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奕德就要從茄苳幼兒園畢業了。

回想這兩年來從劉美惠校長來我們社區舉辦幼小銜接座談會開始,即開啟了我們家這段華德福的奇妙旅程。很感恩這兩年來奕德在校長及老師們充滿愛的氛圍下成長茁壯,也培養了一顆溫柔及樂於助人的心,每每想到其間所有的點點滴滴,總讓我感動莫名;千言萬語替代不了我對您們的感恩與敬佩,謝謝您們。

典禮在惠貞、怡菁及惠卿三位老師的祝禱儀式中展開


大小牽小手-在老師的擁抱與媽咪和爸比的祝賀文下,奕德即將邁入人生的另一旅程。




可愛的畢業生們


慶賀圈


相陵纏抱著奕德一起參與慶賀圈


點亮孩子們的生命燭光


黃立老師與諸位家長組成的五音笛樂團


幼兒園的大家長-劉美惠校長


領完禮物的孩子們逐一在布幕裡接受老師溫暖的祝福




驪歌輕唱(放心去飛)


典禮結束,老師依依在門口和孩子們親吻擁抱。


奕德與邦彥合力抬起中班的皓皓,似乎有著一種傳承的意味。



放心去飛-小虎隊
作詞:劉虞瑞 作曲:陳大力/陳秀男 編曲:Ricky Ho

終於還是走到這一天 要奔向各自的世界
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 和那段青春歲月

一路我們曾攜手並肩 用汗和淚寫下永遠
拿歡笑榮耀換一句誓言 夜夜在夢裡相約

放心 去飛 勇敢地去追 追一切我們未完成的夢
放心 去飛 勇敢地揮別 說好了這一次不掉眼淚

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

一路我們曾攜手並肩 用汗和淚寫下永遠
拿歡笑榮耀換一句誓言 夜夜在夢裡相約

放心 去飛 勇敢地去追 追一切我們未完成的夢
放心 去飛 勇敢地揮別 說好了這一次不掉眼淚

終於還是走到這一天 要奔向各自的世界
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 和那段青春歲月

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 和那段青春歲月
慈心華德福 我的學校有魔法黑板,不用課本上課打毛線、做木工 所有知識都在雙手裡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 第1109期,2009-02-23
撰文者:劉佩修

小男生學打毛線,女生拿鋸子做家具。為什麼一堆家長排隊要進入這所不補習、不參加任何比賽、不教電腦的小學?

這是一所沒有課本的學校,它的秘密藏在如魔法般的黑板中。
慈心華德福的每間教室,都有一個特製黑板,它有著如櫥櫃般的雙門。每天上課前,黑板被關著,小朋友興奮的期待:今天黑板裡藏著什麼驚喜?「哇~」,當值日生打開木製黑板的兩扇門時,全班不約而同發出驚嘆聲,這是每天上課的情景。

這天,老師教的主題是「西遊記」。黑板上,老師用粉筆手繪的豬八戒、唐三藏等角色,美麗的如同國際童書繪本。上課時,老師以豬八戒角色教古典詞語,並讓學生到黑板前面角色扮演,孩子爭相舉手上台,演得不亦樂乎。西遊記裡的詞語,透過戲劇被記住了。三十分鐘後,孩子取出空白素描本與天然蜜蠟蠟筆,將剛剛所學的故事、場景與詞語,自己描繪出來。

不管是哪一門課,這裡每堂課都有一本素描本,孩子稱為「工作本」。他們不買外頭的教科書,孩子親手繪製的工作本就是課本。「用背誦的,一下子就忘記,當孩子理解後自己畫出來,一輩子不會忘記。」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校長郭朝清說。

鏡頭從教室裡的黑板往外拉,每間教室的牆壁色彩不同,粉紅、鵝黃、淡紫……散發著手工漸層美感。每扇窗簾都是手染布,每間教室都有手工木製門牌。這些,都是老師與家長親手完成。
學校也沒有鐘聲。上課了,老師就在門口唱班歌,提醒孩子們。
A-sayaki A-sayaki 一朵小野菊
迎風搖曳 嬌小美麗 使我想起您
輕輕摘下 送給了你 您是否歡喜
A-sayaki A-sayaki 一朵小野菊
另一位老師則唱起:
來風兒吹 雲朵兒飛 孩子們迎風吹
風告訴我 她祝福每個人
永遠健康快樂 和美麗善良的心
嗚咿嗚咿 嗚咿嗚咿 嗚~~~~~~咿

每個班班歌都不同,當老師唱起班歌,孩子逐漸停止玩耍,跟著哼唱,走進教室。

它的課程很另類,費用卻很平民,坐落在蘭陽平原農田中的慈心華德福,是一所以公立標準收費的「公辦民營」小學。也因為在另類背後,它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價值體系,這次《商業周刊》在挑選「百大特色小學」時,第一輪就從眾學校中躍出入選。

這裡不「灌輸」知識 但提供大量手工與美感經驗該校理念來自一九一九年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在德國成立的華德福(Waldorf)教育系統。它與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教育齊名,被譽為二十世紀初歐洲的五大教育改革思潮。史代納曾經說:「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需要知道什麼才能適應既存的社會。我們應該問,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在是什麼?在他的內在有什麼可以被發展?」

學校,是什麼?不斷「灌輸」知識的場所嗎?九十年前,華德福就有不同的定義。
他們強調以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情感、思考三個層面的能力,並發展出「三個七年」的循序漸進教學法,以七年為週期,依每個階段孩子的不同需求,給予適合的教法與內容。「教什麼」不是重點,「何時教」、「怎麼教」才是重點。

零至七歲是意志力發展期,孩子需要溫暖、規律與穩定的生活,以及自由運用身體。所以,華德福不贊成在七歲前進行大量讀、寫、算方面的認知學習,認為孩子的生命能量將被大量分散而顯得不足。

七至十四歲是情感發展期,也就是國小與國中初階時期,孩子開始進入認識人與世界的學習。這時教育的重點是藉由大量律動與美好的圖像,形塑孩子對人與世界的態度與學習的熱情,此階段孩子需要身體操作、豐富的圖像經驗與大量的藝術活動。

十四至二十一歲是思考的發展期,孩子發展屬於自己的獨立自主與思考能力,喜歡爭論、推理、渴望獨立,尋求探索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期待人生目標。
這套理念如何被導入台灣?一位公立小學老師出身、其後開設幼兒園的張純淑,民國七十九年參訪位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的全球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後,大為感動,甚至掉淚:「不知道什麼時候,台灣孩子才能有這樣一所學校啊?」

她回憶那天看到的情景:「早上老師上課時,老師對孩子輕輕的講話,語態優雅有韻律感。中午孩子休息時,老師開始在教室裡的烤箱烤蛋糕,孩子快醒來時,蛋糕也快烤好了,老師輕輕唱著歌喚醒孩子。」當時在台灣還是體罰的時代,老師對孩子大聲吼叫,「但在那裡,老師不必大聲喊,老師是用生命力帶著孩子,孩子就像被春風輕輕的吹拂,那麼的享受。」那時她恍然大悟,以前她四處追求最好的教材教法,其實老師對生命的態度才是關鍵。

學校,是什麼?華德福認為,是可以啟迪生命的態度。

民國九十一年,在張純淑與宜蘭教育界和家長的努力下,慈心華德福以公辦民營方式成立,初期招收國小生,其後成立國中部。目前全世界有六十個國家、九百六十四所華德福學校,台灣有兩所,慈心華德福是華人世界中唯一一所以公立標準收費的學校。(編按:台灣另一所經華德福教育瑞士總部認證的華德福小學,位於台中,磊川華德福實驗小學。)

慈心華德福提供大量的手工與美感經驗,滿足孩子探索的渴望,塑造性格。「這個階段,我們盡可能讓老師有足夠的自由呈現有趣又有創意的教學,讓孩子生活在有豐富圖像想像的世界裡。」郭朝清說。

低年級就學會編織 九年級畢業前全都會做衣服

這些學習是通過大量強調手、心、腦並用的實作體驗,而非只透過課本學習。
例如,教光線原理,老師將孩子先帶到一個完全不透光的教室,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環境中,老師玩起光柱遊戲,讓孩子感受到光的微妙。

當我們參觀一年級國語教學時,發現老師教每個中文字,竟然是從圖案、象形開始出發,孩子興高采烈的用蠟筆畫出動物圖像、象形文字,再到現行繁體字的演變過程。「我們認為象形才是中文演變的基礎,也是孩子最能理解的,所以我們倒過來教,先教象形,後教注音。」郭朝清說。
也因為強調美感與實作,慈心華德福的課表與一般國小大不相同。不知所以的家長看到課表,可能會嚇一大跳。

該校將課程分為主課程與副課程,上午一、二節為主課程,包括國語、數學、自然、社會、英語等。特別的是,下午為副課程,低年級有烘焙、編織、濕水彩課;中年級有建築、農耕、手工;高年級有木工、園藝、裁縫、泥塑課。小學生上建築原理?別吃驚,精彩在後頭。

這裡畢業的學生,不分男生、女生都會踩縫紉機做衣服,都會製作卡榫家具,也都會親手種稻和烘焙香噴噴的餅乾與麵包。儘管如此,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畫面,十三歲男生在踩裁縫車、二年級的小男生用棒針打一頂毛線帽,仍吃驚不已。

小男生把上數學課、國語課的時間挪來打毛線,家長沒疑慮嗎?
家長廖伶潔的兒子冼祖名,上了四年的編織課。她看到兒子的改變,在編織的過程很專注,配色主張也隨年齡變化。「低年級時,他會做五彩繽紛的作品。他現在用棒針製作的七音笛笛袋,則是用深淺不同的藍色所組成,顯然他的美感經驗在改變。」
郭朝清說:「西洋有一句諺語:靈巧的雙手,才有靈巧的思考。人類在年紀越小時,神經元互相之間的連結建構越發達,所以我們在越低的年級,越重視以手工協助他們的神經元建立多元連結。」

「就編織課來說,裡面有三種元素——次第感的練習、意志力的鍛鍊、創造力的發揮。在成人世界裡,事情有一定的先後順序,有邏輯性,孩子可以藉由編織去熟悉一種秩序感,這對他往後慢慢進入成人世界是有幫助的,是『潛移默化』的過程。」
因此,他們將編織與裁縫課,按照年齡有不同的重點。一年級是纏繞,二至三年級開始使用棒針,四至六年級使用勾針,七年級以上就開始學習打版、裁縫。一年級製作笛袋與手工袋,二年級製作桌墊與毛帽,三年級編織人偶,四年級編織動物偶,並開始學習十字繡,五年級製作襪套與鞋子,六年級練習縫工,七、八年級學習使用裁縫車、打版,九年級畢業前男女都會製作衣服。

另外有一大間的木工教室,斧頭、鋸子、雕刻刀、槌子一應俱全;泥塑教室裡頭泥製半成品包括希臘式建築、羅馬圓形劇場、人類骨骼、台灣島地形……。甚至後院裡,還有一大間的陶窯供孩子燒陶。

不考試、不比賽、不補習 下課回到家還不能看電視、學電腦這裡不僅沒有課本,三年級以前,也沒有任何考試,三年級以後,雖考試但沒有是非與選擇題,而是開放式問題。也不打分數,五年級後開始打分數,但滿分不是一百分,也可以是一百二十分。

最另類的是,這個學校不鼓勵學生參加對外競賽,不選班長,更不選舉模範生。他們甚至不鼓勵老師用點數、獎品鼓勵學生。

「學習應該來自於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愛,而不是分數與獎品。」郭朝清說。
這個學校非常特別,所以無法認同學校理念的老師或家長,可能比孩子更不容易適應。
從一般國小轉至該校的教師鄭旭真回憶他當初的調適心情:「許多學校用分數要求孩子,用班長掌管秩序,但這裡都不能用。」

家長也一樣。鄭旭真最常碰到家長問題包括:「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二年級了,看起來好像文盲?(編按:因為慈心華德福在低年級不強調讓孩子要認識很多國字。)」「為什麼我的孩子三年級還不會背九九乘法?」「我的孩子上一般國中有沒有問題?」許多家長忍不住打聽:「老師,我的孩子在班上到底程度如何?排名第幾?」
她觀察,家長往往比孩子更需要「心理治療」,因為注重分數的是家長,而非孩子。而且家長四周的親友聲音也會讓家長很焦慮,「因為每個家長背後都有一大群人要求成績。放假時,堂兄弟、表姊妹在一起,比來比去,家長就會受不了。所以家長要對學校認同才能繼續下去。」鄭旭真說。

為避免家長帶著憧憬來到華德福,卻又抵擋不了分數與排名壓力而離開,學校在家長面談時,會將華德福精神、教學、評量方式,詳細解釋。學校也要求家長不要讓孩子在校外補習學科,因為,「當孩子被要求寫考卷、比分數,孩子會習慣直接要答案,喪失從體驗中學習的耐心。」
郭朝清說,若家長堅持補習,學校甚至會勸家長,不如讓孩子轉學離開這裡!
而且,在該校的「入學資料說明書」中,明載「不要讓孩子看電視」、「十四歲以前的孩子不要使用電腦」。前者原因是「觀賞電視本身是一種單向、被動的呆板行為,會強烈阻礙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發展」、「過度使用電腦會劇烈干擾孩子的感官發展,……降低專注的能力及正常的人際互動能力。」

