一個人血液不足或是患有貧血症,即其血液不具影響力時,我們很清楚在他身上會發生什麼樣的事,當一個人的內心意像變動得太廣、太大,通常會導致錯覺或是產生幻象。

在血性型的人身上會出現一點點這樣的特性,他們無法對某個感覺持久,不能專注在一特定形象,也難以維持同一興趣﹔反之他們追尋不同的經驗、不同的感受,這在血性型的小孩身上特別容易看出來,這點值得我們注意。血性型小孩的興趣很容易被燃起,也很容易使之產生印象,但這印象又很快會消失。

接下來我們進到遲緩型氣質。我們觀察到會發展這型氣質的人其氣體(生命體)掌控全局,氣體用以調節生長及新陳代謝,這樣的結果產生了內在的和諧及幸福感。人們愈是活在他們的氣體中,就愈能全神貫注於自身內在世界的演變,當他們只注意內在世界時,他們讓外在的事順其自然的發生。

身體是組成人的形體中最粗的一個。在憂鬱型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身體變成其他形體的主人,而結果是憂鬱型的人不覺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無法要它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做事。身體原本應是其他較高形體的工具,現在卻變成主導者,挫敗了其他的形體。憂鬱型的人只感受到意志消沉的苦痛,這苦痛持續地從內心湧出,原因是身體抗拒接受氣體的內在幸福感、星芒體的生氣勃勃及自我意識體有目標的努力不懈。

這四個形體不同的組合很清楚地展現在外。自我意識體主控的人尋求突破所有障礙而致勝,以彰顯它的存在,也因此他的自我意識體阻礙其他形體的成長,抑制星芒體及氣體應負責的部份,以一種非常顯著的方式來向外展示它自己。一位德國著名的激動型人物Johann Gottlieb Fichte(一七六二至一八一四年,理想主義哲學家),光是自外表就可以很容易地辨識出來,他的體格很清楚地顯示出其他較低的基本形體之成長都被抑制住了。

另一個典型激動型範例──拿破崙,他之所以長得矮,就是因為他的自我意識體限制了其他的形體。當然你不能就此推論所有激動型的人都長得矮小,而所有血性型的人都長得高大,這要看不同的形體所佔的份量而定。事實上,一個人的尺寸大小、高矮、胖瘦是與個性有很重要的關聯。

血性型的人的神經系統及星芒體掌控著,星芒體的內在生命力鼓舞了其他的形體,使其外觀看起來十分地好動。比較起來,激動型的人臉上有很明顯的輪廓,而血性形的人好動、富有表情、也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星芒體的內在生氣外顯在每個外在的細節上,譬如說身材苗條、骨架纖細、肌肉清瘦,同樣的事也可以自行為細節中觀察得到。你不需要有超感知能力,甚至也不必是心靈科學家,你都可以從背後辨識出這個人是激動型或是血性型的人。如果你觀察激動型的人的步伐,你會發現他的每一步都紮實地踏在地上,似乎要在地上印出腳印般﹔相反的,血性型的人則步伐輕盈、有彈性。即使是很細微的外在特徵也可以找得到,自我意識體的心性,也就是激動型的內在自制力,呈現在眼睛上的顏色深遂而暗﹔血性型的人沒有那麼深植的自我意識體,但充滿了星芒體的生氣勃勃,使其傾向於有藍色的眼珠。這些氣質有太多可辨識的特徵可以列舉的了。

遲緩型氣質的人以一靜止、冷淡的面孔及圓胖來展示自我。變胖,大半是因為氣體的活動,這些都是遲緩型氣質內在安逸的表現,其步伐蹣跚、吊兒郎當,態度羞怯,且似乎有些與外在現實脫節。

憂鬱型的人可以從其頭部看出,就像是沒有力氣把頸子撐直一般,把頭吊掛在脖子上,他們的眼睛像激動型的人一樣陰暗、沒有光采,步伐也紮實、沉重,但不像激動型的果斷堅定。

從這裡你可以看出心靈科學對於解開這個謎團的貢獻。只有當一個人去找尋貫徹在他身上(包括心靈)的真理,才能讓他的知識之樹結滿了實用的果實,也只有心靈科學能給我們利益他人也利益全人類的知識。在教育方面必須要非常關注個人不同的氣質,在兒童發展時期特別需要帶領及導引,不過在長成後,努力改善我們的氣質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想要在個人發展上更上一層樓的話,我們得好好地注意這些形體在展示些什麼。

我在這裡為你們所指出的四個基本形態,一般不會以單一形式出現,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本型的氣質,再以各種比例混合另外三個譬如拿破崙雖然是激動型人物,其憂鬱氣質也佔了很大的比例。能真的主宰你的人生,在於是不是能打開你的心靈,如實接納它們的自我展現,這是很重要的。每個氣質在展示自己時如有些許的不平衡,可使身體下降到極不健康的狀況,考量到此,我們就知道這有多麼地重要。

然而世上如果沒有這些氣質的話,那這個世界將會變得非常無趣,不單是倫理道德上如此,在更高的境界上也是,光是這些氣質就造就出所有這些多樣、美麗及豐富人生的可能性。所以,想要在教育上同質化或是企圖排除這些氣質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我們應致力於引導這些氣質走上應行的道路,因為在每種氣質上都有兩個危險的軌道,一個大,一個小。對激動型氣質的年輕人而言,危險的是在他們長成到成年時都不曾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這是小危險﹔大危險則是變得愚忠。對血性型而言,小者輕浮、不負責﹔大者則因情緒起伏不定而變得狂躁不安。對遲緩型而言,小者冷淡、漠不關心﹔大者則顯得麻木、遲鈍。對憂鬱型的人而言,小者只對自己的苦痛有感覺﹔大者則變得瘋狂、精神錯亂。

了解這些便能明白引導氣質的發展是人生重要的任務。除了適當的引導外,還要加上一個基本審思的原則,要總是看看上天所賦予你的,而不是去看你所欠缺的。就像大人們硬試著塞給血性型小孩某種興趣,這不會有任何助益,我們不應該專注於這小孩所欠缺的而強加諸在他身上,這種氣質的人根本不會接受。我們應該專注在這孩子有些什麼而建基於其上,以這個原則,有一個一定可以刺激血性型小孩興趣的方法是,不管這小孩的心情有多浮躁、古怪,我們都可以一獨特的個性使他發展出某種興趣來,或者我們成為這樣的人,或者是讓小孩與這樣的人相處。這方法是藉著對某一個性的愛慕、欽佩為媒介來喚起血性型小孩的興趣,血性型的小孩較其他氣質的人更需要一個欽慕的對象,對他而言,這種欽慕對他具有神奇效用,我們必須努力去做任何可以喚起其興趣的事。

我們必須要看看我們所擁有的。對於血性型的小孩,可以讓他四周充滿各種令他有更深興趣的事物,教導他,讓這些興趣對他產生影響力,之後再將這些事物取走,使他對這些興趣反而有更強烈的渴望,那麼他的這些興趣就有可能維持下去。也就是說我們要順著血性型個性來營造這環境,進而因勢推導。

激動型的小孩很容易受到特殊引導方式的影響,對激動型小孩的教育之關鍵在於──這小孩對自然的權威的敬仰及尊崇。不須像對待血性型小孩一樣,以個人的特質做手段來贏取其愛慕,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小孩對於教導他的人的能力深信不移,而教他的人也必須對發生在這小孩身上的事顯出理解的態度,且任何能力的欠缺則要避免顯露出來。應維持小孩對老師能力的信任,不然老師對學生的權威都會被推翻掉。對激動型的小孩而言,對一個人價值的敬仰及尊崇具有神奇的力量,就像血性型的小孩對一個人的欽慕是一樣的效果。就外在來說,激動型的小孩需要面對一些具挑戰性的情況,激動型的人需要遭遇一些阻礙及困難,以免生活變得太暇逸。

憂鬱型的小孩不太容易引導,不過仍有一個特異的方法可用,對血性型的小孩是以對某人的欽慕,對激動型的小孩則是以對教導他的人的價值之敬仰及尊崇,但對憂鬱型的小孩則相反。對他們來說,老師是那種生活受過磨難考驗的人,言行以過去的苦難為基礎,這小孩必須感受到老師是真的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的苦痛,敘述生活中的細節成為小孩的機會教育,讓小孩對你所受的苦生出欽佩之心,這種因他人為命運擺弄而升起的同情心,會使憂鬱型的小孩成長;同樣的,在此也是看看你所擁有的,憂鬱型的小孩對於艱困及苦難有很堅深的忍受力,這是無法經訓練而有的。然而我們仍可將之導正,讓這孩子知道外在世界正常的苦痛及艱難,從中學習到尚有一些內心外的世界可發展其體驗痛苦的能力,這是很根本的事,而不是試著使其憂傷轉向,或是安慰他,這麼做只會加深其意志的消沉及內在的苦痛。他們反而應該看看存在人生中的苦難,雖然我們不能做得太過火,但引導這種小孩內在的憂鬱轉向外在的事物是有必要的。

遲緩型的小孩不應該獨自長成,雖說所有的小孩自然都應該有玩伴,但對遲緩型的小孩來說顯得特別重要,而且最好他們的玩伴們有各式各樣的興趣,如此遲緩型的小孩可從中學習,愈多種興趣對他們愈好,這些玩伴對興趣的熱誠可克服他們天生對世間事冷漠的態度。對憂鬱型的人來講,去體驗別人命運的乖違是重要的﹔對遲緩型的小孩其重點則是去體驗其玩伴廣泛的興趣,他本身的氣質並非就此去除,但他會看到反映在其玩伴身上的事而升起興趣,且這些興趣稍後也會反應在這小孩的心靈中。我們應該帶給遲緩型的小孩那些「遲緩」是適當反應的環境、物品及活動。

從所舉的這些教育原則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心靈科學是如何帶出實際問題,這些原則也可以應用在自身身上以增進自我。譬如血性型很難因自責而獲益,而自責的想法也通常只是內心的一個阻礙而已。要直接與氣質這麼強的力量相抗衡,所能達成的事很少,但如果以間接的方式,那麼能達成的就多得多了。譬如血性型氣質的人應放棄徒勞無益的自我勸誡,應讓他有一適合他的環境,他能專注的時間不長,那麼就審慎地計劃,帶給他一些只須短時間專注去體驗的經驗,這麼做的話會產生一定的效用,即便是很小的效用。

在激動型的人生氣憤怒的時候,應該刻意地讓他明白生氣是沒有用的,只會令自己看起來滑稽好笑而已﹔憂鬱型的人不應對人生的苦痛避而不見,反而要把它找出來,經由同情心可使其內在的苦轉向外在適當的事物上﹔如果我們是遲緩型的人,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那麼應該要讓一些我們不生興趣的事盡量填滿自己的時間,讓四周有許多煩悶的來源,讓自己變得極其無聊,如此一來反而會徹底地治癒我們的冷漠、遲鈍,將它們丟出我們的規律外。總而言之,看看一個人所擁有的,而非欠缺的部份。

藉著充實我們自己這些實用的智識,我們學會去解開生活中基本的謎團──他人。這謎團要解開並非得自一假定的抽象想法及觀念,而是藉由圖象。拋開善變的理論,我們只能藉著對靈魂深處的理解,而尋求對每個人立即的了解。心靈科學會慢慢且逐漸地照亮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有能力接收到大的圖象,也能看到細微的部份。心靈科學使兩個靈魂相遇時,當一方需要愛,另一方便能給予愛。有任何需要產生,就有相應的給予,通過如此真實而生活化的智慧,我們創建社會的基礎,這才是我們所說的在每個時刻都必須解開謎團的真義。

人類智慧學不以說教、勸誡或質問發生效力,而是創建在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心靈科學是生活的土地,愛是花朵,生活因而增益為果實,因此心靈科學可以說是為人類最美的目標設下基礎,這目標就是──對人類真誠的愛。(英文譯文取自《Anthroposophy in Everyday Life》Anthroposophic Press, New York)

原文出處:琉璃光雜誌 / 人的四種氣質 (The Four Temperaments)
華德福學校特別重視圖像式的教學方法
兒童擁有一種圖像式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大約由六至十歲達到高潮

原文出處:
新竹寶山華德福學校 / 華德福魔法黑板的魔力-孩子對圖像的需求

摘錄自”邁向自由的教育”
原著:Frans Carlgren
譯者:鄧麗君、廖玉儀
繪畫&攝影:銘原老師

孩子對圖像的需求

兒童擁有一種圖像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大約由六至十歲達到高潮。隨著青春期到來,漸漸地,他們會對事務的因果關係感興趣,而且能夠運用抽象的概念來思考。

如果不想讓孩子對智力方面的工作感到厭煩,讓他們一直保有健康的學習吸引能力,必須給他們有真正的幻想空間。

華德福學校低、中年級的課程中,特別重視圖像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升到高年級後,在需要理解力的科目中,表現了非常強烈的學習意願和高度的領悟能力,在情感上也相當敏感。不只在想像能力方面,在情感上這種上課方式也發揮了”教育”的功能。

若想完全迎合兒童這種最基本的需求,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也就是,小學一到五年級的所有課程,必須以想像中的圖像來主導。

一年級的課程中,安排不少時間來講童話故事給小朋友聽。原因何在?童話比其他敘述性的故事更能具體地表達故事中每一個人物內心深處的真正面貌。它能提供兒童許多別的敘述性故事所無法表達的辨人知識,這方面的知識常能夠幫助兒童培養判斷是非的能力。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吳剛伐桂

聰明小裁縫(智取大巨人篇)

聰明小裁縫(誘捕獨角獸篇)

萵苣姑娘

#1 待整理的空地


#2 上工囉!


#3 鄰居林先生熱心借我們使用的割草機出場(戰力現增10倍)


#4 超努力的大小朋友


#5 大手小手除草趣


#6 發現台灣大蝗


#7 可豫&娟欣爸


#8 奕德"剪"草


#9 在樹下休息中的爾謙&相陵


#10 即將綻放新生命的園地


#11 偌大的籃球場


#12 兄妹倆&整理完後的新園地


摘錄自”Games Ghildren Play”
遊戲和運動如何幫助孩子發展
作者:Kim-John Payne
中文翻譯:苗蕙雯 2009 Sep.

為什麼要玩追逐遊戲?也許這樣的遊戲能夠將被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敵人追逐的惡夢外顯出來。這種無意識的夢在遊戲中被玩出來,這本身是有益的。追逐遊戲將無意識的恐懼外顯成物質上的表達,給予孩子開始克服恐懼的機會。

以智取勝,用快速移動或策略以穫得安全,是一種強有力的方式,增強我們面對危險的處理能力。然而,讓我們再進一步看看…

如果我們要在這些遊戲中抓住別人或避免別人抓住,大量的對於空間的覺察是需要的。透過快樂的扭轉和旋轉,我們學會對周遭的空間有覺察。

當孩子長大,他們思考的能力也持續發展,從夢幻到抽象。追逐遊戲幫助孩子發展出覺察的能力,然後可以行動。孩子的思考能力的發展變得與意志以一種自然的方式連結起來。

思考和行動的關係以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發生,在追逐遊戲中特別明顯。孩子覺察到追逐者接近了,就趕快跑開。跑開的動機是什麼?可能是危險、恐懼、不被抓到的驕傲感;所有這些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它們都是情感的元素。這些追逐遊戲向我們顯示情感如何在思考和行動的生命之間傳達消息和溝通。這麼做可以培養出一個關於生命的和諧的核心。

今天是龍龍到素食褓母李媽媽家的第一天,一大早,龍龍似乎心情特別地好,還對著逗他玩的姊姊呵呵呵大笑了三聲。

第一次坐上安全汽座,表現也出奇的安穩,不哭鬧。到了明湖路褓母家,恰巧從昨晚加完油累積的里程數是9.9km,想想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跡象。

到了傍晚接龍龍回家,褓母便一直誇讚龍龍,說她從沒看過像他這樣一個多月大就如此放得開的孩子,休息及清醒時幾乎五指都是張開的。睡覺時也都很安穩,喝(母)奶一次都能喝到120cc。

先前第一次拜訪李媽媽和李小姐時,聊到她們先前帶過的孩子,不是爸爸是屏東人就是媽媽是屏東人,當我說我也是屏東人時,彼此也都對這樣的因緣覺得非常的驚奇呢!

看來總總的跡象顯示,我們家龍龍和褓母非常的投緣呢!
攝影:李光文 / 地點:花蓮汎水淩山民宿

摘自琉璃光養生世界-護持兒童的健康

菲力普.音卡醫生(Philip Incao, M.D.);丘樹華譯

自一九六○年以來,兒童的慢性病增加了三倍,這可能與濫用兒童免疫針有關,令人訝異的是,注射疫苗所壓抑的一般性兒童疾病,事實上能增強免疫系統。

保證兒童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允許他們生病,乍聽之下,此觀念頗為不可思議,而一般性兒童疾病,像天花、流行性腮腺炎,甚至百日咳等,對兒童免疫功能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助益。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注射疫苗會直接影響慢性病的產生,諸如皮膚病、耳炎、氣喘、腸炎等。

這是一項醫學挑戰,但自一九二○年以來,許多歐洲醫生和一小群美國醫生(包括我在內,在過去二十三年來)已經避免注射疫苗,我們所憑據的醫學方法叫「人類智慧醫學」。

人類智慧醫學不認為注射疫苗是一項例行工作,相反的,我們認為注射疫苗相當危險,值得詳細檢驗。總之,我們嘗試避免大部分的免疫針,而依賴比較自然的療法,來幫助孩子對付我們認為是必須且有益的兒童疾病。

兒童期疾病有益免疫系統
為了了解這個觀念,我們必須先了解,免疫系統有二種,一種叫體液性的免疫系統,它產生抗體來對制抗原(體內的外來異物),另一種叫細胞間介免疫系統,包括白血球細胞和一種能吞噬抗原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這些細胞將抗原趕出體外造成皮膚搔癢,喉、肺產生膿與黏液性的分泌物,兩者皆是兒童期急性炎症的典型症狀。

這兩極端的免疫系統有著互惡關係,當體液性的免疫系統過份受到外來的刺激(誓如免疫針或過敏)時,細胞間介的一端就會變得相當懶散,免疫針不會刺激這一端,所以分泌物無從排出體外。

流行性小兒麻痺症(polio)和破傷風(tetanus)不屬於此類有益的標準型兒童期疾病,我用「標準型」來影射典型的西方工業國的兒童急性炎症(通常帶有皮疹與發燒)。這些疾病也是兒童生長過程的必經一環,與七歲換齒有關。

多年前,奧地利科學家及人類智慧醫學的創始者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即認為,兒童期疾病是兒童期的標準特徵,因為兒童的小身體需要這些疾病,現在我們來看看壓制這些疾病的後果。

兒童期急性炎症,諸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猩紅熱或百日咳等發展「細胞間介免疫系統」,而注射疫苗使「體液性免疫系統」開始活躍,以上相異點正是關鍵處,因為正是細胞間介的反應使得兒童長大後不再患這些疾病,所以,實際上提供了更深層的免疫功能。

實行人類智慧學的醫生通常相信,兒童期患有急性但有限度的炎症可防止成人期更嚴重、長期性的慢性病,不患這些兒童期疾病(由於注射多種疫苗)會導致成年期更多的健康問題,同樣的,用抗生素來壓制兒童期疾病而不幫助細胞間介免疫系統來排除疾病(以皮疹或分泌物的方式),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

傳統醫學刊物上的最新研究現已證實了這一看法,在一九九七年初,一群英國醫生曾在《科學》上刊登以下論調,「兒童期的傳染病能預防氣喘病」,也就是說,這些傳染病有建立一般免疫功能的目的。

英國醫生注意到氣喘病例在西方國家自一九七七年來增加了二倍,而在美國,百分三十三的小兒科緊急病房都與氣喘病有關。而氣喘病例的增加好像與呼吸系統傳染病的壓制與缺乏更有直接關係,而與一般所認為的空氣污染無關。

在高度污染的歐洲城市,抗生素與注射疫苗的使用低於美國,其氣喘病例也低於美國相當的城市,相反的,在Tucson、Arizonaa,儘管空氣乾燥,缺乏刺激物(譬如塵暪),氣喘的病率與美國其他地方相同。

《科學》刊物的醫生認為,像肺結核、白日咳的疾病會永久性地改變孩童的免疫系統,以至於一生免患氣喘病,當然,他們並不是說孩子應患結核病,而是認為體液性的免疫系統必須受到細胞間介免疫功能的制衡,這種制衡作用最好在小兒傳染病時產生。

當孩子經過了一段激烈但短期的肺感染時,他的細胞間介免疫系統便得到了必須的運作,要不然,體液性的免疫系統不能得到制衡,而變得反應過度,對無害的花粉和灰塵也起反應,最後導致氣喘病。
攝影:李光文 / 地點:嘉義民雄娘家

靈性是什麼,一般的定義是超越了物質或超越了身心的就歸類於靈性的範疇。也就是大部份人都同意這是屬於宇宙的、超越一切的力量。我們可以姑且說是我們的心與整個宇宙的關係。

因為是見不到、摸不著的,所以大部份人認為與自己無關,或認為只是喜歡追求非物質、形而上的人們創造的一種癖好。也有人認為是虛有的或迷信的。尤其在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後,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可以說是到了極限,對科學的崇拜也到了幾乎迷信的地步。認為現代科學無法了解、証明的就是迷信。

所幸物極必反,在人們追求物慾到極限之後,發現科學和經濟的進步並不能給自己快樂,反而無比的空虛。於是轉而找尋一個離苦得樂答案。這一股靈性覺醒的力量,不論在東方或西方,都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於是有關這類的書籍和活動都明顯的增加。

其實真正的答案,古來的許多聖哲早就說過了。而這些有關靈性的文字,可以說都是非常優美的。因為它們表達的本來既是這個宇宙中真善美的根源。如果我們客觀的來觀察、來分析,我們應該也可以發現靈性才是一切的根源。我們若想要治病、要康復、要斷煩惱,必須找到問題根源;由此下手才有可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希望能以我淺薄的見地,介紹這些古往今來有關靈性修持的文字。也希望大家都能由聞、而思、而修,而達到離苦得樂的境界。我想這也是這些文字的本來意義。

第一篇 生死一夢間

人生如夢思夢涵
來是偶然去必然
只因不明浮夢義
百千萬人徒往返

欲出凡塵亦不難
身心不動既出纏
若能了曉如來義
一超三界永不還

人生如夢,在中國,可以說是一個流傳已久的觀念。若真的有如夢的人生觀,對世間的一切,自然就會看的比較淡。近年來,西藏密教的西藏度亡經之廣泛流傳,也讓許多人對人生、對生死的看法有很大的改觀。這部經典可以說是有天眼,可以見到人死後靈界現象的修行者所做的記錄。

近代,在西方也有這樣一位人士,那就是生於奧地利的史丹勒博士。他以他天賦的天眼觀察靈界的現象。再以他自己科學的背景,用科學的方法,來說明解釋他的所見。同時也以西方基督教(此處並不是指基督教派而是指以基督教義為主的所有教派)的背景,以他所見解釋聖經、解釋靈性之發展和靈界之現象。史丹勒所說的一切,佛陀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就已說過,而且更為完整,更為究竟。連史丹勒本人在靈性修持上的境界。都可以在佛經中見到佛陀的說明。

史丹勒博士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靈界的現象,寫了許多書,作了許多演講,並不是為炫耀自己的天眼或教你得到這些神通。而是苦口婆心叫大家要信-有靈界、有輪迴,並教了修持方法,希望受到科學教影響,「眼見為信」的現代人,也能如法修持見到靈界的現象,並以所學為人類服務。這一篇是史丹勒博士所著「秘修綱要」(An outline of esoteric science)中講睡夢與死亡(Sleep and Death)的一章。

依史丹勒所見,人有四大身體。既屬地的肉體,屬水的生命體,屬風的星芒體(情緒體)和屬火的自我意識體。

我們睡時,肉體和生命體留在床上,星芒體和自我意識體離開身體。但生命體並未離開肉體,如果生命體離開肉體,肉體將會分解。睡時星芒體離開,所以一切的苦樂悲歡,表達心意的能力都隨著星芒體離開。

而睡覺,不一定是累了才睡。例如我們聽講時睡著了,這是為什麼? 這是靈魂的兩種狀態,其一把自已完全交給外界的感官印象所控制。其二是由身體的本性所控制。若在第一種狀態時會自動累積想進入第二種狀態的欲望,疲勞是我們想享受身體自然現象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如果說累了想睡,不如說想睡所以累。因為靈魂可以用願力來讓自已進入任何一種狀態,所以如果外界的印象令我們覺得無聊時,我們可以自已令身體想睡,以享受身體的自然現象。

肉體靠生命體之維持得以生存,生命體是肉體之塑造者,但生命體是依據星芒體給的模型來塑造肉體的外形。就像蓋房子,需要建築師的心所造出來的基本模型。這個心中的基本模型,是我們看不到的。當我們醒時,注意力放在外界,於是產生很多外界的印象或影像,這些影像事實上會干擾生命體維護肉體之外形。如果我們的心志情緒所產生的活動都是能夠正確的令星芒體剌激生命體的活動,則就不會產生這種干擾。不過這種干擾卻是人類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什麼呢?史丹勒並未說明,不過佛陀說過,有情生物的四種出生方式:濕生,卵生,胎生,化生(變化而生)其實都是妄想而生,如果妄想沒了,也就不生了。

醒時星芒體活動是在肉體內,而睡時它則是在體外活動。醒時,肉體及生命體又把它「吸」回來肉體內。我們都知道肉體若沒有外在的世界(沒有地球沒有宇宙)則必然毀壞。所以肉體事實上是屬於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星芒體也有一個屬於它的外在世界,但在醒時,它在一個不屬於它的世界內。經由肉體器官,星芒體可以感受、接收外在的世界,但是前述肉體之模型必須是星芒體在它自已的世界時才能接受得到的訊息。睡時,星芒體接受這另一個世界(生育萬物的詳和世界,也就是靈界,這個世界是我們維持肉體模型之本源)的訊息影像,所以星芒體在我們睡時回到靈界,將這種詳和氣氛的能量帶回肉體。

睡著有夢是醒與睡著無夢的中間狀態,夢中情景與現實有時混淆一塊是為什麼呢?例如,睡時夢見一個孩子掉到懸崖下,正在傷心懊惱,醒來才發現是一幅畫掉在地上。這是因為星芒體與肉體分開,但是又與生命體相連,所以沒有了肉體感官來詮釋外在的世界,便會有許多與外在世界有關但無法解釋的怪夢。若星芒體在睡時與肉體生命體都分離了,則我們便會進入無夢狀態。

而死亡則是不但星芒體與肉體分開,連生命體也與肉體分開,當肉體獨立存在時就成為屍體,必然分解毀壞;這是自然的內在力量所趨使。

生命體在死時跟著星芒體離開肉體,最後生命體會與星芒體也分離。只有生命體仍維持著與肉體同樣的形狀時,它才有辦法與星芒體連在一塊。若其已無法維持這種形狀,就會與星芒體分離。當星芒體與生命體相連,便類似星芒體仍在肉體內,令星芒體無法在靈界有任何新的體驗,但它有著這一生經驗的記憶,因為生命體與其相連所以這些經驗記憶影像就成為人死後所現的「一生之回溯」。如果我們能超越肉體的障礙,則我們在一生中任何時刻應該都可以見到這種一生的回溯之影像。

在活著的時候,也有極少數的狀態下會有這種生命體與肉體分離的狀態,例如過度驚嚇時(如快要淹死時)就會有一生回溯的影像出現。但是生命體在此時必需與星芒體在一起才會有這種所謂的「瀕死經驗」的出現,若生命體在過度驚嚇時與星芒體分離,則人們就會失去意識就像睡時無夢的情形一樣。

死亡會讓我們見到自已的靈(或靈性),在生時,這個「我」的神識完全受肉體及生命體之束縛。完全受著外在感官世界的限制而無法見到靈性的真像,睡時也是如此。因為在有肉體時,我們的星芒體的一切活動,不論在體內或體外,都是指向肉體的。

不過在死時,這個「我」首先會受到的「欲望」的擺佈。若「我」在生時沒有過度的欲望,則在死後便會完全的滿足於內在所生起的這個靈性世界。若是「我」在生時有過度的欲望,也就是超越了肉體及靈性本質的欲望,例如「我」可以渴望「好吃」的東西。這樣就超越了肉體需要食物及靈性需要吃的本質需求。如此一來當肉體不存在了,能夠享受「好吃」的工具 - 舌及味蕾等都不存在了,這種渴望便無法得到滿足,此時「我」便會有如同沙漠中沒水喝的人一樣的感受。

