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學校特別重視圖像式的教學方法
兒童擁有一種圖像式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大約由六至十歲達到高潮

原文出處:
新竹寶山華德福學校 / 華德福魔法黑板的魔力-孩子對圖像的需求

摘錄自”邁向自由的教育”
原著:Frans Carlgren
譯者:鄧麗君、廖玉儀
繪畫&攝影:銘原老師

孩子對圖像的需求

兒童擁有一種圖像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大約由六至十歲達到高潮。隨著青春期到來,漸漸地,他們會對事務的因果關係感興趣,而且能夠運用抽象的概念來思考。

如果不想讓孩子對智力方面的工作感到厭煩,讓他們一直保有健康的學習吸引能力,必須給他們有真正的幻想空間。

華德福學校低、中年級的課程中,特別重視圖像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升到高年級後,在需要理解力的科目中,表現了非常強烈的學習意願和高度的領悟能力,在情感上也相當敏感。不只在想像能力方面,在情感上這種上課方式也發揮了”教育”的功能。

若想完全迎合兒童這種最基本的需求,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也就是,小學一到五年級的所有課程,必須以想像中的圖像來主導。

一年級的課程中,安排不少時間來講童話故事給小朋友聽。原因何在?童話比其他敘述性的故事更能具體地表達故事中每一個人物內心深處的真正面貌。它能提供兒童許多別的敘述性故事所無法表達的辨人知識,這方面的知識常能夠幫助兒童培養判斷是非的能力。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吳剛伐桂

聰明小裁縫(智取大巨人篇)

聰明小裁縫(誘捕獨角獸篇)

萵苣姑娘

#1 待整理的空地


#2 上工囉!


#3 鄰居林先生熱心借我們使用的割草機出場(戰力現增10倍)


#4 超努力的大小朋友


#5 大手小手除草趣


#6 發現台灣大蝗


#7 可豫&娟欣爸


#8 奕德"剪"草


#9 在樹下休息中的爾謙&相陵


#10 即將綻放新生命的園地


#11 偌大的籃球場


#12 兄妹倆&整理完後的新園地


摘錄自”Games Ghildren Play”
遊戲和運動如何幫助孩子發展
作者:Kim-John Payne
中文翻譯:苗蕙雯 2009 Sep.

為什麼要玩追逐遊戲?也許這樣的遊戲能夠將被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敵人追逐的惡夢外顯出來。這種無意識的夢在遊戲中被玩出來,這本身是有益的。追逐遊戲將無意識的恐懼外顯成物質上的表達,給予孩子開始克服恐懼的機會。

以智取勝,用快速移動或策略以穫得安全,是一種強有力的方式,增強我們面對危險的處理能力。然而,讓我們再進一步看看…

如果我們要在這些遊戲中抓住別人或避免別人抓住,大量的對於空間的覺察是需要的。透過快樂的扭轉和旋轉,我們學會對周遭的空間有覺察。

當孩子長大,他們思考的能力也持續發展,從夢幻到抽象。追逐遊戲幫助孩子發展出覺察的能力,然後可以行動。孩子的思考能力的發展變得與意志以一種自然的方式連結起來。

思考和行動的關係以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發生,在追逐遊戲中特別明顯。孩子覺察到追逐者接近了,就趕快跑開。跑開的動機是什麼?可能是危險、恐懼、不被抓到的驕傲感;所有這些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它們都是情感的元素。這些追逐遊戲向我們顯示情感如何在思考和行動的生命之間傳達消息和溝通。這麼做可以培養出一個關於生命的和諧的核心。

今天是龍龍到素食褓母李媽媽家的第一天,一大早,龍龍似乎心情特別地好,還對著逗他玩的姊姊呵呵呵大笑了三聲。

第一次坐上安全汽座,表現也出奇的安穩,不哭鬧。到了明湖路褓母家,恰巧從昨晚加完油累積的里程數是9.9km,想想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跡象。

到了傍晚接龍龍回家,褓母便一直誇讚龍龍,說她從沒看過像他這樣一個多月大就如此放得開的孩子,休息及清醒時幾乎五指都是張開的。睡覺時也都很安穩,喝(母)奶一次都能喝到120cc。

先前第一次拜訪李媽媽和李小姐時,聊到她們先前帶過的孩子,不是爸爸是屏東人就是媽媽是屏東人,當我說我也是屏東人時,彼此也都對這樣的因緣覺得非常的驚奇呢!