縱使這所學校的教學主張很另類,學生卻是滿額,大量家長慕名而來,目前須入籍(在冬山國小學區內)滿兩年以上的孩子,才有可能排入新生就學名單。外地來的家長想讓孩子就讀這所學校,也被要求父母至少要有一個人搬到學校附近居住。

大量家長慕名而來 從香港、高雄各地紛紛「移居」宜蘭。林笠倫、廖伶潔、楊志凰、陳俊安,都是「移居」而來的家長。

楊志凰原本在高雄擔任學校教官,三年前女兒進入高雄某小學,「中午吃午餐時,為了讓孩子安靜,居然讓他們看電視。」而且,功課多到寫不完,「我們想帶孩子露營都很難。」後經朋友介紹慈心華德福,他與太太生平第一次搬家,就搬到五百公里外的宜蘭。

空服員出身的林笠倫,原本將女兒送至桃園明星小學,但該校的考試與競爭風氣,讓孩子很快失去笑容。他們原考慮為孩子移民到澳洲,後來,住在德國的親戚推薦他們華德福教育,現場觀察後他們決定:「那就移居宜蘭吧!」
轉學後,林笠倫覺得孩子最大的轉變是:「能夠不假外求,就很快樂。」兩個孩子喜歡自己編歌、編舞,喜歡自己在家烹煮;沒有功課、不必寫測驗卷,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閱讀,「全宜蘭的圖書館我們都去過,一次借二十本,不到三天就看兩遍,不看電視了,她們就一直看書。」
廖伶潔原本隨先生定居香港,其後先生赴紐約工作,她則帶兩個孩子回台灣。她透過網路挑學校,回台後第十天,大女兒就進入慈心華德福。不認識半個宜蘭人的她,從找房子、找車子從頭開始。

慈心華德福教育與孩子的香港教育,天差地別。「老大念香港小學一年級,一天八堂課,中間休息兩次,從早到晚念書,學校很小,沒地方跑,走到哪裡都是冷氣房。」尤其她至今記得「老師用擴音器罵人,公開羞辱孩子」的場景。

陳俊安則是土生土長的宜蘭人,長大後在台北工作、定居。兒子進入全美語幼稚園,一年學費三十幾萬元,孩子英文雖好,卻害怕大自然,一看到昆蟲就尖叫。
其後他去菲律賓出差,因緣巧合參觀菲律賓的華德福學校,他心想:「這種教育在全世界都驗證過,應該不會太差吧?」後來他把孩子轉入慈心,每天在自然中打滾,一天帶四套衣服到學校還不夠換,不怕昆蟲了,而且很少用過健保卡。

不過,孩子的爺爺卻擔心:「你孩子有在念書嗎?」因為小學二年級了,卻不會ㄅㄆㄇㄈ。朋友也質疑:「別人都把孩子往都市裡送,你怎麼把孩子往鄉下送?」他心裡卻篤定:「別人的孩子活在競爭裡,但我的孩子不斷充實自己,他知道自己每天都有進步。」

競爭力重新被定義 有人繼續升學,也有人選擇拜師學畫

一世紀前,史代納在德國寫下對人的想像:「在心中編織情感,在腦海裡點亮思想,在手足間運用意志,這就是人。」一世紀後,宜蘭的這群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努力讓孩子變成如史代納所述,擁有豐沛情感、思想與與意志力的新世代。

但是,在嚴酷的社會中,他們有競爭力嗎?答案看你從哪個角度看。
去年,該校第一批二十二位國中生畢業,選擇非常多元,有人上了宜蘭第一志願羅東高中與宜蘭高中,有人就讀花蓮台灣觀光學院、淡江中學音樂班、景文高中優人表演藝術實驗班……,還有人不選擇升學,自行拜師學畫。

「所謂的競爭力,不應該是懂得多少,而是有沒有生命能量,能不能平衡發展。」郭朝清說:「或許,我們的孩子去參加基測,成績不會特別突出,但是,我們的孩子,絕對不會爬上高樓,然後跳下去(指自殺)。他們是對世界有熱情、對自己有期待的孩子!」

*不用國語課本,可以學到什麼?
華德福的特殊教育理念,也讓他們課程的設計有獨特之處。以語言課為例,就強調透過大量的故事,提供豐富情境與鮮活的圖像。學校認為語文教育不只是基本能力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對人類圖像的了解、對人性的體驗、對生命的探索。所以從一年級到九年級,他們不用國語課本,而是學以下的內容:
一年級,童話故事
二年級,聖者的故事、寓言故事
三年級,盤古開天闢地、舊約、原住民神話
四年級,西遊記、北歐神話
五年級,封神榜、四大古文明英雄史詩
六年級,春秋戰國、秦漢帝國、羅馬神話
七年級,諸子百家、亞瑟王、三國演義、水滸傳
八年級,台灣文學經典、莎士比亞戲劇文學
九年級,現代文學

小檔案 _慈心華德福
地點:宜蘭縣冬山鄉
學生人數(國小部):314人 
學區:開放學區 
校長:郭朝清
特色:引進德國華德福教育系統,是台灣唯一的公立華德福學校
洪棟在、龔麗卿


前言(爸爸的話)

記得是在九八年參加雷博士美國研習營,第一次見到有機素寶寶-永為。如果我沒記錯,那時他三歲,我從頭到腳徹底將他打量一番,強壯的身體,明亮的眼神,皮膚白裡透紅,深深吸引著我,有著太多的驚嘆!有機素寶寶也能夠如此壯碩,實在是太好了。從美國回來,這個印象也就慢慢淡忘了,直到去年內子中年意外懷孕,這才開始著手準備如何去迎接自己家中的這位有機素寶寶。

很多臨床的證據,均指向胎兒在胎內或生產時是具有意識的,胎兒在子宮內是具學習能力的,因此母親(包括其他親人)如何與其互動、對待,這些都會影響胎兒日後個性的發展。我們絲毫不敢大意,懷孕期間除了乾淨無污染的食物外,在情緒上儘量保持平和,所投射的意念也必須是正念的。任何負面的訊息、負面的想法,都儘量不要讓它升起。所以內子在懷孕初期一直試著去調整心情,其中特別以看到《入胎經》和《我來了》,這兩本書印象深刻。生命的孕育有著太多不可思議的地方,我內心常常問自己,如何給孩子一個永恒不滅的禮物,一生用不完,還可以將這些永恒的東西和別人一直分享下去。也為了讓新生兒有一個更安詳更愉悅的出生經驗,我們遵照雷博士的呼籲選擇了在家自然生產。

醫院生產VS.在家生產

在家自然生產,當然要有因緣條件,首先必須瞭解整個過程,而且要有信心認同這種方式是有益嬰兒及母親的,自然生產提供多一種選擇。至於自然生產的一些細節,內容在二月份雜誌「在家生產的感動」文中有敘述,在此,我要分享的是,這兩種生產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大不相同。第一胎內子是在醫院生產,是自然產,生產過程也是大約三小時,產後她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有躺臥之後無法爬起,以及頻尿的現象,但第二胎在家自然產,這兩種症狀均未再發生,這裡要再度感謝林老師傳授脊椎按摩的神奇功效,對照之下原因在於生產時產婦的照護不適所導致,因為醫生護士都忙著注意嬰兒什麼時候出生而忽略了給予產婦身體上或心理上的需求。在產房生產,氣氛是緊張僵硬的,而在家生產氣氛則是十分溫馨。我們和吳醫師充份溝通,都是在輕鬆的對話下完成,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這樣的:當陣痛加劇時內子問吳醫師還要多久才會生呢?吳醫師笑著笑著沒回答。隔一段時間,當陣痛又來時,內子又問吳醫師到底還要多久才會生呢?吳醫師這回給了她答案-當您痛得沒時間再問我這些問題時,那就快要生了。房內頓時笑聲四起,內子也被逗得暫時忘掉了痛,沒多久,寶寶就在這種愉悅的氣氛中出生了。在場所有的人都以無比的歡喜心,歡迎他的來臨。

胎兒出生後,我們將其放在內子的小腹上,讓他們緊密的依偎著,內子輕輕撫摸著他,他安靜趴在內子的肚子上,開始去感覺彼此,這種母子情的建立,讓新生兒產生一種安全感,讓他知道即使來到這個新世界,母親或親人仍會持續照顧著他。

難以置信的眼神傳送

由於在懷孕期間經常以意念或語言,持續的與胎兒對話,佛歌讚頌幾乎是每日的功課。他出生後給我的第一個眼神就覺得不陌生,好像蠻熟悉的,我投射個心念給他,爸爸真心的歡迎你來,第二天的眼神更直接,盯著我看,好像想告訴我什麼,又說不出來,我很納悶,解不開新生兒給我的眼神到底是他想說什麼?心中升起一個念頭或許是自己的幻覺吧!帶著這份疑惑的心相處了二十天,這期間由於餵奶,輕拍排氣,都是抱著,養成他喜歡要人抱,尤其是晚上吵著要人抱著這個不好的習慣,變成照顧他的人睡眠不足,再加上每2小時餵奶一次,輕拍排氣,哄他睡覺這一個循環,已經耗了一個多小時,每當想躺平休息,沒多久另一個循環又開始了,就這樣整個晚上幾乎只能睡一、二小時!心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白天還要工作,內子坐月子更需要調養。這期間也試了些方法想改變寶寶的作息,但效果都不理想,到後來只好採用最笨最直接的方法∣直接對話,用心念也用語言。我說:「孩子你得調整目前的作息方式,你整夜都希望人抱,讓爸爸媽媽吃不消,你得改變一下,晚上跟著我們一起睡,不要時時刻刻吵著要人抱。如果你是來利益眾生的,那爸爸也是眾生之一,那你就先利益利益我吧!至少也讓我晚上好好睡一個覺,好嗎?爸爸拜託你!」每當他吵著要人抱,我就這樣跟他說,不厭其煩的重覆著,到了晚上不可思議的奇蹟發生了,他十點鐘就睡了,一覺到凌晨三點鐘,喝完奶換過尿布繼續睡到早上八點鐘。也不吵也不哭,一大早當我們目光交會時,他對著我微笑,很燦爛的微笑,我說:「感恩你感謝你讓我有一個很好的睡眠。」他微笑的更深了,我所投射的意念或所說的話,他是否聽懂,我不知道,但他給我的回應是震憾性的驚喜。從那天起,幾乎是一覺就到天亮,一直到晚上,不是親身經歷,實在是難以置信。我努力地竭盡所能地去回憶他所有的眼神,從出生看一眼開始,所要傳達的是什麼訊息,除了目前我們所用的語言外,似乎存在著有另外一種傳達訊息的語言。

宗喀巴讚裡的寧靜《媽媽的話》

兒子一大早醒來,幾乎很少用哭來傳遞訊息,自己躺在床上,兩手比劃很久,凝視手指頭的變化許久,他也很少拒絕別人抱他,所以我們出遠門幾天大可不必操心,因為他也會讓別人來照顧他,且相處得十分融洽,也因為他的作息,都蠻配合我們的,所以早上和他見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他:「好感恩你,好感恩你,謝謝你!」他也默默地注視著我們,微笑以對!