為了擺脫這種外界「欲望」之束縛,「我」必定得經歷一個淨化的過程,這些欲望在靈界是無法存在的,這些欲望於是就像被火化一樣的在靈界被消滅。我們生存在感官世界,乃是為了體會靈性的本質;任何超越靈性需要的感官類的享受,都等於是奪取靈性的生命。這種破壞性的後果,只有在死後沒有肉體的障礙及感官世界的干擾時才會顯現。這種火化過多欲望的過程,也許聽起來很可怕,就像一般所述的地獄之火的懲罰。但是史丹勒的看法則是例如我們愛一個人,超越了肉體感官之愛。這種超然之愛的感受,惟有在俗世的欲望被靈界之火燃盡了之後才會顯現。如果這樣看便不會有畏懼而會覺得滿足與安慰。

在淨化過程中,另一件事,就是我們會再度經歷一次這一生。但是過程是反過來,也就是從死前至出生。而一切一切,非靈性本質的,例如前面所說的非靈性本質的欲望,都會顯現在我們面前。而且我們會體驗到這件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40歲時傷害了某一個人,不論是肉體或心靈上的,我們會重新體驗一次這件事。只是此時,我們體驗的不再是我們攻擊傷害別人的滿足感,而是對方受傷害時所受的痛苦。所以當我們傷人時,我們事實上也傷害了自已,只是這種傷害只有在死後才看得到。在生時,外在感官矇蔽了這一切。死後,在生命體離開時仍然被未淨化的欲望所遮蔽;在靈界淨化之火中,有靈界之生物就是以這種慾望為食物,這些靈界生物之恐怖是無法用感官世界的恐怖來形容的,因為我們不正常的情緒與慾望在靈界所現的形象也是比任何世間的恐怖的動物還要更為恐怖的。這個「我」於是感受到被帶往每一件這種事,以便翻出這種不屬於靈界的欲望,讓這種欲望被靈界之火燃盡。在我們如此燃盡一生的欲望後,就進入另一種生存狀態,只因意識才存在的那一部份星芒體於是解體。那麼「我」會帶著什麼走呢?「我」會帶著一生經由感官所得的,屬於靈性世界的經驗走到下一生,這便是我們一生在靈性上的收穫。

此時「我」便見到自己內在的世界,我們會見到,靈界其實是反映著人間的一切的。有反映一切物質的地界靈性生命,反映生命的水界靈性生命,反映感情的風界靈性生命,史丹勒特別提到戰場在此處反映的痛苦,還有反映思想的暖界靈性生命,我們在地球上所想的一切都可以在這裡見到。再往上是反映智慧的光界靈性生命。當然往上還有一層層的靈界,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的所做所為事實上是反映著這些天界的靈性生命的。

而這些靈界的生命,便是我們未來一生的塑造者。在死後,我們便能見到這些創造的力量。這是我們在生時所不能見的。在此處,我們在靈界的生命幫助指導下重建星芒體,準備再度投生。重建時我們可以內在的感受到這一切,因為在靈界一切都是由內發生,由內感受的。接著我們再度穿上生命體,我們便離開了這種內在的見性,也就是在我們投生前再度失去了意識。

不過在生命體連上星芒體前,我會再度見到自己在前世所犯的錯誤,也就是有害自己靈性發展的所作所為。於是我們會自己安排在未來一生彌補對方所受的痛苦,事實上也就是突破自己在靈性發展上的障礙。所以可見我們的前世,事實上決定了我們未來一生的命運。這既是所謂「命運的定律」,東方古老智慧為這個定律創造了一個字就是「業 」(Karma)。

所以我們這一生中,若有苦有痛,我們可以(一)又怨又恨自哀自憐,或(二)告訴自己這是自己在前世中所肇的因,所以有現在有這樣的果。也就是說,如今所受完全是自己找來的。當然要能夠這樣想、這樣感受,我們得用最誠摯、最堅強的心來面對這一切。當我們面對一切的不如意能不斷這樣做時,便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力量,這種力量有著康復身心靈的力量,對生命的護持是全面性的 。

以上史丹勒所見許許多多,都與佛經所說的甚為相似。如渴望好吃而吃不到,就像佛經中所說投生於餓鬼道。受靈界之火的燃燒和見到靈界恐怖的生物就像是投生於地獄道。所以佛陀所教的戒律,也就是息滅貪、瞋、癡這些不當情緒欲望的法門,實在有它深遠的、慈悲的意義。(註:史丹勒本人是不認為有六道輪迴的,這一點佛陀也有所說明。在修行到某一層次時,因為天眼見不到八萬劫(劫: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一次生滅的過程)前後,所以認為人生人、鳥生鳥。但這種修持已經是相當高的層次了。)

我們也見到,宇宙是多麼的公平,我們所做的一點一滴,都逃不過自己的眼睛。到最後,都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報,今生做者是。」而我們若能了知這一點,將所有的懲罰,不論是世間的或非世間的,都如史丹勒所說,視為一種淨化、昇華的過程。靜靜的觀察自己的心,去體會這一點;我們也應該可以發現,世間沒有什麼不能原諒的人,也沒有什麼不能寬恕的事。

那麼,生也似夢,死也似夢,史丹勒又是如何的看待死亡呢?他了引用歌德(Goethe) 的美麗詩句「生命是自然創造的一種最美的現象,死亡只是它為了豐富生命而使用的一種技倆。」

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落入凡塵方知難
苦多樂少不得還
但願得一清淨地
歡樂無極不須還
何謂菩薩何謂凡
菩薩不畏生死難
待得圓滿菩提處
本來無還與不還

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快速的、高度的物質化,所以對追求心靈的宗教誤解也特別嚴重,例如,許多人認為基督教的教義就是只要相信神,就可以等著死後升天堂,甚至不講生時要多做善事,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史丹勒博士做了許多演講及著作,說明了世界上宗教的修持法及其目的其實是互通的,但因為時間、地點和人不同,所傳的法門便有了差別,依史丹勒的觀念,人要有追求自我超昇這種心念是一個開始,爾後依修持法能體會、能見到靈界,再來呢?也許會令你驚訝,史丹勒也講「了生脫死」的法門,而其目的是希望人們在修行有成就後,能如耶穌基督一般,為世人犧牲服務。

在《高等靈界知識與修證法》(Knowledge of the higher world and its attainment)一書中,史丹勒開宗明義的指出,見到靈界是人類本有的能力;對古代秘教徒而言,他們所記載的魂與靈的世界,與我們肉眼所見、肉體所觸的世界是完全同樣真實的世界;由已經修證擁有這些高等能力的人,所指導的修鍊便稱做秘法修鍊(occult training),所教的修持方法便是秘法(occult teaching)或靈性科學(spiritual science)。

一般人也許會說,這種知識如果對一般人很重要的話,就不應該是秘密。其實,所謂的秘法就像寫字一樣,沒有學過的人就不會寫,但如果經由正確的方法,便可以學會,而學會了的人甚至也可以當老師,還有就是你並不須要特別去尋覓你的師父,就像中國道家所謂的「不是徒弟找師父,是師父找徒弟」。在靈性灌頂師(Initiates或教授師)之間,有幾個規律,一是「對該授的人,不可不授」;二是「對不該授的人,則萬不可授」;三是「不可控制他人的自由意願」。史丹勒並說,在史前,想修很容易,因為所謂的靈性廟堂是肉眼可見的,但今日的世界是如此的非靈性,所以肉眼已不可見,但它們仍然是無處不在的,願意找的人便會找到。

先決條件
而想要受訓的第一先決條件是,在你靈魂的深處(也就是你的本性)要有一個特性,如果沒有,則你便要努力訓練自己生起這樣的特性。

這項特性即是恭敬心。所謂的恭敬心,是對求正法、真理的恭敬心,有這樣的心可以說是一種福德、一種加持,若在孩提時代,就能有這種心的孩子更是難得,因為,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必有高於我們,值得我們恭敬的人或事」的這種心,則我們便沒有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力量。所以我們可以說,「要爬靈性之梯,必先經過謙卑之門」,唯有尊重與恭敬,才能讓你得到正法。

史丹勒特別指出,恭敬心在現代更為重要,因為現代文化只有嚴厲的批判與譴責,沒有無我的恭敬及奉獻。殊不知每一個批判都在減弱你的修持,而恭敬心則增強你的修為。在生活較為簡樸的過去,修行也容易,因為世間的普通事物就散發著恭敬、讚嘆與尊崇的能量;在高物質化的現代,其他不好的能量替代了這些好的能量,所以修行難,我們必須更為精進才有辦法提升,而這些好的心性不是由研究或多聞得到,而是要由生活中去實踐,要隨時隨地觀照自己,發起尊崇奉獻心。如果我見到人就批評他的短處,我就是減弱自己的修持;若我讚嘆他的美德,我便是積聚修持的能量。唯有修證者才知道隱惡揚善對修持有多大的幫助。

但要注意我們必須不只是外在的執持這種不批評的「戒律」,而是要徹底的將自己的心性轉為僅有尊崇奉獻心而無批判心的這種層次,如此便會開啟你靈性的心眼,你會覺得人、事、物都和以前不一樣,都有了新的意義。雖然別人看你和以前是一樣的人,但你的內在已經改變了,就像陽光令所有生物有了生機,尊崇奉獻心也讓你對萬物的感受生起了新的生命。

剛開始也許你難以相信,尊崇奉獻心會與靈性的認知力有關係。這只是我們一般傾向於認為認知力與靈魂無關。須知靈魂需要感受,就像身體需要食物,恭敬、歸依、奉獻心的感受,就是靈魂的滋養食物,特別是對於認知力的滋養;而不敬、嫌惡、低估的感受則會令認知力麻痺。天眼已開的人可以在一個人的氣場(aura)中看到這樣的情形。恭敬心也會喚醒靈魂中一種慈悲力,會吸引我們周遭生命的良好能量,所以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

此時我們再做另一項修持,便可以增強由恭敬心所得到的力量,這一項修持便是訓練心不隨著外界的因緣妄想馳逐,也就是不受外界的影響,而轉向內,發展內在的靈性生命。我們的外界充滿著聖潔的光輝,但我們必須體驗到神聖的內在後,才有可能發現外界的神聖之處。

我們每天要有一段時間安靜的獨自面對自己,重新體會一天中的經驗,久而久之,便會發現自己似乎面對一個全新的外界,於是你會產生的喜悅,但不要執著於喜悅,只要了解它們的訊息即可,若執著喜悅便會增長我執,反而違背了原先修持的目的。須知我們修持不是為了自己,因為秘法的教授有一個定律--「所有的修持,若是為自己,便會偏離正道」,若是為了提升宇宙、提升人類的聖潔性,便能令你進步。

功課 內心的寧靜
再來就是要做功課了!你要先求內心的寧靜,靜下來後,在靜中,再觀什麼是本來不動的(essential,以下譯為「主人」),什麼是動蕩不停但無關緊要的(non—essential,以下譯為「客塵」)。

你一定要誠摯而嚴格的執行這個功課。每天空出一段時間,重審自己一天中的歡愉與悲哀,你所關心的、體驗的、所做所受的,全部都重新以第三者的身分觀察一遍,例如,今天在我的身上發生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件,我覺得很悲哀,如果是發生在我鄰居的身上,我會覺得如何呢?是否漠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也就是說,我們要以陌生人的身分,真心面對自己的真面目,以一種完全平靜的心來審判自己,如果我們達到了真正的平靜,此時,客塵與主人就分開了!在還沒有達到這種平靜之前,我們要誠心精進地做這個功課,堅持到底的人便會開發天眼,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依法修持者會發現,這種靜定的力量能讓他在每日生活中不為境所轉,更為堅強,以前會令他生氣的事,他不再生氣;以前會令他害怕無法承擔的事,他不再害怕。他會漸漸的有能力決定外界所發生的事要對他有什麼樣的影響,例如以前有人辱罵他會傷到他,但現在因為他的定力,便不會再傷到他了;以前排長龍等待會令他不耐煩,現在他能用這段時間來觀心了。須知外在的境界,不會讓自己成長,成長的空間來自平靜的內心,如果我們隨外在的境界轉,這就表示我們不是自己的主人,例如,如果是由外在的境界決定我是否要生氣,那就表示我還沒找到我自己的主人。

在觀自己之後,還要超越自己,眼光要放在高等靈界。如此便漸漸的會有內在的感覺,明白了自己是屬於高等靈界的,於是生命的中心便移到這內在的本性上了,修持者於是聽著靜定中內心的聲音,他便從每日的生活中超昇出來,於是一切都靜下來了,外在的世界對他而言是一片寂靜,他進入了純想的世界。

此時便要學著去感受這個想的世界,歡喜於這種靈性的灌注,感受到這個純想的世界比周遭的世界還要真實,他觀著念起,比空間中的物體還要真實。他會發現念頭似乎有影有聲,以往聲音由耳聽,現在由靈魂中迴盪而入,他似乎揭露了一套新的內在的語言。體會到此處的學生必會有極度的歡悅,於是一種內在的光芒照耀著外在的世界,一個新生命在他心中生起。

這個新生命被稱做靜慮(Meditation),也是獲得超越感官界知識的工具。此時,學生若糊里糊塗地在感官喜悅中徘徊,便無法獲得真正的靈性知識,他必須要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時若有問題,可以多看一些古今有關禪定靜慮的文獻,或找有經驗的老師。要注意此時的一切,並不是要他與現實生活脫節,反之,他應該會發現平日所做的一切都有它們的意義。現在他明白了,他以往的苦累都是為了訓練他的,有著宇宙的、靈性上的偉大意義,於是靜慮讓他堅強,不再有苦累的感受,靜慮也讓他不滅的、不受生死所限的本性現前。

所以靜慮是獲得靈界知識的唯一法門,但還要有接續的、正確的修練法才能完成。靈性科學所教的方法是以下三步驟,一、前行(Preparation):開發靈性感官;二、開光(Enlightment):點燃靈性之光;三、灌頂(Initiation):與高等靈界生命之交流。

第二章 啟蒙之次第
啟蒙(initiation或灌頂,以後一概譯為「啟蒙」)的三次第為前行、開光及啟蒙。這三次第雖有其前、後性,但並非一定要完成第一步才能進入第二步。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上一章提到的「心中全靜,不貪求、瞋恨或執著任何境界的現起」乃是往後一切修持的基礎,要繼續維持。

前行
前行包括了嚴格地培養「想」(thought)與「受」(feeling)的生命。經由這些功課,人的精神層次體便會生出高等層次的感官。
首先,將靈魂的注意力放在身外的兩類事件上。第一類是所有發芽中、成長中、盛開中的事件(例如花開); 另一類則是所有衰退中、枯萎凋謝中、變滅中的事件(例如花謝)。學生可以同時觀這兩種現象。一般而言,我們都會見到這一類的事件,只是我們沒有特別去注意,多匆匆地由這個印象跳到下一個印象,所以我們必須刻意的,有意識的去注意這些現象。當學生看到這種盛開、怒放的現象時,他一定要摒除靈魂中所有對其他事件的注意力,專注於這一件事給他的感受與印象,他會很快地發現,這種在以往被輕易忽略的感受,現在漸漸擴大為一種極有力的力量,他要心中全靜的,讓這種感受持續成長,切斷一切其他外在事物所帶來的感受,讓他的靈魂告訴他這種怒放、盛開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感受。

但這不是令自己對世事漠然,而是仔細地觀,再讓那生出生命的「受」與靈魂中升起的「想」完全占據自己,重點在對兩類現象要有均等的注意力。如果心夠靜,而你全然地讓那會在靈魂中擴展為生命的「受」占據你自己,不久之後,你會發現靈魂中升起新的「受」與「想」。靈性感官由這種新的受與想生出,就像眼與耳是由自然力量用生命物質造出的是一樣的道理,若依法練習便會發現,對生與滅各有不同的感受,大致而言,「生」的感受會像是日昇的感受,而「滅」的感受會像是月昇的感受。一個新的世界於是現前(即所謂星芒體的世界),生長與變滅不再像以前只是不定的印象,而是有特定的相貌、形狀。不同的情形,例如盛開的花、成長中的動物、漸萎的樹,都會有不同的形狀,而修持達到同一程度的學生會見到同樣的情形,就像一張圓桌,不會有人見到是圓的,另一人見到是方的。就像自然界之植物與動物有特定的形狀,成長與變滅在靈界也有著固定的形狀。

若學生修持到這一步,他便快要見到非物質界的世界了。應該要強調的是,學生不要用智識去揣測其中的意義,這種智識化的行為只會將他帶離正路,他只要有健康的感官力及清楚的觀察力,讓感受自然的升起,現出其真相。此處可以特別指出,藝術性的感受,當與內觀的本性相配合時,會是形成靈性能力的最佳基礎條件。

愛與想相互作用
另一項重要的事就是靈性科學中的所謂的高等靈界「導向正路期」(orientation)。修證的方法就是學生意識上要不斷的浸淫了知「受」與「想」在高等靈界就像桌椅在物質界一樣的真實。在靈魂與神識的世界中,受與想相互作用就像實物在物質界內交互作用是一樣的情形。學生在意識上尚未完全浸淫於這種觀念之前,他無法相信,心中的一個惡念,在神識界對所有神識界的生命之傷害就像他在物質界拿槍亂射是一樣的道理,他也許很注意自己的行為,絕不會做出任何惡行,但他卻不擔心他所生出的惡念及壞的感受,因為這些惡念看起來不會傷到任何生物,然而,如果你不守護的你的心念及感受,就像你守護你的行為,在求證高等靈界知識的路上,你是不會有進步的。這就好像我們看到一面牆不會撞上去,也就是說,我們會依著物質界之定律行事,在靈魂與神識的世界,也有這樣的定律,只是這些定律無法由「外在」的世界來限制我們,一定要由內在靈性生命中流出。

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一定要限制我們的不好的念頭及不好的感受。要將所有狂亂的念頭及情緒視為禁忌,須知這樣子並不會讓你變得沒有情感,相反的,如果我們讓內在的生命有這種規律的流動,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有更豐富的情感和感受,而且有真正的創造力及想像力,於是,有用的感受與念頭替代了那些無用的感受與念頭,這類有用的念頭與感受就會將學生帶入靈性世界的「導正期」。所以,他的修行之路就進入生長與變滅之間,這對於他個人及全世界之進化乃必經之路。

超越對聲音的好惡
再來就是學生還要注意「聲音」的世界,他一定要分別出無生命之物(如鈴、樂器)發出的聲音與有生命之物(如動物、人)所發出的聲音。當敲鈴時,我們聽到其聲並產生歡喜的感受,但當我們聽到一個動物哀號時,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要經由這個聲音察覺那個動物內在的體會與感受,不論是喜或悲。

這就是我們要注意聽的聲音。他一定要全心專注於這個聲音在表達什麼,他要完全浸淫於這種感受中,將他的感受與這個聲音表達之喜或悲合而為一。他必須超越他自己對這個聲音的喜好或厭惡,而完完全全地將他的靈魂浸淫於發聲者的感受中。學生要學著對整個自然界去這樣感受,這會在學生受與想的世界中生起新的能力,若好好的練習,他會發現,在他的靈魂中有一套新的語言生起,他以前從來沒想到,他的「靈魂」或「心」開始「聽」得見了。

在這項修持上若要修至極點,有一件事一定要特別指出,那就是「聽」的方式。學生在聽他人講話時,內心一定要全靜,若某人表達一個意見,一般而言,一定會攪動聽者的內心,不論聽者同意或不同意,在此時,大多人在此時,會極想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對學生而言,不管同不同意都要靜下來。這不表示學生要立刻就達到或無時無刻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在他自己所選的時間內,他一定要練習用全靜的內心來聽,漸漸的,這種「聽」的方式便能成為一習慣。

在靈性研究中,這一法是有系統的刻意訓練的。在反覆練習後,學生會感受到他有「聽」的責任,甚至對那些完全矛盾的看法都能全靜的,用無同意、無反對的心意來聽。其重點在於在這種情形下,不只沒有智識性的批判,連所有不悅、否認,甚至同意的感受都不生起。

寧靜的內心深處
學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念,不只在表面,要確定內心的最深處都是靜的,靜靜的聽。例如,他要做到能夠對地位遠遠低於他的人,都可以除去所有的優越感及博學多聞感。通常,以這種方式聽孩子說話是蠻有用的,因為,就算最有智慧的人也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無量的智慧。如此,學生便可以練習無私的聽,完全摒除自己的意見及感受,當他如此的練習,無私的聽,連在對方錯得無可救藥的情形下也能靜靜的聽,他就能經由對方的言語進入對方的靈魂來聽。如此不斷的練習,聲音就成為靈魂與靈性感受之媒介。當這些練習與其他練習合併時,靈魂便發展出了新的聽覺,可以聽到肉體的耳所聽不到的靈性世界之聲,接收這種「內在的語言」的能力於是覺醒,漸漸的他會聽到靈界的聲音。

但要注意,唯有那些已完全無私的聽,不雜自己念頭感受去聽的人才能聽到,當你雜有己見的聽時,靈界便保持沉默。除了這些內修外,還要多看靈性修持的經書,對這些經書用心地研究乃是所有內修的前行基礎,若缺乏對經書該有的研讀,修持便會比較無效,因為這些文獻乃是充滿生機的內修者心中所流出的言語,充滿著靈性的生命,它們不是文字,而是活生生的靈性力量。當你追隨著這些前代靈性導師的言語,當你讀著這些實際內修體驗的文字。這些力量便影響你的靈魂,開發你的靈性感官,就像自然界的力量造出了你的眼與耳是一樣的道理。

開光
開光是指天眼要能見,還得要有靈性之光的照耀才能看得見。

開光也是開發一些沉睡的受與想,記住要耐心持續的修持才能見到這些內在的光體。

修持的第一步是用特定的方法觀自然界的事物,如觀石頭、植物、動物、人等。學生首先全心專注地用下列方法比較石頭與動物(以後可以擴展至植物及人),讓這個念頭伴隨活躍的感受穿越他的靈魂。注意此時絕不能有其他的雜念或感受。

學生向自己說 :「這個石頭有一個形貌相狀,這個動物也有一個相。 石頭保持其位置不動,動物則會變動位置。渴望的本性讓動物會變動其位置,它的器官與肢體也隨其本性而形成。石頭的外形及其特性則不是來自渴望,而是來自一種無所渴望的力量。」

深深地沉浸於這種念頭中,並全心專注的觀石頭與動物,便會在靈魂中對石頭與動物升起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最初只有在觀時才會升起這種感受,久而久之,這些感受便會在靈魂中常駐;最後是不用想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能隨時升起這些感受。超自然的感官就是經由這些念頭與感受而成長。在前行階段,靈界是暗的,經由開光這個世界便明亮起來。這就是天眼的成長。請注意到所謂的「明」與「暗」乃是我們借用實物界的形容詞大略描述這些現象,並不能真正的表達其真相。因為這些形容詞乃是用於實物界的。以下描述的顏色也是同樣的情形。在靈界,石頭是藍或藍紅色,動物則是紅或紅黃色。植物是綠中轉氣狀粉紅色。這只是大略的描述,因為在靈界各色相間,各種物體顏色種類之多是遠超過實物界的。在天眼開後,遲早你會見到靈界的生物。有的層次高於人類,有的層次低於人類。不論如何,他們都是不會在實物界出現的。

如果已經修持到這一步,往下走就要特別注意到以前所說要留意之處,還有就是要找到有能力指導你的老師。

不論如何,要預先警告的就是「學生一定要維持高尚的道德、純淨的內心及敏銳的觀察力。」如果做不到,那最好是不要修持這條往高等靈界之路,否則後果堪虞。例如在做開光的初期功課時,學生一定要增長對動物與人的慈悲心以及對大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否則這些功課會持續地令感受麻木,心硬掉,這是非常危險的。

靈性修持的法門很多,有的很危險有的甚至很可鄙。此處所教的方法,只要你不強迫自己急著見到修持的效果,是不會傷害到你的。學生要注意到,做功課要在你仍有能力面對每日生活及工作的情形下進行。不要刻意的去改變外在的環境。做幾分鐘功課後,學生就必須能靜靜地回到自己日常工作崗位上繼續工作。功課和工作絕對不要混淆。嚴格的講,身為秘修 (也就是內修)的弟子,若沒學會耐心等待,不但得不到真正有價值的成就,而且對這個世界而言也是沒有用的。

對想與受的控制
依法修持尋求靈性知識的學生要記得鞏固一個信念,那就是他已經有所進步。雖然對他而言,成果並沒有他所預期的那麼明顯。若不如此,學生常常會半途而廢。須知這些在發展中的能力,是非常微妙的,而且其特性與學生以往在實物世界積習而成的觀念是完全不同的。在此之前,魂與靈的世界之觀念與形相對他而言完全是封閉的,所以很自然的他不能立刻注意到這些發展中的魂與靈之力量。此時,一個好的老師便能見到學生的進步並鼓勵他不要失去信心耐心與精進心。我們已經知道,雖然老師不能給予學生任何學生本性中原來沒有的能力,但老師的經驗的確可以做為學生心力的支柱。

許多人因為成果不顯著,都在剛起步後就放棄了。有的人體會到時,認為是幻境,因為這經驗與他觀念中體驗靈界的情境不同。須知「勇氣」與「自信」乃是尋求靈性知識之路上的兩大支柱。在這條路上,如果不能在無數次重覆的功課皆未見成果後仍能繼續努力的人是走不遠的。

而在有明顯的感受靈界之前,如果在學生靈魂深處有一種他是走在正確的路上的感受,則學生應該好好的珍愛養護這種感受,因為這會發展出一種可信任的指引力。最重要的是學生一定要澈底根絕「須要有奇異神秘的法門才能求得靈性知識」的錯誤觀念。

要了解我們不斷的生活在受與想中,我們只是要將受與想帶往一個正確的方向。每一個人都可以向自己說「在我自己的受與想之世界中,隱藏著極深的秘境;只是迄今我還未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事實上,人都有身體、魂體與靈體,只是我們一般只覺知到身體,對魂與靈完全無覺知。學生只是會修成對魂與靈的世界有所覺知,就像一般人對自己的身體有所覺知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將受與想帶往一個正確的方向是很重要的,如此才能發展出肉體感官不可得知的感受力。以下會講其中一個方法。就像以前所教的方法一樣,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如果一心的投入並有適切的同情關愛心,便會有很大的成就。

對想與受的控制
讓學生在他面前放一個植物的小種子,思量著這個並不奇特出色的東西,凝聚一有力而正確的念頭,經由這些念頭發展出一些感受,首先讓他清明的了解到他的眼睛究竟看到了什麼。讓他描述這個種子的外型,顏色及其他各種特質。這便會讓他的心念深入專注於下面一系列的念頭「如果將這種子種入土裡,這顆種子便會長出一棵結構複雜的植物。」讓他觀想這顆植物長成,再依此觀境思慮如下:「我現在所觀想的這個境界在將來會由陽光與土地的力量由種子內誘導出來而完成。如果我面前是一顆人造的假種子,這個種子做得幾可亂真,我的肉眼已無法分辨出它是假的,則無論任何陽光或土地的力量都無法令這顆種子長成一棵植物」如果學生已完全的凝入這個念頭,已成為一種內在昇起的體驗,他便能夠昇起下列的念頭並配之以正確的感受「那終究會由種子內長出的東西,現在是秘密的以整株植物的生長力 (force)之狀態隱藏於種子內。在那人造的假種子內則沒有這種力量。可是這兩顆種子以我眼觀之都一樣。因此,那真的種子,包涵著某些眼睛無法見的東西是那假的種子中所沒有的」我們的受與想就是要專注於這個眼睛無法見到的東西上。(我們是在用這個方法發展靈性精神力)
學生要完全認知到這個眼不可見的東西將會變化成為一棵眼可見到的,有形狀顏色的植物。於是學生再度思量這個念頭「這不可見的將會成為可見,若我無法思考,沒有念頭,則那個將會變為可見的東西就無法讓我有現在對它所產生的這種感受」要特別強調下列重點「學生所想的要有同樣強烈的感受」在內心的寧靜之下,前面所提及的那種念頭一定要變成一種清楚明白的內在體驗。所有其他的雜念都要除掉。要停留在這個念頭上有足夠的時間,讓相合的念頭與感受浸淫入靈魂之中,就像它本來即是如此。如果做得對,久而久之就會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力量,這個力量創造新的感知力。會感到那棵種子包在一團亮亮的雲中,以超越感受的感知力感覺像是一種火苗。火苗中心就像你見到紫丁香的感受,邊緣則像是藍藍的火苗之感受。以前所不見現,在成為可見。因為這就是那我們已將之融入生命中的想與受的力量所創造出來的。那植物是將來才可見的,所以是那實際上尚不可見的東西,現在以靈性可見的方式呈現出來了。