看來總總的跡象顯示,我們家龍龍和褓母非常的投緣呢!
攝影:李光文 / 地點:花蓮汎水淩山民宿

摘自琉璃光養生世界-護持兒童的健康

菲力普.音卡醫生(Philip Incao, M.D.);丘樹華譯

自一九六○年以來,兒童的慢性病增加了三倍,這可能與濫用兒童免疫針有關,令人訝異的是,注射疫苗所壓抑的一般性兒童疾病,事實上能增強免疫系統。

保證兒童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允許他們生病,乍聽之下,此觀念頗為不可思議,而一般性兒童疾病,像天花、流行性腮腺炎,甚至百日咳等,對兒童免疫功能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助益。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注射疫苗會直接影響慢性病的產生,諸如皮膚病、耳炎、氣喘、腸炎等。

這是一項醫學挑戰,但自一九二○年以來,許多歐洲醫生和一小群美國醫生(包括我在內,在過去二十三年來)已經避免注射疫苗,我們所憑據的醫學方法叫「人類智慧醫學」。

人類智慧醫學不認為注射疫苗是一項例行工作,相反的,我們認為注射疫苗相當危險,值得詳細檢驗。總之,我們嘗試避免大部分的免疫針,而依賴比較自然的療法,來幫助孩子對付我們認為是必須且有益的兒童疾病。

兒童期疾病有益免疫系統
為了了解這個觀念,我們必須先了解,免疫系統有二種,一種叫體液性的免疫系統,它產生抗體來對制抗原(體內的外來異物),另一種叫細胞間介免疫系統,包括白血球細胞和一種能吞噬抗原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這些細胞將抗原趕出體外造成皮膚搔癢,喉、肺產生膿與黏液性的分泌物,兩者皆是兒童期急性炎症的典型症狀。

這兩極端的免疫系統有著互惡關係,當體液性的免疫系統過份受到外來的刺激(誓如免疫針或過敏)時,細胞間介的一端就會變得相當懶散,免疫針不會刺激這一端,所以分泌物無從排出體外。

流行性小兒麻痺症(polio)和破傷風(tetanus)不屬於此類有益的標準型兒童期疾病,我用「標準型」來影射典型的西方工業國的兒童急性炎症(通常帶有皮疹與發燒)。這些疾病也是兒童生長過程的必經一環,與七歲換齒有關。

多年前,奧地利科學家及人類智慧醫學的創始者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即認為,兒童期疾病是兒童期的標準特徵,因為兒童的小身體需要這些疾病,現在我們來看看壓制這些疾病的後果。

兒童期急性炎症,諸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猩紅熱或百日咳等發展「細胞間介免疫系統」,而注射疫苗使「體液性免疫系統」開始活躍,以上相異點正是關鍵處,因為正是細胞間介的反應使得兒童長大後不再患這些疾病,所以,實際上提供了更深層的免疫功能。

實行人類智慧學的醫生通常相信,兒童期患有急性但有限度的炎症可防止成人期更嚴重、長期性的慢性病,不患這些兒童期疾病(由於注射多種疫苗)會導致成年期更多的健康問題,同樣的,用抗生素來壓制兒童期疾病而不幫助細胞間介免疫系統來排除疾病(以皮疹或分泌物的方式),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

傳統醫學刊物上的最新研究現已證實了這一看法,在一九九七年初,一群英國醫生曾在《科學》上刊登以下論調,「兒童期的傳染病能預防氣喘病」,也就是說,這些傳染病有建立一般免疫功能的目的。

英國醫生注意到氣喘病例在西方國家自一九七七年來增加了二倍,而在美國,百分三十三的小兒科緊急病房都與氣喘病有關。而氣喘病例的增加好像與呼吸系統傳染病的壓制與缺乏更有直接關係,而與一般所認為的空氣污染無關。

在高度污染的歐洲城市,抗生素與注射疫苗的使用低於美國,其氣喘病例也低於美國相當的城市,相反的,在Tucson、Arizonaa,儘管空氣乾燥,缺乏刺激物(譬如塵暪),氣喘的病率與美國其他地方相同。

《科學》刊物的醫生認為,像肺結核、白日咳的疾病會永久性地改變孩童的免疫系統,以至於一生免患氣喘病,當然,他們並不是說孩子應患結核病,而是認為體液性的免疫系統必須受到細胞間介免疫功能的制衡,這種制衡作用最好在小兒傳染病時產生。

當孩子經過了一段激烈但短期的肺感染時,他的細胞間介免疫系統便得到了必須的運作,要不然,體液性的免疫系統不能得到制衡,而變得反應過度,對無害的花粉和灰塵也起反應,最後導致氣喘病。