兒子非常喜歡聽我們唱歌,但若是隨便哼個兒歌,他就沒興趣。他最喜歡的還是宗喀巴讚,百聽不厭,每天須唱上三~四次以上,每次他躺累了,想起來,就會哼哼呀呀!如果他躁動時,只要有人唱宗喀巴讚,他就會乖順下來,和對方哼起調子,這也是最感人的一面,也因此我時常將頭依偎至他的胸前對他撒嬌,講悄悄話,雖然他才六個月大,他也會覺得我是好笑的,是個很愛和他玩的母親,常常看他吸吮著奶嘴癡笑不攏嘴,他雖還不會講話,但已震憾父母心了。每當外子的宗喀巴讚吟唱聲揚起時…,他會很安靜的專注聆聽,似乎在思惟著。我們除唱頌以外,就是全神貫注在他眼光所投射出來的波動,那絕不是一位六個多月大的嬰兒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外子經常熱淚盈眶地唱完這些讚頌,心裡有太多的感動。

兒子的菜單與環境

我們一日三餐,以有機蔬菜食品為主,當兒子滿四個月後,我們餵他的副食品是粥,或以蘋果泥再壓汁餵食,到進入第五個月麥片小米、胚芽米、地瓜、紅蘿蔔、馬鈴薯、高麗菜、南瓜等都可以煮軟再打成果汁,有時單一的地瓜搗成泥狀,餵食,他也很樂意吃,水果以蘋果、木瓜、奇異果最討喜,其次芭樂打成汁也非常喜歡,以原汁原味餵食,勿再添加任何劑品。

六個月以前我們未曾用過一件紙尿褲,但六個月後,每次尿量太多之故,使晚上睡覺時尿液會滲透出來而覺不便,此時在晚上入睡前穿上紙尿褲可以到明天早上再換尿布,有時偶爾會在屁股上發現皮膚紅紅的,只要噴上稀釋過的EM菌,幾個鐘頭以後就消失了,接近電器用品時,須用泥煤苔保護,家裏的總電源開關,也已裝上電磁平衡器,避免在孩子附近使用手機,我們家也很少看電視。他喜歡看不同顏色的大手帕、手帕放至他前面,也可以安撫他一些時間,兒子出生後,立刻和我依偎相親,所以碰觸擁抱可以說是我每天必須和兒子最基本的互動之一,對於碰觸,兒子大都會有所感覺,而得到很大的滿足。

幸福快樂的感染力

和我們一起工作的伙伴們,也因為天天看著我們和兒子的自然溫馨的對待後,內心也自然會升起一些反省和懺悔,他們會思維為什麼親子之間的關係有這麼多不同的面貌,他們雖然沒有正式的提出問題,但因為與我們的互動,都自然而然驚覺自己對孩子太不溫柔!心念一轉,對待孩子的態度自然柔順,親子關係也因而改變。這些道理做父母親的很少會發現。曾經在一個場合巧遇一婦人抱著她的女兒,年齡和我兒子相仿,看上去孩子和母親都不是很開心,尤其是嬰兒臉上的苦澀表情,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驅前問候,原來母親內心一直嫌棄自己的孩子長相太醜!外子才告訴她,應該多讚美孩子!內心一定要認為她是最棒的最美的!婦人眼神閃出一片光芒,似乎很訝異,面帶微笑點頭稱許,我們簡單的和她分享一些帶孩子的經驗,婦人的眼神看得出來是很羨慕我手中抱著的兒子,是多幸福呀!但願那個孩子和婦人以後能快樂起來。

這使我回想起以前的我,對於女兒的表情或心情常常忽略了,認為只要孩子乖乖就好,小孩不懂事,還小,這是傳統上一代父母教導我們慣常的看法,致使我對女兒內心感覺虧欠太多,我也得到了一個教訓,物質永遠落後心靈。兒子的出世,最讓我開心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女兒又真實的回到了我們身邊。尤其當她在家中親睹整個生產過程,她了解母親的生養孩子的辛勞,她真正的能體會父母親的愛是無盡的奉獻之後,她每天會自動歡喜的來協助我們。看到女兒的自然轉變,處處為家人著想的心,讓我好感動,也非常相信去面對眼前看似災難的事,順應緣起,克服障礙,是生命中非常難得的經驗。中年才又懷孕,從懷孕初期的沮喪,從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今天展望女兒、兒子的來到,明白這一切,原來是上天送給我最好的禮物,不但讓我重新學習為人父母,更高興的是藉此機會,我們與女兒更加的貼心、了解。我感覺這一生是充滿希望的,這其間是靠著眾人的力量走過來的。我衷心的感謝內心交戰時,適時出現的許多貴人一路陪著我們走過-這一切為了學習的夢想,內心所承受的混亂和歡笑。

本文節錄於-琉璃光雜誌2003年8月/迎接有機素寶寶

【延伸閱讀】

1、幸福農莊 / 在家生產
2、布萊頓廚房 / 在家生產HOMEBIRTH
3、人性化生產 孕媽咪免驚

奕德,這幾天你有發現樹上的蟬寶寶們又開始大聲唱歌了嗎?當牠們每年的這個時候出現時,似乎都是很有默契地集合起來,在為你唱生日快樂歌呢!

爸比從小就很喜歡有著大太陽的夏天,每年一到這個季節,除了可以到海邊、溪旁玩水外,還可以看到各種有趣可愛的昆蟲及小動物很開心地跑出來探險或是找朋友玩;就像我們最近在中庭發現的超大號貢德氏赤蛙、好像帶了口罩的中國樹蟾、聚在一起聊天的大蝸牛,還有脾氣不太好、一靠近它就舉起兩隻大螯想夾人的鍬形蟲。


或許當初小天使知道我們這麼喜歡活潑熱鬧的夏天,才會讓也是很夏天的你在這一天來到我們家當我和媽咪的寶貝吧!

今年已經六歲的你就要從茄苳幼兒園畢業了。這些日子以來,你從不會爬單槓,到可以和同學PK爬單槓;從不會騎單車,到可以敎別人騎單車;從起床需要爸比穿衣服,到現在可以幫妹妹喝奶穿衣服;從不會燙布,到幫老師燙完一整匹的布;從不會爬樹,到幫別人爬上很難爬的樹;我和媽咪才發現,原來我們的奕德真的一天一天地長大了。


在天上的屏東阿嬤,在爸比小時候就告訴爸比,要感謝所有曾經敎過我們的老師及陪伴我們的同學,沒有他們,我們就沒辦法學到這麼多、這麼有趣的事。就像你現在可以用紙折出很多有趣的玩具;可以用橡皮筋變出很多的花樣,那都是老師和同學們送你的珍貴禮物喔!

祝你生日快樂

永遠愛你的爸比和媽咪
以下是蔡明縈老師兩年前去德國受訓的心得報告,因為原來在竹師大的連結點連結不上了,所以花了一點時間整理了下來,很棒的一篇文章,希望藉由這個小小的園地讓對華德福教育有興趣的朋友們有機會拜讀。

前言

來到德國之前,已在台灣聽過七次的座談會、接著通過學校甄選、上了一學期余思靜老師的華德福教育學(一)以及余若君老師的華德福藝術與舞蹈教學,有了初淺的概念之後,在六月十八號前往德國進行體驗與探究。感謝諸位老師在台灣教授的先備基礎,讓我在德國聽課的時候可以快速地做連結,在台灣聽到的、感受到的,其實和在德國經歷到的不完全相同,畢竟在不同的時空,體會就會不同,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做對照與思考,加深概念的同時也可以釐清問題。

在德國的課程一共有四週,本人將心路歷程分為四篇,篇名為適應與衝擊、理解與沉澱、思考與實踐、成長與回饋,是心路歷程也是學習歷程。在各篇之下又分為數章,因為每週的課程不太一樣,故分章說明當週不同課程的內容或心得。

第一篇 適應與衝擊

第一次到德國、第一次用英文上華德福、第一次接觸華德福學校老師的老師、第一次被問題追著跑…很多的第一次需要去適應,也需要學習去面對「第一次」所帶來的衝擊,在這裡投注的精神與心力讓人忘記暑假是什麼東西,也沒有時間去思考上課與假期的分別,只是沉浸在課程當中,享受正常的作息,接受適應問題與衝擊帶來的挑戰。

第一章 教室教學

這一堂課的老師是一對慈祥和藹、英語說得非常流利的夫婦(Mr. & Mrs. Schuberth),在第一天上課時,他們就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不能複製華德福教育,因為每一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文化、歷史背景也不一樣,需要做轉化、在地化的動作,「You cannot copy Waldorf education.」這句話不只在這堂課聽到,在之後的課程中,甚至是其他課程中都陸陸續續聽到,可見這一個觀點的重要性。
我們要學的是精髓,配合我們的文化背景、環境來做轉化、發展,而非只是移植。學生並不是產品,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就是幫助孩子成長以及幫助他們成為他自己;老師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說的話、做的事都會影響孩子,就像我們常提到的「身教」。要成為一個老師並不容易,華德福教育尊重老師個別的獨特性、不同的教學風格,並非大家都要成為怎樣的老師,而是幫助老師看見自己、成為自己,找到成為老師的天性。
在華德福教育的場域,可以看到老師及孩子是一同成長的,班級導師帶一個班要帶八年的時間,文學、數學、形線畫、歷史等等…要教授許多科目,可以想見其中和學生的互動、知識的交流、身心靈的溝通上是影響深遠的,也難怪一個老師需要很長的時間培訓出來,知識傳授之外,面對孩子的態 度、自我心態的調適,都需要時間累積經驗,不同階段的孩子所需的滋養不同,教師如何感知、判斷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課題。
老師需了解每一個孩子的背景,並公平對待每個孩子,每週都會有個meeting,級任老師、科任老師(越高年級的科任老師越多)會一起討論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圖像&故事和課程緊密結合,兩者均與孩子的關係密切,而兩者之間則是環環相扣的,圖像可以引導進入習字、發音、甚至是身體韻律等等,孩子需要圖像;故事穿梭課程當中(例如時態的教學可以搭配地獄三女神的故事與荷馬的奧迪賽史詩),並配合了孩子的不同階段發展,不同年級聽的故事不同,例如一年級是童話、二年級是傳說&寓言、三年級是創世紀、四年級是希臘神話、五年級是古老部落的故事、六年級是近代史、七年級是世界人民、八年級是著名人士自傳,說故事前要做好準備(設想情境或是問題),我們可以運用豐富的語言去說故事,敘說故事時不需要特別做任何詮釋,也不需要逐字解釋,給予孩子想像的空間,故事的本身即是文學。

第二章 華德福與特殊教育

在德國的路上很少看到殘疾人士的蹤跡,正確一點來說,他們是被隔離的,隔離在一個像天堂一樣的地方,吃、住不是問題,只是不能任意在街上走動。德國的特殊教育其實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課程一開始,老師就分享了他對疾病的看法,疾病—是為了發展,經過了疾病與療癒時期,孩子的內在產生改變,如果將這些危機與磨難移除,則孩子就沒有改變的機會。其實殘疾是屬於人的一部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 有,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要讓殘疾人士變得「正常」並不是聰明的想法,每個人來到這世界都有其任務,殘疾人士對這個世界是很重要的,讓人們學習同理心、愛 心,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可以看見自己。
華德福教育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天使居住在身體裡,即使身體有缺陷,但孩子的靈性並不是有缺陷的,華德福學校不按照學生的障礙類別來做分班,而是依照孩子的發展階段,是故在一個班裡面可以看到不同障礙類別的孩子,特殊教育領域是將目標放在「發現自己」(這一點異於台灣特殊教育課程的功能性導向),教師先觀察、感受,然後對症下藥,說到對症下藥,就要談一談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在華德福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原因如下:
我們的身體可以分為三個系統,分別為head system, rhythmic system, limb system,其中head system和limb system是相對的,請見表格

head system
(thinking,consciousness)

rhythmic system(feeling) limb system
(willing,movement)
頭部,圓狀 四肢,輻射狀
外硬內軟外軟內硬
安靜的、冷靜的、思考的活動的
nerve-sense system(中心為神經)blood system(中心為血液)
神經是邁向死亡的,沒有發展血液是溫暖的、變化的

特殊障礙的孩子可能只有其中一者較強(head system or limb system),當然head system 中也有blood,limb system中也有nerve來做連結,但此兩者間要連結順暢,主要是依靠rhythmic system的運作順利,例如:肺臟的吸進和呼出(in & out),吸進空氣fresh air→fresh blood→clear thinking,同時藝術活動也可以滋養rhythmic system(feeling)這部分,讓head system和limb system順利連結,運作平衡、順暢。
這堂課也探討到「行為」,一個人的「行為」會對世界造成影響,也會對自我本身造成影響,例如:踢球,球的位置改變,而踢球這個動作本身,攸關到踢者個人的心態(基於什麼樣的意圖來踢球?踢球前、踢球後的感受為何?)所以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所作所為不僅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也會對自己造成影響。

第三章 植物與動物學

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孩子與大地和諧共存,並找出進入物質世界、心靈世界的通道……這堂課讓我深刻體認到「教育」和動植物學有連結,而這是我很少涉及的領域,對教育系背景的我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思維,可以多一個向度去了解孩子。教育不能 單傳授知識,態度也很重要,態度往往會透過行為表達出來,認識「人」是不夠的,還要認識其他事物,例如動物、植物等等,和動植物和諧相處將可發揮人的本質。
人和動物有對應性,當孩子與動物互動時,有助其靈性的發展,教育小朋友時,老師對動物學的了解是有其重要性的。Marti老師在上課時舉了很多動物的例子來說明其習性,並互相比較分析,說明有的動物雖然血緣近,但個性卻大不相同,有的沒有血緣關係,但卻有雷同的個性,Marti老師在黑板上的一筆一畫,將動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像是灌進了生命力一般,深深吸引著聽課的我們。
除了動物學之外,老師對於植物學也有所「著墨」,他在黑板上畫了植物的興衰歷程,我不僅看到了植物的美,也看到了能量的吸收與釋放,植物繁盛之時,我們要記得,而衰落的時候也是它的一部分,我們需要了解。身為一個老師要了解周遭的植物,Marti老師就是如此,他對植物的了解與觀察相當細微,每當走過教室前的花圃時,總不忘停一停,看看花草,摸摸它們是否無恙,Marti老師的舉手投足,在在表現出和自然生命的緊密連結。
要接近、了解植物並非藉由科學觀察,而是要透過日常生活,帶著孩子們一同從事園藝工作,引導孩子認識植物時,要給予孩子想像的空間,並在孩子與植物間建立連結,讓孩子去發現、去感受植物的內在美,畫出植物、表演呈現出植物,如此一來孩子可以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人需要藉由感官去聽、去看、去學習,如此一來才可以感覺世界,這樣的方式貫穿生命歷程,身心藉此不斷成長。
華德福教育具階段性,可分為三個過程:
(一)0~7歲(play)善
1.簡單、自然地學習(就像呼吸一樣),並非學術性的學習,「模仿」是主要的學習原則
2.周圍的人是典範
3.用純真的心去接觸世界