對許多人而言,會覺得這是幻境並不奇怪,他們會說 「這種見有什麼用?」, 「這種幻覺?」許多人便因此放棄了這條路。但這正是重點所在「不要將靈性實境與幻想混淆」需知現在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是一個很艱難的時期,要有勇氣向前行,不要因此而懦弱膽小,不敢向前。另一方面,則要強調要有健康的感受力能夠分辨幻境與實境。在做功課時全然覺知的自我控制力絕對不能失去。每日生活更是要能對每一細節皆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思考判斷。若掉在幻境中就完了。要時時刻刻維持智識的清醒清明。總之,要隨時隨地小心注意不要遊浮於任何模糊的幻想中或試驗各種不同的功課。這裡所教的,有順序的系列思維法乃是自古流傳測試練習過的方法。如果你自己東學一點西練一點,難免會走偏進入無邊的幻境。接著以上,下一套功課可以如下進行。學生在一棵已經完全長成的植物面前。心念專注想著總有一刻這棵植物要凋謝死去。「我現在所見到的終將變滅‧但這棵植物會生種子,這些種子有機會便能再長成植物,我再度了解到在我所見中,有隱藏著我見不到的東西。我讓心中充滿著這樣的念頭: 這棵植物,有著它的形狀顏色,終將變滅。但它造出種子的這件事,反映教導了我它並不是變滅成空,我現在看不到那令它不致變滅成空的力量。所以植物中有我眼所不能見的東西。如果我讓這個念頭活於心中並能將相對的感受與之遇合,則不久後就會在我靈魂中產生一種力量讓我生出新的感知力」於是會見到這個植物也同樣的有一種靈性火苗。中心是綠藍色,外圍是黃紅色的。

要特別強調此處所講的顏色不是像眼精所見的顏色。這種靈性感知是好像你見到顏色時,體會到一種顏色印象的感覺。靈性上見到藍色的意思就是說你的感受就像你的眼睛見到藍色所產生的感覺。而不是真的就像肉眼見到的一樣,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指出。

任何已達到這一步靈視力的人可以說是很不錯的,因為他已不止能感知到生物的現況,還可以感知它們的生與滅之過程。他已開始見到每一件東西的靈性層次,這是肉眼無法見到的。於是他由靈視力踏出了逐步解開生死之秘的第一步。因為外表上看來生物由生而存在,由死而離去世間。這只是因為五官之感受無法見到生物隱藏的靈識。對靈識而言,生死只是一種轉換。就像眼見花苞變成花朵只是一種轉換。如果你要經由個人靈視力學習這一點你就必須先喚醒我們在此處所講的靈性感知力。

也許有些稍有特異功能的人認為不須要用此處所教的方法。也有人用很容易的方法開啟了特異功能,體驗了知到生死之秘。須知這些都是有天賦特異功能的特例,並非他們的所知的方法較有效。此處所教的是適合所有人安全而有系統的教法,就像你若只要學化學,當然有容易又特別的方法。但若你要成為化學家,則要受正統訓練。

在此要注意不要自行假設如果前面所述的種子和植物若是用想像出來的會比較容易達到所想要的成果。這是一個會有嚴重後果的錯誤想法。如果用想像也許會有成果,但不會是純正的成果。我們不是要任意的創造境界,而是要讓靈界之實相由心中昇起。真相要由靈魂之深處湧出。不是由意識去想像出來,而是由我們靜思生物的靈性真像而生出。

在學生經由這些練習發展出靈視力後,他便可以開始觀察人類了。但在走這一步之前,要再度強調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既是學生要完全的淨化自已,要有高尚的道德心。

他要完全不能用所學到、所修鍊得到的能力為自已求福利。要連一點求私利的念頭都不能起。他要告訴自已,他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讓自已有一絲惡念,讓他用所學壓倒他人,利益自已。因此任何人想要經由靈視力見到人類本性秘密的人一定要遵循靈性科學之「黃金律」: (golden rules)「欲求道一階,先淨心三級」也就是先要求淨化自已的本性,去除一切惡心、惡性、惡習,才能允許自己去求靈性知識。如果已經做到,則可以做如下功課:「回想你欲觀察的某人,心中正充滿了對某樣東西的欲望,將你的注意力放在這欲望中,最好是能回想到當這欲望最高,並且尚未知那欲求的東西是否能得到的時候。將心中充滿這一刻的情形並深思你所觀的這個境界。此時要儘量維持內心的完全寧靜,儘量專心到眼耳不能見、聞外界的環境,細心觀察經這種境界在靈魂中所喚醒或昇起的一種感受,讓這個感受在靈魂中昇起,就像在無雲的地平線上昇起的一片雲。」當然,無可避免的你的沉思會被打斷,因為所觀的人的心靈並不曾在這種狀態下停留足夠長的時間。所觀之境通常會數百數千次的消散。但不要失去耐心,多次之後,也許你能成功的在你靈魂中感受體會到所觀之人那時的心靈狀態。然後你會開始注意到經由這種感受在你靈魂中成長出一種力量讓你能看出他人心靈狀態的靈性真像。此時會在靈視力中體會到光的影像。這個靈性上的光像既是所謂的「靈魂中欲望的星芒體顯像」對於這個光像的印象也可以描述為紅藍或淡紫而中心為
黃紅色的火苗。注意對於這種靈視力之體驗要十分小心處理,以避免幻境。如果你有靈性教師,除了對你的教師外,不要對任何人講你的體驗。這兒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修行規律: 「要知道如何對你的靈性經驗保持緘默」。是的,甚至連對自已都要保持緘默,也就是你不要企圖用語言去描述或用粗陋的智識去思考這些靈性上的經驗。讓你自已毫無保留的去體會這些印象,不要用知見去擾亂它。你要記住人類的知見及推理能力與靈性的經驗是完全無法互相比較的。推理能力是你在今生中,迄今,受到了感官及物質界的限制下所發展出來的能力。你現在所修習而得到的新能力是超越物質界的。不要試著用舊標準去衡量這些新而較高層次的體驗。只有已經有長久穩定經驗觀察這些內在體驗的人,才能講他們的體會並指導他人。爾後,以上功課可以輔以下列功課:「專注於某人滿足了某項願望或欲望以及他滿足的感恩心」該注意及小心之處與前面一項功課相同。你可以再一次的見到靈性真像,靈性火苗之印象是綠色火苗有著黃色的中心。這樣的觀法也許會很容易陷入一項道德上的錯誤。學生也許會變得有點冷漠。一定要想辦法避色這一項錯誤。學生一定要已經將層次提升到確認「念頭」是真的東西,絕不可允許自已有任何不合於人性的莊重尊嚴與自由的念頭。在任何情況下都絕不可以有「人類僅是一種可供觀察的物件」的想法。要自我教育,學到要將自己能見人類靈性真像的能力與對人類無限的尊重齊頭並進。認知到在人類本質中那聖潔不壞的本性。於是,當我們靜觀我們的同胞的心靈時,就算是回憶以往,都要充滿
著一種莊嚴敬畏的感受。

現在我們只能給以上兩個例子。它們已經至少可以讓你知道如何可以見到人類本性於開光下的真像。若在觀境中修得了那不可缺少的內在寧靜,學生可以說已經經歷了一項極大的內在的轉變。他將會很快的散發出能現於外在舉止的自信與冷靜,而這外在的舉止又會再反映於他的靈魂,於是他便能不斷的向上提昇,不斷的發現無法由一般感官得知的人類本性,以及更深入的,人類本性與宇宙萬物的關係。循著這條路,學生漸漸的走向「啟蒙」(Initiation)的次第。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項能力要好好的訓練。雖然現在看起來並不重要,不過將來學生會了解其重要的原因。

這位「啟蒙師侯選人」一定要訓練自已的無畏心與勇氣。他一定要去找尋訓練這項特質的機會。日常生活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也許是最好的學校。學生一定要學著平靜的面對所有危機,堅定的面對所有困難。例如,當遇到危險時他一定要立刻覺知到怕是沒有用的。「我一定不要覺得怕; 我一定要想該怎麼辦」。他一定要改進到這種思維能夠進入到感受的層次; 所有以往令他害怕、驚懼、氣餒的情形,其實與他內在的本性全無關係。經由這種自我訓練,進入啟蒙高深秘境所需的特質便一點一滴的發展完成。就像人類在物質界需要神經系統的力量才能應用感官五識。他的靈魂中也需要由無畏與勇氣所發展出來的力量,因為進入高深秘境時他會見到人類受到感官限制所無法見到的(恐怖)東西。如果說物質界感官讓我們無法見到高等靈界實像不是壞處而是好處的話,這就是它的好處。這些隱藏的境界若在我們毫無準備的情形下見到,我們將會有無法忍受與無法形容的驚嚇恐懼。這得感謝感官幫我們造成的周圍世界的假像。這種情形就好像你一直沒注意到你處於極危險的情形下,所以你不怕,若一旦你知道你原來處於這樣危險的狀態,你會嚇得無法控制,雖然危險並沒有增加。

運作於這個世界的力量就是建造與毀滅,生與死乃是有形生物必然的命運。「能見者」(seer或譯為先知)既是靜觀這些力量的運作及世界走向其必然的命運。那遮蔽靈性之眼的帳幔於是被除去。生滅已埋藏於人的本質中,能見者已能清楚的見到自已的靈魂亦如是。他一定要堅強的面對這個真象。若非他已足夠堅強,便會倒下。因此他一定要學著在困境下保持平靜及鎮定。他一定要對那造成生命存在的慈愛力量養護出強大的信任心。當他發現以往能鼓舞他做事的動機都無法再鼓動他時,他要已準備好去面對他的新生命。他必需認識到以往他只是因為無知無明所以會想會做某些事。以往影響他的某些原因也會消散而去。例如他以前也許常因虛榮而做某些事,現在他知道所有的虛榮對能見者而言是完全無益的事。他以前也許常因貪心做某些事,他現在知道貪心的毀滅力有多大。他將必需為他的念頭及行為發展出新的動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需要無畏與勇氣。養護這種無畏與勇氣至最深層的念頭之源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學生要學到絕不因失敗而氣餒投降。他必需能勝任以下的要求「我將忘掉我在這件事上的失敗,我將再試一次就像這項失敗未曾發生過一樣」於是他奮戰訓練自已,直到他堅強到有無限的勇氣面對一切的艱難險阻為止。如果學生已經將這項能力訓練到某一層次,他便成熟到足以聽到萬物真正的名字,這項能力乃是高等靈界知識之鑰,因為啟蒙次第有一項訓練既是學習如何呼叫萬物在那神聖造物者精魂中真正的名
字。這些名字隱藏著萬物之秘。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啟蒙師與未啟蒙者講著不一樣的語言。因為啟蒙師知道一切有情眾生被召喚生於世間的真正名字。

啟蒙
啟蒙次第是秘修過程能夠公諸於世的最高層次。超越這一層次後的內容是一般人難以了解的,不過所有走過前行、開光及啟蒙次第的人都可以找到他的續修之路。

啟蒙次第中修得的知識與能力是無法由其他方法得到的。除非在久遠的未來,在多次投生後經由相當不同的方法及不同的型態得到。今日的啟蒙師因此會(而且必須)體驗到唯有在久遠的未來、不同的狀況下才會經歷的過程。

人只有修行成熟到一定層次後才有資格了知生死之秘。因此在証得這些高等知識及能力的路程上充滿了各種障礙。這就好像在沒有足夠經驗時不應該使用槍砲火器以避免造成大災難。在普通人的靈性發展過程中,於證得高等知識之前,人們會在多次未來的投生中經歷許許多多的折磨與難關。今日啟蒙的人將缺乏普通人在多次未來生中會得到的這些考驗。因此,啟蒙之路上一定要以其他的方式給予許多這類的考驗。所以給啟蒙師候選人的第一項指令就是這些被稱為「試鍊」的考驗。這是他必需經歷的,對前面提到的各項次第修持成果的考驗,也是內修的正常歷程的一部份。

這位啟蒙師候選人必需已經經歷過前面幾個次第,並且與高等靈界之現象有所接觸。第一項試鍊包括了要見到無生物、植物、動物與人的實像,即它們在靈性之眼與靈性之耳下的實像。要見到這些實像這位啟蒙師候選人,必需經歷一項「靈性之火淨化」的過程。因此這第一項試鍊通常被稱為「火的試鍊」(Fire Trial)。

對許多人而言,日常生活或多或少就是在不知不覺的接受啟蒙過程中的「火的試鍊」。這些人經歷了許多的磨難,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因此他們的自信勇氣與毅力都在試鍊下變得異常堅強。所以他能隨時隨地平靜堅強的,以他們超卓的靈魂承擔任何的悲哀與痛苦、失望與挫折。這些人多是啟蒙師,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罷了!因此他們需要的便僅是一點修鍊以將他們的靈性眼耳打開,證得神通。因為我們要強調,真正的「火的試鍊」並不是為了滿足候選人的好奇心。雖然他學到了許多奇特的、他人完全不知的知識,但這些所謂靈界知識的求取並不是其終極目的,這只是到達終極目的所用的方法而已。其終極目的乃包涵於最後的證悟之中。我們要感謝這些高等靈界知識,由其修證得到的真正的自信、高度的勇氣以及寬宏大量和堅忍惠人都是在低等世界無法得到的特質。

候選人可以在火的試鍊後不再繼續向前,等待下一生有著更強健的心靈與身體後,再繼續他的啟蒙次第。在這一生,他將證明他自己是一位對社會、對人類更有用的人。不論處在何種身份、地位,他也會發現他堅定果決、慎思明辨及利益同倫的能力都會大大的增加。

不過,如果他決定在火的試鍊之後繼續上進,他必須修持到秘修中所謂的靈界秘文(occult scripts)顯現於其前的境界。秘法之教授即是以這種文字展現。因為萬物的秘義是無法用一般文字語言來表達。這些靈界秘文也無法用學習普通語言的方法進行,只能儘量將這些教學轉譯為一般的文字語言。學生在神通力發展時會有一種內在的力量,覺得有責任要解開這些靈界所見一切的秘義,不過在此時最好是能夠遵循在這一方面已有經驗的修持者的指導。

這些文字並非隨意發明的,它們乃反映了這個世界上萬物的力量。學生會馬上發現這些秘文與他在靈界所見的形形色色互相對映。他於是了解到他以前所見所學好像是在學認字,現在才開始學讀書。所有以前所見相互分離的形色聲,現在都是完全相連的整體了。在此時他也才開始確定自己對靈界所見的正確性。

感謝這種秘文的存在,學生也從中學到以前未知的戒律與責任。也因為如此,他能執行普通人無法做的,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也就是說,因為了解及遵循著秘文中的指示,他的一言一行都遵循著高等靈界的法則與旨意。

不過在此處要強調有許多人天生就有特異的能力做這些事情,雖些他們沒有經歷過秘修。這些人一生都用這些特異能力為人群造福。我們將不在此討論其原因。他們與啟蒙師候選人的差別就是後者是全然明瞭於整個狀況,而且是以完全清明的意識做每一件事情。他的能力乃是修鍊得來,並非外力賜予。我們要誠心的尊敬感謝這些「上天恩賜」為人群服務有特異能力的人士們。但我們也不應該因為這個原因就認為秘修所做的努力都是不必要的。

在學生學得秘文之後,就有另一項「試鍊」等著考驗他。看他是否能夠在高等靈界自信自在的行事。在日常生活中,他因為外力的動機而行事。他也因環境所需做著他的職業。在這兒,我們應該已經不需要再提,學生不可因為他生活工作於高等靈界,就忽略或不顧任何日常生活的責任。沒有任何高等靈界的責任可以強迫一個人忽視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責任。父親仍盡父職,母親仍盡母職。不論是官是兵或任何職位都不會因為秘修而忘職。反而應該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能力都變得更強,表現更為傑出,令一般人難以了解。不過,也有一些情形是某些啟蒙師的所做所為令一般人無法了解,但這些只是少數的特例。

在這一層次的啟蒙,已經沒有外力的刺激要學生去做任何事。他只是遵循著秘文中的法則行事。他必需在這第二個試鍊中,就像執行一項日常工作中的任務一樣堅定明確的完成任務。因為這個原因,在秘修過程中他會發現他面對許多特定的責任。他必需用他過去在秘修中所見所學來完成這些任務。如果他由秘文了解他的責任而且正確的完成任務。則他便通過了這項試鍊。是否成功可以由他在靈界所見的形、色、聲,因他所行而產生的變化上看出來。這項試鍊於是稱做「水的試鍊」。因為在這個層次,候選人的所做所為並無外界的支援或刺激。就好像游泳者,在超過自己高度的水中游泳。學生一定要不斷的執行這些任務,直到他能在這種情形下覺得完全平靜堅定為止。

這些試鍊的重要性乃在於你通過試鍊時心性的素質。經由這些高等靈界的經驗,候選人在短期內將心性的素質提升到的層次,相當於他在多次未來生之後才能達到的層次。要達到這種層次,重點乃在於他必需完全由秘文法則及他的靈性眼耳帶領他走過這條路。如果在這條路上他行事時滲雜了任何自己的意見及欲望,或者他為了個人的喜好,明知故犯的偏離正道,則行事的結果就會與所預期的完全不同。他會因此亡失原先行動所期望的目標,困惑於是產生。所以這項試鍊會有許多機會讓他考驗自己的「自我控制力」,這就是試鍊的重點。在這兒,再度的,對於那些在啟蒙之前就已經在生活磨練中修得自我控制力的人,他們會很容易的通過這項試鍊。任何能夠放下個人的欲望與喜好,不受誘惑,完全遵循高尚的理想與原則行事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啟蒙師。他們只需要一點點的努力便可以通過這項試鍊。沒錯,依修行法則而言,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磨鍊得來的「啟蒙經驗」,乃是通過這項試鍊中不可或缺的條件。這就好像幼年時沒有好好學拼字的人,長大後便很難改善這項缺陷。同樣的,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力很差的人,便也很難在高等靈界中維持自制力。因為物質界的東西不會隨著我們的希望、欲念或喜好而改變,然而在高等靈界,我們的欲念乃是所有「果」的「因」。若我們要在高等靈界創造一項成果,我們一定要有完完全全的自制力,我們一定要遵循正道並消滅一切竄起的雜念。

在這一階段的啟蒙有一項特質十分重要,那就是「完全無疑的良好判斷力」。這項特質在前面幾個階段就要注意培養,因為現在便是候選人證明自己是適於真知的道路的時候了。唯有能夠分辨迷夢、幻境、迷信、假像與實像的人才能繼續前進。還有,所有的偏見或成見都一定要消滅。一定要讓真理帶你前進。必需放下自己的喜好與意見,只要有個人的意見就很難達到在高等靈界確認所見無誤的境界。

心性傾向於迷信幻夢的人是無法在走向高等靈界知識的路上走得遠的。他們都不適於這條路。我們得特別的強調這一點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是說學生不能有詩情畫意或熱切的信心和願力,只不過在通往第二試鍊的門口上寫著「你一定要除去偏見」,而在第一項試鍊的門口上則寫著「若你沒有判斷基本常識的能力,則你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若你在這方面已經足夠進步,便有第三項試鍊等著你。

他會發現在此處沒有特定的目標,沒有特別的人、事、情況推動他去做任何事,一切行為都由他自己決定。在此處,沒有人能夠給他力量,他必須自己找出自己的道路,自己找出往前行的力量。若他無法找到這種內在的力量,便會令他停留原地無法向前。不過,若已成功的通過前面二項考驗的人通常都可以通過這項考驗。候選人須要的能力其實不過就是要隨時隨地能夠真正的覺照到自己那「高尚的本性」(higher self),他一定要毫不遲疑的聽從靈性的感召做一切決定。遲疑就表示他尚未通過考驗。所有令他遲疑的原因都要靠勇氣去克服。也就是說在此處考驗的是「全心面對當下狀況的定力」。以往偏離正道的習氣、行為、心念,在此處都要完全泯滅止息。他一定要完全能夠自主以免裹足不前,雖然完全靠自己聽起來也許有點苦,但是能夠通過這項考驗也帶給自己極度的喜樂。

同樣的,在此處,對許多人而言,日常生活即是最好的修行場所。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在任何狀況下,毫不遲疑,快速的做出決定,就是在訓練這三項試鍊。若遲疑,就是失敗了。許多緊急狀況,若不能快速反應,稍有遲疑,就無法避免隨之而來的不幸後果。所以任何能夠面對緊急狀況做出快速決定,而且已經將這種能力融合成為個人特質的人,就是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修得了通過第三項試鍊所須的能力。因為在此處,修行的重點乃在「全心面對當下」,這一項試鍊於是一般被稱為「風的試鍊」(Air-Trial)。因為要通過這一種試鍊,候選人必須完全靠自己,不受外力的影響,也不依賴他在前行、開光時所學所見的形、色、聲做出任何行動或決定。通過這項試鍊後,學生便准許進入高等智慧廟堂之門。

他的任務即是誓言,從此絕不背棄他所學的一切。也許「誓言」或「智慧」這些字言有點不適切。但是這種所謂的「任務」,其實只不過是當你靈性修持到這一層次的自然體驗。候選人學到如何將其所學用於為人類服務。若他不用所學為人類服務,則他便是一位很差的啟蒙師。當然,高等靈界之路並未要求任何人許下任何諾言或發誓。其實,所謂的「誓言」只不過就是他可以被眾生信任負這樣的責任。

如果候選人安於前述的體驗,便會有另外兩項象徵性的「災難」考驗他。第一是所謂的「忘之災」(draught of forgetfulness)-忘掉過去的經驗-意思是說他已經啟蒙,所得到的密義令他能夠不受低等記憶影響而行其所行,對啟蒙師而言,這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特質,他必須對當下這一刻有完全的信心,他要能夠照破那時時矇蔽人們的低等記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用昨日的經驗來判斷今日的事情,則我們便有極大的犯錯機率。當然,這不是說我們要完全丟棄以往的經驗。我們要對以往的經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我們也一定要有能力根據事情的本質來判斷、決定。這個反應不應受到過去經驗的障礙。我們心理要準備好,每一刻、每一事、每一個眾生都有可能帶給我們全新的啟示。過去的記憶因此成為我們收受新訊息時極有用的借鏡。因為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經驗,我們可能也無法鑑照到所見人事物的真象。也就是說,經驗是用來吸收新知,而不是用在以舊標準來判斷事情。

因為如此,啟蒙師養成許多特質,便能見到許多一般人無法見的事情的真象。

第二個災難是「憶之災」(draught of remembrance)-隨時記憶住高等世界的實相-也就是說高等世界的實相完全記憶配合於靈魂之中成為一體,一般我們人類所謂的「記憶」是無法完全這樣的任務的。我們不但要了知實相,而且要能夠自自然然的,將它們呈現於我們的一舉一動行住坐臥之中,也就是你的生命已經與高等靈界實相合為一體。此時的情境,可以說是「在靈性的意義上,我們將自己提昇至實相的層次。也算沒有辜負大自然在實物界將我們生為靈性最高的生物。」

綜觀史丹勒所教的啟蒙次第法,其實也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的禪定法門。只是他所觀的生滅法則由觀自然界入門。更能啟發我們對大自然的愛護心。而他很善巧的在開始時用對靈界的好奇心引人入門,不特別強調戒律,只是教你要真心的面對自己的真面目,要控制自己的念頭,要將心性轉成純善無惡,也就是悄悄的注入了「戒心為上,最後戒而無戒」的法門,最後終究是「全心的面對,承擔當下這一刻」。在啟蒙的法門後,他還開示了許多實修法要,許多靈性器官與神通修鍊方法及應注意事項、預期的感應等等。在繼續進入實修法要之前,僅以下列一偈獻給所有欲依法修行的讀者:

凡有所相皆虛妄 以幻修幻夢一場 恭敬心為第一律 審心正邪為發揚

主人客塵須分明 方能入得修行場 花開花謝本無常 細觀生滅亦無妨

戒身戒心需勵行 靈性眼耳方增長 靜心定心用心聽 是非正邪皆無妨

輔以深入經藏行 為受與想開道場 有情無情眾生性 諦審諦觀即開光

證得眾生平等智 即知心通可思量 再能觀破生死門 無畏神鬼鬧猖狂

啟蒙亦非奇特行 世事試鍊見真章 不畏磨難是火鍊 一心純善名水鍊

全心當下即風鍊 此時更與何人說 心中念念皆實相 世間無處不道場

第四章 實修法要
對受與想的控制會令魂與靈 (靈魂與靈性soul and spirit)發展出一種與肉體一樣應有的對稱性。在此以前魂與靈乃分不開的一團。(魂與情緒相連,靈是真正的本性)。天眼通會看到這一團是交錯,滾動,螺旋狀有著暗暗的紅,紅褐色,或紅黃色的雲狀體,在訓練發展後則成為亮麗的黃綠或綠藍色且有規律的形狀。這種能通往高等知識的規律性乃是學生將受與想規律化之後所造成的結果。就像自然界給了他見、聞、消化、呼吸、說話的器官,學生在修練中漸漸的學到如何用魂去看、去呼吸,用靈去聽、去說。以下就是一些對魂與靈的實修法要,這些法要是不論任何人都可以去實修的。第一是對忍耐心(patience)的修持。不耐與急燥會麻痺或毀壞我們體內沉睡的高等能力。心中絕對不能急著要見到修鍊的結果。學生的不耐與急著要見到高等靈界是可以了解的。不過,若你對你的不耐還無法作主便無法真正的進步。要讓安心滿足於點點滴滴的進步,這種沉著寧靜的特質,逐漸融入靈魂深處。若只是想去對抗、壓抑這種「不耐」也是無用的,因為它只會越壓越強。壓抑只是自我欺騙,將它埋入了靈魂之深處。只有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依以下的想法放下,才能有所成就。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一定要訓練發展我的靈魂與靈性,不過我將會耐心的等待,直到高等靈界的力量發現我的心性,有資格進入高等靈界並為我開啟那悟道之門。」如果這種想法真的深深植入了學生心中,成為了他的本性,此時他才是真正的走入了修行的正道。這種特性會立即在學生的外表上看出來。他的眼光鎮定,行持穩重,決策果決,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不安與焦燥。在修忍耐心時,一定要注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的心念。例如,如果有人冒犯侮辱我們,在受訓以前的我們一定會馬上對冒犯者發出怨恨心,我們心中一定會湧起一陣瞋恨的波瀾。但現在我們心中要立刻覺照到這樣的侮辱,毫不更改我們的真正本性的無上價值。我們一定要以沉著冷靜完全無瞋的心面對這樣的冒犯或侮辱。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接受所有的侮辱,而是要能夠以一種「旁觀者清」的心態淡然處之。就好像冒犯者是冒犯別人時,我們要如何面對他的這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位冒犯者。要謹記這種訓練,不僅僅是外在的壓抑怒氣。而是真正的、靜靜的、微細的去改變我們那想與受的生命。也就是訓練到我們不再覺得這是一種受辱的狀態,也不再昇起一種受辱的反應。忍耐心有著吸引高等知識的力量,而不耐心則有排斥高等知識的力量。在高等世界中,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用不安與急燥求得的。除此之外,貪求渴望心也是一定要除去的,因為這也是高等知識會迴避的惡性。不論高等知識多麼珍貴,學生一要學會不去渴望它才能證得。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是無法證得的。這一點是要求學生要真誠的面對自己靈魂的最深處,要檢視自己是否真正的除去了所有的貪心與瞋恨。所有心性上的缺點,弱點都不能放過。只要他想個藉口放過自己,就等於是在修行的路上給自己放了一塊障礙石,唯有「自覺」方能除去這些障礙。「自知」當然很難,因為「自欺」的誘惑是很迷人的。然而,惟有完全真誠面對自己的人才能打開那洞徹一切的能力之門。不當的好奇心也要除去,求知要有全然投入的求知心,但動機不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要為了服務他人。這樣才是正確的發心。還有對希求渴望心 (desire)的訓練,不要希求任何事除非你已確定這項希求,不論從任何一方面看來,都是一種純潔高尚的希求。這是另一項「黃金律」,人們若確切的了解宇宙定律,知道如何發出正確的希求與渴望,他的願望便會成為一種「願力」,自動的去實現圓滿這個願望。以下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例如很多人想知道自己的前世,但若一個人對那不生滅之定律,沒有最微妙而深刻的體會,這種希求便是完全無益無用的。如果他已有這樣的體會而希望有進一步的了解,此時他的願求便是純潔高尚的了,於是他的這個願望也必定會圓滿。如果你這樣求「我只想看看我的前世,我修行也只為了這個原因」這種希求當然也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養出一種歡喜奉獻學習的心,完全不含以上那種不正確的發心。我們也要常常珍惜養護那些正確的發心與願望,那些能夠自動圓滿的發心與願望。如果我們生氣煩惱,我們便在靈魂世界上築起一道牆,滋養靈性耳目的力量便無法進入。例如,有一個人對我生氣,在靈界可以看到他送出一道生氣的光流,如果我的修行還不到家,還能被人激怒,我便看不見這一道生氣之光流,因為我自己的怒氣封閉了我能見的靈性之眼。當然,你也不要假設當你不會再發怒時,便能立刻見到靈界的各種現象。因為障礙靈性耳目的原因有很多,許多人降服了自己某些習氣,但卻忽略而放肆於其他的許多習氣。神通是只會在所有不良的習氣都沉滅後才會顯現的。無可置疑的,在修行初期會有一些小神通顯現,但它們是很幼嫩的能力,正確性不高,可信度也低,如果不好好的養護,持續降服習氣修行(所謂的「長養聖胎」)這些能力可能很快就會消失。除了易怒、慎恨心之外,你還應該對治的習氣有膽小、迷信、偏見、虛榮、野心、好奇心、傳遞小道消息心,以及依據人們外在的階級、性別、種族起的分別心等等。在我們這個時代,很難讓人們了解為什麼對治這些習氣與高等靈界的認知力有所關聯。但每一位靈性科學家都知道,淨化自己的習氣要比「多聞」或機械式的「做功課」有用得多。不過要特別注意不要誤解了對治習氣的方法,並不是有勇無謀就可以變得無畏。也不是閉上眼睛不看人們的種族、階級就可以變得沒有偏見。其實是惟有我們不夾雜個人偏見時,才可以正確的看得出所有事物的本質。就算不談靈性,我們可以說若我們對某些事特別畏懼便無法正確的估量它的本質。若談靈性,我們則說對種族的偏見便會讓我們無法見到對方靈魂的本質。學生就是要在這些基本的課題上下功夫,細細的修行。其次是要三思而後言。「每一句未經仔細思量出口的話都是內修的絆腳石」學生在與人持反對意見時,不是要注意自己想說什麼,而是要注意對方的意見、感受、甚至於偏見,要能判斷對對方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這並不是要學生不說自己的意見,而是要將下列想法成為學生的本性,這個想法是「重點不在於我們的意見不同,而在於是否經由我的貢獻己見,讓他見到什麼是對的」這種想法會令學生修得「柔軟心」。柔軟心乃是所有內修修持上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堅硬心會嚇走開發天眼的力量,柔軟心會清除所有的障礙並開發所有的靈性器官。除了柔軟心之外,學生靈魂中另一項漸漸滋長的特質,乃是一種能夠心中、靈魂中,完全維持寂靜細心的注意觀察身邊的所有有情生命的能力。身邊的有情生命於是映照於學生身上,令學生的靈魂成長,成為有規律的結構,就像植物在陽光下成長一般。柔軟心與忍耐心為靈魂開啟靈魂世界之門,為靈性開啟通往靈性世界之門。堅持練習內在的寂靜,關閉外在的感官雜訊,令亂竄的妄念止息,在你耐心靜定的等待之下,高等世界的力量開始圓滿你的靈魂與靈性的耳目。不要期望立即能見到魂與靈的世界。你所做的一切就是在開發高等感知力,惟有高等感知力成熟時你才能用魂與靈來聽。你的靜心練習與日常生活工作並行,不要想強迫的去吸引任何高等世界的力量,要在你心中深深的印下這個想法「終有一日,在我有足夠的修為時,我將証得我命中註定會証得的能力」在隨時觀照以上的想法中他漸漸的淨化自己。如果不依法修行便會白費力氣。對於那些沒有耐心不願持恆心毅力靜心的人而言,修証確實是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行的障礙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真心願意避除障礙的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持續的強調,因為許多人對於修証之道持完全錯誤的見解。在某些方面而言,做到一些初步修証的要求並不難,難是難在你是否能在面對每日生活的難題中,日日有所進步。