(二)7~14歲(learn)美
1.這時的孩子和周圍事物產生距離感,發現自己站在地上,和周圍事物是分離的
2.大自然就像圖畫書,觀察星星、花草,看見山谷、河流,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14~21歲(青年期)真
1.比較不同事物,科學性思維,透過觀察整理出物理原則,發現問題→找出規律→驗證規律經過這三個階段,孩子體驗到世界的真、善、美,而動物、植物都有美的本質,美是要讓精神、心靈感受到的東西。

第四章 實做與練習

這一堂課是陶藝課,Pütz老師詢問大家有沒有看過相關作品的經驗,或是聽聞過哪位藝術家,我分享了台灣的朱銘的作品,也有其他同學分享幾個國內與國外的例子,接下來老師拋出問題: 「什麼是藝術?」大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好像怎麼說都是答案,又好像怎麼說都不是答案,這就像腦力激盪一般,大家絞盡腦汁的思考,老師對於我們所提出的看法一一提出疑問,不斷地抽絲剝繭,其實老師也不是反駁我們的意見,只是我們提出的意見站不住腳,禁不起他的追問。他開始引導大家思考:「早期的佛羅倫斯對 藝術沒有爭議,然而今日大家對藝術這課題充滿許多爭議,為什麼會這樣?」藝術是上天的使命?社會化的結果?替代品?藝術是傳達idea,feeling,willing的媒介?老師很仔細的佈局、一步一步引導,當我開始認同上述猜測的時候,他在這些推論上畫了個大叉叉,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畫大叉叉,全部都不對!
我對老師的舉動感到相當驚訝,在我受教育十幾年以來都沒有老師這麼做,他鋪陳了許久,卻是推翻所有?! (之後想想,這是一個解構的過程,解構舊觀念,然後建立起新的概念)這週課程結束時留給了我好多大問號,我開始靜下心好好思考「何謂藝術」這個問題,我可以抓出兩個線索,一個是「什麼都是藝術的話,就什麼都不是藝術、藝術並不存在。」另一個是「藝術是作品中的真實,有清楚的立場」。課後大家也開始進行討論與分享。
大家的討論結果推斷出幾個可能性:
(一)藝術是有原則的(但原則為何?由誰訂定?專家?)
(二)藝術品需要有idea(古物《古時候使用的器具,沒有idea在裡頭》v.s.藝術品《藝術品有idea》)
(三)藝術品可以經過時間的考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例如「吶喊」這幅作品
(四)藝術品存有個人感情在其中大家還進一步思考何謂「專家」,要成為專家必須是天賦異稟或是可以後天培養?又有人說人人都有天賦,只是接受的刺激不同…討論的情況熱烈,我不是第一天接觸藝術領域的東西,但卻是第一次這樣討論藝術的問題,不斷地激盪、思考、討論,感覺現在的我正準備重新認識它。
我們進行了幾個泥塑的活動,捏圓球、傳圓球(感受不同溫度)、捏大圓球(用全身力量去感受「質」),「藝術是什麼?」Pütz老師拿了其中一件作品,然後舉了兩個準則(Mass & Shaper)來分析,當他問What is the mass?他要的回答是像馬蹄、像厚重的雪、像大象的鼻子…不只要外形相像,「質」也要比喻得精確;Shaper表示作品本身有強度與否?有感知與否?或是只有強度沒有感知?兩者都有或兩者都沒有?除了Mass & Shaper之外,還有其他的準則,而有些不同的準則之間有重疊的部分,反覆推敲下來,我感受到作品要有整體性與均衡性。

第二篇 理解與沉澱

經過一週的適應,熟悉了生活的步調,心情越來越平穩,我注意到了周遭的環境,天空的顏色、空氣的味道、路上的一草一木…等等,和忙碌的期末有了段距離之後,一股平靜的力量在心頭開展,衝擊也漸漸沉澱下來,讓所接收到的一切在新的一週裡發酵滋長,對於課程部分,我開始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吸收。

第一章 教室教學&形線畫

教室教學和形線畫是兩門課,不過上課的老師相同,兩門課的連結緊密,時間上也比較能彈性調整與運用,所以我將兩者整合在同一章。
老師提到四種氣質,這個主題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在台灣的華德福課程就有一些接觸。四種氣質有風向、水向、火向、土向,風向是善變的,容易改變心意;水向 是冷漠、遲鈍的、不是強壯的;火向是意怒的,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就會馬上動手執行,然後把舊的想法拋諸腦後;土向是憂鬱的,對自己想做的事堅持,這和星座並 不相同,也沒有直接的關係,這裡說的這四種氣質,其實存在於每個人當中,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種氣質,而我們可以發現,在某些人身上,的確是有些氣質較為 突出,這四種氣質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孩子。除了氣質之外,Mr. & Mrs. Schuberth在各科課程上也做了部分說明及舉例。文學課,六年級的孩子開始思考,這時候的他們需要戲劇性的語言,Mrs. Schuberth當場唸了一段詩,我可以感受到她是用「心」來唸這段詩的,語調抑揚頓挫、語氣輕重緩急分明,不只有文學在裡頭,還多了故事、圖像及想像,老師需讓他們了解句 子的結構,並幫助他們正確地思考;六年級的孩子適合來點戲劇,在戲劇裡頭,可以讓這階段的孩子發洩「對抗性」,藉此減少他們和老師之間的對立。七、八年級 的孩子已邁入青春期,他們對老師不再唯聽是從,這時候適合由「現象」來告訴他們真相,由事實直接告訴他們道理,培養他們理性地思考。
語言是思考的根本,在語言教學的部分,華德福教育在孩子漸漸長大的時候才讓他們察覺語言中的文法規則,所以在四年級之後才開始教文法的概念,在這之前都是以「感受」語言為主。Mr. Schuberth是數學教學的能手,他向我們提示了幾個要點,第一堂數學課可以告訴小朋友為什麼學數學,當孩子見到自己所學用於生活之中,是一件很棒的事,其實學數學或是算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將錢做有效規劃及運用(例如:一個月的錢/零用錢怎麼規劃),然而「賺很多錢」的這個想法就像是癌症一般,讓慾望無窮無盡延展,以下有兩個清楚的圖示:
在教小朋友數字的時候,需先釐清概念,然後是文化(符號)的部分,例如要先有「10」的概念,再知道10、十、拾、Ⅹ…,華德福教育的數學領域,重視數字和語言的結合,而且要用身體去學習,Mr. Schuberth示範了多種例子,數數、跳躍、拍手、手指遊戲、團體活動或是分組活動、嗅覺/觸覺的考驗遊戲、記憶遊戲等等,這些遊戲不只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容易集中注意力,不侷限於腦部的學習,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可以一起體驗學習的歷程。你遇見過美麗的12嗎?美麗的12可以是1+2+3+3+2+1,4+4+4,2+4+6…等等,而1+2+3+3+2+1,4+4+4,2+4+6…都可以成為12,這就是數字的分解和合成,數字的分解和合成竟可以這麼美。不只有數的分解和合成,其他建構歷程也包含合成與分解,或者說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人為的建構方式是part→whole,自然的建構方式是whole→part,我們的心智先有一個藍圖(whole),分析成部分去建構,然後構成整體,蓋房子就是如此。而不同的部分工作在一起之後成為一個整體,就形成和諧。學數學,有必要讓孩子知道發展的過程,例如測量:individual measurement(手臂、腳長)→social agreement(有權的人訂定)→具體測量物產生測量標準。學除法的時候我們很常會用圓餅圖,但很有可能這圓餅圖就成了「除法」在孩子心中的唯一圖像,四等分不只有而已,還有教學的時候,不忘了讓想法更有創造力、更彈性一些。
談到數學,勢必會提到經濟與商業,由古至今經歷了自給自足經濟→以物易物經濟→貨幣經濟,貨幣是一種約定,它包含買與賣、借貸、有的還有gift的性質,而商業行為的出發點,要先為別人想,思考他人的需求,再來是我要什麼、該怎麼做等等(這一點有如當頭棒喝一般,告訴我商業行為的出發點是先想想別人,而不是自己有多少成本、想賺多少錢),在這之中可以看到一些「公式」(例如利息的公式), 我們要明白這些公式不只是公式而已,它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是人創造出來的,既然是人創造出來的,那就有改變的可能。「經濟」將世界連結在一起, 不為他人著想,就做不成買賣。很有趣的課題,數學真是包羅萬象,然而經濟、商業,那麼靠近日常生活的東西,在我求學路上,卻是鮮少在課堂上提及的。
形線畫的部分則是重在過程,即使畫一個圖需要很久的時間,但在畫的過程,是相當令人享受的,在這裡畫的形線畫並沒有在台灣畫得多,有的題材是新的,有的已經 畫過了,但每一次拿起蜜蠟、每一次畫都像是第一次畫它一樣,不同的時空,畫的感覺就不一樣,但相同的是那一份寧靜悠遠,還有看到自己成品的成就感與驚嘆。 形線畫在華德福教育中是和課程緊密連結的,也和孩子的發展階段相關。

第二章 音樂教學

在音樂教學中,我感受到很強的節奏性,「體驗」貫穿了整個課程,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多說什麼,僅偶爾有關鍵性的提醒與說明,空氣中瀰漫著和諧的氣氛,由內心引發的節奏性、來自人體的美妙聲音,令人徜徉在其中,陶醉不已。
大家常圍成圈進行活動,每一堂課必做的活動是「傳電」,活動方式看似簡單,大家一個接一個地拍掌,但我可以感覺到大家的默契還有節奏的敏銳度,是由一開始的參差不齊到後來的流暢順利,老師不斷提醒大家不要count,而是要去感受,很自然地,你會越來越清楚自己該在什麼時候拍手,「Be in the rhythm. Never count.」
另一個感覺節奏的活動是right & left, 先建立腳步的穩定節奏,然後再加進拍手的不固定節奏,老師的引導是由淺入深,很有趣味,如果硬要去計算拍了幾下,就離節奏越遠,如果不去算,僅用感覺投入 其中,就比較容易掌握到節拍,越到後面難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專注力,這是很特殊的體驗,對我來說,有的時候老師拍得毫無章法可言,但他卻可以把那些節拍 一次又一次地拍,每一次都正確無誤,我從來都不知道節奏可以這樣亂中有序、可以這樣在手腳之間流動、可以這樣令人投入其中。
聲音的奇妙在這一堂課體驗頗深,感覺自己肌肉的收放與聲音的變化,老師引導我們一步步去感受聲音的層次、去創造聲音,一點一點的加深加廣,最後一個層次…當你聽到的時候,你會知道是來自天上的聲音,這一個境界我還沒有達到,但我感受到了聲音的深度及廣度。音樂老師就像接生婆ㄧ樣,接生天籟,而天籟其實已經存在,只是需要老師的引導。音樂家需要「遺忘」,遺忘形式、遺忘固有的架構、做到了夠多的遺忘,就能完全進入音樂當中,其實不只是音樂家需要遺忘,我想我們 都需要遺忘,當在某個需要投入的時候的確都要拋開些什麼,拋開的時候或許就是得到的開始。

第三章 語言的形成與教學

這一堂課雖說是語言的形成與教學,但課程的內容其實和表演藝術有很多的相似性,Mrs. Oberli老師一再地強調觀察力以及訓練我們的感知力與表達能力,說話、演說是了解自己的不同方式之一,老師就像是說故事的人,說什麼和怎麼說都很重要(例如:body language)。「走 路」幾乎是每堂課都會進行的活動,仔細看看自己的走路方式,我已經好久沒有這樣好好感受自己是怎麼走路的,看完自己再看看別人,從走路就可以看到一個人正 在述說的故事,不同氣質的人走路方式不同,風向的人用腳尖走路,步伐輕快;土向的人用腳的內側走路,低頭嘆氣;火向的人步伐重,好像要找人打架;水向的人 走起路來悠閒、緩慢,除了觀察之外,老師還要我們模仿他人走路,從模仿的過程中去同理他人的狀態。走路可以讀到很多訊息,握手、打招呼也可以讀到他人的故 事。感知力的練習包含指尖、背、手掌這三個部分,例如兩個人一組,手掌相碰,其中一人主帶,另一個人被帶,之後還有用一隻手掌(或一隻手指頭)貼在另一個人的背後帶領、被帶領的人閉上眼睛等等進階,從手掌的傾斜角度調整位置或方向、前進或後退,原來我們不只有一對眼睛而已,身體還有很多其他部位可以用來「看」,每個細胞都是眼睛。我們還進行了發音的練習,「L」、「R」、「S」等等,發音的練習結合動作,用動作表現聲音,甚至是帶入情緒,即使老師用的是德國的字詞,但那些字詞頓時變得容易理解,更正確的說,是可以感受到字的意涵,有了怎麼用、什麼時候用的概念。肢體語言和表情都是傳情達意的方式,Mrs. Oberli老師要我們用各種方式把人叫到面前,最後的挑戰是只能用雙眼表達,這是很有意思的練習,對表達的人和接收訊息、解讀訊息的人來說都很有挑戰性。我們也很常圍圈進行活動,例如傳電、詩和拍手走路結合的韻律體驗等等,短劇的呈現也是課程活動之一。觀察、感知、表達能力的練習與體驗貫串課程,語言的美、同理心的培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效溝通,是蘊含其中的深遠意涵。

第四章 實作與練習

老師給了我們三個規則來泥塑,規則一是在圓球上加一個會引起你注意的部分,規則二是在圓球上壓一個部分,規則三是不要沒有掌握的部分,也不要過猶不及的部分。當分享成品的時候來臨,就是腦力激盪的開始,延續上週的Mass & Shaper,這一週老師一件作品接著一件作品進行分析與一對一的討論,在討論中老師舉了三支湯匙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
A湯匙精確、理性,功能論,把柄是把柄,湯匙是湯匙。
B湯匙精確中帶著美感,具有湯匙的共通性,有整體性。
C湯匙太過自由。
A湯匙有如工業時代,處處講求精確、實用,但和B湯匙相較,就缺少美感,我們知道B湯匙是湯匙,因為它具湯匙的共通性,而且把柄和湯匙是一體的,C湯匙過於自由,每一個部分都強調獨特性、強調平等,如果什麼都可以是藝術,那就沒有藝術。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知道藝術是有準則的,有共通性的。
Pütz老師修改大家的作品之後,感覺大家的作品長得很像,仔細想一想,因為相同的三個規則、相同的材料,而且大家的作品同樣都給人整體感、可以移動的,而非坐在桌子上不動的、沉沉的,當下我們也許已經有了「共通性」。
泥塑這一堂課讓我從做中學,學到如何和自己的「感覺」工作,既定的圖像、想法、概念,反而會侷限感知的能力,一個真正的個體是成為真的自己。泥塑課結束了, 但整個思索過程中的震撼仍縈繞在我的心中,「什麼是藝術?」藝術就像是第二支湯匙吧!藝術是美的、具整體性的、共通的,藝術品何以成為藝術?我想是我以後欣賞藝術作品時會對自己提出的提問。我知道我感受到了一些東西,但我還未能好好地回答這個問題,Pütz老師說過,他喜歡讓學生覺得困惑,我想他達到了他的目的,而我感謝這樣困惑的情境,因為越困惑越能令人看到問題,進而去激盪、思考。激盪的過程--很美,那是一條看清楚藝術的道路,也是凝聚捍衛藝術的力量的歷程。

第三篇 思考與實踐

經過了兩週的洗禮,無論是在課程上、文化上或是與人、事、物的相處上都有更深更廣的體驗,第三週我們分成五組到各個學校以及幼稚園實習,將這些看到的、感知 道的延續下去,並且可以在一個真實的教育場域看到華德福理念如何充盈於學校之中。第三篇包含兩章,第一章是我在實習最後一天的反省雜記,統合了所有我在普 通華德福小學的所見所聞,並且分項述說;第二章是從實習學校回來之後的分組討論情形與個人觀感。

第一章 實習於普通華德福小學

我在學校理的角色比較像是個觀察員,雖甚少參與小朋友的活動,但與他們一起經歷了學習的過程。普通華德福小學分為A區與B區,此兩區個別有一~十二年級,每個年級有一個班,我待在B區的二年級班,以下就老師、學生、課程與環境四個面向來做進一步的分享。
老師即為校長--學校裡沒有校長,或者說每位老師都是校長,他們定期開會討論教學情況與學校事務。中午休息時間還可看到老師聚在一起愉快地用餐,在老師與老師之間流動著相互扶持與互相砥礪的氛圍。老師也會有責備學生的時候,而學校裡的老師都有共通的特質「對事不對人」,情緒的轉換快,責備的是違反規定的行為、是事情,而非對人的評斷。老師們相當有耐心,尊重學生、陪伴學生,給予學生自由但也堅定個人的原則。
學生的自主‧真實的學習--小朋友對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是有「自覺」的,同樣的工作,較早完成的人就再多練習幾次,手工藝課也是如此,學期開始時大家進度一致,爾後便因學習步伐不一,而 可以自己去選擇「我要完成什麼」,學習歷程是簡單而真實的。華德福小朋友和其他學校的一樣,追、趕、跑、跳、碰,做盡了小朋友會做的事,比較不一樣的是他 們很快樂,而且動靜皆宜,上一秒掛在樹上的小朋友,下一秒在教室裡編織毛帽。我不會忘記在我即將離開學校的那天,他們牽著我的手,在我的身旁唱著英文童謠的快樂模樣。
課程豐富‧時間規劃大不同--課程可分為三大部分:
Part1(導師) Main Lesson(約100分鐘,全班一同參與)
Part2(科任老師) 團康(40分鐘,18人)/優律斯美(40分鐘,18人)Or手工藝(40分鐘,18人)/音樂(40分鐘,18人)
Part3(科任老師) 英文課(40分鐘,全班一同參與)Or 法文課(40分鐘,全班一同參與)在課程中均有歌唱與活動,以Main Lesson為例,它包含了朗誦、問&答、吹木笛、reading & writing、story telling、晨圈(配合詩來進行圍圈、跑跳)…等等,豐富多樣,活動間的銜接順暢,學生的專注力高,老師也適時地調整上課方式,例如音樂老師因病請假時,導師視學生當日狀況改變原定計畫,把原本要做的手工藝改為戶外教學—萊因河畔走一遭(距學校僅5分鐘的腳程)。課程的開始與結束,每位老師都會和小朋友握手,這是了解孩子狀況的方式之一,誠摯的眼神、暖暖的關懷,透過手和手之間的溫度,照見兩個人的心靈。
環境自然‧家的感覺--不同於在台灣看到的教室,這裡可以看到櫃子、竹籃、布偶、掛著優律斯美的袍子的衣架,木製的季節桌上可以看到當季的新鮮花朵綻放,沒有電腦,沒有影音設備, 但卻富含了像家一般的溫馨。牆壁上淡淡的紅與若隱若現的白均勻地相容,是很舒適的色調,孩子的畫掛在牆上,和諧中又帶著活潑的生命力。孩子玩耍的地方是草 地、泥土地、樹幹、石板椅、樹叢間的小徑、孩子們親手搭建的木製小屋,當然還有鄰近的萊因河畔,自然的環境,孕育著純真的性靈。
這一週來的見習經驗令人印象深刻,也在這幾個面向上有些思考與反省,老師的「身教」,給予學生自由但也堅定原則;學生的快樂神情,「自覺」當下的學習;課程 的豐富,營造節奏性、多元的學習;自然的環境,陶冶真、善、美的性情。那和諧溫馨的氛圍令人難忘,那悠揚的歌聲在心頭繚繞。

第二章 討論與分享

到教育現場觀摩,是一個驗證所學的機會,大家從實習學校回來之後,一起分享經驗,有的具共通性,有的是實務與理論不符,我記下了幾個我們討論的內容:
(一)級任老師管起秩序來比科任老師容易
(二)理論和實務有差距(尤其是特殊教育領域)
1.「握手」儀式不是每個班級或年級都有
2.有個五年級班老師說故事的時候沒有管秩序,並且看著書唸故事
3.特殊教育的分班並不是上課提到的「分齡」的方式;沒有特別著重在精神層面
(三)特殊教育學校的班級一天有四個老師,不像台灣有固定的導師。課程和普通班很像,只是進度較慢。
(四)很特別也很溫馨的是,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某個班級,每個小朋友每天會輪流聽到學校老師唸一首屬於他的詩;老師運用優律斯美讓孩子學習字母,效果不錯。
(五)在情緒障礙與學習障礙的學校有隔離室(教室裡附屬的小房間),一開始聽到會覺得隔離室像是一種懲罰的工具,然而分享的同學(泓哲)有另外的體認,與其說是隔離室不如說是準備室,因為學生在裡頭冷靜一段時間、準備好了之後,會再回到班上上課。在我實習的普通華德福學校也有類似的方式,只是違反約定的孩子不是到隔離室,而是到隔壁班教室,不知道學校老師用這種方式的緣由,但我的確看到「冷靜」的作用,畢竟換了一個情境,而班上的活動得以繼續進行,班上對於突然從別班出現的小朋友沒有太大的騷動,老師之間也很有默契地互相配合。
p.s.這樣的隔離是否剝奪受教權?這問題引起了一番討論,怎麼用、何時用、在哪裡用都是影響的因素。
(六)幼稚園有很多工作可以讓小朋友和老師一同進行。通常一個故事會講三個月,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勾勒出故事的圖像,但是在實際的現場,不難看到有的小朋友分心了。
(七)在Main Lesson中,學習新的東西的時間不多,老師並不急著教孩子很多東西,很強調「等待」孩子,然而高年級的內容還是可以感覺到深度,很想知道如何在等待孩子的同時,又能這樣兼顧能力的加深加廣。
(八)孩子需要愛以及陪伴,「玩」對孩子來說很重要,陪著孩子玩也很重要。

藉由討論與分享,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不同學校的狀況,然後在理論與實務之間進行思考與驗證。理論基礎是重要的,沒有理論基礎就不會看到教育現場的問題,而我們認知到的理論與實務間的差距,需要更多的請教以及釐清。

第四篇 成長與回饋

三個星期很快的過去了,除了在課程中學習到的內容之外,我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越來越平穩,在泥塑課我體會到越混亂的狀態越要提醒自己去看事物的本質,放下既有的框框或是成見;在音樂課中,我知道放下才是得到的開始…一點一滴感覺自己的變化。最後一天的呈現看到四週來的收穫,也體會到前方還有很長的一段耕耘路…

第一章 繪畫

繪畫,是學生做的第一件事。這一堂課是畫水彩,在感覺顏色之前,需要遺忘一切形式,老師舉了中華民國的國旗為例,來討論色彩意義與感覺之間的關係,藍色的感覺?紅色的感覺?白色的感覺?這三種顏色又象徵了什麼?
顏色在光下才能呈現出來,透過明暗(白與黑)的轉化而有多種顏色產生,老師做了燭光、黑紙、肥皂水的實驗來說明:
(一)蠟燭擺放在清澈的水杯之後,一點一點將肥皂水加入,我們看到蠟燭透過肥皂水的顏色轉換是黃→橙→紅
(二)在清澈的水杯杯壁上(半個杯子的杯壁範圍),一點一點將肥皂水加入,我們看到顏色的轉換是紫→藍光有靈性,不只是物質性,會奮鬥、會承受,和黑暗奮鬥而得到色彩。第一次看到這種關於顏色的實驗,大家都很好奇,老師也很有耐心地解釋說明,「對顏色的本身感興趣」是老師提醒我們的,而我想顏色本身就有引起我們興趣的本事,而且對它的興趣會隨著對它的了解而增加。
我們還探討了互補色、教室顏色的問題,九歲以前的孩子對互補色的感受性強,而九歲之後,對外界顏色的感受較大;安靜的孩子適合穿著藍色、紫色,活潑的孩子適 合穿著紅色或黃色,因為藉此可以達到外在與內在的和諧。在德國,其實不同的地區有屬於自己的顏色,在學校裡我們看到較小年紀孩子的教室顏色是紅色、黃色,大一點的孩子的教室是藍色、紫色,而決定教室的顏色甚至還需考慮到教師的權威,光是教室的顏色就包含許多學問在其中,背後的原因或是理論基礎有待進一步了解。