除此之外,此處所教的絕不會對你的身體或靈魂的健康有所傷害。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會讓你較快的有些神通,此處所講的與那些方法完全無關,因為那些方法會產生一些有經驗的靈性科學家,所不希望見到的後遺症或副作用。而且也因為片片段段的這類方法不斷的想辦法傳入人群,我們一定要提出警告。只有啟蒙師才知道真正的原因,這類方法的真實面目是絕對沒辦法公之於大眾的。片片段段的這類方法,絕對沒辦法修得真正有益的結果,反而很容易奪走你的健康快樂與安全感。最好完全謝絕這類方法,不要挺而走險,不小心糊塗的陷入了那你完全不知其本性本源的「黑暗力量」之中。有關修行的環境我們也想提一提,因為它也有其重要性,不過,它的影響是因人而異的。你若在一個充滿了利己主義的環境中(例如,在人人只為了生存而奮鬥的現代城市)修行,要覺知到這種利己主義的力量,對你的靈性器官的成長,是會有不良影響的。當然,你的這些器官有其內在的力量,外來的力量絕不會毀了它們。就像百合花不會長成薊,你的靈魂之眼也不會長成別的東西。不過如果可能的話,學生應儘量在安寧莊嚴而美麗的大自然中做自己的功課。能夠在大片的綠林中,或充滿陽光的山頭,這一類簡單美麗的自然環境中修行的人,是格外幸運的。它們會讓靈性器官在和諧的氣氛中成長,這是在現代城市中無法得到的利益。能夠至少在那兒時呼吸到松樹的香氣,遙望白雪皚皚的山頂,靜靜的觀察林中動物、蟲子生活的人,當然也是比城市人幸運的。不過城市人也可以用靈性的文獻滋養你的器官。如果你不能在自然環境中修習,你便應該多讀靈性文獻,例如:佛經、天神之歌(Bhagavad Gita)或是聖約翰的詩篇(St. John,s, Gospel)等靈性文獻。修持的人要選對自己的方法,以方便自己達到能見靈界真象︵開光︶的那一層次。靈修的老將可以講出許多開光的情景,對未啟蒙者而言,也許會覺得這些情景十分奇怪。例如有人已經修得很好,我們可以說他已經站在靈性耳目開放的門口了,而很幸運的,他到了海邊一趟,當時海邊也許平靜,也許狂風暴雨,但就在此時,那遮蔽他靈魂之眼的紗罩落下,他於是成了一位「能見者」。另一位則可能也修得很好,僅需拉鬆一下紗罩,而發生的時刻可能在他命中註定會發生的一次打擊,對一般人而言,這種打擊可能是對身或心有大損傷的打擊,但對這位內修的學生而言,這反而是他「開光的時刻」。第三位則是有耐心、恆心、毅力的修持了許多年都不見有何感應的人,有一日,當他靜靜坐在家中時,突然間,靈性之光籠罩著他靈界之牆消失,他的靈性耳目於是從此見聞無礙。

祕修戒律(對學生的要求)

祕修需遵守的戒律並非隨意訂出來的,它們乃是內修知識產生的自然結果。就像不願拿畫筆的人,不會成為畫家,不願意遵守內修教師認為必需的戒律的人也沒有辦法真正的得到內修的教益。內修教師能給你的不過就是建議與指導他已經走過了通往高等靈界的前段路程,他們經驗得知修行需要什麼,是否願意走上修行這條路完全是決定於你個人的自由意願,如果想要祕修卻又不願受持戒律就像是「教我畫畫,不過我不要拿畫筆」除非學生自願持戒老師才能教你。在這兒一定要強調只有想要求得到高等靈界知識的願望是不夠的。許多人卻會有這種願望,可是若你不願受持戒律是沒辦法修得任何結果的。認為祕修很困難的人,應該要好好想想這一點。不願受戒的人應該考慮放棄訓練,等將來願意受戒了,再開始修。我們可以說這些戒律確實是嚴格,但絕不是過分嚴厲的要求,因此學生在心態上應該而且必需是心甘情願的受持這些戒律。

如果忽略了這項事實,秘修可能會很容易被人們視為對靈魂或良心的一種壓迫式教學。因為此項訓練,乃是以內在生命的開發為基礎。老師必須對這個「內在生命」提出修持的建議(或要求),如果學生是內心自願的,便不會覺得是一種壓迫了。以下向老師的要求是不可能的「給我們高等靈界的知識,但不要管我的情緒,感受和想法。」因為此時你求得高等靈界知識的動機,只剩下好奇心和求知心,當你以這種心態來追求高等靈界知識時,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結果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戒律,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要求圓滿行持每一項戒律,而是注重於你努力圓滿的程度,也許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的做到每一項,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重要的在你希求圓滿的意願及願意放下一切習氣走向修行之路的心性品質。

1.第一條戒律是「要注意增進身體及靈性的健康。」當然身體健康並非個人可以完全控制的,但是努力增進健康則是修持中很重要的一環。「身安則道隆」。修道之路並不會拒絕不健康的人,但對學生的要求就是他一定要有實踐健康生活的意願。在這一方面他一定要能獨立自主,不要依賴他人,每一個人都要努力的照顧自己。在身體方面主要就是,要避免有害的影響,在圓滿責任時我們難免常會做一些對健康有害的事。我們必須有智慧的決定,何時應將責任置於健康之上。但是要想想有許多傷害是可以注意而避免的。在許多情形下,責任比健康,甚至比生命重要,但是學生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絕不可以為了快樂,犧牲健康,快樂應該用來取得健康,圓滿生命。如果你過著一種苦行的生活,但其動機是為了得到快樂,如此你的苦行就完全無用了。因為有人修苦行可以得到快樂就像有人喝酒可以得到快樂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別以為這種假的苦行可以讓你證得高等知識,許多人就是這樣做著一些很明顯的妨礙修行的事情。他們說他們在現在的生活狀況下無法修行,事實上,也許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你需要改變生活的狀況,但是對內修而言,這並非必要的內修僅需要在你的崗位上儘量增進身體及心靈的健康,每一種工作都可以為人類服務。如果真正有偉大的心靈就會體會到下面的想法是多麼的氣量狹小,甚至可以說是無禮的想法,「這種工作對我而言是不夠的,我命中註定要有更好的工作」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求取完全健康的心靈。過著不健康的想法與感受的日子,是必定會妨礙你通往高等知識之路的。清明、寧靜的念頭,穩定的感受與情緒才是通往大道的基本要件,至於夢幻興奮的生活,或甚至傾向於有點神經質、誇大、瘋狂的生活更是一定要摒棄的,他一定要追求整體生活的健康,要以定力完成生活中所有的任務,寧靜的讓所有的事情展現它們的訊息,落下它們的印象。他要努力的去均衡圓滿生活中的每件事,要避免所有偏頗的,放肆的情感或批判的行為。如果做不到,則他只會在自己的幻想中打轉,無法進入高等靈界。因為在真象的世界中,個人彆扭的意見是反其道而行的。學生寧可完全老老實實也不要偏至夢幻興奮的生活。

2.第二條戒律是「學生要感受到生命中所有的現象都是與自己(的心念行為)息息相關的。」

這一條戒律包含很廣,不過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圓滿。如果我是老師,而我的學生無法達到我的期望,我一定不能對學生發出不平的憤恨心,而要反求諸己,我一定要感受到我與學生是同為一體。問問自己「學生的不令人滿意,是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對?」不要因學生而發出不好的感受,應該要反省檢視自己的態度,如此也許學生在將來能改善滿足我的期望,由這樣的態度開始,你的整個思考方式便會改變。不論大小事件都會受到你的新思考方式的影響,例如,這種態度會改變我們對罪犯的看法。我不立即批判而會對自己說「我就像他一樣,是一個人。因為我有較好的因緣,我所受的教育讓我避免了走上與他同樣的路。」我也許接著會想我這位兄弟也許會成為一位不同的人,如果當時我的老師們在他身上花了同樣的心力教導他,我於是了解到有些我得到的東西,他沒有得到,而我的幸運乃是來自於他的不幸。於是我自然的想到我是所有人類中的一環,共同承擔著人類社會中每一項事件的責任,這並不是說這樣的想法是要馬上的轉為外在的行動。應該要寧靜的在心中珍愛這樣的想法。漸漸的它會在學生的外表行為上散發出來。像這樣的事情,每個人都應該由改變自己做起,想要立即要求全人類都這樣想這樣做是沒有用的。知易行難,所以學生要求自我內心深處的改變,求「治本」而不是求表面的「治標」,因此,我們可以說,若學生將內修對學生的要求,轉為對外界或甚至政治上的要求,那可是走錯方向了。內修與這些事情是無關的,通常而言,政治煽動者,都是一些知道如何去要求他人而不要求自己的人。

3.這於是引出第三條戒律,「學生一定要努力提昇自己,了悟到他的想與愛和他的行為對這個世界有同樣重要的影響力。」一定要了悟到恨一個人就像你打他一樣,有同樣的傷害力。

這一項了解於是隨之了解到我們求自己圓滿不只自己受益,全世界都受益。我們的善行對世界的利益,與我們清淨的想法與感受所造出的利益是一樣的,只要我們還不能相信,我們內在的生命對宇宙有這樣重大的影響力,我們就還不適於走內修這條路,我們於是內心充滿著這樣正確的信念。

小心於我們的每一個想、受與行為,因為我們了解到我們內心,心性能力之廣大無邊。了解到我們的每一個念頭與感受都會產生一個影響,就像我們的行為一樣,每一個因都會產生一個果。

4.以上的文字已經表達了第四條戒律,「修持了解到人們真正的本性,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心」。任何人若認為自己是外在環境的產物,是物質世界所產生的結果。則他便無法在內修上有所成就,因為「感受到我們是魂與靈的生命體」乃是內修最根本的基礎,當這種感受常植於學生內心,成為學生的內在特質時,他便能夠清楚明白的分辨出外在的,一般人所謂的「成功」與內在的「責任」,任務感是不同的,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一項責任的履行實踐與否,並不是由外在的成功來衡量的),他一定要權衡外在的環境與自己該做的事,而決定最後的行動。他不敢強迫身邊的人或事做任何改變,因為他們可能完全不了解實際的狀況,但他也不能為了心中想要順從或取悅他人而做出不該做的事,於是他聽從著自己靈魂的聲音,那至誠懇切走向真知的靈魂之聲,最後必定會帶他走到對真知絕對明瞭的境界,但是他一定要盡量的學習塵世間的一切,如此才能發現什麼是對他週遭的人,有好處的,而且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依這種方式學習,便會在內心發展出在靈性科學中所謂的「靈性權衡力」。就像均衡的天平,能夠均衡兩邊,一邊是開放的心胸,了解外界的需求。另一邊則是堅忍不拔,不為境界所動的毅力。

5.這一點便引起了第五條戒律:「堅毅不動,行無所畏的完成任務。」任何狀況都不會令學生改變已決定的任務,除非他覺照到自己錯了,每一項任務都是一個力量,這個力量無論如何都會自行運作產生它的功用,雖然在我們施加這個力量之處也許無法立即見到明顯的成果,所以,只有俗世間由欲望所產生的行動才會用「成功」來決定是否有用,以高等靈界的眼光而言,任何由欲望(渴望)而產生的行動都是無益的事情,在高等靈界,由「愛心所產生的行動」就已經決定了一切。學生經由這無私的愛所生出的每一項行動,都會自動的圓滿。不為失敗所動,所以學生絕對不會因為要重複的將任務付諸行動而覺得疲憊。

如果不為外境所動的修行,學生便修證到了滿足於執行任務而不求外顯的成果的地步。他也會從中學到犧牲的真義。他會全心願意為世界犧牲自己能做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而不會在乎別人對他的犧牲有何種看法,「準備好犧牲一切」乃是想要走上秘修之路的人必備的一種奉獻的精神。

6.第六項戒律是要「修持感恩的心」要修持到在心中能自然生起對萬物皆感恩的一種感受,我們一定要了解到我們的存在乃是整個宇宙的恩賜。需要多少東西才能維持這樣一個讓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難道不欠自然界和人類同胞任何恩情?想要受秘修訓練的人一定要在心中能自然生起這類的想法。如果無法生起這樣的感受便無法發展全然無私包容一切的愛心,這種愛心乃是證悟高等靈性知識的必要條件,不論任何人物,任何事象,若我們對他們沒有愛,他們便不會顯現,他們的真象給我們看。而每當我們見到任何事物的真象時,我們都應該充滿感恩心,因為這些真象豐富了我們的靈性生命。

7.以上所有的戒律都必需結合於第七條戒律:「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斷實踐圓滿完成以上六項戒律」,如是的實踐,學生才可能將生命純一化。生活中的亂流於是統一。學生所有的行為表現都充滿和諧的氣氛,不再互相矛盾。如此才能修得在初期訓練中必需,證得的內心安寧的境界。

任何真心願意圓滿以上戒律的人便可以決定走上秘修之路。惟有真心願意者才會得到祕修的基礎,能遵循本書所說的方法修行。

以上所說的戒律也許看起來,都是一些與外在的世界與環境有關的要求,而且許多人也許會說,他們沒有預期秘修訓練會要求這麼嚴格,這麼多戒「相」。但是一切內在的事物都必需藉著外在的事物得以彰顯表達,就像一幅畫,若它還在畫家心中尚未畫出來時,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同樣的道理,沒有外在的訓練與表達就沒有所謂的秘修訓練了,只有那些不知道:「外在」乃是「內在」彰顯之路的人才會輕視不理嚴格的戒律。當然,毫無疑問的,真正要修的是靈性,而非外在的戒「相」。但是,就好像,執著於外在的「相」而完全沒有靈性,那只是空虛不實的外表。同樣的,靈性若未以「相」來表達,那就無法見到它活潑「如此不動」的本性了。

以上的戒律乃是為了訓練學生,讓他足夠堅強面對修行路上一切的考驗與完成任務,如果他無法做到以上的要求,面對新任務,他會遲疑,他也會因此缺乏他對人類的信心,這是他必需擁有的信心,因為所有追求真知的基礎都在於對人類的愛與信心,雖然這不是奮鬥追求真知的本源,但它卻是其基礎,追求真知的本源乃在於靈魂的堅強本性之源。面對人類的愛一定要逐漸增廣至對所有生命的愛,是的,對萬物的愛,若無法圓滿這一項要求,學生便會缺乏,對所有能生、能造、能作之一切的圓滿的愛,也會缺乏儘量避免一切破壞毀滅的習性等等修行上必需擁有的特質。他一定要訓練自己,不只在行為上,還要在言語、感受,思想心念上都不能出現,只是為了毀壞而毀壞的情形。他的喜樂一定要來自成長,來自生命。若他有足夠的自主能力,也一定要在藉由毀壞能促進所生命的情形下才能出手毀壞,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要學生冷眼旁觀放任世間所造成的一切惡行,而是他一定要在惡中找到能轉惡為善之處,他於是漸漸愈來愈能清楚明白的見到如何用善與圓滿去面對惡與不圓滿,學生明瞭到如果是虛頑的空無,則一切都無法生出,只有在看了不圓滿之後,才能將不圓滿轉為圓滿。任何人,惟有在培養出愛惜生,愛惜創造的個性氣質之後,才會發現自己有能力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邪惡。

我們一定要清白的了解到秘修訓練之目的乃在創建而非毀壞。因此,學生應該要有誠摯與一心奉獻工作的善願,而不是企圖批評與毀壞,他應該要有獻身投入之心,因為他要學的是他未知的世界;他應該以恭敬心看待一切顯現於他面前的事物。一心專注,獻身與力行,這些特質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有的學生也許覺得他們很努力不停的做,但卻沒有任何明顯的進步或成果。其原因乃是他們沒有了解「力行」與「獻身」的真義,「行」若只是為了成功,為了效果便沒有用,而學習時若不能獻身一心專注也不易進步,惟有愛好工作而不是愛好成功才能有所進步,在學習中,學生若直心思考好好判斷,他的尊崇奉獻心便不會受懷疑與不信的影響而無成長。

我們如果靜靜的一心專注聆聽他人,而不立即用我們的意見反對之,這樣並不會讓我們成為無法自主的聆聽之奴。反而是任何在修證之路上有所成就的人都知道能夠有所修證,都是來自靜心專注,鑑照他心,而不是來自個人意見的任意批判。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真的已經能夠判斷,那就不需要學了。因此,若我們的意圖就只是批判,則我們再也學不到任何東西,秘修之要乃在學習,我們一定要發願當一個好學生。如果我們對某件事不了解,寧可不批判也不要隨意或惡意批判,等到你真正了解了再下斷語。在追求高等知識的路上,爬得愈高,愈需要這種靜心專注聆聽的特質,對真知的感受,靈界的一切生命與活動,若與人界(物質界)的普通,智識的運作和生命相比較,是十分微妙與細緻的,當我們「活動」的空間增大之時,我們所參與的工作也愈微妙,因為如此,所以人們對高等靈界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但是,絕對的真知正見只有一個,這個真知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每一個一心奉獻與力行提昇自己的人,最後都能真正見到思慮真知,對真知執持不同的見解,只有在人們準備不足用他們小器的理論,習慣性的思考的模式…等等妄下斷語時才會發生。就像是一個數學問題只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高等世界的真知也只有一個,但要達到真知,一定要有周全的準備。如果你明白瞭解這一點,就不會奇怪於秘修的戒律要求了,真知與高等生命確實是每一個靈魂的心性本具,每一個人都可以,也都必需自己去找尋。但它們埋藏甚深,惟有我們將所有的障礙都清除時才能將它們挖出,只有有經驗的老將可以指導如何修證,這些指示乃在靈性科學之內,但只是指明一條路,不會強迫你接受真知也不會宣告任何教條。若不要任何人幫助,自己也可以找到這條路,這也是實情,但這種情形只有在許多次投生(輪迴)之後也許才有可能。秘修縮短了這條路,我們於是較快的到達了一個層次,在此處我們可以合作參與共同提升拯救人類的靈性專業。

高等靈界知識修證的指示在此講盡。在後續的章節中,與這個主題有關的內容乃在指出這些修證如何的影響人體機構的高層部份,魂與靈,或星芒體與意識體,如此一來,你將會更明白詳細深入的了解以往所教的一切。

第六章 啟蒙後的成果與感應

真正的靈性科學基本原則之一就是獻身修行的人應該要全然覺知的修行。他一定要知道修行會產生的感應,才明明白白的往前走。同時,給予指示的靈性科學教師也會向學生明白的解釋,在修持求得高等靈界知識的路上,他的肉體、靈魂與靈性上會產生的感應。

我們在這兒會指出一些在靈魂上會產生的感應。因為惟有完全明白以下所說的一切,才能全然覺知的修行,走向高等靈界知識之路。否則便不是真正的內修,因為你一定要明白,我們絕對不鼓勵你在黑暗中奔馳。若不明明白白全然覺知的修行,可能會修成「靈媒」而非靈性科學中所說的真正的天眼。

前面幾章所講的修持方法,若正確的修持,便會對靈魂(星芒體)的官能有所改變。惟有天眼才能見到星芒體其形狀,大概可以說是一團亮亮的雲包圍著人的肉體(作者之《神智學》(Theosophy)一書有詳盡說明)在星芒體中可以見到人們的渴望,慾念,激情與想法。例如,感官上的欲念會產生特定形狀的暗紅色光芒。而純潔高尚的想法則是紅紫色的光芒。一板一眼非常邏輯的人的想法是一種有清楚外緣黃色的光。糊里糊塗頭腦不清楚的人的其想法的光的外緣便是模糊不清的。一個人若想法特異而且偏頗,則其光雲便是僵硬而有明顯的外緣。願意傾聽、採用他人意見的人的想法便會產生一活潑易變動的外緣。(請注意所謂見到顏色,是靈性感官見到的意思。當有天眼通的人說我見到 「紅色」的意思是「以精神靈性的方式,我體會到紅色,相當於眼睛見到紅色的感覺。」不要誤以為純正天眼體會到顏色的情形與肉眼見到顏色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

學生若在內修上愈進步,他的星芒體內的感官結構就愈清楚。未修的人的星芒體是一團模糊不清的霧。不過天眼仍然可見無結構的星芒體就像一團雲立在那兒。是由頭部中間伸展到身體中間。好像一個獨立的身體上有些器官。天眼所見的這些器官是接近於肉體的下列部份:第一個器官在兩眼中間,第二個在喉頭附近,第三個在心臟附近,第四個在胃部凹處,第五個及第六個在腹部。這些器官,學術上稱為氣輪 (Chakras) 或蓮花。因為它們形狀似輪子或蓮花。但是要了解到所謂蓮花是比喻的形狀,就像肺葉並不真的完全像葉。未修的人的蓮花顏色昏暗,不會動,了無生氣。天眼通的蓮花則明亮,活潑而且富於色彩。靈媒們也有類似的情形,不過不大一樣。這一方面我們無須詳加討論。

當學生開始依法修持時,這些蓮花會變得比較明亮,接著便會開始轉動。當開始轉時就有天眼了。這些花就是靈魂的感官,轉動就是表示天眼通有了超感知能力。這兒所謂的「見」到轉動和見到蓮花都是前面所說的靈性感官的「見」。唯有在修得星芒體的感官力後才能感知到肉體感官無法感知的世界。我們要感謝喉頭附近的這個靈性器官 (喉輪),因為它,我們才能夠以天眼的方式觀察其他眾生的想法與心性,也因此而對自然現象的真正法則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心臟附近的器官(心輪)則讓我們得知其他靈魂的感性與氣質。當發展完全時,這個器官還可以觀察有關動物及植物界的某些深層的力量。胃附近的胃輪則讓我們知道靈魂所具有的天份與能力。經由它,我們也可以明白的了解動物,植物,石頭,金屬,大氣現象等等自然界中各種東西所扮演的角色。喉輪有16瓣,心輪有12瓣,胃輪則有10瓣。

這些器官的開發與靈魂的所做所為有著特定的關係。任何人專心一意的做某些事情便能開發相對應的器官。那16瓣的喉輪,其中8瓣在久遠的過去已經發展完成。是大自然賜予了人類這已經發展完成的8瓣。所以可以說,人類並未對這8瓣的開發做出任何貢獻。當時人類的意識是一種模糊夢幻似的狀態(這 8瓣當時的活動也是相對於這種模糊的意識)。在人類意識變得清楚明白後,這8瓣便不再活動了。人們現在可以用意識來開發那尚未發展完成的8瓣,如此整朵蓮花便會光明活躍。蓮花的每一瓣的開發與某些特定的能力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

開發乃是以下列的方式進行。學生首先要細心注意到自己的靈魂在某些方面的功能,在此之前,學生也許完全沒有細心注意到這些功能。總共有8種功能需要注意。

第一項功能是生出想法與觀念。在這一方面,人們通常完全的隨著機緣被外在的境界帶著轉。他們看或聽到一件事,然後一個想法或觀念就完全依據這件事而生出。如果他維持這種完全不能自主的方式,這16瓣蓮花便無法發揮作用。只有當他開始注意到自己的念頭是否能自主,並能從外在境中學習時,這些蓮花瓣才會開始發揮作用。他一定要衛護他的想法和觀念,每一個念頭都應該是重要的,他必需在他的念頭中看到外在世界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傳達出教育他的訊息。從此他不會再讓自己隨著境界生起無意義的念頭。他一定要管理自己的心念,讓它真正的成為外在境界的一面鏡子。任何無用的,不正確的念頭都完全不會從靈魂中升起。(念起時要明白它與塵勞的緣起)

第二項功能是小心謹慎的做決定。學生解決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慮後才付諸行動,連最瑣碎的事情也不例外。要讓他的本性中完全看不到任何未經思考的、無意義的行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是好好想過的,戒絕任何在動機上毫無意義的事情。(熟慮方行,沒有無用的身業)

第三項是有關言語的功能。學生應該練習到不講任何無意義的言語。任何只是為講話而講話的行為都會有害於他的修行。他一定要避免一般的那種雜亂無章,主題不分青紅皂白的「交談」。這並不是暗示他不要與眾人交流,反而正是特別指出當他與眾人交流時要令這些交談發展出其重要性。他完全準備好,可以與任何人交談,但是是思路細密清晰的與人交談。他不會毫無緣由的與人交談,交談時則注意到即不多講也不少說。(細觀口業,言其應言,不廢言)