第二章 華德福教育哲學:人

在課程一開始,Keller老師就以幾個小活動來考驗大家的觀察力,其中一個是畫出你的錶(不能看著畫), 突然要我畫出自己的錶,一時之間我反應不過來,感覺到雖然是我常常看的東西,要是沒有刻意提醒,真不知道我何時才會仔細端詳它。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他穿的衣服樣式、質料、顏色、鞋子的樣式、有無戴飾品、眼鏡等等,都需要去仔細觀察,並且不帶任何的偏見,只要仔細看、專心看、正確地看,然後敘述。
觀察分為四個層次:
(一)Physical body:孩子的身體狀況、背後的原因。「握手」是其中一個方式
(二)Life body(時間):不要只著重某一點,也不要不斷地學習,試著去停一停、去遺忘。例如以前理解不清的道理,在之後的某個時間點竟能恍然大悟
(三)Soul body:例如可以讀出眼睛所透露的情緒
(四)Spiritual body:看到孩子的獨特性。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獨特性,那就看不到孩子的獨特性,而這獨特性並非遺傳而來的。對於第四個層次,我思考了很久都沒有答案,之後我終於明白,原來那就是我的故事,的確,因為不會有人這一路走來的歷程都跟我一模一樣,我的過去、我怎麼來到這裡、我的任務是什麼…這些就是屬於我的獨特性!我開始回顧我的生命經歷,同時也聽到了老師的鼓勵與同學的分享,當下的我不是不想分享,而是不能,因為我哽咽得無法說話,不是悲傷 難過,也不是開心,我哽咽、我流下眼淚,可是卻不帶著任何一點情緒,但我知道此時此刻我與自己好靠近,我在經歷什麼樣的歷程呢?這樣的感覺很熟悉也很陌生,熟悉的是自己,陌生的是我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當老師,對我來說是一種憧憬,還記得在我小學一年級暑假的時候,我就讓自己的弟弟當學生,我當老師上 課、出作業、製作聯絡簿,在國中時則想過當醫生或是護士,等到高中時上台報告之後,在同學的熱烈迴響與老師的支持下,我在層層的摸索中重拾當老師的信心與 渴望,我很篤定的選擇了。

08/23,2007 Posted to 蔡明縈

書名:Heven on earth /地球上的天堂
作者:Sharifa Oppenheimer
出版日期:2006
ISBN:0-88010-566-6
http://www.steinerbooks.org/detail.html?id=0880105666

譯者:徐明佑

第三章 一起來慶祝節日

我們生活在一年的巨大環繞之中,而節日的慶祝則是深植於我們。穿越了各個文化和年代,人類一起遵行時間的前進,辨認出我們與地球的關係。雖然我們西方社會已經很遠離這些農業的起源,透過家庭節日的慶祝,我們可以識別出這些韻律仍然存在於我們之中。我們在家中可以很高興的使用圖像、故事、食物還有活動來慶祝季節的變換並喚起季節的品質。很多農業的節慶還有他們與宗教節日的親密關係已經被市場代理去宣揚並且變得過度商業化,缺乏靈魂。假如我們自己來選擇,要想想,我們可以賦予他們,並且使他們有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慶祝方式。他們可以變成我們一起過家庭生活的圖像。

在節日的慶祝中,我們從不可阻擋的時間之流中獲取片刻。可以說,我們停止了時間,在這個方式中我們可以評估我們現在在哪裡。我們可以回頭看去一整年,記得我們在哪裡,我們做了些什麼,還有去年這個時刻有誰在場。我們可以暫停去簡略的讀取去年帶來了什麼,在個人還有在家庭上,我們是如何的改變和成長。我們也可以瞥向未來,看看我們的家庭在未來的一年將如何改變,還有在這個時刻所需要的是什麼。

在節日的慶典中所包含的某些元素是非常重要的,這將年復一年都維持一樣。我們也需要去允許改變和成長。為了讓節慶有活力,我們總是可以依靠的某些東西需要被穩定,當新的元素顯示了我們意識的改變,我們成長了。節慶需要在每個人自己的基礎上去跟每個家庭成員訴說,去為我們的家庭創造節日將需要持久並且持續提供穩定還有成長的彈性需求。這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冒險。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季節的節慶,許多元素將會幫助我們去創造家庭的慶典,每一個人都將會愛上慶祝。

家庭節日的元素

在計畫一個家族節日時,我們需要考慮慶典的活動準備,特別是節日的食物、歌曲,這是在一年的時間中特定的,還有支持著節日的故事。節日並不是發生在特別的一天中的某些事;只有幾個小時;他建設的是有助於在溫暖家庭擁抱中所一起分享的時刻,有些事情是我們可以開始為未來準備的。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準備,期望、朝著事件慢慢建立正如事件本身一樣的重要。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期待的模式,一種能量的流動就像日子慢慢的靠近。假如我們在幾周前開始,我們會感覺到慢慢的開始:一再述說的故事和記憶,制定計畫。大概在一個禮拜之前,我們開始了實際上的工作:打掃、採購等等。在幾天之前,開始一連串的活動:烹飪、裝飾、唱歌。實際上當天是充滿了善良的,我們已經朝向著那天被給予了能量。

做為一個大人,我們願能找到某個片刻,是每一個人正快樂的吃,在歡笑和樂趣之間-就在這個的中心,我們願能感覺到一種內在的寧靜。這是一個我們接受所有美的時刻,家庭結合起來,去創造我們工作的喜悅。現在我們可以在愛中暢飲,這在我們家庭的餐桌上就可以看得見。不必多少年,也許直到我們的孩子自己成為父母,他們也將很有意識的知道我們已經為他們做了什麼。但是我們會知道。

在準備慶典時,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也許是在晚餐的時間,記憶起去年我們喜愛的食物或者是考慮引進其他的變化。我們可以一起做一張採購清單,也許可以和我們的孩子去買。也許你可以給你五、六歲大的孩子從箱子中挑選甜馬鈴薯的任務,或是要做水果沙拉的水果。你三到四歲大的孩子,也許將待在靠近一點的地方,幫忙推推車或者在蔬菜旁乘著車。

為裝飾做計畫,收集材料和裝飾房子是有趣的-而且需要時間,所以得早一點開始!假如你的家裡有大一點的小學生,或者是十三歲以下的孩子和學前的孩子,你可以讓大孩子專注於在每一方面的工作上幫忙小的孩子,或者實際去為他們年幼的兄弟姊妹做些特別的裝飾。當我們的孩子成熟了,假如他們與我們大人密切的合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將充滿了驚嘆,他們會感覺到節日更多的連結。通常我們可以在公園散步時或在自然的地方找到天然的裝飾物。在秋天,我們可以為秋天的節慶找到色彩艷麗的葉子,和乾掉的草。在冬天我們將可以找到松果,還有光禿禿的樹枝,還有紅冬莓,還有常綠樹的樹枝。在春天,我們可以在開滿花的樹枝上找到花束。你可以在工藝店買到葡萄藤花環,並且在每個慶典依著季節來裝飾它,也可以使用它來當桌子的中心裝飾。
每個節日,你要注意到你的日誌,包含喜愛的食譜、孩子喜愛的故事,或者你找到可以完美鮮紅楓葉的地方。為了往後幾年,你也可以把好的主意紀錄下來。你的日誌之後就會變成了你全家的參考書。

你可以用許多天來唱歌說故事以想象出季節或者是在幾周前就預先確認。確認參考書是充滿了季節的歌曲和故事。或者和你的孩子去一趟圖書館,你可以做自己的研究。你可以選擇一些可以持續不變的的或者是可以隨著孩子長大而改變的。精巧的打造節日是有非常大樂趣的,年復一年的選擇,評估你孩子的發展,並且提供特別要對他說的圖像、歌曲、食物和活動!
其他的準備方面,就是為了節日清掃房子。兩歲、三歲或者是四歲大的孩子會想要跟著或加入你在做的任何工作。這必將用掉很多時間,所以試著提早一點。五歲或六歲大的孩子將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享受著你給他的任務。

準備節日的食物可以在節日之前。因為你的年幼孩子將可幫忙,你可以把它分成小部份來增加。你的孩子可以幫忙切馬鈴薯,這可以用水掩蓋並且可以放儲存密閉的盒子裡放在冰箱一整個晚上。甜點通常是事先準備好的,假如有必要就先冰起來。你的年幼孩子將會愛上去幫忙打破雞蛋並且攪打它們。很多蔬菜可以在之前先準備好,先冰在冰箱中,準備好以在節日當天可以烹調。我們越能融入我們的孩子專注於工作的準備還有烹調之中,他們就會被投資越多,就越能愛上節慶。這將變成他們自己所擁有的,某些事將會存留在他們的心中。

節日桌

摘自我幼兒園的日誌:

樂趣是什麼,在二十一世紀,設置一張大桌子,上面放玻璃器皿,碗和整籃子的食物。 早晨時刻,桌子準備好了,等著孩子的期待。在這個桌子吟唱的不只是食物還有孩子的笑聲, 分享著交流和文化的傳遞,一碗接著一碗。

桌子是一個活生生的集合、分享、慶祝、和交流的符號!讓我們想想如何用簡單、優雅而且自然的方式去準備季節桌。蓋上一塊漂亮的布在桌上,這個簡單的行動可以完全的轉化整個房間,創造出一個期待的氣氛。搖一搖桌布邊放邊說,『讓魔法開始吧』。你也許會想要為每一個家庭節日準備一張特別的桌布。在這個方法中,布自己幫忙去定義了場合。你可以去布店剪一條適合你桌子的長布。在素淨的花樣中找到季節的顏色,這將能蓋住瑕疵,而且容易清洗。把兩折邊縫好布邊,瞧-一張桌布。在我們家有一塊布上面有秋天落下的葉子是給秋天用的,松樹綠枝狀花飾是給冬天用的,鮮亮的春花是給復活節用的。我沒有從孩子的款項中去選布,這些設計通常太過『矯揉造作』。反而我選擇自己的感受。因為我們的季節桌布和裝飾是非常不一樣的顏色和設計,我選擇一張樸素有白色瓷器浮雕的,這對每一種背景來說都是很好的。你也許也會想考慮。在季節布的上面,你可以放上簡單優雅的中心裝飾,裝飾的花環。在你的慶典上,你也許想要去買一些季節顏色的蠟燭去搭配花環,並且包含著魔術般的燭光。

美麗的布和簡單的瓷器,自然『手採集』的餐桌中心裝飾還有蠟燭,盤子和大淺盤都裝滿了季節的食物-獻給你的年幼孩子,這些自然的物質是節日的要素。慢慢地,你的孩子將會開始形成概念:集合、分享、慶祝和交流。但是現在,意義是事實上是在東西上面的。所以讓我們小心並且愉快的好好準備。

秋天的節日

秋天是大自然中非常豐富的時節,我們可以創造慶典來圖像出它的豐富。假如你夠幸運能在田園的環境中,你將可以非常容易的找到當地豐收的穀物。另外,讓你的孩子可以用獨一無二的方式參加自己小鎮上的慶典是個很好的機會。你可以參加小鎮的慶典,並且簡單的規劃出自己家裡的慶典來增廣加深圖像。假如你住一個大的鎮上或小的城市中,你可以在報紙上查查看農場或果園是否有開放。全家人一起去南瓜園、果園、葡萄園,這可以是家庭慶典的開始。讓這些主意成為自己想像的出發點。例如蘋果節,也可以找到一些下面談的東西。

打電話給果園,找一天是比較不擁擠的,也許是一個主要的節日之後。你可以想像蘋果會比你早些被摘走,所以要早一點聯絡。問看看是否樹枝夠低,讓你的孩子可以摘得到。你不用在意要抱著你的孩子去摘樹上閃亮的蘋果,而且你也不會想要整個早上都做這件事。果園可能會提供袋子讓你摘取時使用,但是帶一個大籃子你就可以在你回家時能擁有許多的蘋果。帶一些水去洗手,也可以洗蘋果。自摘的有機果園是很難找的,但是值得去搜尋。穿著長褲和長襪;類似常春藤的有毒植物很喜歡生長在蘋果樹的根部。

在去果園的路上你可以唱一些你已經在圖書館的歌曲書中所找到的歌。或者,如果是一段很長的路,你也許可以說一個關於星星如何住進去蘋果裡面的故事。你知道,假如你把每一顆蘋果轉橫向切成薄片,你可以看到一個星星的圖和圍繞著果核嗎?想像並且讓圖像是在驚嘆中充滿。幽默和聰明可以等到你的孩子大一點。也許一個星星小孩一天又一天的在蘋果樹下,注意的看著一個小小的地球小孩,並且想要去靠近,去聽小小孩唱歌。也許是一個年輕的女孩看著星星,渴望被閃爍的光線充滿。所以一顆星星來住進蘋果中,想要被烤成她的生日派。

在果園,摘只是樂趣的一部分,早上你可以在整排的蘋果樹林間散步。假如你的行程計畫有與其他家庭一起,當你在享受早上的秋日時也許可以玩一些跟蹤或是躲藏和尋找的遊戲,之後可以唱歌說故事,來個點心的野餐。

回到家之後你可以開始把蘋果加工。你可以問任何一家廚藝店,找可以一次去除果核、果皮並切片的加工器,或者查一下章節註釋找訂購資訊。(假如店裡面沒有,可以去要求看看他們店裡可能有的目錄)你可以用這個裝在廚房餐桌上的小裝置,並旋轉把手來操作,在非常短的程序中加工好一整籃蘋果。你的孩子將會很喜歡把蘋果插進叉子裡,轉動把手並看著神奇的事件發生。在爐上的大鍋子裡,用小一點的火,加上一些水還有蜂蜜的調味來做蘋果醬是很容易的。一點點的肉桂粉,可以有特殊的口感。假如用傳統的罐裝保存方式不適合你那忙碌的行程表,你可以放在冷凍罐中以方便取用,在冬天的早上可以用一點熱來解凍。或者你可以慢慢的煮蘋果幾個小時,然後只要在睡覺的時間時,把他放在一個有蓋的蒸盤上。並放在一個非常低的爐子上(250度F)一個晚。早上你就有蘋果醬了!

你也可以把蘋果曬成乾,用針和紅線串起來。假如你已經使用手轉的加工器,你將有滿滿一整碗很長的螺旋蘋果片。把蘋果從頭到底切成一半可以做新月形狀的薄片。在蘋果上面的弧上穿針引線,並且留一些空間給薄片之間,讓它晾乾。假如你說:『我要把針放進去,你可以把針推出來』甚至是幼小孩子也可加入。在讓它們在一的低火爐上一整晚(盡你火爐的可能用最小的火)你可以把蘋果串掛在窗戶上,綁上紅絲帶,做季節的妝點。

你的節日裝飾也許可以是秋天葉子排列的捲進葡萄藤花環,還有紅色的蠟燭在花圈的中間,外面環繞著新鮮的蘋果。窗戶上有乾蘋果和緞帶,這對你的孩子來說創造出了優雅簡單的圖像。節慶的餐點可以包含混合的冬南瓜,洋蔥還有蘋果湯(迷迭香是品嚐這簡單豐盛的湯的秘訣)。提供蘋果醬汁調味的烤雞,拌甜馬鈴薯、還有蘋果和甜蜂蜜奶油,還有蘋果派或水果派當點心。

當你的孩子長大,你將隨著他們的長大去找一些故事,或者自己創作出適合他們年齡的故事。最後,到了他們是十幾歲的青少年時,他們也許會想要到鎮上的公園種蘋果樹,或是摘一些蘋果給當地的救濟食物發放中心。我們可以在與年幼孩子的節慶簡單扮演中,去想一想並與我們中年級的孩子討論各種不同的面向,也可以跟青少年的孩子把節慶帶進社會服務。你的日誌將會一年一年的反應出他們的成長,並且變成家裏的珍寶。

最近有一個朋友帶我去一的當地的『咖哩節』。有好幾打的小吃攤,有很多東西,從烤咖哩到咖哩沙拉還有咖哩冰淇淋。現場的音樂整天播放著,有一些咖哩的主題,還有選咖哩國王和皇后。藝術家和工藝家提供手工藝和藝術品,也向普通的咖哩呈現詩歌致意。這個事件就是一個人類有能力去慶祝任何能碰觸到我們內心東西的證據,而我們人類也想要在創意和樂趣的靈性世界相聚在一起。假如我們可以找到神奇的深度與嬉戲的混和物,我們就會持續的在創造節慶中和遇見必要的平衡。

冬天的節日

很多冬天的節日是在慶祝氣溫的升高和陽光的回來,及進入另一種形式或其他。在我們的文化中廣泛的被慶祝的是,光明節、收穫節和聖誕節。這個是慶祝外在的光點燃了內在清明溫暖的光。

這裡深入的來看看聖誕節,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傳統。假如其他冬天中間的節日是你文化的一部分,你可以從自己的童年回憶和一些資源書中自己來為你的家庭創造一個神奇的時刻。

光的存在和誕生在外面的黑暗之中的圖像將會滋養我們孩子一生的靈魂。做為大人,我們可以把至的時間概念化,在很長的晚上,光的種子誕生了。我們可抓取最大的弧,在最深的黑暗中,光明進入了。做為大人我們可以努力的解決大自然的悖論。但是對我們的年幼孩子來說,悖論是不可能的。去說黑暗與光明,在相反地關係中,時間帶進了平衡,並沒有達到目標。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個清楚可以了解的圖像將完美的帶進這個秘密,就是一個故事關於嬰兒的存在並誕生於黑暗的冬天晚上。這個神性誕生在馬廄的圖像,隨著動物的呼吸而保持著嬰兒的溫暖,擷取了所有悖論的力量並使用一種可以了解的語言說給孩子聽。

聖誕節是一個對於年幼孩子的生活美德很有感染力的節日。最近他來到了地球,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爸爸和媽媽。在他新生的純真當中,每一個孩子被光芒照耀。某種程度上來說,聖誕節是每個孩子自身的故事。很清楚的,節日的根已經商品化所遮掩住,我們可以藉由有意識的從選擇中去研究、計畫、簡化被由媒體所扭曲的圖像來拯救這個深刻和有影響力的節日。

假如宗教面向的故事不吸引我們,我們可以拿掉它的歷史內容;圖像仍然可以完整無缺並且富有意涵。我們可以說一個老人和年輕女人的故事,他們開始一段很長的冬天旅程。到達了他們的目的地之後,他們沒有地方可以停留。我們可以包含馬廄、牧羊人、和天使還有誕生的『光之子』。我們的孩子仍然被內在的光芒所照耀著,將能好好的了解這個圖像。他們還是那麼的新生,對於他們來說出生的經驗仍然是充滿了神秘。

在我們的家庭裡,我們在客廳角落裡的一張矮桌上開啟季節。我用一塊深藍色的布蓋住他,然後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我們慢慢慶祝『王國』-礦物、植物、動物和人。在認定和尊敬著每一個經典的『王國』,我們在那有次序的事物上展現給孩子我們人類的地方。這是很多方法中的一個,當我們編織著家中的布品,我們展現給孩子的是隸屬於更偉大的一個整體。

當幾周過去,一些感官的經驗還有成長的期待隨著新的元素進入了佈景之中。第一周我在中心放一些美麗的石頭和水晶。第二周我展現草坪和植物。我們固定一些小而健康的松樹,大樹枝在柔軟的泥土上,就像樹直直的站了起來。這是我們放聖誕樹的一週。還不到第三周我們就帶出馬廄,還有動物在裡面。最後,在聖誕節的幾天前,我們放上了老人、年輕的女人還有牧羊人進入馬廄。都在這個時刻,有智慧的人已經決定他橫跨客廳的方法,從一個窗戶一靜止,一個窗戶靜止的移動進來。還沒到聖誕夜,光之子已經進入了馬槽。每個晚上我們點亮燭光,每週加上一隻,直到聖誕夜我們點亮所有的蠟燭,再加上四肢巨大的『聖誕燭』。在蠟燭旁我們唱歌並談論那老人、老女人、牧羊人和動物的旅程。

這緩慢的建立都是朝向著一個微妙的事件,孩子的到來,可以啟動在這個時代中社會壓力轟炸我們的解毒劑。我們必須記得,我們可以在家裏創造出的氣氛對於孩子是最有影響力的。
這是我們在家裡所創造出的文化,當他們成為年輕的大人進入世界時,我們的孩子也會將這帶入他們的內心。去創造一個小的安靜角落,有一種溫和的預期,珍貴和美麗,在面對巨大的商業作用時,也許可以讓我們感覺到有點像是大衛面對葛利亞。但是假如我們瞄準的很好,像這樣小小的活動,對於我們孩子的生活將有戲劇性的衝擊。

關於聖誕老人呢?你還記得,當你是孩子時,那聖誕老人的奇妙魔法?這是一個我想提供給我孩子的傳統,沒有任何媒體的大似宣傳。我想要給他們一個聖誕老人是一個老男人的感覺,親切的就像一個舅舅,他最喜歡的就是孩子。所以我們寫給聖誕老人的信是非常會話的,就像我們在跟一個深愛的舅舅說話。我們總是一起在聖誕夜寫信,並且問聖誕老人很多關於他的生活和Claus先生問題,還有麋鹿和小精靈。我們也告訴他每個孩子今年最傑出的地方,還有其他的小趣聞,所以他會認識我們更多。偶爾會有一個男孩子會記得去跟聖誕老人說他聖誕節想要什麼,但是要求禮物很清楚的不是寫信的目的,已經很多年都沒有提及了。我們用彩色的鉛筆來寫,在一張大的紙上,而男孩們畫每一封信的插圖。我們把信與聖誕襪還有點心留在聖誕樹下,也請聖誕老人和麋鹿。聖誕老人總是會回信給我們,仔細的回答問題並提供一些有智慧的字,或者是鼓勵,或者是任何似乎是必要的。

當男孩們長大最後會發現聖誕老人的真面目,但這個傳統已經幫助了他們自己的生活,並且生存在其中。每一年我們都會保有『聖誕信』還有聖誕老人的回信,捲起來並繫上緞帶。我們會把所有前幾年的信拿出來,與新的信在一起。當然,當孩子升上了中年級,他們的信會充滿幽默,而且聖誕老人的回信會變得更有趣。但是聖誕老人通常會使用哲學的陳述,或者提供一些睿智的建議。甚至當他們青少年了,他甚至會幽默我並且也寫一些。同時聖誕老人的回覆變成了沉思生命的問題。

問題是一次有太多的禮物將是問題。這是一個我們家管理的方法。每一個晚上,在聖誕節之前的一個禮拜,孩子們去打開一個我所選擇的禮物,這讓興奮延續了幾天,並且給予每一個禮物『陽光的瞬間』。在聖誕夜仍然有一些禮物可以打開。而在聖誕節的早上,他們可以打開最大最特殊的聖誕禮物。有些孩子對於堆成山無法容納的禮物是非常興奮的,把反應付諸行動。一個晚上打開一樣禮物可以是壓力釋放的閥,而且也增加了等待和數日子的豐富。我也有聽過一些家庭仍然選擇簡單點給予聖誕禮物,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會在聖誕節的早上給一個大的還有美好的禮物,全部就是這樣。這真的是太商品化而失去了聖誕節。

春天的節日

春天時刻浪潮般的喜悅,隨著舞蹈,歡笑的能量而來,使它幾乎無法言述。我們只需要在春天的草原上奔跑並從山丘上翻滾下來。而每一朵新開放的花也都用它自己的方式在慶祝。所以,要如何去抓到它的趣味,而在節慶中喧鬧歡喜呢?

蛋是這個生命盛宴中的一個完美象徵。每一個是都包含在太陽的輻射之中,它軌道的黃色圓盤,閃耀的白光,雖然我們的孩子也許不能全然愛上蛋的風情,但沒有理由去放棄它。在我的家庭裡,我們畫、裝飾並且去藏真的水煮蛋。我感覺到用這個方法,蛋的原型象徵仍是完整的。對於替代的給孩子充滿糖果的塑膠蛋,或是復活節兔給他們巧克力兔子和果凍豆,我甚至設法去健康食物店找到那些禮物。

在復活節幾天或幾周之前,你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一顆蛋樹。在樹林裡走走或是在後院時,你可以找到一枝堅固的小樹枝,也許有一些剛剛形成的小芽,或者是有著令人滿意的曲線。看看是否你能找到一枝看起來像是迷你樹的...

回到室內,把樹枝固定在鬆軟的泥土裡並且把它放在放在一個剛好適合放在種植盆下面的大泥土托盤底部。現在在托盤上放一盆土,而你可以有一個迷你赤裸的冬之樹站在裸土上的景緻。隔天,你可以開始去建設你要的景色。

在當地的自然食物店裡,你應該有辦法去買到小麥草種子,一種小麥的種子。(你也許會想要放一些進去要烤的甜節慶麵包裡。)大概拿一杯種子,浸泡一個晚上,也許隔個一天也可以。每十二個小時清洗一次。當你看到小小的白根突然出現的時候就是適合種植的時間了。再去洗滌一次,然後把種子密集的撒在那盆泥土上,並蓋上一層薄薄的土。你可以用澆花器來幫種子澆水。

假如你澆太多水,它們就會發霉,所以要小心一點。一個澆花器也容許你的孩子去快樂的澆水,比較不會流出來。此外,一個陶盆是不同於塑膠盆的,它將會幫忙吸收過量的潮濕。只要幾天的時間你就可以看到綠色的小尖芽推出來,而根也開始長了。對於你的孩子來說這是個興奮的時刻!小麥長得如此的快,每一天都有引人注目的不同。因為他是麥,所以你可以和你的孩子用剪刀『割』草,少量的嚐上幾口。是一種香蔥的口感,事實上可是充滿了營養。

現在,當節日靠近,你就可以製作『吹』蛋掛在樹的樹枝上。用一根強壯的針在生蛋的底部戳一個洞,還有在頂部開一個小洞。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每一個蛋底部的小洞是可以戳得很好的,但是對於我們小一點的孩子,我們需要稍微大一點點的洞。把嘴巴放在小洞上面,用嘴唇密封,在這個程序下把蛋裡的內容物吹到一個擺好的碗中。你的孩子可以幫忙,這時她幾乎五歲大了,她可以自己吹完整個蛋!保留那一碗蛋在節日時品嚐。你可以用食用染料在蛋殼上彩繪(非常小心的)。然後環繞上彩帶並且小心的從底部推進去大洞。用牙籤你應該就可以在蛋殼裡面上膠水。這做出彩色的可懸掛物。很多手工藝店有賣小的、彩色並可懸掛的木雞蛋。與彩色的吹蛋掛在一起,那多元的尺寸看起來將是美妙的,早晨時的光會閃耀在樹上。隨著精力充沛的綠草在下面長著,你已經轉換了赤裸冬天的景色進入一個生命綻開的角落。假如你的樹枝有芽在上面,隨著室內的溫暖她留下來的芽也許會開始展開,花朵也許將會出現。

在節日的前一天,你可以烤一個簡單的全麥麵包(看這一頁的食譜)去塑形出『麵包兔』並提供上一個秋天季節的蘋果醬。或者你可以試著烤一個蛋籃;做一個裝飾的麵團,塑形成一個小碗,與小麥草種子一起裝飾,並且放一個完全沒有烤的蛋(在它的殼裡)在中心,並放一點在裝飾麵團的上面做處理。像平常一樣烘烤,你將可以在一個裝飾的籃子裡做出硬烤蛋!