第四項是管制自己的行動行為。學生試著調適自己的行動與他人的行為和整個大環境和諧共存。他要完全的避免做出任何干擾他人或環境的事情。他會試著調適他的一切活動,讓它們與週圍環境和他的工作身份有著完全相容和諧的氣氛。當有外界因素促使我們付諸行動時,我們要思考如何做出最好的回應。而若當我們自行決定要有任何行動時,我們會仔細的權衡一切的後果及其影響後才付諸行動。(身業不干擾眾生,並細觀業果)

第五項是管理整體的生活。學生努力的在生活上做到與大自然與靈性合為一體。絕不會過度急燥,也不會怠惰。不會看到他懶於言行或過度忙碌的行動。他會視生命為實踐修行之處並依此原則做適切的安排。他也會管制自己的生活習慣,照顧自己的健康令和諧的整體健康彰顯無遺。(中道的生活,不急也不懶)

第六項是盡力而為。學生會自行測試自己的能力和行事熟練的程度,然後依自己能力的程度而做自己該做的事。他不會企圖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但也不會逃避任何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另一方面,他的目標是要完成崇高的理想和履行人類在世界上所負的重大的責任。他不是機械性的視自己為人類機器中的一顆齒輪,而是試著去了解他此生之任務,看到他每日瑣碎工作之後之意義。努力不懈的,希望能更圓滿的履行他的任務。(找到自己的能力、責任,努力行之)

第七項是努力的在生命中儘量學習一切。學生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學生在生命中吸取有價值經驗的機會。每一件他做錯了或做得不完美的事情,都是刺激他未來會做得更好的力量。當別人做事時他也以同樣的心情和眼光從中學習。他試著吸取豐富的經驗,並從經驗中學習,記取前車之鑑。在做任何事情或做決定時,他也會重新回顧以往的經驗幫助他做決定。(盡量學習、吸取經驗)

最後,第八項是學生要定期的往內心觀照,自我反省並依此重新確立生活的基本規則。也就是依他所知,權衡責任。反映於他的生活及目標中。(審查所行,一切如法)

以上所有的心性修持在前面章節中都已經提過,此處只是重新複習它們,將它們與16瓣蓮花的修持互相關聯起來。依法修持便會令蓮花更趨完美。因為這些修持與天眼的開發息息相關。學生的心念與言語若與外界愈和諧共存,16瓣蓮花的能力就會愈快的開發完全。任何人的心念與言語若與真知相違背,他就是在毀壞自己的16瓣蓮花之根苗。真、正、誠的心念,言語乃是這種能力的創造力,反之,虛偽欺騙與不誠則是毀壞力。不過,學生一定要了解,一切的真知正見一定要相應於真正的善行才有用,僅僅只有良好的企圖是沒有用的。如果我說了或做了任何在實象上為惡行的事,我就等於是在毀壞我的靈性器官,雖然我相信我的意圖動機是良善的。這種情形就好像小孩子摸燭火還是一樣會被燒傷,雖然他的這種行為是出於無知。

若依照以上對心念行為的規範訓練我們的靈魂,16瓣蓮花便會發散出亮麗的光芒並且隨之轉動。不過在此處一定要指出,惟有在靈魂的訓練已經超越某種程度之後,神通力才會顯現。只要學生對以上所說的約束自己生活的修持方法還會覺得厭煩之前,神通力是不會顯現的。如果他需要特別注意才能合於規範,那就表示他還未適合於擁有這些特殊能力。惟有在他已經將以上的規範完全融入他的生活,已經修持成為他的本性了之後,神通力才會漸顯。這些規範必需修到完全不需刻意努力,不需隨時小心觀照,提醒自己莫要偏離,也就是已經成為自然生活習慣了才算是圓滿。

更正琉璃光2003,2月超越生死門<之九>
P10 第5行 他們經驗 --> 他由經驗
P10 第10行 許多人卻會 --> 許多人都會
P11 第22行 對我而言是不夠的 --> 對我而言不夠好
P12 第22行 了悟到他的想與愛 --> 了悟到他的想與受
P12 第44行 他不敢強迫 --> 他不應強迫
P14 第40行 活潑「如此不動」的本性--> 活潑「如如不動」的本性
P14 第48行 面對人類的愛--> 而對人類的愛
P15 第4行 促進所生命 --> 促進新生命
P15 第6行 世間所造成的一切惡行 -->世間所造作的一切惡行
P15 第15行 只有在看了不圓滿 --> 只有在有了不圓滿
P16 第1行 清白的了解 --> 清明的了解
P16 第46行 靈性專業 --> 靈性事業

這朵蓮花也許可以用其他方法來修。但真正的靈性科學不會接受那些方法,因為它們會傷害肉體的健康而且會泯滅道德心。那些方法也許會令人覺得比此處所說的方法容易。然而,此處所教的方法雖然需要較長的時間也較難修,但只會增強道德心而不會損害道德心,如此才能引領你修得真正的成果。

任何蓮花若修鍊成不健全的形狀,就算你修得了一些天眼,它們不但是會導致幻覺及幻夢式的觀念,而且是不穩定,錯誤百出的天眼。那樣的成長可能會令一個本來個性良好的人變成膽小、忌妒、虛榮、傲慢與任性。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明,這朵十六瓣蓮花中的八瓣在久遠以前已經長成,在內修過程中它們會再度顯現,所以修持上學生是完全專注努力修剩下未修成的八瓣。錯誤的訓練可能會很容易造成只有那久遠以前發展完成的八瓣再度出現。特別是如果在訓練中沒有注意到訓練邏輯性、理性的思考就一定會發生這樣的偏差。學生要訓練自己成為一個理性、有清明思考能力的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生要練習非常清晰的言語表達演講能力。人們通常在有一些預知能力後會傾向於喜歡滔滔不絕的講這些事情,於是妨礙了他們修持,令進度減緩。學生要注意這一方面,講得愈少愈好。只有修持到某種清明度的人才應該講這一方面的事情。在修持有感應的初期,學生通常覺得奇怪,為什麼老師對他的感應沒有什麼興趣。其實最好就是學生完全不提感應,只向老師講他們是否能圓滿遵照指示做各種功課。因為老師自有許多方法評估學生的進度,並不需要學生的報告。一般而言,這些學生執持自我意見的看法和報告,會讓那應該保持柔軟滑順八瓣蓮花變得有點硬。

下面這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應該可以說明這一點。假設我聽到一條新聞然後心中馬上就升起一個意見,並做了論斷。不久之後,我又得到一些相關的新聞與前面所得那條新聞內容不甚符合。於是我不得不收回,剛才我對那條新聞所下的論斷。這樣的情形對那十六瓣蓮花有很不好的影響。如果我最初就不對新聞下論斷。在心念、在言語上都完全平靜的不下論斷,直到我有足夠的資訊,明瞭一切情形後再下論斷。這樣的心態對十六瓣喉輪的修鍊便會有很好的影響。學生的個性便會漸漸成為對任何事情,若有批評判斷,都是小心謹慎的觀察,形成意見後才宣告論斷的。在如此訓練之下,他對任何事的印象與體驗感受的程度都會大大增加。他會讓這些事自然發生,如此便能儘量的搜集最多的資訊,以便往後需要他提出意見時能派上用場。這朵十六瓣蓮花在這方面若修得好,便是藍紅色和偏紅的粉紅色,否則便會成為深紅帶橘色。︵學生也許會看出,以上提到的修持方法,與佛陀所教予弟子的「道」︵編註:類似佛陀所說的八正道︶有所相同。我們在這兒當然不是要教佛法,而是這些修持的注意事項在靈性科學上而言乃是「本來如此」。這些修法或注意事項與佛陀所教法有所相應相同,可以說是更可見其真實性︶

在心附近那十二瓣的心輪,其發展過程也十分類似喉輪。半數的花瓣在久遠前就已存在,所以這舊有的六瓣也不需要修,當學生修那另外六瓣時,這舊有的六瓣就會出現並隨之旋轉。同樣的,在此他也是要學如何的在意識上控制、引導內心的行為走向正確的道路。

學生在此處必需清楚的了解,不同的靈魂器官有不同的能力,接收不同的訊息。

喉輪是接收形象、其他生命的心念和想法以及管理自然現象的法則,經由喉輪以變動不停充滿生命的形象顯現出來。在這一方面的能力已經修鍊成熟的天眼可以描述每一種想法,每一個自然定律所顯現出來的特定形象。例如,一個有復仇心的想法會顯現出像箭一樣的尖叉的形狀。而溫柔仁慈的想法則顯現出像花開的形狀等等。清楚明白有意義的想法是有規則對稱的形狀,而困惑不清的想法的外形則是波浪狀的。

心輪則接收著完全不同的信息。心輪所接收的感受可以是像冷與暖。有此能力的天眼會感受到喉輪所見到的形象中流出一種冷或暖的感覺。例如對一個溫柔的想法,心輪尚未開發的天眼便只能見到形象而感受不到所謂靈魂的暖氣從形象中散發出來。當然,要注意到在內修中,一個人所有的靈性器官都會共同成長。以上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各個靈性器官有不同的能力而假設的一個例子。這十二瓣的心輪若發展完成,便會對自然界的運作有更深層的了解。所有生長發展中的情形都會散發出靈魂的暖性。而消損,毀滅中的情形則會散發出冷的感受。

增進心輪感受的修持法如下:

第一是學生要努力控制心念的順序。︵1.控制心念︶內歛的控制自己心念的順序,可以促進心輪的發展。︵就像培養自己的心念,一定要有意義而且與實相相符,便可以促進喉輪的發展。︶ 隨機而起,毫無邏輯理性順序,如鬼火般亂射亂跳的心念,會毀壞心輪的形狀。愈是全然邏輯,念念相續就愈適合心輪正確形狀的成長。若學生聽到不合邏輯的想法,他要立刻令正確的想法由心中升起。不過,他不應該為了修持就毫無愛心的,由一個可能是不合邏輯的環境中退出。他也不應該覺得自己,一定要去更正所有在他周圍出現的不合邏輯的想法。他應該靜靜的調適所有灌注於他的想法,令它們合於邏輯,有所意義。同時對他自己的心念,他也應該用同樣的方法來處理。

第二項要求是他的行為也要有同樣邏輯性的品質。︵2.控制行為︶同樣的,全然不和諧的行為也會傷害心輪這朵蓮花。當學生付諸行動時,他一定要看到一項行動與它次一項行動之間有著邏輯性的順序。因為如果他每天都有不同的意圖,他將永遠發展不出心輪的能力。

第三項要求是培養堅韌的持久力。︵3.毅力︶只要他設定了正確的目標,任何情形都不會令他改變方向。對他而言,任何障礙都不是放棄目標的理由,而是一項需要被征服的挑戰。

第四項要求是對人、對動物以及對環境狀況的忍耐與寬容心。︵4.容忍心︶學生不要對所有不完美的、不好的、或是邪惡的事物做多餘的批判,只要試著去了解,他所注意到的每一件事。就像太陽不分善惡的送出它的陽光,學生也不會拒絕對造作惡業的人,生出智慧的同情心。如果有任何麻煩或不幸降臨到他的身上,他也不會批評或咒罵,而會接受這已不可避免的事實,並盡心全力的扭轉情勢。他也不會只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他人的意見,而會將自己置於他人角度來審視一切意見。

第五項要求是以平等無私的心對待生命中的一切。︵5.平等無私心︶在這兒我們要講的是對生命的信心與信任。學生以信任心面對他所遭遇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讓他︵它︶們啟發他,因啟發而產生行動。在聽到一件事時,他絕對不會對自己說:﹁我不相信有這種事,這與我所知的互相矛盾﹂,他隨時都準備好要測試訂正他的觀點與意見。他也準備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遭遇,他相信承擔這些遭遇對他的修行必有助益。他的本性中於是不再有膽小怯懦與懷疑。他對他願意承擔一切的心念所產生的力量,有著全然的信心。千萬的挫折也不會動搖他的信心,這就是 「力能移山的信心。」

第六項要求是修鍊內在平靜的心。︵6.平靜不動心︶學生努力練習平靜的面對一切喜樂與哀愁。修持到不會再隨著外在的境界大喜或大悲。於是面對的不論是不幸、危機、幸運或發達,他都能以平靜的心態淡然處之。

此處所討論的「六項特質」,乃是啟蒙師侯選人要努力修鍊的特質。我們討論的意圖在於,將這些特質與十二瓣心輪的修鍊相連起來。如同喉輪,也有一些方法能較快的修出心輪,但是完美的輪形決定於你是否能修成以上特質。不依法修行,輪形便會怪異不對稱。就算修得一切天眼,恐怕會傾向於邪惡,變得無耐心、膽小、對週遭一切常持異議。例如,他有可能受到他人情緒感染而躲避或仇恨他人。也有可能嚴重到因為他修成冷漠的內心,於是完全無法聆聽︵或堅持反對︶相反的意見。

此輪的修行,若以上特質都已滿足而某些其他戒律亦持成,也有一些只能口傳的方法可以加速修行的進度。不過,無論如何,以上的方法乃是正規的內修方法,而且以上所說的對身心的規範,不論對修或不修的人都同樣有益。因為,不論快慢它們都會對那靈魂的器官有所影響。對於內修的學生而言,這些規範乃是不可或缺的。若欲修而不守規範、不修這些特質,則他將會持著不完整的器官進入高等靈界。於是,他接收到的將不是真象而是幻象或假象。他也會有一些天眼,但卻是比沒天眼時還要糟糕的「被假象欺騙的犧牲者」。在此以前,他至少老老實實的立足於物質界,現在他超越了物質界,但是因為在靈界沒有穩固的立足點,於是困惑從之而生。他也許會完全無法分辨錯象與真象,於是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也因為如此,「耐心」在修持中是必要的特質。一定要記住,內修要進步一定要全心願意努力將蓮花的花形修正。這些花開時若花形不正,便不會是神通而是小鬼通。內修所教的方法可以令蓮花開放,但花形端正與否,則決定於以上對生活規範的修持。

10瓣胃輪的修持所需要的則是訓練出一顆特別細密的心。因為現在要學的是如何全然覺知的用意識控制統領外界所傳來的所有的感官印象︵要能控制客塵對自己的影響︶。

這一點在神通力發展的初期是特別重要的。因為這是唯一能夠避免自以為是的幻覺、幻象或假像的方法。

一般而言,人們都不自覺是那些因素控制了他們的想法。或是突然現起的的靈感及過去的記憶來自何處。

讓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某人坐火車旅行,他的心念正忙著想某件事情。忽然間,他的心念岔開了,他回憶起數年前的一件事,與目前的思緒混在一塊。他沒注意到當他看窗外時,他看到一個人,長得很像與那件往事有密切關係的一個人。於是,他未覺知到他所見的,而只覺知到了因他所見而產生的效應和結果。因此,他便自認為那件往事的憶起乃是自行發生的。

在生活中有多少的事情是這樣發生的 ﹗生活中有多大部分事情都是這樣由我們聽到、學到,但卻無法確知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某人無法忍受某種顏色。他無法覺知到這是因為多年以前在學校時,常找他麻煩的一位老師常穿著這種顏色的外套。無數的幻覺就是起於這一類的相關事件。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的在我們的靈魂中留下了印象。但我們的意識卻未能覺知到。於是,它們全被留在意識力的門外。

以下是一件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某人向你讀出報紙上一位名人逝世的消息,他並宣稱他昨天就有預感,並說這個預感並不是來自他聽到或看到的事情。確實沒錯,對他而言,這個名人會過世的念頭,在昨天發生的時候,看起來是自行發生的。但有一件事他未注意到,昨天在他生起這個念頭的兩三小時之前,他到朋友的住處,不經意的瞄到桌上的報紙,報導那位名人得了重病的消息;雖然他沒有真正的去讀那份報紙,於是他未覺知到他由外界所得到的印象,也未覺知到他是由這個印象才產生出他所謂的「預知」。

這件事是要說明,在這些相關事件中,會產生多少的幻象與假相。任何想要發展10瓣胃輪的人,一定要將這個假相之源圍堵起來。胃輪可以感知其他靈魂內隱藏的特質。但是唯有你修煉到能夠完全斷絕以上所說的假相之源時,才能感知真相。因此學生必須訓練到能夠完全控制統領一切外來的印象。也就是,訓練到能夠完全不為外在的境界所動;除非這個境界中有他想要接收的印象。唯有在修得強大的內心力量之後,才能做到這一點。經由努力的控制意志力,他於是能夠對境界有取捨的能力。若有他不想見到的東西,則這樣東西對他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在這一方面用的心力越多,得到的成就就越大。學生一定要避免機械性地聽或無意識地看。就好像有一個內部的盔甲,保護他抵抗所有無意識的印象。

在念頭的控制上,他也要特別下功夫。他努力於令自己僅會生起在他意識上願意生起的念頭,他拒絕那些隨意生起的念頭,並且他不會將這一個念頭將與下一個念頭相連起來︵念起不隨︶,除非他已經知道下一個念頭的緣起是甚麼。

他還會更深入的修持,例如,如果他很討厭某件事情,他會面對它,努力地找出他討厭的真正的原因。這樣的修持,那些無意識影響他靈魂的東西,會越來越少。唯有如此嚴格的規範自己,那10瓣蓮花才能修成正確的形狀。學生一定要修成全心專注的內在生命,他一定要與他不想或不該注意的事情保持距離。如果這種嚴格自我規範與內修中的靜慮共同修持,胃輪便會成正確的形狀。於是天眼所見的形狀與暖意,因為胃輪修成,現在又加上了光與顏色。他從此能見到其他有情生命的光、天分與特長,還有自然界隱藏的力量與特質。圍繞著他的一切都會展現出它們的靈性特質。修持到這一個層次時,有一件事要特別注意。那就是無意識的記憶︵似乎沒有來源的念頭︶在此時會特別活躍。因為在你的心不為外在感官境界所動之後,內在的思緒念頭就會開始亂竄;除非你有全心的專注力。若非如此,則大部分人都會有神通了。因為任何感官︵包括念頭︶的境界,都是會令神通力麻痺的。

更難修的是那居於身體中央的,6瓣的臍輪。因為這一輪唯有在能夠完全用意識控制個性之後才能做到。也就是他的身體靈魂和靈性︵或身、心、靈body, soul and spirit︶在此時已經成為一個完全和諧運作的整體。

換句話說就是身體的功能及靈魂在情緒與感情方面的傾向,還有由靈性所生的念頭和想法,都要調諧成完美合一的整體。他的身體煉得足夠純淨與高尚,以致於所有器官的悸動都是完全為靈性與靈魂服務。而靈魂則修到完全不會受到身體違反純淨與高尚心念的情緒或欲望所驅使。也可以說已經修到靈性不需要像奴隸監視者一樣用各種戒律來管理靈魂,而靈魂則修到本來就傾向於遵循這些戒律。學生一定要修到執行他的責任是完全出自於內心的愛,而不是被強迫的。他的責任就是要修得一個自在的靈魂,能夠維持身體與靈性之間的和諧狀態。他一定要在這一方面力求完美,直到不會再受到感官的影響。也就是感官修到足夠純淨,而不會再為了貪求享受而將他往下拉的境界。他要修到不再需要管制他的情緒或慾望,也就是修到一切慾望都是純潔高尚的慾望︵從心所欲不踰矩︶。只要你還需要自我懲戒,在內修上能超昇的層次便是有限的。因為受到限制才產生的美德是完全無益的。只要你還有慾望與渴求的種子,不論這種渴望是來自身體或是靈魂,它們都會影響我們的內修。若只是你讓慾望升起,再努力不去滿足渴望是沒有用的。例如,你為了自我淨化而避免某些刺激品,這種禁絕的方式,唯有在身體不會覺得難過的情況之下才有用。若非如此,這只是証明了身體仍然需要這種刺激品。在這種情況之下,也許你應該等下一生,等有一個更純淨的身體時,再繼續修。對自己完全做不到的事情而言,暫時不修,以避免痛苦的掙扎,並在其他方面努力求進步,也許是比較聰明的抉擇。

這6瓣蓮花的臍輪在發展完成時,就能夠與顯現於靈魂界︵或稱為星芒界︶的高等靈界生命交流。不過我們並不建議學生發展這朵蓮花,除非他在內修上已經十分進步,可以超升到更高的境界。進入靈界一定要與蓮花的發展共同進行,否則學生就會落入各種錯誤與迷惑中。他確實可以看到靈界的東西,但是他卻無法判斷他看到的是什麼。6瓣蓮花的修持確實有一些功能,可以保護我們避免迷惑。因為如果一個人的感官情緒和念頭︵也就是身體靈魂和靈性︶都已經完全和諧工作時,便不會產生迷惑。但是我們還需要更強的保護,因為在6瓣蓮花發展的同時,看不見的生命會在我們的靈性前現身。這些生命與以往我們用感官所知的生命是完全不同的。6瓣蓮花並沒有辦法在這一方面保護我們,我們還需要更高層的靈性器官才能保護我們。讓我們先來看看人類靈體︵soul body︶的結構再來討論這一點。

我們用前述的方法對靈體所做的修持讓我們能夠見到靈界。但是如果我們想在靈界中自在的運作,我們就得繼續的修持 ;只有蓮花的轉動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練到能夠在意識上調節控制靈性器官的運作,否則我們就會成為靈界隱藏力量的玩物。

要避免這一點,我們就得學到如何聆聽靈界內文︵inner word︶的能力。此時就不只是靈體的修持,而牽涉到了生命體︵氣體etheric body︶的修持。

生命體是圍繞於人類身體外一層稀薄的氣狀體。有天眼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意識力令自己見不到肉體,只見到生命體。這是更高層次的專注力修持。就像一般人有時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樣。生命體的大小和形狀與肉體類似,它有著非常纖密細膩的結構。而靈體則是更大的一層,圍繞著肉體和生命體。

生命體的本色,與彩虹的七種顏色完全不同。看得到這個顏色的人,也許會說它的顏色有點像剛開的桃花的顏色。因為靈體會不斷的詮釋生命體,所以生命體會不斷的變動。如果我們想只看到生命體,我們可以用以上所說專注力的方法,分別觀察生命體與靈體。

生命體中的分子,是不斷在移動的。無數的氣流,不斷的向各方移動。這些氣流不斷的調節、維護著我們的生命。有生命的個體,包括動物與植物,都有這樣的生命體。這些氣流,一般而言,是不受人類的意志力和意識的控制的。就像心臟與胃的運作也不是由我們決定的。但是當我們開始做超越感官能力的修行時,就改變了這個情形。所以我們可以說修行到某一個層次時,所要修的就是要將意識可以產生、控制的氣流,加入生命體的氣流中。

內修走到此處,當蓮花開始轉動時,學生已經相當有成就。他已經在生命體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氣流。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在心臟部位形成一個中心,由此中心處散發出各種顏色和形狀的氣流。這個中心不只是一個點,這是個非常複雜的結構,一個非常神妙的器官。它閃閃發光,發出各種顏色和對稱的形狀,也可以快速的做各種變化。形狀與顏色從這個器官,散發至身體的各部分。並超越身體到達星芒體,完全的涵蓋、穿越、照耀星芒體。

最重要的氣流,流向所有的蓮花,穿越每一片花瓣,並調節它們的轉動。然後再由花瓣尖端流出後消失。一個人修持的層次越高,他從此處所散發出的光芒範圍也越遠。

十二瓣的心輪與這個鄰近心臟部位中心的器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為氣流穿過心輪,往上穿過十六瓣的喉輪與眉輪,往下則穿過八瓣、六瓣︵臍輪︶和四瓣的蓮花輪。

因為如此,我們對十二瓣心輪的修持要特別的小心。因為心輪若不完美,會造成整個氣流形成不規則的結構。由此也可看出內修精微細密的本質,必須要有精確的方法,才能修得正確的結果。而毫無疑問的,也唯有那些已經完全經歷過所有修法,並且知道這些修法會產生何種結果的人,才能夠教導別人這些超感知能力的修法。如果學生遵循這些修法,他便能夠令生命體的氣流與他所屬的這個世界的進化方向與自然法則和諧共流。因此這些修法乃是反映了宇宙進化的大原則,它們包括了以前所提到的禪定及專注力的修法,如果正確的修持,就會得到以上所描述的結果。學生一定要不時的令這些修法發散潤澤他的靈魂,讓他的內在全然的充滿著這些修法。一個簡單的開始就是令心識的邏輯活動更為深入︵不浮於表面受外界影響︶以及生起內在強化的念頭。於是念頭便能獨立自主,不受感官印象與經驗的影響。念頭專注於一點,完全受心識的控制。如此就會為生命體的氣流造出一個初步的中心點。此時這個中心點尚未到達心臟部位,而是在頭部。天眼通可以見到這一點乃是所有氣流的出發點。內修若要成功,一定要先創造出這個中心點。如果這個中心點先在心臟部位形成,則這位修成的天眼通毫無疑問的也能見到高等靈界,但他則無法真正的了解他所見到的高等靈界與感官世界之間的關係。以目前人類進化的階段而言,先在頭部形成氣流中心的修法乃是必須的、無條件的要求。天眼通不要修成了幻夢通,他必須老老實實的立足於地球上。

這個位於頭部的中心,一旦定型,經過更深入的專注力的修持,就會漸漸移到喉嚨的部位。爾後生命體的氣流便會由這個中心照亮修行者的星芒體。

經由持續的修行,學生便能夠自行決定他的生命體的位置。在此以前,生命體的位置乃是由肉體傳來的力量所決定。經由更深入的修持,學生便能夠任意轉動他的生命體。這項能力乃是由位於兩眼之間有著兩瓣蓮花的眉輪所生出的沿著兩手流動的氣流所決定。其先決條件就是由喉部所傳出的氣流要是圓形,一部分的氣流流向眉輪,再由眉輪沿著雙手形成波狀的氣流。若再深入的修持,這些氣流就會形成更微細的網,籠罩著整個生命體。在此以前,生命體完全對外開放,所以由宇宙生命之海所傳來的氣流,能夠自由地出入。而從現在開始,這些氣流必須經過這一層網狀的薄膜,於是修行者便能夠感覺到這些外在的氣流;也就是他可以感受到宇宙生命的氣流了。

修持到這個地步,就是將整個氣流的中心移到心臟的部位的時候了。此處再度強調,這也是由堅毅持續的修持專注力及禪定力︵meditation︶ 才能得到的結果。同時這也是學生會得到了解靈界內文的能力的時候了。於是對學生而言,一切的事物都有了新的意義。就好像萬物在最深層都有著靈性的聲音,向修行者述說著它們的本性。也就是以上所說的那些氣流,讓我們接觸到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生命的本質。從此他便能與宇宙環境的生命產生交流,並讓它在自己的氣輪流動中產生反響。

此處,我們已經穿越了靈性世界的大門。如果學生修行至此,他便會對古來所有偉大的靈性導師們所教的一切有了新的了解。例如,佛陀︵Buddha︶的說法和基督教的福音書︵Gospels︶ 都會對他產生新的影響。他能從中感受到以前從未夢想過的大樂。因為他們的法音都隨順著他自己修持所得來的氣流與韻律。現在他終於了解到,佛陀與福音書的作者並不是宣說他們自己的證悟,而是宣說流入他們心中萬象的本質。根據以上所說的內容,在這兒我們必須特別指出一項事實,那就是以目前人類進化的層次,對許多人而言,佛所說法也許有許多難懂的地方。但是對內修的學生而言,他會很歡喜的讓他內在的感受倘佯於這些法音之中,因為它們與生命體中氣流的流動相應相和。他用全然內心的寧靜,將自己完全交給法音,便會在生命體的氣流中創造出一種和諧的流動;因為這些流動乃是相應於宇宙的韻律,這些韻律會來回重複的振盪,學生於是在聆聽著佛陀的智慧的同時,將他的生命與宇宙之秘合而為一。

在內修的訓練中,在證得高等靈界的知識之前,有所謂的前行準備階段。學生必須在這個階段,修成所謂的四大特性︵four attributes︶: ︵一︶有能力能夠用思考分辨實相與表相︵事實與外表的意見,亦即主人與客塵︶。︵二︶能夠用內心內在正確的分辨出實相與表相。︵三︶能夠徹底的融入六項心輪的修法︵控制心念、控制行為、毅力、容忍心、平等無私的信心、平靜不動心︶︵四︶真正的喜愛追求心性的解脫與自在︵inner freedom︶。

學生要注意到,僅是智識上的了解這四大特性是沒有用的。這四大特性需要完全的融入了靈魂之中,成為內在的習慣了才有用。例如。讓我們考慮第一項特性,學生一定要訓練到能夠自然習慣的分辨他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那些是無關緊要的,那些是真正重要的而且是事情的本質。他唯有努力的在觀外界客塵的起伏中,平靜有耐心的不斷的練習,才能夠成功。到最後,他會很自然的分辨出真相與本質。而不會再像過去一樣,他僅看到了表象,執著於幻化無常的客塵。於是﹁凡無常者,皆是虛妄﹂︵出自歌德Goethe所著的浮士德 Faust︶ 徹底無疑的融入了他的靈魂的本性之中。那剩下的三項特性,我們也有同樣修持程度的要求。

這四大特性事實上會轉化人類微密細膩的生命體。

第一特性:﹁有能力能夠用思考分辨實相與表相﹂,會幫助形成頭部氣流中心,並準備好喉部氣流中心。而氣流中心的發展,當然有賴於前面所說對專注力的修持。我們可以說專注力令氣流中心成長,四大特性則令氣流中心完成結果。

一旦喉部的中心準備完成,對生命體自由的控制,以及形成一個包容的網路,乃是來自於對第二特性:﹁能夠用內心內在正確的分辨出實相與表相﹂的修持。如果學生有分辨的能力,他便能夠漸漸地感受到高等靈界的各種事實。但他一定不能認為,他只需要去做那些我們用智識來評判比較重要的修持。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瑣碎的行為,在大宇宙中都有它們的重要性,問題只在於你是否覺知到它們的重要性。也就是你對每日生活的細節,也要有分辨的能力,不要低估了它們的重要性。

而第三特性:﹁對於心輪六項美德的修持﹂有助心輪的發展,因為我們已經講過,心輪的位置,必須是生命體氣流中心所在位置最後的目標。

第四特性:﹁渴望解脫自在﹂,能夠令在心臟部位的生命體氣流中心開花結果。這項特性一旦成為內在的習慣,修行者便不會再受到個人的、小我的個性所干擾。於是他從中得到解脫。他不會再用個人的、私利的角度來看任何事情。以往束縛他的這個小我的界限從此消失。他把自己完全獻給了靈性世界的秘藏,他破除了我執,這就是解脫。因為這些束縛,限制了修行者,只能以個人的角度來面對所有的眾生與所有的事情。學生就是要修到讓自己能夠從這種僅以個人觀點處事的情形中脫離出來,得到解脫與自在。

由以上所說的內容,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內修中所指出的修持方法,會對人類最深層的本性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可以見到有關這一類的指示,在考慮了靈性世界的宇宙進化論中,以各種不同的面目出現。那些偉大的宇宙進化論的創造者,可不是本著一點模糊的感覺就提出了他們的教法,他們都有極佳的理由提出他們的教法,因為他們都是偉大的啟蒙師。他們依著他們所知,提出了這一系列有關道德修持的法門。他們知道這些法門會如何的影響人類善良的本性,並且希望他們的追隨者能夠逐漸的修持圓滿這些善良的本性。在生活中依著這些偉大宇宙進化論的法門修持,就等於在修證個人在靈性上的圓滿階段。唯有如此修,一個人才會修成為這個世界以及人類服務的忠僕。﹁自我圓滿﹂絕對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找尋自己﹂。因為不圓滿的人,便不會是一個圓滿的為世界、為人類服務的忠僕。因為人愈圓滿,就愈能夠圓滿的為這個世界服務。﹁如果玫瑰花能莊嚴自己,它也能莊嚴花園﹂。

這些偉大的宇宙進化論的創造者,乃是偉大的啟蒙師。他們的教法流入人的靈魂,因此也流入全人類的生命,全世界於是向前行進。他們乃是以清明的意識,提升著人類進化的過程。如果我們能記住,這些教法乃是來自對人類本性最深層的認識,我們就能夠了解這些教法的意義。這些偉大的啟蒙師們,了解這一切,他們因著他們的認知,塑造著人類理想的未來。而當人類提昇自己,便也能在修行中,提昇到與這些偉大的導師們一樣的程度。

在學生的生命體已經修到以上所說的情形時,一個全新的生命於是在學生之前展開。在他的修行之路中,在適切的時間,他必須修得開光的境界︵除了形體還可以感受到光與色︶,讓他能適應這個新的生命。例如,那十六瓣的喉輪,讓他可以見到高等靈界的靈性生命的形體,他現在必須學會觀察不同的外物和生命會如何影響這些形體。首先,他必須注意到他的念頭與感受會影響某些形體,但對其他的形體則僅會有極少的影響或無影響。有一種形體會立即改變形狀,如果觀察者在看到時向自己說﹁那個很美﹂,然後在觀察中,他又改變了這個想法,說﹁那個很有用﹂。一般而言,礦物或人造物的形體比較容易受到觀察者的念頭與感受的影響。植物的形體則較不容易受到影響,動物的形體所受到的影響更少。這些形體也十分的活躍,但是它們的運動只有少部分是受到人類心念和感受的影響。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說它們並不是因為受到人類心念和感受的影響所生的。在這個世界中還有一類的形體,是完全不受人類的影響的。學生可以認為這一類的形體既非礦物,亦非人造物,也不是從植物或動物所生。要完全的瞭解這整個情形,他必須先研究那些由人類的感受、直覺以及激情所生的形體。他會發現這些形體會受到他的心念與感受的影響,雖然也許只有很少的影響。不過在這世界裏,就是有些形體,可以說完全見不到人類的感受對它們的影響;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學生也許完全無法看出其間的差別。他只能從觀察自己下手,才能發現它們的本質。然後他會學到,那一些形體是他自己所生的,因為他的意願、他的期望等等都在這些形體中表現出來。他心中的一個直覺、一項渴望或一個企圖等等,都會在這些的形體中展現。他的本性於是在這個形體的世界中表露無遺。於是他見到一個人會影響著這個世界中所有的形體,所有不是由他所造成的形體。而原先由他自己所造出的形體,當造出以後,他便無法再控制它們了。其原則就是,在這個高等世界中,人們內在的直覺、渴望以及想法,都會以外在的特定的形體展示出來,就好像不屬於自己的外在的生命或物體。所以,以高等靈界的認知而言,內在的世界會以外在的世界的形態顯現出來。在高等靈界中,人的內心會以鏡像的方式面對他自己;就像在實體的世界中,他的周邊圍繞著鏡子,他可以從鏡中觀察自己的身體。修行發展到此處,學生已經可以從受到他個人小我限制的假象中解脫出來。現在,他可以觀察內在的自己,就好像觀察外在的世界,就好像以往他觀察著影響著他的感官的一切外物。於是,他漸漸學到如何面對自己,就好像以往他面對著他周遭的芸芸眾生。

如果學生沒有充分準備了解靈界的本質就見到靈界,則當他見到自己的靈魂以實體形象的方式出現時,就會覺得進入謎團一般難解。在此處,他見到自己的渴望與情慾,以動物的形象出現在自己面前,偶爾也會以人的形象出現。這些動物的形象與實體世界的動物有一些類似,但並不完全相同。未仔細觀察的人,通常會認為它們與世間的動物相同。而在此時,當你進入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必須要有一種全新的判斷方式。其一就是你內在的本性會以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其二就是它們會以鏡中倒影的方式出現。例如,當你見聞到一個數字的時候,必須將它反過來詮釋。所以二六五實際上是五六二,就像鏡中的影子一樣。而一個球體出現時,你看到的感覺就像是你從球體的中心向外看。於是你必須將這種內在見聞的感受,正確的詮釋出來。靈魂的本質也同樣的以鏡中影的方式展現出來。一個對外在的物件產生的願望,看起來就像是有一個形體移動向那個發願的人。較低層次的人類情慾和願望,也有可能以動物的形象或類似的形狀繞在那個人的身上。雖然實際上這些情慾是向外射出的,它們希望在外在的世界中求得滿足。但是這種向外的情慾,在鏡中看起來卻像是攻擊著發出情慾的人。

如果學生在進入高等靈界之前,他已經平靜且誠心的自我觀察,明瞭了自己的本性和缺點。那麼,在他進入靈界的時候,當他見到自己的本性以鏡中倒影的方式出現時,他就能夠有勇氣與力量正確的面對自己的形象。而那些沒有以這種方式自我試煉的人,對自己的本性不夠了解,當他們見到這些本性所現的鏡影時,他們就會認為這些鏡影是外來的怪物。或者他們也有可能無法忍受這些影像而被嚇到,認為這些都是無用的幻境並認為以往所做的都是無用的修持。不論是哪一種情形,因為他在內修上過早進入靈界,反而徹底破壞了他以往的修持。

所以在學生進入高等靈界前,一定要先體會自己靈性的本質。因為我們自己其實最了解自己的精神靈性。如果在物質世界已經徹底了解自己的本性,那麼,當他在高等靈界見到了自己的本性的鏡像時,便能夠互相比較。他可以由物質界的已知,了解高等靈界的未知。也就是他在進入靈界之時,有相當穩定的立足點。否則的話不論你見到多少靈界生命,你都無法了解他們的本質與特性。便會覺得幻遊虛空,無所立足。因此我們要一再重複地強調,一定要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本性,才能安全的進入靈界。

於是學生在進入靈界時,見到靈界的影像。而這些影像的真相,乃是在於學生的內在。學生修行至此,應該已經明白,不會再想見到更真實的境界或是認為這些影像與自己的修持相應。在這個新的世界之中,他會有所發現。他那低層次的自己,以鏡中影的方式出現。但是在鏡中影內,他也會見到他高層次的自己的真相。在這些低層次本性的鏡像中,他能夠見到他的靈性意識本體。由靈性意識本體線延至其他所有高等靈界的真相。

此時就是需要二瓣的眉輪或天目輪的時候了。如果它現在開始旋轉,學生就會發現他能夠用高等靈性意識體與其他的高等靈界生命接觸。學生能夠很明白的感受到眉輪中的氣流流向高等靈界。就好像有了光可以見到物體,這些氣流令高等靈界的靈性生命顯現出來。當然,是經由學習和修持靈性科學,學生才能夠啟動眉輪並控制其氣流。

在這個修行階段,良好的判斷力以及清明的邏輯思考力特別重要,居於領導的地位。那至今沈睡的高等層次的自我於是誕生;好像由胞胎中出生般的,進入了有意識的狀態。這並不是一種象徵性的出生,而是真的在靈界出生。既然出生,那高層次的自我,一定要有必要的器官才能夠活下去。就相當於,在世間出生的嬰孩,大自然的法則要賦予他眼耳等器官他才能生存。同樣的,自修的法則,也必須賦予的高層次的自我必要的器官它才能生存。管理著高等靈界器官發展的法則,就是物質界中的理智與道德。靈性的自我在肉體的自我中成長,就好像孩子在母親的子宮中漸漸的成熟。孩子的健康依賴著控制著母親子宮的自然法則,靈體健康的成長則是依賴於管理著物質生命的智識與理智的法則。如果肉體的自我,在物質界的思考及感受不健康,就不可能在靈界中生出健康的高等自我。自然而合理的生活,乃是所有正統靈修的基礎。就好像孩子在母親子宮內時,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法則生存。在出生之後,靠著感官生存。同樣的,人類的高等自我,在物質界內也是依據著靈界的法則而生存的。而就像孩子在胞胎內,經由微細的生命本能,吸取著他賴以生存的自然力。同樣的,在人們的高等自我出生以前,他也可以吸取靈界的力量。而高等自我必須如此做,才能夠在出生時以一個發展完成的生命進入人世。所以任何人如果這樣講就是錯的﹁除非我成為能見者,我無法接受任何靈性科學的教法。﹂因為如果沒有真正內在的實踐這些教法,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高等靈界知識。就好像孩子在妊娠期,拒絕接收從母親傳來的滋養。而說他要等到他自己能夠取得時,再來接受。也就像胞胎內的嬰兒般歡喜地接受傳來的滋養,同樣的,尚未成為能見者的人,也可以歡喜地接受靈性科學的教法中的真知。其實並不需要見到靈界,內心深處對真知的感受,以及清明良好的審核推理力,就可以讓我們洞見靈性科學教法的真實性。一定要先研究內修的知識,作為成為天眼通之前的準備工作。一個未經這個準備過程而成為天眼通的人,就好像一個孩子生下來有眼與耳,但沒有大腦。他會無助的生活在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之中。

修行到這個層次的內修學生,經由內在的經驗,他會證悟到以往他用對真知的感受以及智識推理力想要了解的東西。現在他可以直接的了解那高等的自我。他也了解到高等的自我是如何的與所有修行層次更高的靈性生命相連一氣。他現在可以見到的低層自我乃是生於高等靈界。也見到了高等的自我勝於低層自我乃在於高層自我生命的永恆性。他現在也分別得出那會毀壞的肉體與不會毀壞的本性。也就是說,他現在經由個人的所見,了解到了高等的自我投身於低等的肉身的法則。他現在也能夠明白的見到,他只是巨大靈界中的一個小零件,它的特性與命運乃是受到了這個關係的控制。他學到了去認識那控制著他生命的法則,也就是他的﹁業﹂。他也明白了那組成了他現在的生命的低層次的自我,只不過是那高層次的生命能夠取用的形體之一而已。他也明白,他可以用高層的自我來修低層的自我,以令自己更圓滿完美。他瞭解到,有人的修行已經到達了他尚未到達的層次。這些人的德行以及教法乃是來自高等靈界的啟發。因為這些知識的幫助,讓他得以見到高等靈界。他現在確切的知道了這些人類中所謂的啟蒙師的真實性。

於是,他以往的修持,讓他得到了以下的成果:他洞見到高層的自我; 洞見到高層自我投生低層生命的法則;洞見到了物質界的生命受到了與全靈界的關聯性,也就是業力所控制的法則; 最後就是他洞見到了偉大的啟蒙師們的真實存在性。

所以,修持至此層次的學生,以往的疑惑從此消失。以往由推理與思考所建立的信心,現在由無法動搖的真知與洞見所代替。各種宗教的聖禮和儀式,乃是對高等靈界生命和事件的一種外在的表達方式。只有尚未深入了解各偉大宗教的人,才無法了解認知到這樣一個事實。個人對於靈性真相的洞見,便自然說明了這些外在儀式的重要性。因此,對能見者而言,宗教儀式就是一種他與高等靈界合而為一的一種影像。

我們可以見到,修行至此階段,學生事實上已經修成一個新生命。現在他可以繼續成長,修持更高的能力,以及經由生命體的生命氣流,控制著更高的生命元素,修到不受肉體限制的更高的境界。

第七章

夢中生命之轉變

學生會發現夢境的轉變,暗示了他即將或已經修到前一章中所提到的修行層次。以往那迷惑又偶發的夢,現在似乎有了一個較為正規的角色。夢境開始有一種有意義的連續性,就好像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和思考一樣。他開始可以看出其中的法則、原因和結果。夢的內容似乎也有改變。至今以前,他只在夢中見到日常生活的回想,以及外在環境或生理狀況的一些變換過的印象。而現在他見到了一個以前未知的世界。在最初的時候,夢境的特性看起來並未改變,也就是夢與醒的時候的心識活動的差別,乃在於夢是以象徵性的方式表達出來。仔細觀察夢中生命的人,都可以看出這一項特性。例如,一個人也許會夢到他抓到一個很可怕的生物,而他覺得手很不舒服,他醒來發現他只是緊緊的抓住了毛毯的一角。也就是夢並沒有傳遞真相,只傳遞了一些象徵性的影像。有的人也許會夢到有人在追他,他很害怕地逃跑,醒來時發現原來是睡時的心悸。消化不良也會造成不安的夢。睡時周圍的環境,也許也會以象徵性的方式出現在夢中。時鐘的滴答聲,也許會在夢中出現軍隊隨著鼓聲前進。倒下來的椅子,也許偶爾會以槍聲的方式出現在夢中。已經修持到生命體有所變化的內修學生,他的有規律的夢仍然保持著這種象徵性的表達方式。但這些夢不會再是僅僅反應了周邊的環境或是他身體的狀況。這些夢將反映著另一個世界的影像。這些夢就是他初次體驗了醒時之外的意識。但我們並不會將這種體驗,當做任何對高等靈界的體驗。這些夢只能當作是暗示修成到了較高的層次。很快的,我們就會見到修行的成果。學生的夢不會再像以往一般,無法用智慧來指導。而會像醒時的印象與觀念一樣,可以用心識來控制和督導。於是,﹁夢﹂時與﹁醒﹂時意識的差別會越來越小。夢者在夢中也是醒著的。也就是說,他隨時都完全的控制著他所有的心識活動。在夢中,我們事實上是在感官以外的另一個世界。不過若是靈性器官尚未發展完成,我們對於夢便只能有如上所述的一些模糊的概念。它只能以感官能夠了解的方式顯示給我們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夢這個世界中,只看到一些類似日常生活中的影像。我們所感受到的,乃是我們的靈魂,將我們每日的經驗,以圖片的方式,畫入了造成夢境的物質之內。我們必須明白的了解,在我們每日有意識的生活之外,我們還在另外一個世界中,過著一種無意識的生命。我們將所有的攝受與想法雕刻入其中,但是這些刻痕只有在我們的蓮花輪修成之後才見得到。在每個人體內都有一些微弱的蓮花輪,我們在醒時,無法由他們接收到任何訊息是因為它們所產生印象過於淡薄。就好像我們在白晝無法見到星星,因為太陽光過於強烈。同樣的,我們無法感受到淡薄的靈界印象,因為感官的印象過於強烈。

在睡時,感官之門關閉了,其他的印象就開始迷迷糊糊地浮現。夢者便會覺知到另一世界中的經驗。但是這些經驗,在最初的時候,僅僅包含了一些我們連接於物質感官的心識活動刻入靈界的一些淡薄的影像。只有發展完成的蓮花,才能讓非物質界的印象也同樣的刻入夢中的世界。爾後,發展完成的生命體,便能讓我們完全了解這些非物質界所傳來的印象。

此時,便是我們在一個新的世界生命及活動的開始。在此時,內修的學生有兩個任務。首先,他必須要仔細的觀他在夢中所見的一切,如同醒時。如果做得到,其次,他就要在醒時同樣努力的觀︵靈界印象︶。他要訓練到他在物質界的印象之下,仍然不失去對靈界印象的注意力和接受力。要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到所有的印像。

當他有了這項能力之後他就會見到前一章所提到的那些影像,從此他便能夠見到靈界乃是一切物質界之因。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徹底的見到並了解高等自我。再下一個任務就是他要像以前一樣持續的成長,完全成為高等的自我。也就是說,真心的視高等的自我為真正的自己,並依著這高等的自我行一切事。他更清楚而強烈的明白,以前他稱為﹁我﹂的這個東西,其實只是高等自我的一個工具。他對這個低層的自我所持的態度,就像一般人對他的樂器或是交通工具所持的態度。雖然我們說 ﹁我旅行﹂但沒有人會把交通工具也當作自己的一部分。同樣的,當一個有內修的人說:﹁我走過這個門﹂,他事實上是想著:﹁我將我的身體帶過這個門。﹂不過,這一定要是一種自然的觀念,這樣他才不會腳根遠離物質世界,或故意疏離了物質界。如果學生要避免成為一種幻夢的能見者,他就不能用他的高層意識刻意的貧化他的生活。反而是要刻意的豐富他的生活經驗。就好像一個人,刻意的不用走路,而用坐火車去某地來豐富他的生活經驗。

當學生的生命已經超升到高等意識的時候,或正在修得高等意識的時候,他會學到如何將心臟部位的靈性感知力煉成生命中的一部分。並經由前面章節所述的氣流控制它。這種感知力是高等靈界實在性的一部分,由心臟部位流出,伴隨著美麗的光芒,流過轉動的蓮花以及其他發展完成的生命體中的氣流脈絡。因此它的光芒照耀在周圍的靈性世界中,令它們在靈性之光下成為可見。就好像太陽照在物質世界,讓一切物質成為可見。

這種由心臟部位發出的感知力,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學生唯有在真正修持的過程中,才能夠漸漸的了解。

唯有當這個感知器官能夠經由生命體流入外在靈界時,照亮其中,此時才能夠清楚的見到靈界中的物體和生命。也就是唯有當人們將靈性之光照入靈界時,才能夠完全的覺知到靈界中的物體。不過創造這個器官的神識,其實並不住在身內,而是在身外,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心臟部位只是我們從外部點燃這個靈性之光的器官的位置而已。如果我們在其他部位點燃這個靈性之光的器官,則這種靈性感知力就會與物質世界無所關聯。但是高等靈界的實相一定要與物質界有所關聯,人的角色就像是其間交流的通道。就是經由心臟這個器官,高等意識管理著肉體,讓它成為他在人間行走的交通工具。

修煉至此的人,他對靈界中物體的感受與一般人對物質界中物體的感受是非常不同。一般人覺得自己在感官物質界中的某一個地方,而所有的物體,對他而言都在身外。靈修至此的人,感覺他似乎與靈界中所有的物體合為一體,好像他在物體的內部。他在靈界空間中遊來遊去,因此在靈性科學中被稱為﹁遊行者﹂。在最初,他沒有家。如果他繼續遊行,就沒有辦法為靈性空間中的物體作任何定義。就好像物質界中,所有的物體和地點,都要有一個固定的參考點作為依據,才能定義。在靈界中也是同樣的情形。他一定要找個地方,仔細的調查,然後在此住定。在此處,他一定要建立他的靈性之家,然後以此處做為參考的依據。在物質界中,也是如此。人們會以家為中心,來看一切其他的事情。例如住在柏林或巴黎的人,會很自然的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倫敦。不過靈界中的家與物質界的家有所不同,我們生於物質界,在兒時,非自願又不可避免的接受吸收了許多觀念。以致於為許多事染上了不必要的色彩。而學生是在全然覺知的狀態下建立了他的靈性之家,因此他依據靈性之家所做的任何判斷,乃是來自心性的自在之光。這個創建靈性之家的過程在靈性科學中稱為﹁結蘆﹂。

在此階段靈性所見,乃是物質界在靈界的相對映部分。也就是所謂的星芒界。在此處所見的一切,其本性都相當於人類的本能、感受、渴望與情慾。因為所有人類的情感都與某些物質有所關聯。例如,一顆水晶,在靈界看來,就像是人類本能的脈動所生。這種力量就是那種令樹的汁液經由毛細管輸送的力量,也就是那種讓花開放、讓種子發芽的力量。對於發展完成的靈性器官而言,所見的一切力量都有著它們的顏色與形狀。就好像在物質界,眼睛所見的物體都有它們的形狀與顏色。修行至此的學生,不只見到了水晶與植物,也見到他們在靈界的力量。他不但能夠見到動物與人類的本能脈動以實際的方式表現出來,他還能見到它們的靈性力量實實在在地顯現,就好像他見到桌椅一樣的實在。這些各種的本能、脈動、渴望以及情慾的星芒氣就組成了籠罩包含著那個生物,不論是動物或是人的星芒雲或星芒氣場。

除此以外,學生在此地步,還可以見到感官界幾乎完全見不到的東西。例如,他可以經由星芒氣場的差異,看得出來一個房間內充滿了高等心志或是低等心志的人。醫院和跳舞廳除了外觀的不同,在靈性的氣氛上它們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商業城與大學城的星芒氣場也不一樣。在天眼發展的初期,這種感受能力並不強。他初期所得到的微弱感受,就像是一般人夢中的覺知與醒時覺知的差別。不過,修到這個層次,這種感知能力已經完全被喚醒了。修至此層次的天眼通的最高成就,乃是他現在可以看到人類和動物脈動及情欲的星芒氣了。一個有愛心的行動與有恨心的行動,所伴隨的星芒氣是完全不同的。毫無感情的欲望所產生的星芒氣十分醜陋,由高尚的理念所產生的感受則有十分美麗的星芒氣。我們在物質界生存時,只能微弱的感受到這種星芒氣,因為物質界的生命減弱了它的強度。例如,對一樣東西的渴望,會產生星芒氣,也會在星芒界產生一個相應體。如果得到了那樣東西,欲望滿足了,或者欲望有可能即將被滿足,這時的星芒氣就會比較微弱。只有在我們死後這種星芒氣才會達到最強的強度,此時的靈魂仍然有著同樣欲望,但是已經無法滿足了,因為那樣東西以及可以得到滿足的器官已經不存在了。例如一個美食家,死後仍然想要滿足他的味覺,但是已經不可能滿足這個欲望了,因為他已經沒有味蕾了。結果就是,這種欲望產生一個非常強的星芒氣,靈魂因此而受到折磨。這種較低層次的感受所產生的體驗,被稱為魂界體驗,特別是在欲望的範圍之內。這種感受,只有當靈魂將所有對物質界的欲望都淨化了之後才會消失。這時候靈魂才會升往較高的境界,也就是靈界。雖然這種星芒氣在物質界我們活著的時候看起來很淡,但是仍然看得見,它們是跟著人走的渴望界。就好像彗星的尾巴一樣的跟在人後面。天眼修到某一層次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

修行到這個層次的靈性體驗大致如此,學生在此處不會再有更高層次的靈性體驗,但是他一定要再繼續努力往上修。

第八章

意識的連續性

人類的生命乃是在三種交替的狀態下行進,它們就是醒時、有夢的睡眠和無夢的睡眠。如果我們了解﹁修行希望得到高等靈界知識的人,會體驗到這三種狀態有所變化 ﹂的這樣一個觀念,我們便能夠很快的了解證得了高等靈界知識是怎麼一回事。對於沒有參與這種修行的人而言,他的意識會不斷的被睡眠的時段所打斷。在睡眠時段,靈魂完全不知道外界的情形,也不甚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只有在某些時候,當夢從無覺知之海中浮起的時候,也就是和外界發生的事情有所相連,或是反應了某些身體的情況的時候,才會有所覺知。在最初的時候,夢只算是睡眠時段的一種特別的狀態,所以我們通常都只將意識分為兩種狀態,也就是睡眠時和醒時。不過對靈性科學而言,夢與這兩種狀態其實有所不同。在前一章中我們提到了修行者的夢中生命會有所改變。夢不會再無意義和雜亂無章,而會漸漸的有法則和秩序。繼續的修持,以所含的實相而言,這個由夢中的世界所產生的新世界,它的真實性不但不會少於物質界,而且還會揭露更高層次的真相。在物質界中處處都是秘密和謎,它們包藏了一些高等世界的真相,但是如果我們只有一般的感官,就沒有辦法看到他們的本因。已經修到夢中生命有所改變的學生,便能見到在其間所揭露的部分的真相。不過,其間的情境是十分活躍的。當然,我們也不能把它們當作真正的知識,除非我們見到這些情境也出現在清醒時的世界之中。不過學生會漸漸的修到以下的境界:他能將觀夢的能力帶到醒時的意識之中。於是那豐富了他的感官界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東西,就好像一個生下來是眼盲的人,經過手術,可以見到周圍的東西了,於是所有眼睛所見都豐富著他的生命。同樣的,任何如上所述修成天眼的人,就能夠感知到環繞著他的世界,現在充滿了新的特性、新的東西、和新的生命,等等。他現在不再需要等到夢時,才能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他可以在任何適當的時機,將他自己置於以上所說的狀態,以感受接收高等靈界的情景。對他而言,這種情況的特殊之處,就相當於一般的聽覺,如果我們能體會只能被動的聽和能夠主動的去聽的差別,我們真的可以說學生的靈魂之眼開了,可以看到感官界所見不到的東西。

目前這種情況,只是更高層次的轉換期。如果學生繼續內修,他就會發現,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大的轉變。就像前面所說的,不只是夢中的生命的改變,也包括了沈睡無夢時狀態的改變。

一種隔絕的意識狀態的經驗,會開始打斷這種在沈睡時完全無感知的狀態。以前未知的一種感知力,開始從沉睡中升起。我們很難描述這類感受,因為我們的語言只適用於物質界。因此,我們只能找到一些相似的名詞,來描述這些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情形。不過因為世上的一切都是互有關聯的,而且在高等世界與物質界中的物體和生命,都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雖然我們用來描述它的語言是物質界的語言,只要我們用一點心,就能夠對高等世界有一些概念了。只不過,讀者一定要記住,我們對高等世界的描述,基本上都只能做到類似性或象徵性的描述。而內修中只有一部分的過程會用到一般的語言,其餘的部分學生會學到另外一種象徵性的語言。這乃是當他超升到高等世界的時候會自然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在內修過程中,他會學到這種新的語言。不過,這並不是說,只懂一般的語言就不能學習像本書中用一般的語言所描述的高等世界的事情。