爐頂上雞蛋的奶蛋凍是美味的,吃起來營養的,你可以在早上尋找完蛋時來做。在雙重的煮沸中,每兩顆蛋可以攪拌一杯牛奶。加上蜂蜜或是醬去品嚐,還可以加上小小的豆蔻或肉桂。持續的攪拌,幾分鐘之後,混和物應該已經變濃。在慢慢烹調時要持續的攪拌,直到它在湯匙上像是堆起了小山。讓它冷卻,假如你不立即吃就放在冰箱裡。你可以與充滿小麥草種子的麵包一起供應。假如在你的慶典上你有準備充滿特色的真蛋,明天可以是沾芥末的蛋和蛋沙拉。這樣,節日將會持續的存在並滋養著我們。

在我們的家庭裡,我們會在復活節前一天彩繪硬的水煮蛋,為方便復活節兔所以會在廚房餐桌上留下一籃滿滿的彩蛋。我的男孩們會非常開心他們能幫復活節兔留下一籃彩蛋讓牠可以藏。一些年了,我的花園有一捆乾草,而男孩會做乾草的巢給兔子去找。有一年我有很多捆乾草,而且欣喜的看到沒有乾草巢,但是真的有乾草捲在等候他們。讓你的想像跳舞。就像聖誕老人一樣,也許兔子會變成一個喜歡的朋友,在節慶的準備上有記錄可以被寫下來。

春天節慶的故事可以被想像的轉化。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慢吞吞的毛毛蟲轉化成高雅蝴蝶的故事是完美的。大一點的孩子也許需要強烈一點的描述,就像優秀的美國印地安人轉化的傳說:跳躍的的老鼠(看章節的註釋)。孩子的文學是充滿轉化的圖像,假如你選擇用你自己的心來說故事,你的熱情將會帶出它自身所擁有的能量。

生日節慶

小孩子最深愛的節日當然就是他自己的生日。我們可以藉由回憶起我們看這全新小臉並瞥見他靈魂的時候來點燃這神奇和驚嘆的時刻。我們可以回憶這些年來我們走過的路,還有對這個小人兒已經造成這樣大的影響,使我們變成這個樣子。要謹記在心的是,我們聚在一起可以為慶典設置出一個風格。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自己有一種上揚的喜悅,就像樹液在五月時升起的方式。

生日的一天或兩天前,也許你可以在睡覺時間為你的孩子念描述從他生命日子開始的小短文。你可特別的看著他的眼睛稱許,也許是他喜歡睡覺的方法,或是他哭的聲音像什麼。每一個孩子喜歡聽從他嬰兒時光開始的故事,所以準備好被問更多更多的回憶。告訴他你看進他的眼睛時感覺到什麼,怎麼開始去認識他是誰。

你也許喜歡創造出的一個小小的早晨生日儀式。每一年生日都用親吻的方式喚醒他,也許是一再一再的重複,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許可以有一個小小的生日禮物放在桌子的旁邊等著他去打開。也許是一根特別的羽毛或是貝殼,或是一根蠟燭。假如你可以讓早晨的禮物充滿神奇-而且通常是精美的,是從大自然中『發現的東西』,這對於孩子就是最神奇的-這將為這天創造出一種氣氛。你也許想要保有生日禮物籃,孩子每個生日的早晨禮物都將被蒐集在內,所以在幾年之後它將充滿神奇的羽毛或是貝殼。假如有傳統的蠟燭,你也許想把它拿下樓並且為生日早餐點亮它,即使假設它只是一個簡單的燕麥粥碗。

你的家人將開始去建立起你是如何喜歡慶祝的認知。也許小小的家庭聚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敬意。假如你是更社交的,你也許會喜歡,除此在家庭節慶之外,再與一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辦一個派對。你的方式都將因為嘗試和錯誤顯示出來。然而,我們要選擇並思考,因為家庭的節慶是讓我們能為孩子提供最至誠的祝福的地方。

假如你選擇用一個派對的形式,這裡有幾件事要記得。我們的社會有為孩子做的太多的傾向,而且我們知道派對經典的劇本,在派對中過生日的孩子是太過被刺激的,他會哭或者是亂發脾氣。我們可以準備好非常神奇而且值得記憶的派對,不會有騷亂或眼淚。

一個對於邀請清單的拒絕好慣例,就是去邀請與生日孩子年齡一樣的人數。在社會上十五個或二十個客人是慣例,這將變得異常。如果你曾經經驗到小小的親密的派對的奇妙,想一想,要回去那種太多太忙亂的情況,將會讓你很不情願。

你可以去計畫適合你孩子年齡的活動。客人可以在抵達時有一點點的自由遊戲。戶外總是開始最好的地方,但是天氣並不總是有助於此。所以,假如必要的話,遊戲可以在你那開放而有創意的遊戲空間開始。(在下一個章節你將會發現要如何去創造出這個空間。)有三歲四歲孩子的父母通常要留下來,而假使你需要幫忙的話你可要求。或者也許你會想要要求一個朋友過來幫忙。通常只要有機會可以創造性的去玩孩子都會很喜歡,而且一個大人可以留在客廳,或者待在是任何一個孩子主要遊戲的地點,去幫忙孩子開始遊戲。在另一個房間,飯廳或是廚房,你和其他的人就可以開始準備好一個小的藝術計畫。

對於三歲或四歲的孩子們,那個計畫不要太有結構。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麵團(看復活節的食譜)並且讓每一個孩子揉小小的一團。把所有的桿麵棍放在盤子裡,灑上肉桂和糖,烘烤好並且送到家,當作是這個派對的小禮物。對於非常小的孩子,派對不是被定義成『派對遊戲』和活動;對於遊戲牽所涉到的規則來對他們來說他們仍是太年幼的。寧可是,特別的派對服裝和節慶氣氛、桌布和美麗的餐巾還有帶回家的肉桂捲,就這樣去定義它。

對於五到八歲大的孩子,想一想,派對的活動和遊戲是會有很大樂趣的。你也許想要去圖書館借一些自然手工藝的書,或者檢查章節註釋找一些有好點子的書。選則一個活動是簡單的,快速而且會是容易去清理的。也許你想要從飲食店拿到一條很長的厚而不透水的紙。你可以讓每一個孩子躺在紙上並劃下他的輪廓,然後給他們寬的刷子和水性顏料在紙上彩繪裝飾他們自己。這可以讓每個孩子帶回家,把它捲好並綁上有裝飾的緞帶,當作派對的小禮物。對於大一點的五歲或六歲孩子,你可以用藏寶的方式,把一籃裝飾好的薑餅小人(看食譜)當做寶藏。用塑膠的彩色的紙把每一個都包起來,並且綁上緞帶,帶回家當派對的小禮物。你可以把這藏寶的線索畫在一張紙上。另一個對於五歲、六歲、七歲的孩子來說有趣的藝術計畫,這將需要其他父母或是你朋友的幫忙,這是一個小的縫紉計畫。例如,孩子可以看到毛氈做的寶物袋裝著擦亮的石頭在裡面。
當藝術計畫結束時,你可以呼喚孩子一起過來,並和他們玩一個簡單的遊戲。對於非常年幼的孩子,一個圓圈遊戲如『ring around the rose』是足夠的。你可以重複幾次,告訴他們去『put on your little mouse feet』去踮腳尖轉,然後『put on your giant feet』。你也可以讓他們變成貓咪或小狗。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傳統的遊戲『drop the hankerchief』是充滿刺激的。被『抓到』的孩子,想一想,不能夠『出去』;相反地,他們應該進去圓圈的中心裡。在章節的註釋中你可以找到無競爭性質的孩子遊戲資源書。當你在家裡集合了這些年幼孩子時,在任何方便的時候,你可以捲起袖子,給一點這樣的遊戲。

在玩之後,還有遊戲和藝術計畫,你可以在這個時間集合孩子在桌上。一張簡單,美麗的桌子將是最多集合物品的中心,而且是特別為生日慶祝而佈置的。當你要去構想派對的桌子,試著遠離那些設計好要賣的玩具和電視上的裝飾,你可以放一塊彩色華麗的織品當桌布,還有配上花朵,或是水果裝飾的蛋糕做為中心。要謹記在心的是,越甜的蛋糕會讓孩子越不穩定。

一片簡單的蛋糕,灑上閃亮的糖粉,就是這樣。好幾年來我已經給過上百位家長這樣一份食譜。他們之中有些人是製作糕餅的高手,而有些人是從來沒做過烘培的。而送來學校的蛋糕有好幾百種不同的樣子,有些是布丁蛋糕,有些是充滿覆盆子的果仁大蛋糕。都是依照這個烘烤的技術,蛋糕不總是看起來都是非凡的,但是品嚐起來總是很可口的。

你生日的孩子之後可以吹熄所有的蠟燭,然後你可以提供蛋糕。這是一個奇妙的接觸—想一點微妙的方式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如果孩子吃蛋糕,你就可以引導每個孩子朝著生日祝福對話的方向。你也可以為他們做示範,祝願『你的心總是快樂和歌唱的』,或者是『你的眼睛總是閃耀著喜悅,就像它們今天閃耀的樣子』。假如大一點的孩子把祝願變得愚蠢,你可以笑一笑並且告訴他們可以在戶外玩時聽所有愚蠢的祝願。但是現在我們在桌上要有美麗的祝願。

當蛋糕吃完的時候,就是去打開禮物的時間了,給予很大的感謝並說再見!蛋糕和打開的禮物是最高潮,而且還配上好的故事,這情節需要很快的逐步收縮下來。也許每一個人都回到外面去玩幾分鐘(假如他們記得的話會說說愚蠢的祝願),然後派對結束了。

這可以是一種趨勢,即使是年齡非常幼小孩子的父母,關於孩子生日派對的準備要有『與鄰居保持聯絡』的態度。你可以藉由一步一步進入另一種典型,來避免這整個陷阱。你可以創造一個簡單可愛的氣氛,而在裡面孩子可以是忙碌的,裝飾的格調反應了你家裡的美感,不是一種廣告的理想,而生日的孩子是榮耀的,並且是用適合他年齡的方式來慶祝。每一個人都可以不是因為太多糖分而上下起伏的回到家。

記得要在你的日誌記錄下生日的成功與失敗,以做為未來的參考。

重要的節日

韻律節奏是時間的量度。所有的這些想法、主意、活動、歌曲和故事都在時間的架構中發生。當我們更朝二十一世紀邁進,時間的問題變得更緊迫。在所有的社會壓力中我們要如何處理,並給予我們的家庭每一個生活的韻律時間?我們對於早餐或是聖誕節的平安夜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嗎?我們有給予我們的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慢慢長大,他們強壯嗎?當我們穿過每一天的時光,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答案。但是我相信這裡有一些共同的元素。

表面上看來我們安排了一整天,我們可以嘗試一些事情。試著,例如,拔掉電話。拔掉線是比遠離電話答錄機聽播放的留言來得有效的。指定的電話鈴聲仍然會打斷一天的流動。當你聽取訊息,並在每一個時刻下決要回應或不回應時,它也打斷了你的專注。試著都不要回應!簡單的拔掉線,並且讓你的語音信箱接電話。你可以晚一點回撥,在小睡的時間或是戶外活動的時間,或者是在任何指定的電話時間。由你來決定你的家庭的時間如何被使用。試著關掉收音機,電視和電腦。所有這些科技產品,有可能豐富你的生活也有可能切掉我們與家人進入『info-bites』的寶貴時間。當他們需要幫忙或是有障礙的時候你要小心的做選擇。拔掉線,注意時間,讓你自己和你的家庭伸展出去,放鬆並喘口氣!

假如我們小心的選擇,並且堅持的進行到底,我們可以決定我們是樂於吸引急促忙亂的生活,還是我們將有足夠的放鬆,及童年需求的緩慢節奏。

往內看,當我給自己全神貫注還有開放的好奇和驚訝的時刻,時間延長了,而我被當下的快樂所圍繞。這些片刻我可以靠近真實的感激還有驚嘆,用某種方法生活在永恆的領域中。也許感恩是進入永恆的一道門。我們年幼的孩子仍然有一隻腳是在永恆當中,在天堂裡。假如我們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我們可以在那裡加入他們。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