在無感知的沈睡中會浮現的體驗,可以說是一種聽的體驗。我們也許會聽到一些聲音或是一些字。如果我們睡覺時在夢中,可以說是體驗了見到一些影像,那麼,在沈睡中的體驗,就可以說是一種聽到聲音的印象。我們在此應該說明,在靈界,能見的能力是高於能聽的能力。也就是能見到的顏色能力,是高於能聽到聲音和字的能力。學生最初在此處,還不能見到顏色,只能聽到聲音。這是因為以目前人類的發展而言,他比較有能力見到夢中的景象,所以他可以立刻在夢中見到顏色。他比較沒有辦法在無夢的沈睡中,接觸到高等靈界,所以最初他只能聽到聲音,不過,後來他也能修到能見到顏色與形體的地步。

當他注意到這些經驗在沈睡中出現的時候,他的下一個任務就是要盡量清楚鮮明的去感知它們。在最初的時候,做這件事很困難,因為這種感知的體驗其實非常微細。在醒來的時候,學生知道他有體驗到一些東西,但是他完全不知道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冷靜,不要心浮氣躁不耐煩。不耐煩是一種致命的傷害,不會加速只會延遲你的修行進度。學生一定要培養一種安定和接受一切示現在眼前的心念。要壓抑所有狂暴的心念。不論何時,如果他無法體驗到夢中的境界,他一定要耐心的等待。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如果用耐心而鎮定地等待修得的這種感知能力就會很穩定。反之,若用強迫的方法暫時修得的,就有可能後來又長期失去這種能力。

一旦學生修得這種感知的能力,而且學生能夠非常清楚鮮明的體驗到沉睡時的情境,他就應該注意以下的情形。這些體驗似乎可以清楚的分成兩類,一類是以前他完全沒有體驗過的情形,這些體驗對他而言也許是一種歡喜、也許是一種教化,它們是即將進入高等靈界的預兆,但是他應該暫時先不要管這一類的體驗。至於另一類體驗,注意觀察的人,就會發現它們與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有一些關係。當我們在生活中回顧,有一些我們想了解卻無法用一般的智慧來了解的事情,這一類的體驗會給我們一些資訊或答案。在每日的生活中,我們回顧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念想要了解許多事情之間的關係,我們想要在思考和觀念上去了解感官所接觸到的一切有什麼意義。這一類的體驗就是有關這一類的觀念和想法。模糊不清的概念,似乎一種物質界的聲音的方式,響亮的活在這個境界之中。學生似乎越來越覺得,他反覆思考的謎題,在高等世界中,以聲音和言語的方式輕輕的耳語,告訴他答案。而他也能夠將高等世界傳來的訊息,與日常生活相連起來。以往只能用想的事情,現在似乎變成了實在的體驗,就好像物質界各種鮮活實在的體驗。在物質界的物體和生命,絕對不是只為了物質界感官的感受而存在的,它們乃是一種表達靈界的流出物。這個學生以前未知的世界,現在在他四週鳴響。我們可以明白的見到,此種所謂的高等世界的感知能力,唯有在靈魂的感官良好的情況之下,你才會感受得到它的好處。就好像物質界的感知能力,唯有在你的感官狀況良好之下,你才能真正的的觀察外在的世界。現在,學生經由靈性科學所指示的功課,修得了這些高等的感知能力。所謂功課,包括了﹁專注力﹂∣學生專注於某些與宇宙之祕有關的特定的觀念以及想法。還有﹁靜慮﹂∣乃是以正確的方式,將自己完全浸淫在某種想法中。經由專注力與靜慮,學生修練他的靈魂以及靈魂的感官。也就是說,學生經由作專注力與靜慮的功課,他的靈魂在體內成長,就好像小孩在母親的身體內成長。當這種所謂的隔絕的意識體驗在沈睡中出現時,代表了那修得自在的靈魂出生的時刻快要到了。因為此時的靈魂,已經是一個全新的生命,經由個人內在的修持,由播種而到了即將開花結果的時候。因此,這一路上,一定要小心確切的努力維持﹁專注力﹂與﹁靜慮﹂,因為它們管理著人類那高等靈魂中發芽與結果的法則。靈魂在出生時,一定要有和諧而良好的組織結構。如果在做功課時有了錯誤,靈魂就無法正常在靈界出生,而會流產。

我們也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個高等的靈魂要在沈睡中出生。因為如果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由於組織脆弱,沒有任何抵抗力,於是它便無法在每日粗糙嚴厲的生活下現形。在肉體的活動下完全看不出它的活動。然而,在睡時,至少感官的活動已經沈睡,於是便能夠看得出來初期微細而不顯眼的靈體活動。此處,我們要再度強調,學生要記住,只要他還不能將這個已覺醒的靈魂帶入白日清醒時的意識中,這些沈睡中的經驗並不算是真正的靈界知識。無論如何,這一項能力,能夠讓他見到與日間生活體驗有關的靈界。也就是說,隱藏於他周遭環境的祕密,會以聲音和語言的方式傳入靈魂。

學生一定要了解,修行至此處,他面對的是一個分離的,也可以說是隔離的,靈性體驗。因此,他應該注意到,最好不要將他所見舉一反三或互相關聯,或甚至自創出一種有系統的知識。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也許會混合出一個由各種幻夢的想法與觀念組成的靈魂界,可能與真正的靈界毫無關係。所以學生一定要持續的練習自我控制。在此處,正確的做法就是要對這種隔離的體驗,有更清明的觀念,並耐心的等待新的經驗的來臨,爾時,新的經驗好像會將所有過去的情境與體驗,自動的相連到一塊了。由於靈界的力量的功德,他現在好像找到了他的路。而經由持續的做功課,學生體會到了在睡夢中意識的延伸與延長。睡眠時的無意識時段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體驗會從以往無意識的狀態中浮現。這些體驗,若不受到我們以物質界習慣性的用智識來混合或干擾的情況下,我們便會漸漸的看到它們自動地相連在一起,顯出關聯性。也就是我們越少用物質界的﹁凡事皆思考﹂的習慣來參究這些體驗就越好。

經由持續的修行,學生會越來越接近證悟高等知識的層次。在此層次內,無意識沉睡的生命會轉換成完全有意識的生命。當他的身體休息時,他所在的境界與日間清醒時的境界有一樣的真實感。當然,此處所謂沉睡中的世界,並不能說是與物質界肉身周圍的世界完全的一樣。學生也學到如何連接這種高層次的體驗到物質界的環境,事實上,如果他要老老實實的立足於物質界,而不是成為一個幻夢通,他一定要學到這一點。無論如何,在睡時進入了這個世界,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啟示。這個修行中的重要階段,於睡夢中仍然維持著有意識的狀態,在靈性科學中被稱為﹁意識的連續性﹂。這個修行到某一層次的狀況,可以說是我們在修行了一段長遠的路之後,所能證悟的理想的境界。學生所學到的是將意識延伸到兩種靈魂的狀態中。第一種是無規則的夢,第二種是無意識的也無夢的沉睡狀態。修到此層次的學生,在肉體休息以及靈魂不接收任何感官印象的時候,仍然持續著體驗與學習。

第九章

靈修中人類個性的分裂

睡眠時,肉體的感官不會傳遞任何的印象給人類的靈魂,因此外界的印象無法進入靈魂。從某些方面來看,肉體乃是在清醒的時候感官與思考的媒介,而此時的靈魂實際上是在肉體外面。靈魂此時只與比較微細的身體︵生命體與星芒體︶連繫在一塊,這些體乃是肉體感官無法見到的。但是在睡眠時,它們的活動並沒有停止。就好像肉體與物質界相連,與物質界的物體和生命共同生活。受到它們影響,也影響了它們。同樣的,靈魂在高等靈界中生存,只是在睡眠時,靈魂仍舊完全活躍。但是只要我們沒有靈性器官,我們就無法像我們用感官來觀察物質界環境一樣的來觀察這些靈界的活動,或者是觀察我們睡眠時還在做什麼。前面的章節已經講過了在內修中修持靈性器官的方法。現在,如前章所述,如果學生靈修的成果,已經轉換了夢中的生命,他便能夠有意識的觀他的周圍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並且能夠隨其所願的,遊走於這個新的境界之中,就像他在清醒的時候用一般的感官遊走於物質界一樣。我們在此處應該說明,如果我們想在身處物質界時也有高等的感知力,我們還需要更高層次的眼通能力。這一點在前一章也已經說明。初期修行的成果就是學生能夠感受到另外一個世界,但是還不能夠將它們與每日生活的物質界的事物相連起來。

這種睡眠中生命或夢的特性,展示了隨時不斷發生在人類身上的事情。靈魂在高等世界中不斷的活動,蒐集著高等世界中的脈動,傳遞影響於肉體之上。於是,本來對自己在高等世界的生命毫無所知的靈修學生,經由修行,覺知到了它的存在,因而轉換了他的整個生命。只要靈魂在高等感官世界還不能﹁見﹂,就會有尊貴的宇宙生命如嚮導般帶領著它。而就好像一個生而既盲的人,經過成功的手術,不再需要依賴嚮導的帶領。同樣的,經由靈修,學生的生命也會改變。他已經長成,不再需要受到宇宙嚮導這個原則的限制,並且必須從此負起帶領自己的責任。一旦到達此一地步,學生當然有可能犯下普通的意識完全無法了解的錯誤。他現在的一舉一動,都來自以往帶領著他,影響著他的高層次的力量所在的世界。這種高層次的力量,乃是受到一種宇宙調諧力的控制。學生現在脫離了這種宇宙調諧力。於是,以往無須他參與,由宇宙力量完成的事情,現在他得要自己去完成了。就因為這個原因,有很多的書,都會講到當你超升到高等世界的時候的危險性。有關這些危險性的描述,想當然爾,會讓膽小的人對這種高等世界的生命感到毛骨悚然。然而,事實是,這些危險唯有在你故意忽略不理所有的警告之後,才會發生。如果你按部就班的聽從正統靈性科學所教的一切修行,則在超升時你就能夠體驗到超越世間一切感官極限所能得知的幻境的偉大經驗。對不依法修行的人而言,當然有可能傷害到健康與生命。學生會在此處遇到從四面八方來的,各種恐怖的力量威脅生命。你甚至還可能役使一些肉體的感官所見不到的力量和生命︵役使鬼神︶,能夠控制這種力量的誘惑力是很大的,不論你是用它們來去圖取在靈界視為禁忌的個人的的利益或興趣,或者因為不夠了解高等靈界而錯誤地使用它們。有些在此處特別重要經驗,例如會見﹁業關守護神﹂,會在稍後的章節中講到。但你必須要明白,無論如何,對你的修行有敵意的力量確實存在,雖然你對他們全無所知。其力量與人類的關係雖然確實是由更高的力量所授權,但當人類完全有意識的進入到這個以前未知的世界時,這種關係就改變了。不過,在同時,學生也增加了個人的體驗,經由這些體驗,他也豐富了自己生命的範疇。危險的發生,只會在學生經由傲慢和不耐,沒有耐心的等待得到超感官世界的足夠知識,在高等世界的體驗中,過早地進入了獨立的狀態。在高等世界中,﹁謙卑和恭敬心﹂可不是空洞的言語。如果學生有這些良好的德性,便可以確定他在進入高等的世界的時候,對健康和生命不會有任何的危險。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日常生活與高等世界的體驗,不能有任何的不和諧。人類的任務乃在地球,任何人想要逃避地球上的責任,而躲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則他可以確定,這個目標永遠不會達到。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世間的一部份,其實是靈界生命的示現才有了物質界的一切相,人類一定要參與靈性的運作,將靈性的啟示帶回物質界。他的任務乃在將他在靈界所見所確認的帶回地球以轉化地球。只因為物質界乃是依賴靈界而存在,也因為人可以為地球付出,改造地球,當然,這得要他參與了這些隱藏著創造力的世界的運作才有可能。他想超升到高等世界,只應該是為了以上這些原因。任何人若用這樣的心念來學習靈修,並且發願隨時隨地都不偏離這條道路,則他絕對不須要害怕有任何的危險。任何人都不應該讓這些所謂的危險阻礙他的靈修之路,反而應該視為一種堅強的挑戰,這是每一個真正的靈修學生都應該有的特質。經由以上初步的說明,應該可以讓我們對所謂的危險不再有錯誤的想法,於是我們可以描述一下所謂的危險究竟是什麼。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學生的微細身體經歷了巨大的改變。這些改變與靈魂的三種基本力量,志︵志願,意志力︶、受︵感受力︶、想︵思想力︶︵willing, feeling, thinking︶,的修持有關係。在內修以前這些力量間的相互關係乃是受到更高層次的宇宙法則所管理。人的志、受、想,並不是隨意而生的。根據自然的法則,在心中生起的一個特定的想法,會伴隨著一種特定的感受,或者是依著同樣自然的順序,伴隨著由志願產生的一個決定。我們進到一房間,覺得空氣很悶,然後打開窗子。我們聽到有人叫我們的名字而回應。有人問問題,我們回答。我們若聞到一個很難聞味道,就會感覺很噁心。這些就是志、受、想之間的簡單關係性。當我們觀察人類的生命,我們會發現每一件事都是根據這種關聯性而運作。確實是如此,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這種依據人類本性法則而生的志、受、想之間的關聯性,我就會說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生命。如果有人聞到難聞的味道而覺得高興或者是有人問問題而不回答這樣就是違反了這個法則。我們也是假設了每個學生都能依據人類本性建立起這種志、受、想之間的關聯性,才能預期一個正確的教育或適切的教法是否成功。我們在傳遞某些觀念時,也是假設了學生會依一般的方式,用志、受、想將它們串聯起來。

此處的一切,都是來自一件事實,那就是在人的微細靈體中心這三種力量,志、受、想,乃是依據宇宙法則互相關聯在一起的。這種在微細靈體上的關聯性,在較粗的肉體上也有相應的部分。在肉體上,也一樣,志的器官與想和受的器官是根據宇宙法則相連在一起的。因此一個特定的想法,無可避免的喚起一種感受,或者是由志願產生一個活動。不過在高等修持的過程中,連接這三種基本力量的線路就會被切斷了。在最初時,這種切斷隔離僅發生在微細靈體內,但是在更高層次的修持,這種隔離效應也會延伸到肉體。事實上就是在高層靈性修持時,腦部會區分為三個隔離的部分。這種隔離並不是一般感官可見的,也不是最精密的儀器可展示的。但是當它發生時,天眼有能力見到。高層天眼的腦乃是分為三個獨立的活動單位∣志腦,受腦,想腦。

於是志、受、想的器官各自獨立了。從此以往,它們的關聯不再由遺傳於其中的法則所維持,而必須要由個人那已經覺醒的高等意識來管理了。這就是學生觀察到在自己身上所產生的變化:任何想法、感受或志願的脈動間,都不會自動的產生任何的關聯,除非他自己要將它們關聯起來。不會有任何的衝動激勵他由想法而生出行動,除非他自己自願的要付諸行動。從此他可以面對一切,不升起任何感受,而在以往未受訓前,面對這些可能會令他充滿愛意或苦恨。他也可以在念頭升起時,不為所動,以往也許會好像是自然發生的一樣立即刺激他有所行動。他也可能因為志願而下決定付諸行動,但他下決定的原因卻可能是未受過內修訓練的人絕對不會想到的原因。學生最大的成就乃是他能完全對這三種靈魂的力量共同運作所生的行動作主了;而在同時他也要完全的為這些行動負責任。

唯有經過這種整個人的轉化,學生才能全然覺知的與超感知的力量和超感知的生命建立關係。這是因為他靈魂內的力量與世間某些基本的力量本來就互相有關聯。例如意志中本來就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可以感知、可以影響高等世界中某些特定的事情與生命。但是這唯有在意志力不再受到靈魂中思想力與感受力的關聯牽制後才有可能發生。當這種關聯牽制性切斷的時候,意志力就能夠獨立在外活動了。對於思想力與感受力而言,也是同樣的情形。天眼可以見到一個人發出憤恨的感受,就像是有特別顏色的微細發亮的雲。天眼也可以擋掉這種憤恨的感受,就像一般人可以擋掉打過來的一拳。在超感知的世界中,憤恨變成一種看得見的現象。但是唯有在他能夠將這種內在的力量獨立於感受,而將之投射於外時,才能感知到這種現象。就像一般人將眼睛能見的力量,投射於感官界。學生於是能夠有意識的與物質界的重要事件作交流,憤恨只是物質界中一個微不足道的例子,學生得感謝他能夠脫離這種靈魂中基本力量的關聯牽制並能夠自在的運用它們的能力。因為思想、感受和意志力的分離,若是忽略了內修科學中所指出的一些禁律的人,便可能有三種精神上錯亂出軌的情形發生。如果思想、感受和意志力這三種力量的聯繫力,在你的高等意識尚未有足夠的修持,能夠抓住這三種力量的韁繩,令他們和諧的互動之前,就被切斷了;就有可能發生精神上的錯亂。

因為一般而言,人們的這三種靈魂的力量,不會在同一時間達到同樣的修持境界。對某一個人而言,思想力也許超越了感受力與意志力。而一個人也許是另一種力量較強。當這些力量間的聯繫力是由宇宙的力量來維持的時候,以高的靈界的看法而言,不論你的哪一種力量較強,都不會造成高的靈界中所謂的傷害。例如,過強的意志力,會受到思想與感受力的限制,而不致於超越界限造成傷害。但是當一個有超強意志力的人,開始內修時,感受力與思想力不再對意志力有一般的牽制力時,意志力仍舊如以往一般的橫行霸道。若此時這個人尚未有足夠的修持,以控制它的高等覺知力保持和諧,則他的意志力便會如脫韁的野馬,不斷的展示它的權力,感受力與思想力在此時似乎完全無能為力。這個人便會不停的受超強意志力的鞭策而度日,結果是這個人看起來變得有暴力傾向,在一個又一個失控的行為中衝撞。第二種情形是感受力失去了控制,一個有尊崇他人傾向的人,也許會變成無限的依賴,嚴重到完全失去意志力和思想力。這種人不但得不到高等知識,反而是適得其反的陷入最可憐的空虛軟弱之中。或者,在這種超強無主的情感生命之下,一個人若傾向於獻身宗教,也有可能陷入一團混亂之中。第三種情形是思想力過強。這會造成思慮過多,對生命產生敵意,將自己封鎖起來。對這種人而言,這個世界除了能夠讓他滿足他對智慧的渴望之外,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了。沒有任何的念頭,會讓他產生情感和提出行動,他們看起來就像是一種冷酷無情的生物。他們會像避開討厭的東西或無意義的東西一樣的逃避一切日常生活。

這就是三種學生可能陷入的錯誤∣︵1︶暴烈的意志力︵2︶多愁善感的情緒化︵3︶ 冷酷無情的追求智慧。在外表上看起來,或是從一般的醫學角度而言,這些情形或多或少都像是神經失常或神經衰弱症。當然學生一定要避免變成以上的這些情形。對學生而言,在釋放這三種靈魂的基本力量﹁志、受、想﹂,令它們臣屬於高等意識之前,好好的修持,令它們和諧共同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若錯誤一旦發生,其中的一種靈魂力落入了無法操控的狀態,則那修煉得來的高等靈魂就會落入相當於流產的狀態。於是學生的個性中便會充斥著那無法羈絆的力量,要相當久的時間才能再回到均衡和諧的狀態。也就是說,在不做內修的一般人身上看起來並無大害的過強的志、受、想的力量,對內修者而言,這些過強的力量會變得非常的強烈。因為那對人類生命而言不可或缺的宇宙控制力,已經漸漸地不再能夠影響內修者。

不過這些危險並不會影響內修的學生,除非你已經能夠做到在清醒時與睡夢中都有同樣清醒的意識,體驗著高等世界的現象。︵這即是所謂的寤寐恆一,即不論何時意識都永遠清醒︶只要睡與醒還是段落分明,控制著肉體感官的宇宙力量,就會在醒時重新調整受到擾亂的靈魂的均衡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學生在清醒時的生活,在各方面都一定要健康而有規律的原因。他愈能夠以健康完好的身心靈狀態來應付外界對他的要求,就越好。換句話說,若他的日常生活總是以興奮激動的方式影響著他,也就是當他的內在正發生巨變的同時,又有外來的毀壞阻礙的力量影響著他,這樣對他而言當然是非常的不好。他一定要用一切的力量與能力,讓自己能夠與外界的一切無擾而和諧的共存。避免一切令生活急切不安、擾亂和諧安寧氣氛的事情。不過,這並不是說要外在的除去一切急切不安的情形,而是說要好好的照顧受、想、志與身體健康。不要讓他們長期處於上下起伏的狀態之下。在未進行內修之前,也許很難做到這些要求。不過因為內修,高等世界的經驗影響著他的生命,所以這一切應該都不再困難。只要這些高等世界的體驗,並非按步就班的到來,則那些伺機而動的無規律的生活,便會令我們脫離正道。因此學生一定要試著用一切的方法,令自己能夠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作主。應該要做到在任何情形下,從來也不會感受到心境不專注安寧或不平靜。

大體而言,真正的內修應該會自動的產生以上所述的各種特質。在修持過程中,學生會自然的能夠認識到所謂的危險,並且在適當的時機有完全的能力去排除它們。

第十章

業關守護神

學生進入高等世界所體驗的重要事件中包括了與業關守護神的會面。嚴格而言,共有兩個守護神,小業關守護神與大業關守護神。學生在星芒體與生命體的受、想、志的聯繫分離時會見到小業關守護神。本章將描述這個情形。學生在肉體

︵最初是腦部︶

的受想志聯繫分離時,會見到大業關守護神。小業關守護神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生命,對學生而言,尚未修到一定的層次,小業關守護神即不會出現。此處我們只會描述衪一些重要的特性。我們試著將與小守護神會面的情形以故事體的方式表達。學生於是學到這是他的受、想、志已經由先天的聯繫性中解放的結果。

學生會面對到一個非常可怕妖魔似的生命,學生將會需要在他一路修行中得來的定力與信心來面對這個生命。

守護神大致上會以下列的言語宣告衪出現的意義:﹁至今以往,有你見不到的力量照顧監視著你。你所見就是在你生命中,善行有善報,惡行有惡報,感謝它們的力量,因為這些力量,由過去世的生命與想法造成了你今生的個性,它們就是你的命運之手。它們根據你的過去世的所作所為給了你這次投生中該有的快樂與痛苦。它們就是控制著你的、無所不在的﹃業力﹄。這些力量現在將有一部分會釋放。從此以後你必須自己去完成以往為你完成那一部分。過去,命運給你許多重重的打擊,你不知道為什麼,每一次的打擊都是一個過去生的惡行的結果。你也有得到歡喜與快樂。它們也是過去生所行的結果。你的個性中有美好也有醜惡。你得謝謝這兩者,因為它們都是過去的經驗與想法所得的結果。至今以前你不知道它們所從何來,只見它們的結果。然而業力見到了你過去生的所有作為,所有秘藏的想法與情感,決定了今生的你與你的生命。不過,現在你所有過去生的善惡業行都會向你揭露,以往它們與你緊緊交錯相連,它們在你之內,但你卻見不到它們。就好像你見不到自己的腦或眼睛。可是現在它們被釋放出來了,從你的個性中被釋放分離出來。它們現在有了獨立的形體,你可以見到它們,就好像你看著外在世界的石頭與植物一樣。而我呢…就是依著你的善惡行,雕塑出我的外型的那個生命。我可怕的外型乃是由你生命的記錄所造。以往你生下了我。令我以不可見的方式生存於你之內,這樣其實很好,因為你的﹃命運的智慧﹄雖然隱藏於內,但是卻可以在內運作一點一滴地除去我可怕的外型現在我已經由你內部出來了那隱藏的﹃命運的智慧﹄ 也隨之而離開了你。它不會再照顧你,它會將一切交付於你手中。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圓滿壯麗神聖的生命,或是成為腐敗的犧牲品。如果真的如此,我也會將你一起拉到黑暗而腐敗的世界中。如果你要避免它發生,你就要有足夠的自己的智慧來接下那已經離你而去的隱藏的﹃命運的智慧﹄的工作。身為一個可見的外型,一旦你越過了我的關口,我將永遠不會離開你身邊。而在未來,不論何時,一旦你有了不正確的想法或行為,你都會立刻直接的見到你的罪惡感,以我的可怕的魔鬼似的面目出現。惟有當你執持善行到過去的一切的錯誤惡行,都已淨化到不可能再生出任何惡念或產生任何惡行。只有到那時,我才會被轉化成散發美麗光芒的外形。那時,當然的,我也會再度的與你合一,為了你未來福祉而奮鬥。

不過我的關口乃是依據你殘留的膽小怯弱心,害怕自己不夠堅強,不能為自己所有的思想與行為負責,而建造出來的。只要你還有一點點害怕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這個關口就會有缺口,只要少一塊基石,你就會在關口跌倒或被嚇呆了而不能前進。所以不要試著穿越這個關口,除非你已經覺得不再有任何恐懼可以擔當更高的責任。在此之前,我只會在死亡召喚你的時候從你的個性中浮現,就算在那時,你也只能見我矇矓的外形。

唯有那關照著你注視著我的命運的力量能夠在死亡與再投生這段時間內,根據我的外形再造你的力量與能力。感謝這些能力,因為它們,你才能重新投生並為了你的福祉與進步美化我的外形。也是因為我的不圓滿一而再,再而三的限制了命運的力量,令你再回到地球重新投生。我會在你死亡的那一刻出現,業力之神乃是依據我來決定你的輪迴。而你惟有在一再投生的過程中不自覺的轉化我至完全的圓滿後,你才能夠超脫死亡的力量,進入不死之國而與我相結合。

今天我以可見之形站在你面前,就像以往我在你死亡之前以不可見之形站在你旁邊。當你穿越了我的關口,你將會進入以往只有在死後才能進入的世界。你現在以完備的知識進入這個世界。自此以後,在你以可見之形行走於地球上的同時,你也漫遊於死亡的國度之中,或者也可以說,漫遊於永恒的生命的國度之中。無可置疑的,我就是死亡天使,但是同時我也是那無盡高等生命的載負者。經由我,雖然你的肉體仍然活著,但是精神上可以說你會死去,而重生於不死的國度。

在這個你現在進入的國度中,你會見到一般感官不可見的生命,而且你會十分快樂。但是必須是我引領你,讓你初見這個世界,而我乃你所造出。在以往我的生命乃取之於你,但現在你已喚醒我,成為分離的生命。因此我站在你面前,成為你未來所做一切善惡業的度量衡,或者也可以說隨侍在側的鞭策者。你在造出我的同時也肩負起了轉化我的責任。﹂

︵ 依以上所說,可見業關守護神是一個星芒體的形體,是在學生的高等視力開發後見到的形體,靈性科學帶領我們接觸到了這種超越一般感官的境界。也有一種較低等魔術式的方法可以讓一般人見得到業關守護神,其方法乃是用一非常細緻的物質混合後造出像乳香一樣的雲狀物,然後了知其法的魔術師可以將雲狀物依據該人的業力塑造出變動的形狀。對於已有足夠修持已有高等視力的人而言,便不需要用這種方法。而其實對尚未有足夠準備的人而言,見到了自己的業力以有生命的形體示現眼前,有可能會令這個人走入邪道。在別爾.李通︵Bulwer

Lytton︶所著的︽詹若泥︾︵Zanoni,1842年出版︶一書中,乃是以小說的方式描述了業關守護神。︶

此處以旁白方式所說的一切,請勿以寓言視之。這乃是內修學生會真正體驗到的現象之一。

業關守護神必定會警告學生不要再往前進,除非他覺得自己有能力滿足一切在未來靈界對他的要求。不論業關守護神的形象有多恐怖,衪只是學生過去的業力示現,乃是學生自己的本性生出的一個獨立的形體。這種覺醒乃是因為受、想、志分離的結果。一個人第一次見到所謂的靈性生命活生生示現眼前是一種非常深層次的重要體驗。學生在此之前要特別的準備,目標就在於見到這恐怖的一幕時不要膽怯,而且要在見到的同時有更堅強的勇氣,全然覺知的願意肩負起轉化、美化業關守護神的責任。

如果成功了,與業關守護神的會面之結果,就是學生在未來的肉體的死亡會完全不同於以往他對死亡的認識。他會體驗到有意識的離開,留下了肉體,就好像棄下一件借來的穿破了的衣服。於是他的死亡只是對於那些與他共同生活的人而言有其重要性,因為他們的感受仍然來自於一般感官的世界。對他們而言,學生死了。但對學生而言,他的週遭一切環境並無重大的改變。整個超越感官的世界在他死前就已開放於眼界之前,在死後仍是同樣的世界現於眼前。

業關守護神還與其他的事件有所關聯。一個人會屬於一個家庭

、國家與種族。他在世上乃是依據他所屬的這些團體做一切的活動。他個人的特性也與它們相關相聯。家庭、國家與種族不僅僅影響我們的意識活動。不只是學生,家庭

、國家與種族也有著它們的命運。對於所見不超越一般感官的人而言,這種事情只是一種觀念。而對於唯物主義者而言,如果他們聽到靈性科學修持者說國家、家庭、任何傳承或種族都有一個靈體與命運,就像一個人有其靈體與命運是完全一樣的情形。以他們的偏見,他們會以輕蔑的態度視之。靈性科學修持者會在高等靈界認識到就像人類的手足是身體的一部份,個人乃是這些團體靈體的一部分。就像個人的靈體運作於個人,家庭、國家與種族的群體靈魂也運作於家庭、國家與種族的生命。沒錯,在某種意義上,個人只不過是家庭或種族等等群體靈魂的執行器官。例如,實際上的真象就是一個國家的群體靈魂會利用屬於這個國家的個人去執行某些任務。這種群體靈魂不會降臨到物質界而是常住在高等靈界。但是為了要在物質界執行任務,必需運用在物質界的個人的肢體或器官來執行任務。在較高層次的意義而言,就像建築師用工人組造建築的各項細部工程。實際上就是每一個人都會從他們的家庭、國家、種族的群體靈魂接受到一些任務。普通一般人並不會有意識的參與到這些高層次的計劃工作,他們是無意識的參與了這些任務。而當學生與業關守護神相遇之後,他不但要明白自己的任務,還得明白如何與他的同胞、種族協力合作。他所見愈廣大,責任的範圍也愈廣大。實際上的情形是學生的微細靈體上又加上了一層靈體,等於穿上了第二件衣服。在此以前,他在這世界上就像是有一層覆蓋,他所做的一切包括了對社會、國家、種族的責任都是由較高層次的靈體運作於他的靈魂而完成。而現在,業關守護神令他有了更高層次的悟境。那些高層次的靈體將不再指引他。他也必需走出他所屬的那些高層次靈體。不過,若他與世隔離而不參與取用國家種族的靈性力量,他將會心變硬而漸漸毀壞。

無疑問的,許多人會說﹁噢,我已經放下了各種傳承,種族這類的關係,我已經由其中解脫了。我只想純綷的當一個人類就好了!﹂對這些人,我們一定要反問他們﹁ 那麼是誰帶給你這種解脫?難道不是你的家庭讓你生於世間?難道不該感謝你的傳承,國籍、種族?因為它們,你才會被人認為是今日的你,它們將你帶大,如果現在你已超越一切偏見,你有能力照亮、回報你的種族,你欠它們一份帶你成長的恩情。是的,就算當你說你﹃只不過是一個人類﹄就算事實上你已脫離了種族等束縛,你仍然欠它們這些靈體一份恩情。﹂只有內修的學生能夠由修持而明白完全的與他的家庭、國家、種族的靈體分離是什麼意義。他經由個人的經驗而明白,那些往日的教育與現在他要面對的生命而言已經不重要。因為那些經由教育而得到的教誨,在受想志分離之後已經完全的如煙消雲散。他回顧以往的教育,就像看著一棟房子一個磚塊隨著另一個磚塊的倒下,他現在必須重新建造一棟自己的房子。此處再度的強調,當業關守護神發表衪的第一篇宣言的當下,可不是象徵性的說一說。因為就在那一刻吹起了一陣旋風,吹滅了在那一刻以前照亮學生生命之道路的一切靈性之光。全然的黑暗於是顯現在學生之前,此時見到的只有業關守護神所發出的光芒。在這黑暗中迴響著業關守護神進一步的忠告﹁不要穿越業力之關,除非你已經完全明白你將要照亮未來的黑暗;不要踏出下一步,除非你確定你的油燈中有足夠的燈油。以往照亮你路途的燈將不再出現為你所用﹂在聽到這此話的同時,學生一定要回頭看看。業關守護神在揭開了生命之謎的面紗。家庭、國家、種族的靈體現在活生生的顯現於學生的面前,因此他可以清楚的見到,以往他是如何被帶領的。而另一方面他也清楚的見到以後將沒有任何嚮導來帶領他了。這就是他收到的業關守護神所宣告的第二個警語。

若沒有足夠的修持做準備,沒有人能承受他在此處所見的一切。不過高等內修的訓練在帶領學生達到業力之關的同時也令學生修得了他所需要的面對這一切的力量。是的,內修訓練的本質乃是如此的和諧平靜,因此進入高等靈界的生活將會完全的沒有喧囂與焦燥的情形。他在業力之關的體驗將會是一種預感到那新初覺醒的生命的快樂的感受。一種得到了新的自在的感受將會超越一切其他的感受。在這種感受的同時,他的新任務與責任也會顯現。在生命的某一階段,他一定要承擔起這些責任。

第十一章

生與死– 大業關守護神

在前一章中已描述了人類與業關守護神相見的重要性。重要性乃在於我們見到了自己所造出來的超越一般感官能見的生命。祂的身形乃是學生至今所作所為、所感受所想的一種無形的結果。這些不可見的力量,造成了他的命運與角色,他領悟到了如何能在過去找到現在「欲知過去世,今生受者是」。他了解到為什麼可以說,現在現形於他面前的他的內在的自我,有著某些的傾向與習性。他也可以認識到某些過去降臨於他身上的命運的原因。他了知了為什麼他喜歡某些事情,或痛恨某些事情。為什麼有些事情令他歡喜,有些令他不悅。不可見的原因說明了可見的生命中的一切。生命的本質,例如健康與疾病,生與死,也毫無遮蔽的顯示於他眼前。他觀察到了在他生前他如何的編織那令他重新投生所需的一些必要的條件。從此以往,他認識到那在可見的世間,依著他的一切的不圓滿而造成的內在的自我。而也唯有在這樣的世間,才能將它修到最終的圓滿。因為沒有其他的世界可以讓他建造與圓滿一個生命。除此之外,他還認識到死亡並不能將他與這個世界永遠的割離。因為他向自已說「因為過去的我,我來到了這個世界,因為我需要這個世界給予我的生命,來修得在其他的世界無法修得的特質。我必需要繼續的與這個世界相結合,直到我內在修得了我在此世間能夠修得的一切特質。惟有當我在此物質界修得了一切所需的能力之後,我才能有那麼一天在其他的世界做一名有用的協調者。」



感謝他能洞見超感官世界的能力,因此這位啟蒙後的學生,能夠比以前更了解更珍惜可見的物質界中的一切。這可以算是他最重要的經驗之一。任何不具這種洞察力的人,也許會因此想像超感官界比物質界有價值,便會低估物質界。然而有洞察力的人明白,若沒有可見物質界中實體的經驗,他會在不可見的世界中完全無處使力。在活在高等(超感知)世界之前,他一定得在物質界中修得一切所需的能力與器官。若無靈視力便不可能在肉眼不可見的超感官界中有意識。這種能見高等世界的靈視力乃是在低等的物質界中漸漸修成的,沒有人可以不在物質界中修持,便生成天眼生於高等世界,就好像嬰兒未經母胎便不可能生成雙眼。



有了這樣的觀點,我們就能馬上明白為什麼進入超感官世界的關口,要有業關守護神把關。沒有修得必修能力的人,是不能洞見高等世界的。因此,在死亡的時刻要有足夠修持的人才能見到。若能力尚不足的人,是不會有任何高等世界的體驗的。



當學生進入了超感官的世界,生命便有了新的意義。他見識到了物質界滋養著高等世界的根苗。所以可以說,若沒有物質界,高等世界似乎並不圓滿。他於是看到了兩種遠景,其一是進入過去,其二是進入未來。他所見延伸到過去這個物質界尚不存在的時候。因為他明白超感官世界並不是由感官界所發展出來的。他知道超感官界先存在,然後由其中進化出物質界的一切。他也見到了他在初次來到物質界之前,他自已本就屬於超感官界。



但是這個原古的超感官界,必須經歷感官界的過程。因為若沒有這段過程,它便不可能再進一步的進化。惟有在其中的生命群,在感官界中修成了必要的特質與能力之後,超感官界才能繼續往前進化。這其中的生命群就是人類。人類生於物質界乃是因為在過去的世界中靈性修持上尚未圓滿,因此被逐步帶領著修持到圓滿的境界。以適於在高等世界做進一步的工作。更高層次的超感官世界乃是來自在感官界中修持的成果。感官界的存在終將過去,但是它的修持成果會融入高等世界之中。



如此一來,就可以明白為何在感官界中有疾病與死亡。死亡僅僅表示了原本的超感官界已經到達了它的進化的頂點,無法再進步了。此時,整個宇宙都必要滅亡以取得新生命的悸動。於是一個新生命會與宇宙的滅亡戰鬥著,經由死亡又生出了新生命的根苗。這就是這個世界為何有生與死的原因。逐漸毀壞的舊世界中有著即將開花結果的新生命,於是進化的過程就這樣緩慢的進行著。在人的身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一點。他的外衣乃是來自舊世界所遺留下來的一切,在這外衣之內。這個生命之芽將逐漸成熟而生活於未來。



因此,人有兩種層次,生滅(會死亡)與不生滅(不會死亡; 永生)。生滅已是最後一階段,而不生滅則僅在初期的階段。但是惟有在這個有兩種層次的世界中,也就是以感官示現的世界中,他才能夠修得達到不生滅境界所需的特質。一點也不錯,他的任務就是收集生滅境界之果以達不生滅的境界。而當他見到自已乃是過去修行所得的成果時,他不得不說「在我之內有著那逐漸滅亡的世界的元素,它們在我身內運作,而我只能一點一滴的打散它們的力量,感謝那新進入我生命之中的不生滅的元素。」這就是那將人類由死亡帶向生命的道路。如果在死亡的過程中他能以全然的覺知向自已發言,他會說「那毀壞中的世界乃是我的上師。我現在因為被困縛的過去的結果,正逐步走向死亡。不過,生滅的生命之土已經令不生滅的種子們成熟了。我帶著它們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如果這一切僅是依賴著過去,則我就不會再出生。過去的生命走到盡頭就是新的誕生。在感官世界中的生命乃是新生命之芽由宇宙的滅亡中搶救出來的。在死亡與重生之間的這段時間乃是表示了新生命究竟由逐漸死亡的過去總共搶救了多少生命。疾病其實不過就是一些逐漸死亡的過去所產生的持續的效應。」



以上所說的給「為什麼人類是逐漸的由錯誤及不圓滿中學習而走向真與善」這個問題做了一個解答。人的行為、感受與想法,在初始就完全受到了生滅與逐漸毀壞所控制。生滅中生出了感官。因為如此,這些感官與所有啟動感官的一切事物都註定了要逐漸毀壞。我們不會在直覺、衝動、激情或是與它們相關的感官中找到不生滅。我們只會在感官所行的一切中找到不生滅的本性。人一定要盡量從會毀壞的一切中,如是的做,如是的行,並萃取由行中所得的成果。如是的行,就會讓他能夠由物質感官界中漸漸脫離出來。



所以第一個業關守護神與人相見乃是因為人有這兩種層次。會毀壞與不會毀壞互相滲雜的本性示現的結果。衪的外形也明白的示現了我們還需要多少的努力才能修得業關守護神在純淨的靈界莊嚴光明的形像的境界。學生會見到他在物質感官界中究竟糾纏得多深。由直覺、衝動、慾望、利已的願望中以及各種自私的想法中就可以看出究竟糾纏得多深,由他所在的種族及國家中也可以看出這種糾纏的深度。因為種族既是邁向純淨人類的一種階段。某一種族或國家的成員如果修得愈純淨、愈理想,那麼這個種族或國家在由物質毀壞界邁向超感官不毀壞界的道路上所居的層次也愈高。人類的進化經由更高境界的以種族與國家的面貌來進化乃是一個邁向解脫自在的過程。人類最後一定會進入和諧圓滿的境界。類似的情形下,經由更純淨的道德及宗教精神淨化的方式進行的過程,也是一種邁向完美圓滿的過程。因為每一層次的道德修鍊中,都包含了我們對會毀壞的世界的依戀以及對圓滿的未來的種子。



如上所描述的業關守護神示現了過去的業果其中也包含了在時光流逝的過程中所能容得下的我們所種下的因及未來的果。不過,可由感官世界中取出的一切都必被帶往超感官界。如果人類只能帶著過去編織的一切,則他在地球上的任務就只完成了一部份。這就是為什麼小業關守護神再過一陣子要與大業關守護神會合。與大業關守護神的會面也會以旁白的方式描述。

當學生認識清楚了他需要解脫的一切,我們就會見到一個聖潔光明的生命。難以用人間的語言形容衪的美麗莊嚴。這一次的會面是在學生的受想志器官的分離已經延伸到了肉體的層次。因此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已經不受高等世界的共同意識所控制。也可以說學生的高等意識已經完全的由肉體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了。受想志的感官將由學生在超感官界的靈魂力所控制。這個已由物質感官界中解脫出來的靈魂於是便與大業關守護神會面。守護神說:「你已經由感官界中解脫出來了。你已經修得了成為超感官界的人民及在超感官界中生活的權利,若只是為了你自已的修鍊,你已經不再需要你的肉體。如果你本來修鍊的意圖,就是要修得能在超感官界中生活的能力,則你已經不再需要回到感官界。但是請注意看看我,看看我是如何的莊嚴,超越了你至今所修習的一切。感謝你受到感官界限制時所修得的一切能力,讓你證得了目前層次的圓滿。但是現在這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你必須將你已解脫的力量用於感官界。至今以往,你只是修行讓自已解脫,但是在你解脫自在後,你可以為你的同胞服務,讓他們也能得到自在。至今你都是為自已奮鬥。但是現在你可以參與整體世界的協調運作。不僅令自已解脫,還可以令所有在感官界中的一切得到解脫。有一天,你將能與我合而為一,但是眾生未得到解脫,我便不能完全的淨化。身為一個自覺了、解脫了的生命,你當然十分樂意的進入了超感官界,但是你得向下看看那些在物質界中尚未解脫的眾生。雖然你與他們有著不可分離的命運,你是目前你已經與他們的命運分離了。你們都被強制的降生到感官界,修持進入高等世界所需的力量。因此,將你自已與同胞分離,就等於亂用你因為有眾生為伴而修得的力量。如果其他眾生未降到物質界,你也無法降到物質界修行。沒有他們,你也不可能修得進入超感官的力量。你現在一定要與他們分享這個與他們共存而修得的力量。只要你未將你的力量用於解脫其他眾生,我便會阻止你進入超感官界的更高等層次。你可以持著你已修得的力量,寄居於超感官界的低等層次。只要你尚未將力量用於感官界,我就像持著火劍站在樂園門口的天使般,站在高等層次的門口阻止你進入。如果你拒絕將力量用於感官界,自會有其他的人願意來、願意做。高等靈界終將得到感官界的一切修行的果實,而你則將失去你原有的立足之處。世界將繼續的淨化為淨土而超越你,你將被摒除在門外。因此,可以說,你選擇了走「黑暗道」而其他人則選擇了走「白明道」」

這就是大業關守護神在你與小業關守護神會面之後出現時所說的話。啟蒙者完全了解,如果他無法抗拒尚未完全修行圓滿時就可以居住於超感知世界的誘惑,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筆墨難以形容的壯麗莊嚴的光芒,由大業關守護神身上散發出來。矇矓中似乎可以見到理想中的未來與衪合而為一的情景。然而我們可以確定合一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們將所有的力量都付諸於幫助整個眾生界都得到解脫。為了滿足這光明的生命的要求,啟蒙者於是將他的力量完全奉獻給眾生的解脫。他將他的能力奉獻於眾生解脫的祭壇之上。如果他寧願選擇不完全圓滿的解脫趁早進入超感官界,則人類的進化之流就會流過他而離他而去。在他的自我解脫之後,他再也不能由感官界得到新的力量。而如果他將自已的努力完全奉獻出來,那就需要他不再為自已求任何利益。

當要決定走那一條路時,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很自然的選擇「白明道」。這一點完全決定於在當時他是否已經淨化到全然無私以致於他已不會想要這種解脫的幸福。因為在此處解脫的誘感力是蠻大的。然而在另一端,對我們的「我執」而言,似乎沒有什麼誘惑力。我們在「白明道」下的超感官界所得到的禮物,並不是由外流向我們,而是由我們內心向外流出的對同胞與對世界的愛。「黑暗道」不會拒絕我們的我執所渴望的一切。反而會大大的滿足我們的我執。對只想為自已求幸福的人而言,黑暗道絕對會吸引他們而且也是一條適合於他們的道路。所以選擇白明道的修行者絕不會指示任何修持我執的方法。他們對求個人的幸福的修法完全沒有興趣。對於白明道行者而言,每個人都可以只為了自已而修持,但是如何縮短修持的道路並不是他們的任務。他們在意的是所有人類及眾生的修持與解脫。他們的教法因此只著重於如何發展共同合作完成這項工作的能力。因此他們將無私的奉獻與自我犧牲的特質置於最優先。他們不會實際上拒絕任何想修持的人,因為最具我執者亦可以淨化自已。但是只求自我利益者絕不會得到「白明道」行者的協助。就算「白明道」行者不拒絕幫助他們,這些只求自我利益者事實上也等於浪費了由「白明道」行者處得到的幫助。因此,任何真正遵循善知識(好的內修修行者)教導的人,會在通過業關時,了解大業關守護神所提出的要求。也可以說任何未遵循教誨的人,其實根本沒有希望修到大業關守護神現前的境界。遵循他們的教法,會修得善果或是完全沒有結果,因為他們的任務不在於領你修到一種我執的幸福的境界,也不是在於令你超生到超感官界。事實上,直到學生願意全然無私的共同為眾生服務,才讓學生接近超感官界,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的責任。

(1)

本書內所講的通往超感官世界知識的道路,引領靈魂體會這種經驗的本質。特別重要的是,避免各種幻境及錯誤的觀念。不過錯誤的觀念似乎會自然的產生。在這一方面,最嚴重的錯誤就是真正的靈性科學被誤解,將它與迷信、幻境的夢、靈媒以及其他各種不良的作法歸成了同一類。這種誤解通常是因為願意遵循本書所說的修法的人,與另一些想找超感官境界並使用了非正統真正求靈界知識的方法而走入了旁門左道的人,被混為一談的結果。

此處所描述靈魂修持歷經的道路,是完全屬於精神靈性體驗的範疇之內。這種情形唯有在我們的內心的體驗自在獨立,不再受到肉體的限制。以及在平時的意識狀態,我們對外在的境界或是對內心感受意願所生起的念頭也已獨立自主,不再是因為受到境界影響而生起的結果,才有可能發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些人否認這種念頭存在的可能性。他們認為所有的念頭都一定要依靠肉體,因為肉體才能生起屬於感官的或內心的念頭。對他們而言,所有的念頭(想)都是知覺感受或內在體驗的反應而生的結果。這些人有這種看法,是因為他們從未修持而不能體驗純想的靈魂的這種境界。對於已經修持提昇到能夠體會這種境界的人而言,他了解念頭支配著靈魂的生命,充斥彌漫於所有的靈魂的功用。以致於此時這個人的所做所為的出發點,完全與肉體無關。而對一般人的靈魂生命而言,念頭幾乎必定會與其他的靈魂功能糾纏不清(例如知覺感受、意願等等)。這些其他的靈魂功能是會受到肉體影響的,但是念頭可以穿插其中、有所作用而完全不受肉體影響。否認這種現象的人,主要是因為事實上念頭總是被混淆於靈魂的其他功能中一起被觀察,而有了念頭無法與其他功能分離的假像。不過,在內心努力修持後,我們便可以在靈魂中體驗到念頭在內心中屬於它自己的生命,與其他所有內在生命的活動是分離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靈魂生命中將純想的念頭完全獨立分離出來。這些念頭完全自我獨立生存與其他的心識活動完全沒有混淆。(像由外界得到的知覺,肉體的功能,或因肉體功能而生的內心活動等)這些念頭經由這些特性,顯示了它們乃是靈性的、超感官界的個體。當我們與它們相結合並摒除一切的知覺、記憶及其他各種內心活動時,就會明白自己是處於一種超感官的境界並體驗到了在肉身之外的境界。任何熟悉了這整套過程的人就不會問下面這個問題:「靈魂可以活在超感官界,體會到處於身外的境界嗎?」因為這樣問就是否認了他自己所知的經驗。他只會問:「是什麼原因令我們見不到這樣的事實﹖」答案就是這個事實並不會自己示現,要在學生修鍊靈魂至某一種狀態後他才能收受到這樣的境界現前。然而當你要求人們要修鍊自己的靈魂以令原本並不依肉身而在的境界現前時,人們會立刻的產生懷疑心。他們會懷疑這些境界是自己造出來的,因為他們為接收這樣的境界之前做了準備接收的修鍊的工作。一般人都期望不需要自己努力,只是被動的去體驗一切。此外,這種人如果不明白「了解一項事實」在科學上基本要求。他們就會將那種低層次的意識所產生的境界(也就是靈魂的意識性已經低於一般感官接收與意志推動行動的狀態。也就是由幻境目擊者和靈媒們的靈魂所體驗的境界)當做是正常而客觀的悟境。但是那樣的境界其實不是見到「超感官界」而是見到低於感官層次的「副感官界」。人們醒覺時的生命並不是完全的運行在肉體之內。意識性最突顯的部份是運行在肉體及物質界的邊界上。所以,感官的接收可以說是一種肉體外的運行過程穿剌入肉體,就好像體外滲透入體內的過程。同樣的,意志力的運作也類似如此,意志力事實上是因為人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意願一旦生出的同時就已經是宇宙意願鍊上的一環了。在這種靈魂運行在肉體邊緣的情形下,人類其實大多依賴著肉體的結構,但是此時思想念頭也參與其中,大多時候人們在感官接收與意志力的功能上都會令自己儘量不受肉體結構的影響(獨立於肉體的結構)。而在幻境目擊者與靈媒的情形則是人們要完全的依賴肉體的結構才能體驗到他們的境界。他摒除了感官知覺與意志力等令他獨立於肉體的靈魂功能。此時靈魂產生的境界就完全只反映了肉體的生命。所以靈媒們所見的境界是立足於人們在以靈魂體驗或造出這些境界時要比平時的知覺與意願更依賴肉體。而在本書中所指出的超感官的體驗則是靈魂的生命發展修煉的方向是完全相反於靈媒與幻境目擊者的方向。靈魂逐漸修得在知覺與意願功能上更獨立於肉體的境界。這種獨立性由靈魂修得了純想的境界上得到了証明。靈魂因此便有了更寬廣的活動空間。

此處所謂的靈魂的超感官活動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全明白了解這種所謂的「純想的生命體驗」。大致主體上而言,這種體驗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靈魂在超感官界的活動,但在此時還未知覺到任何的其他超感官界的活動。當在純想的境界時,我們就已生活在超感官界,但是我們只體驗到了這種純想的超感官境界,尚未體驗到其他的部份。而超感官界的體驗一定要是靈魂已修得的與純想結合的生命的延伸與持續。因為這個原因,明白了解有關這種結合的正確的方法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是經由正確的了解生出的心光照耀之下,帶來對超感官界知識的正確的洞見。一旦靈魂的生命沈入了低於念頭中的清明意識的層次,在求得超感官界的真知上而言,靈魂在此時已經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因為靈魂此時已經完全在身體功能的束縛之下,那麼此時所體驗到的便不是「超感官界」的悟境而是受限於「副感官界」內的身體的悟境。

(2)

在進入了超感官界的領域之後,很難找到像我們表達感官界現象的言語來描述靈魂所體驗的境界。學生不要忽視了這一點。在用語言描述超感官界的經驗時,若與描述物質界的經驗相比較與事實的出入可能會比較大。讀者也許必需很痛苦的了解到許多描述只是想要舉例說明真實的情形大概是怎麼一回事。因此本書(英文版)19頁說了「最初,所有的靈性科學的規則與教法都是以一種象徵性的符號語言來表示」而82頁則提到了「某種內修的文字」。大家也許會很容易的假設這種文字可以像我們學一般物質界的語言一樣的學得。但在這方面,我們得指出以往及現在都有靈性科學的學校及相關組織用這類的符號來表達超感官界的實相。任何已經啟蒙到了解這些符號的人於是便可以得到修持內在的生命邁向超感官界實相的指示。但是在超感官界體驗上更重要的就是在這本書會引領你証得的這些體驗的過程中,靈魂應該經由自己對超感官界的冥想定境經驗中去証得明白這些文字的能力。超感官界向靈魂訴說的,靈魂必需將它們轉譯為這種文字以便用全然的意識來勘查。我們可以說本書所講的一切,可以被每一個的靈魂來証悟。在証悟的過程中,靈魂可以親自根據指示証明是否會得到所說的結果。讓讀者將此書當作與作者的一種交談。因此,講到學生需要找到有人(老師)「親自來指導」時,學生應該要明白到這本書其實可以說就是一種「親自指導」。在以往,是有理由將這種所謂的「親自指導」限制於口傳。但在今日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上,我們已經到了靈性科學知識一定要比以前更為廣大的散播的地步。與古代相比較大大不同的是這些知識一定要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接觸到。因此,本書可以說是替代了以往的口傳教學。只有在極有限的情形下,我們可以說在本書內容之外的修持,需要有親自指導。無可置疑的,有人會需要指導,而且對她或他而言,這些指導也很重要。但是不要錯誤的認為還有本書未講到的重點。只要是任何「正確」及最重要的是「完整」的研讀了本書的人都可以找到這些重點。

(3)

本書所給的指示,初看之下乃是要求一個人做完全的改變。然而,在正確的研讀下就會發現其實只是想要教任何人修持在面對超感官界時所需要的內在靈魂的狀態。他把修持這種靈魂的狀態當作在內修鍊第二個人。而原本那健康的人則繼續做著以往該做的事情。明白這一點的受訓者知道如何以全然覺醒的意識照顧這兩個人,和令這兩個人有著正確的互動。這種修鍊不會令他在生活上變得無能或無用,也不會令他失去了生活的興趣或技巧而變成一名整天研究靈性的人。當然學生在超感官界的體驗會像光芒一樣的照耀著學生整個人。但絕不是引他遠離正常的生活。而是令他在生活中更有能力及生產力。必需要用書上所講的方法是因為事實上每一個對超感官界認知的過程都需要整個人投入這個過程。在知覺顏色的過程中,眼睛與相關的神經系統都投入工作,對超感官界的認知則是需要整個人的投入,整個人都變成了一個眼睛或是耳朵。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當我們講到有關認知超感官界的過程時,好像是講要轉換整個人。就好像一般的人一無是處而必需大大做改變。

(4)

我應該加註在131頁所說的「啟蒙後的結果」有些方面如果稍做更改也適用於說明書中其他的部分。

有人也許會問是否需要做這種形體的描述,是否無法用觀念來描述那些超感官界的體驗,而一定要用形象。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需指出要體驗超感官界的實像。人類一定要了解人類本就是在超感官界中的超感官生命。如果不能觀見自己這超感官的本性(這種本性事實上就是人類本來就以蓮花氣輪及生命體等方式示現著。)則講到人類在超感官界的體驗,就好像是將他置於感官界,而一切身心物的運作過程,都在他身邊或身上運作,而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所以,他的覺知到他自己的超感官的靈魂體及生命體,會令他能立足於超感官界而且意識上完全明白自己的存在於超感官界,就像他經由覺知自己的肉體而覺知到自己身在物質界。

原文出處:(編譯自 Knowledge of the higher worlds and its attainment by Rudolf Steiner, Anthroposophic Press)
1. 琉璃光雜誌2000年8月刊 / 靈性的詩篇
2. 琉璃光雜誌2001年2月刊 / 靈性的詩篇
3. 琉璃光雜誌2001年5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續)
4. 琉璃光雜誌2001年8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續)
5. 琉璃光雜誌2001年11月刊 / 靈性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四)續
6. 琉璃光雜誌2002年2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五)續
7. 琉璃光雜誌2002年5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六)
8. 琉璃光雜誌2002年8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七)續
9. 琉璃光雜誌2002年11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八(續)
10. 琉璃光雜誌2003年2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九(續)
11. 琉璃光雜誌2003年5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十(續)
12. 琉璃光雜誌2003年8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十一(續)
13. 琉璃光雜誌2003年11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十二(續)
14. 琉璃光雜誌2004年2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十三(續)
15. 琉璃光雜誌2004年5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十四(續)
16. 琉璃光雜誌2004年8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十五(續)
17. 琉璃光雜誌2004年11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十六(續)
18. 琉璃光雜誌2005年2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十七 (續)
19. 琉璃光雜誌2005年5月刊 /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十八(續)
20. 琉璃光雜誌2005年8月刊 / 靈性詩篇一第二篇超越生死門之十八(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